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


  北凉沮渠氏传译道俗九人所出经传(三十四部二百七十卷失译经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传译道俗二十四人所出经传(二百一十七部五百三卷)

  前齐朝传译道俗二十人所出经传(一十二部三百九十六卷)

  梁朝传译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经律传等(八十九部九百二卷)

  后魏元氏传译道俗一十四人所出经论传录(八十八部二百九十八卷)

  后齐高氏传译道俗二人所出经论(八部五十二卷)

  后周宇文氏传译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等(三十二部一百五卷)

  陈朝传译道俗三人所出经论传疏等(五十四部二百五十一卷)

  隋朝传译道俗二十五人所出经论等(一百六部六百三十三卷)

  皇朝传译僧等十有二人所出经论等(一百一十七部一千六百六十八卷)

  都合一十八代。所出众经。总有二千四百八十七部。八千四百七十六卷(其第一卷初都数与第十卷中都数多少不同又与诸本对勘数亦少多差别未详何者为

正)

  已上一录分为五卷(从第一至第五)

  历代翻本单重人代存亡录第二(谓前后异出人代不同又遭离乱道俗波迸今总计会故有单重缘叙莫知致传失译)

  大乘经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三百八十六部一千一百五十二卷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纸)

  大乘律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二十二部三十四卷)

  大乘论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七十二部五百卷九千二百二十纸)

  小乘经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二百四部五百四十四卷七千六百七十四纸)  小乘律本译有无录(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

  小乘论单重译本并译有无录(合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

  贤圣集录通大小乘(合四十七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七百六十纸)

  右一录分为第六第七二卷

  历代众经分乘入藏录第三(谓经部繁多纲要备列从帙入藏以类相从故分大小二乘显单重两译)

  众经律论传(合八百一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万六千一百七十纸三百二十六帙)

  大乘经一译(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万一千四十三纸六十六帙)

  大乘经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纸四十九帙)

  小乘经一译(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纸三十九帙)

  小乘经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纸六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纸二十八帙)

  大乘论(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纸五十二帙)

  小乘论(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万二千一百七十七纸六十八帙)

  贤圣集传(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十四纸一十八帙)

  右一录为第八卷(撰录者曰寻此录数与次前录部卷有同者有不同者前录出大乘律此合入经中又单重交杂前后差舛凭何准定)

  历代众经举要转读录第四(谓转读寻玩务在要博繁文重义非曰被时故随部撮举简取通道自余重本存而未暇)

  大乘经正本(二百五十四部七百九十五卷一万三千七十九纸)

  大乘律本(二十部三十二卷四百三十纸)

  大乘论本(六十三部四百四十五卷八千一百一十五纸)

  都合大乘经律论合三百三十七部。一千二百六十七卷(二万一千六百二十五纸)

  小乘经(合一百一十八部四百三十三卷六千七百一十三纸)

  小乘律(合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七百一十八纸)

  小乘论(全二十九部五百六十五卷九千九百九十七纸)

  都合小乘经律论。合一百八十二部。一千二百五十二卷(二万二千四百二十八纸)

  贤圣集传(合四十三部一百七十七卷二千九百九十七纸)

  右一录为第九卷(撰录者曰寻此中意上所列者是转读数诸重译经但存一本余并义理无异删而不存)

  历代众经有目阙本录第五(谓统检群录校本则无随方别出未能通遍故别显目访之)

  历代道俗述作注解录第六(谓注述圣言用通未悟前已杂显未足申明今别题录使寻览易晓)

  历代诸经支泒陈化录第七(谓别生诸经典顺时俗未通广本且接初心一四句颂未可轻削故也)

  历代所出疑伪经论录第八(谓正法深远凡愚未达随俗下化有勃真宗若不标显玉石斯滥)

  历代众经录目始终序第九(谓经录代出须识其源)

  历代众经应感兴敬录第十(谓经翻东夏应感徵祥而有蒙佑增信故使传持惟

远)

  右六录合为第十卷(欲具委之恐繁故略)

  内典录中。宣律师云。余少沐法流五十余载。宗匠成教轨范贤明。每值经诰德能无不目阅亲谒。至于经部大录欣悟良多。无论真伪思闻其异(云云)故魏晋之后。腾译□蒸制录讨论居然非一。或以数列。或用名求。或凭时代。或寄参

译。名纪一隅务存所见。斯并当时稽古。识量修明而缀撰笔削。不至详审者。非为才不足而智不周也(云云)上集群目取讯僧传等文勘阅详定。便参佑房等录佑录徵据文义可观。然大小儡同。三藏糅杂。抄集参正。传记乱经。考括始终莫能通决。房录后出该赡前闻。然三宝共部伪真淆乱。自余诸录胡可胜言。今余所撰望革前弊(撰录者曰宣公所撰类例明审实有可观作者之风见于兹矣然少有差杂未能尽善述作之事诚谓难哉今略叙数科以详厥误非欲指陈臧否实惟甄异是非只如人代存亡录中新小品等六经并云大品之同本者不然义理虽通据会全异而言同本一误菩萨净行经与宝髻菩萨经俱云竺法护译此是一经两名存其二本二误弘道广显三昧经与阿耨达龙王经亦是一经两名二本俱存三误须弥藏经二卷此是高齐耶舍所翻前后重上四误摄大乘论真谛译者有十二卷本有十五成者二本俱存五误般若钞经大乘录中及集传内二处俱载六误又如分乘入藏录中深密解脱经前后重上前与菩萨处胎经同帙后与解深密经同帙。误以旧十轮经为单本新十轮经为重译八误以起世经为单本楼炭经为重译九误此类非一不能备举如举要转读录中信力入印法门经虽是华严支类大部中无同于度世渐备等经摄归大部不为转读之数一不然也诸部般若唯举大品一经放光等九部云重沓罕寻举前以统大义斯尽玉华后译大般若者明佛一化十有六会得存供养难用常行今谓不然岂可以凡愚浅智而堰截法海乎人性不同所乐各异岂以自情好略令他同己见耶般若大经转读极众佛记弘阐在东北方而言难用常行窃为未可又小品大品据本全殊一废一兴二不然也如须弥藏经等虽是大集别分大部中无摄而不行理为未当又须弥藏经前则摄归大集后即别举流行前后差殊三不然也如楼炭经等摄入长含起世一经别令转读起世之与楼炭梵本何殊一废一兴四不然也如安般守意与大安般无殊此乃何缘二俱转读五不然也如十八部论与部异执梵本不殊此复何缘俱令转读六不然也又云录外有外道金七十论破外道涅槃论破外道四宗论未暇故阙者如金七十论外道所撰非是佛法除之可然涅槃四宗同彼删削将为未可此是内论破于外宗一例删除七不然也又如人代存亡录及举要转读录大乘录中三藏备具入藏录中大乘无律岂可前后俱有中间独无自为矛盾八不然也如上所列非无乖舛而云革弊或所未然差错极多卒难陈委明达之辈幸自详焉)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开元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从麟德元年甲子至开元十八年庚午前录未载今故续

之)

  大唐古今译经图纪四卷(大慈恩寺翻经沙门靖迈撰)

  大慈恩寺翻经堂内。壁画古今翻译图变。靖迈因撰题之于壁。但略费长房

录。翻经之者纪之。余撰集者不录。逮至皇朝总成四卷。房所错者此亦同然。更欲广陈恐繁故止。

  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开元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从奘法师后至输波迦罗。前纪未载今故续之。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天后天册万岁元年乙未□东都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定)

  大小乘经律论及贤圣集传(合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其见定入藏流行部卷不在此数)

  大乘单译经目卷第一(二百八十三部五百二十八卷)

  大乘重译经目之一卷第二(一百七十八部一千三百九十四卷)

  大乘重译经目之二卷第三(一百六十八部三百三十八卷)

  大乘重译经目之三卷第四(一百八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大乘重译经目之四卷第五(一百六十八部三百六十五卷)

  大乘律大乘论目卷第六(一百六十二部七百一十六卷)

  小乘单译经目卷第七(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一十卷)

  小乘重译经目之一卷第八(三百七十一部八百四十二卷)

  小乘重译经目之二卷第九(二百七十九部三百八十一卷)

  小乘律论贤圣集传目卷第十(一百九十四部一千三百四十一卷)

  大小乘失译经目卷第十一(三百七十七部五百八十卷)

  大小乘阙本经目卷第十二(四百七十八部六百六十七卷)

  见定入藏流行目上卷第十三

  见定入藏流行目下卷第十四

  合大小乘三藏及贤圣集传等。八百七十四部。四千二百五十三卷(上卷入藏大乘经律论五百六十三部二千五百三十二卷下卷小乘经律论及集传二百九十九部一千六百二十卷)

  大乘经(四百六十二部一千九百六十三卷一百九十六帙)

  大乘律(二十三部四十九卷五帙)

  大乘论(八十八部五百二十卷五十一帙)

  已上为入藏录上卷

  小乘经(二百七部四百四十三卷四十四帙)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六十卷二十八帙)

  小乘论(三十六部七百四十四卷七十三帙)

  贤圣集传(二十一部四十一卷四帙)

  已上为入藏录下卷(细算都部卷数与卷中数并悉差互不同未见定本)

  伪经目录一卷(二百二十八部四百一十九卷)

  右兼伪录总一十五卷(撰录者曰当刊定此录法匠如林德重名高未能亲览但指撝未学令缉撰成之中间乖失几将太半此乃委不得人过在于能使也且如第十二卷阙本经数总四百七十八部六百七十七卷前十一卷中以合有讫今通计此数总成三千六百一十六部八千六百四十一卷者此不然也妄增部卷推实即无诸余交杂难可备记删繁录中已述多少更欲细委恐繁故止)

  大唐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右此中所撰总分上下两录具件如左

  总括群经录上(从汉至唐所出经教区别人代具显此中目录始终续于后列)

  后汉传译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律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二百九十二部。合三百九十五卷(九十七部一百三十一卷见在一百九十五部二百六十四卷本阙)

  曹魏传译沙门五人所出经戒羯磨。总一十二部。合一十八卷(四部五卷见在八部一十三卷本阙)

  右为第一卷

  吴代传译缁素五人。所出经等并及失译。总一百八十九部。合四百一十七卷(六十一部九十二卷见在一百二十八部三百二十五卷本阙)

  西晋传译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戒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三百三十三部。合五百九十卷(一百五十六部三百二十一卷见在一百七十七部二百六十九卷本

阙)

  右为第二卷

  东晋传译缁素一十六人。所出经律论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一百六十八部。合四百六十八卷(八十五部三百三十六卷见在八十三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阙)

  符秦传译沙门六人。所出经律论等。总一十五部。合一百九十七卷(七部六十五卷见在八部一百三十二卷本阙)

  右为第三卷

  姚秦传译沙门五人。所出经律论等。总九十四部。合六百二十四卷(六十六部五百二十八卷见在二十八部九十六卷本阙)

  乞伏秦传译沙门一人。所出经并三秦代新旧失译经律论等。总五十六部。合一百一十卷(三十二部七十九卷见在二十四部三十一卷本阙)

  前凉传译外国优婆塞一人。所出经总四部。合六卷(一部一卷见在三部五卷本阙)

  北凉传译缁素九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旧集失译诸经。总八十二部。合三百一十一卷(二十五部二百九卷见在五十七部一百二卷本阙)

  右为第四卷

  宋代传译缁素二十二人。所出经律论等并新集失译诸经。总四百六十五部。合七百一十七卷(九十三部二百四十三卷见在三百七十二部四百七十四卷本阙)  右为第五卷

  萧齐传译沙门七人。所出经律。总一十二部。合三十三卷(七部二十八卷见在五部五卷本阙)

  梁代传译缁素八人。所出经论及诸传记并新集失译经律集等。总四十六部。合二百一卷(四十部一百九十一卷见在六部十卷本阙)

  元魏传译缁素一十二人。所出经论。总八十三部。合二百七十四卷(七十三部二百五十五卷见在一十部一十九卷本阙)

  高齐传译缁素二人。所出经论总八部。合五十二卷(并在无阙)

  右为第六卷

  周朝传译沙门四人。所出经论等。总一十四部。合二十九卷(六部一十一卷见在八部一十八卷本阙)

  陈代传译缁素三人。所出经律论及集传等。总四十部。合一百三十三卷(二十六部八十九卷见在一十四部四十四卷本阙)

  隋朝传译缁素九人。所出经论传录等。总六十四部。合三百一卷(六十二部二百八十七卷见在二部一十四卷本阙)

  右为第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