-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开元释教录
开元释教录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无着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王法正理论一卷(弥勒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七卷(无着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上四论十卷同帙。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安慧菩萨糅释上集论)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中论四卷(龙树菩萨本梵志青目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或八卷)
上二论二十卷二帙。
般若灯论释十五卷(龙树菩萨本分别明菩萨释)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出内典录单本)
右与中论本同释异。
十二门论一卷(龙树菩萨造)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十八空论一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出翻经图)
百论二卷(提婆菩萨造婆薮开士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广百论本一卷(圣天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上五论二十卷二帙。
大乘广百论释论十卷(圣天本护法释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十住毗婆沙论十四卷(龙树菩萨造或十二或十五)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菩提资粮论六卷(圣者龙树本比丘自在释)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出内典录单本)
上二论二十卷二帙。
大乘庄严经论十三卷(无着菩萨造或十五卷一帙)
大唐天竺三藏波罗颇蜜多罗译(出内典录单本)
大庄严论经十五卷(马鸣菩萨造或十卷)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顺中论二卷(无着菩萨造)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出序记单本)
(右顺中论序记云魏尚书令仪同高公延国上宾瞿昙流支在第供养正通佛法对释昙林出斯义论武定元年岁次癸亥八月十日挥辞丙寅凡有一万三千七百二十七字诸录皆云菩提留支译者误也今依序记为正)
摄大乘论三卷(无着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二译)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
摄大乘论二卷(无着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佛陀扇多译(第一译)
摄大乘本论三卷(无着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三译)
右三本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释论十五卷(世亲菩萨释或十二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一译)
上三论二十卷二帙(又按仁寿大周等录复有摄论一本十二卷成部亦云真谛所译勘与此同今者但存一本)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世亲菩萨释一帙)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摄大乘论释论十卷(世亲菩萨释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三译)
右三释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论释十卷(无性菩萨释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右与前三论本同释异。
佛性论四卷(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决定藏论三卷。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右此决定藏论大周录中乃云失译而不指言何代翻出今详此论文势乃是真谛所翻论中子注乃曰梁言前代录家遗之不上今为真谛所译编于梁代录中)
辩中边论颂一卷(弥勒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中边分别论二卷(婆薮槃豆造或三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一译)
上四论十卷同帙。
辩中边论三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三译)
右二释论同本异译。
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或三卷或五卷)
元魏天竺三藏勒那摩提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业成就论一卷(天亲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译(出序记第一译)
(右论序记云魏兴和三年岁次大梁七月辛未朔二十五日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渤海高仲密敬请三藏法师乌茛国人中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释昙林等在邺城内金华寺译四千八百七十二字序中三藏虽不列名准制即是毗目智仙群录直云瞿昙流支译者误也今依序记为正)
大乘成业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二论同本异译。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大域龙菩萨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一译)
上五论十卷同帙。
因明正理门论一卷(大域龙菩萨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第二译)
右二论同本异译(旧理门论周录为单本新勘为重译)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商羯罗主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显识论一卷(内题云显识品从无相论出)
天竺三藏真谛译(出论题单本附陈代录)
转识论一卷(即出前显识论)
天竺三藏真谛译(出论题单本附陈代录)
唯识论一卷(一名破色心初云唯识无境界)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第一译)
唯识论一卷(初云修道不共他上二论并天亲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二译)
唯识二十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翻经图第三译)
右三论同本异译(周录不言同本新勘为重译)
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唯识三十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拾遗编入)
上九论十三卷同帙。
成唯识论十卷(护法等菩萨造释上三十论一帙)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大丈夫论二卷(提婆罗菩萨造)
北凉沙门释道泰译(出翻经图单本)
入大乘论二卷(坚意菩萨造)
北凉沙门释道泰译(出内典录单本)
大乘掌珍论二卷(清辩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大乘五蕴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初译本阙)
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安慧菩萨造与前论异本)
大唐中天竺三藏地婆诃罗译(出大周录单本)
宝行王正论一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大乘起信论一卷(马鸣菩萨造)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第一译)
上七论十卷同帙。
大乘起信论二卷(马鸣菩萨造)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实叉难陀译(新编入录)
右二论同本异译(旧起信论周录为单本新勘为重译)
发菩提心论二卷(或云发菩提心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单本)
(右此发菩提心论大周录中经论二录俱有其名今以菩萨所造编于论录但存一本或云天亲菩萨所造亦云弥勒菩萨所说未详孰是)
三无性论二卷(出无相论或一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方便心论一卷(凡四品或二卷)
元魏西域沙门吉迦夜共昙曜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如实论一卷(题云如实论反质难品)
梁天竺三藏真谛译(单本)
无相思尘论一卷(或直云思尘论)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出翻经图第一译)
观所缘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第二译)
右二论同本异译(周录不言同本新勘为重译)
观所缘论释一卷(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上八论十一卷同帙。
回诤论一卷(龙树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毗目智仙等译(出序记单本)
(右论序云魏兴和三年岁次大梁建辰之月朔次癸酉辛卯之日乌长国人刹利王种三藏法师毗目智仙共天竺国婆罗门人瞿昙流支在邺城内金华寺译凡有一万一千九十八字沙门昙林之笔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御史中尉勃海高仲密启请供养群录直云瞿昙流支译者误也今依序记为正)
缘生论一卷(圣者□楞伽造)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出内典录单本)
十二因缘论一卷(净意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单本。
壹输卢迦论一卷(龙树菩萨造)
元魏婆罗门瞿昙般若流支译(单本)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玄奘译(出内典录单本)
百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
解卷论一卷。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出翻经图第一译)
掌中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第二译)
右二论同本异译(其解卷论周录为单本新勘为重译)
取因假设论一卷(陈那菩萨造)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观总相论颂一卷(陈那菩萨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止观门论颂一卷(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手杖论一卷(尊者释迦称造)
大唐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六门教授习定论一卷(无着菩萨本世亲菩萨释)
大唐天后代三藏义净译(新编入录单本)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一卷(坚慧菩萨造)
大唐天后代于阗三藏提云般若译(出大周录单本)
破外道小乘四宗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单本)
破外道小乘涅槃论一卷(提婆菩萨造)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译(单本)
上十六论十六卷同帙。
都计大乘经律论见流行者。总六百八十六部。二千七百四十五卷。二百五十八帙。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三(别录之三)
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有译有本录中声闻三藏录第二
声闻藏者。小乘所诠之教也。能说教主。则示生示灭应物随缘。所诠之教。则九部四含毗昙戒律。善男善女。禀之而脱屣尘劳。缘觉声闻。奉之而升乎彼
岸。盖真乘之小驾。乃菩提之化城。诱进初心莫斯为胜。始乎仙苑迄彼金河。所诠半字之文。是谓声闻之藏。洎乎百川同会三车共适。齐登妙觉俱证泥洹。岂有小大之异名。信为我尊之渐诱者也。始自汉明丁卯之岁。终我开元庚午之年。小乘三藏见流行者。总三百三十部。一千七百六十二卷。一百六十五帙。结为声闻法藏。科条别显具如后列。
声闻契经藏。二百四十部。六百一十八卷。四十八帙。
声闻调伏藏。五十四部。四百四十六卷。四十五帙。
声闻对法藏。三十六部。六百九十八卷。七十二帙。
小乘经重单合译。一百五十三部。三百九十四卷。三十一帙。
四阿笈摩经小乘契经之本故标初首后列余经。
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二帙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单重合译)
右此部经凡有四分总三十经别(僧肇序云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中阿含经六十卷(或五十八卷六帙)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部经凡有五诵。都十八品。总二百二十二经别(僧肇长含序云中含四分五诵)
增壹阿含经五十一卷(或五十卷或四十二或三十三五帙)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第二译两译一阙)
右此部经凡有五十品。总四百七十二经别(僧肇长含序云增一阿含四分八
诵)
杂阿含经五十卷(五帙)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单重合译)
右此部经。说事既杂。故无品次诵等差别(僧肇长含序云杂含四分十诵)
别译杂阿含经二十卷(二帙)失译。经中子注有秦言字虽不的知译人姓名必是三秦代译今附秦录)
右此部经与前经文虽先后不次。子细寻究。不出前经此但撮要。故为别部
(佛般泥洹下诸经并是四含中别经异译)
佛般泥洹经二卷(或直云泥洹经)
西晋河内沙门白法祖译。
大般涅槃经三卷(或二卷)
东晋平阳沙门释法显译(今为法显译如总录中述)
般泥洹经二卷(或无般字)新为失译附东晋录
右三经。出长阿含经。第二至第四卷。与初分游行经同本异译(其般泥洹经群录皆云宋代求那跋陀罗译者非也寻其文句多是古译与功德贤所翻全不相类诸藏之中但有上卷无其下卷今为失源编在晋录或有经本其佛般泥洹经上卷与般泥洹经上卷文句全同者本错也)
人本欲生经一卷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右出长阿含经第十卷。与第二分大方便经同本异译(此人本欲生经上代群录皆编在大乘经中者误也)
尸迦罗越六向拜经一卷(或云尸迦罗越六户礼经)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一卷。与第二分善生经同本异译(比于本经此稍略耳中阿含三十三卷中亦有此经)
梵志阿□经一卷(一加佛开解字一名阿□摩纳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三卷。与第三分阿摩昼经同本异译。
梵网六十二见经一卷(一名梵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右出长阿含经第十四卷。与第三分梵动经同本异译。
寂志果经一卷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译右出长阿含经第十七卷。与第三分沙门果经同本异译。
上八经十二卷同帙。
起世经十卷(一帙)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等译(出经题上第五译)
起世因本经十卷(恐滥前本题下别云起世因本经一帙)
隋天竺三藏达摩笈多译(出内典录第六译拾遗编入谨按大唐内典录及靖迈经图并云笈多三藏大业年中于东都上林园翻经馆译起世经十卷今大检寻诸藏乃有两本大意虽同文句稍异至于品目时有差殊前经初云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后经乃云婆伽婆在舍啰婆悉帝城若据梵言后经为正今谓崛多笈多各翻一本又前经初首题云崛多笈多二师同出今以前为崛多所译后是笈多再翻二经文既有殊今故双存二部故缘生经亦云婆伽婆在舍啰婆悉帝城故知同是笈多译也恐二本相滥题下别云起世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