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释教录


  沙门释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门人也。勤学无惰内外兼通。华严一宗尤所精达。苑以新译之经未有音义。披读之者取决无从。遂博览字书撰成二

卷。使寻读之者不远求师而决于字义也。

  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第二出与奘法师称赞大乘功德经同本开元九年六月于终南山石谷老尹兰若译)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一卷(第十一译与无量门微密持经等同本开元九年于奉恩寺译)

  师子素驮娑王断肉经一卷(开元九年于奉恩寺译)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三卷(开元九年六月二十日于终南山石谷老尹兰若译)

  右四部六卷其本并在

  沙门释智严。于阗国王之质子。姓持名乐(卢各反)幼至大唐早居荣禄。授左领军卫大将军上柱国封金满郡公。而立性淳质贞信居怀。请舍宅置寺奉为国家。神龙二年五月十一日允其所请。又自惟生居异域长自中华。幸得侍奉四朝班荣宠极。犹恐叨承厚禄滥沐殊恩。于是固请出家冀酬玄泽。神龙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墨制云。人之情也莫不贪惜禄位。卿之愿也乃欲弃俗出家。袭兰若之踪起禅那之行。忽省来奏嗟赏兼怀。特遂所祈式成高志。以景龙元年十一月五日和帝生日。舍家剃落法号智严。仍请住于终南山至相寺兰若修道。犹是虚心静虑宴坐经行。精苦居怀幽栖积念。加以经明唐梵智照幽微。宝积真诠如来秘偈莫不屡

承。纶旨久预翻详。频奉丝言兼令证译。常于石谷居阿练若习头陀行。开元九年于石鳖练若及奉恩寺。译决定业障经等四部。并文质相兼得其深趣。又译尊胜陀罗尼一首及法华经药王菩萨等六首。时有经本写新入。幸勿怪之。

  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日照三藏译者同本)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

  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撮要抄译非全部也)右四部七卷其本并在

  沙门跋日罗菩(上声)提(地之上声)唐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邪国人(此云光明国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婆罗门种。幼而出家游诸印度。虽内外博达而偏善总持。于此法门罕有其匹。随缘游化随处利生。闻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泛舶东游达于海隅。开元八年中方届京邑。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智一一指陈复为立坛灌顶。一行敬受斯法请译流通。以十一年癸亥。于资圣寺为译瑜伽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至十八年庚午。于大荐福寺出曼殊室利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要。沙门智藏译语。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智执总持契所至皆验。秘教流传寔斯人矣。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十卷

  右一部十卷。其本见在

  沙门释怀迪。循州人也。住本州罗浮山南楼寺。其山乃仙圣游居之处。迪久习经论多所该博。九流七略粗亦讨寻。但以居近海隅。数有梵僧游止。迪就学书语复皆通悉。往者三藏菩提流志译宝积经。远召迪来以充证义。所为事毕还归故乡。后因游广府遇一梵僧(未得其名)赍梵经一夹请共译之。勒成十卷。即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是也。迪笔受经旨兼缉缀文理。其梵僧传经事毕莫知所之。有因南使流经至此。

  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第七一卷是念诵法)

  苏婆呼童子经三卷(唐云妙臂童子亦云苏婆呼律或二卷)

  苏悉地羯罗经三卷(唐言妙成就法此与苏婆呼并是毗奈耶不曾入大曼荼罗不合读同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便成盗法)

  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出梵本金刚顶经成就一切义品略译少分)

  右四部一十四卷其本并在

  沙门输波迦罗。唐言善无畏。中印度人。释迦之苗裔。风仪爽俊聪睿超群。解究五乘行该三学。总持禅观妙达其源。艺术异能无不谙晓。加以弘法为务岂惮艰危。遂发迹中天来游东夏。涂至北印度境。声誉已达帝京。今上搜集贤良。发使迎接。以开元四年丙辰。大赍梵本来达长安。初于兴福寺南院安置。次后有令住西明。至五年丁巳于菩提院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沙门悉达译语。沙门无着缀文笔受。其无畏所将梵本有并令进内。缘此未得广译诸经。曩时沙门无行西游天竺学毕言归回。至北天不幸而卒。所将梵本有迎归。比在西京华严寺收掌。无畏与沙门一行。于彼简得数本梵经并总持妙门。先未曾译。至十二年随驾入洛。于大福先寺安置。遂为沙门一行译大毗卢遮那经。其经具足梵本有十万

颂。今所出者撮其要耳。沙门宝月译语。沙门行笔受承旨兼删缀词理。文质相半妙谐深趣。又出苏婆呼苏悉地二经。无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时开禅观奖劝初

学。慈悲作念接诱无亏。人或问疑剖析无滞。

  开元释教录二十卷(上帙总录下帙别录十八年庚午于西崇福寺东塔院撰)

  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同前十八年撰)

  续古今译经图纪一卷(同前十八年撰)

  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同前)

  集诸经礼忏仪二卷(同前)

  右上五部二十五卷。智升所撰。升早预释流志弘大教。但才微力寡无遂本

怀。俯仰之间亟经寒暑。曾未能宣传正法荷担菩提。而近阅藏经仍探众录。其差谬或所未安。狂简斐然考成斯记。虽文词靡叙而事有所凭。但鄙见未弘固多疏阙耳。其续内典录等附于本部之末。幸诸来哲无贻诮焉。右从后汉逮至皇朝合一十九代。所出大小乘经律论并贤圣集传。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都合七千四十六卷。于中一千一百二十四部五千四十八卷见行入藏(其梁代曼陀罗译文殊般若经般若部中已载宝积经中亦复编入故此一经录中重载)据其实数。但一千一百二十三部五千四十七卷是见行数(其集传中有四十部三百六十八卷并是此方撰集非梵本翻出)一千一百四十八部一千九百八十卷是阙本数。两件见阙合有二千二百七十一部七千二十七卷(与前都数欠七部一千九卷不同者其东晋无垢眼译毗尼序合入十诵其萧齐法意译提婆达多品一卷及周武帝代志德译普门品重诵偈一卷并合入妙法华中其隋朝崛多译银主品嘱累品共一卷合入金光明中其北凉昙无谶译四卷金光明梁朝真谛译七卷金光明周世崛多译五卷金光明隋朝沙门宝贵取前三本合成八卷故上三经在删繁录加此七部一十九卷还与都数符同一无欠少)


开元释教录卷第十

  庚午岁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

  总括群经录上之十

  叙列古今诸家目录

  古经录一卷

  右寻诸旧录。多称为古录。似是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赍经录。

  旧经录一卷

  右似是前汉刘向校书天阁。往见有佛经即谓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正焚书。人中所藏者。

  汉时佛经目录一卷

  右似是明帝时迦叶摩腾创译四十二章经因即撰录。

  朱士行汉录一卷

  右曹魏时颖川沙门朱士行。于洛阳讲道行经因着其录。后往西域求经。于彼而卒。

  众经录一卷

  右西晋武帝代。长安青门外大寺西域沙门竺法护翻译众经。因出其录。

  众经录一卷

  右西晋惠帝代。永嘉中清信士聂道真禀受护公之笔匠也。后自翻经。因出其录。

  赵录一卷

  右似是二赵时。诸录遥注。未知姓氏。

  综理众经目录一卷

  右符秦代沙门释道安所撰。自前诸录但列经名。至于品类时代盖阙而不纪。后人披览莫测根由。安乃总集名题表其时代。铨品新旧定其制作。众经有据自此而明。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高怀独悟。足以垂范后昆。所撰之文。见僧佑

录。

  二秦录一卷

  右后秦姚兴弘始年。长安沙门释僧睿所撰。睿即安公之弟子。神用通朗思力标举。参译什门多有撰缉。

  众经录四卷(魏世录吴世录晋世杂录河西录)

  右东晋庐山东林寺远公弟子释道流创撰。未就而卒。同学竺道祖续而成之。  经论都录一卷(别录一卷)

  右东晋成帝豫章山沙门支敏度撰。其人总校古今群经故撰都录。敏度又撰别录一部。

  众经目录二卷

  右萧齐武帝时。沙门释王宗撰。见梁三藏记。

  释弘充录一卷(南齐杨都人)

  释道慧宋齐录一卷(南齐)

  释道凭录一卷(北齐)

  释正度录一卷

  王车骑录一卷

  始兴录一卷(未详撰者亦云南录)

  庐山录一卷(未详作者)

  岑号录一卷

  菩提留支录一卷(元魏洛京永宁寺天竺沙门也)

  华林佛殿众经目录四卷(梁天监十四年□沙门僧绍撰)

  隋沙门释灵裕译经录一卷(长房录中无隋字)

  众经都录八卷(似是总合诸家未详作者)

  已前诸录二十五家。长房内典二录云。上件诸录检传记有之。未见其本。故列名而已。

  众经别录二卷(未详作者言似宋时总分十例具如后列)

  大乘经录第一(三百七十部七百七十九卷)

  三乘通教录第二(五十一部九十七卷)

  三乘中大乘录第三(一十七部三十八卷)

  右上卷三录(总四百三十八部九百一十四卷)

  小乘经录第四(四百三十六部六百一十卷)

  第五篇目本阙(此阙本录不显部卷应散在诸录中故耳)

  大小乘不判录第六(一百七十四部一百八十四卷)

  疑经录第七(一十七部二十卷)

  律录第八(一十二部一百九十五卷)

  数录第九(六部一百二十一卷)

  论录第十(六部一百五十二卷)

  右下卷七录(总六百五十一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上下两卷合有十篇。都一千八十九部。二千五百九十六卷(其下卷七录部数勘同卷数。少四百未详所以)

  元魏众经目录(永凞年□舍人李廓撰一卷成)

  大乘经目录一(二百一十四部)

  大乘论目录二(二十九部)

  大乘经子注目录三(一十二部)

  大乘未译经论目录四(二十三部)

  小乘经目录五(六十九部)

  小乘论目录六(二部)

  有目未得经目录七(一十六部)

  非真经目录八(六十二部)

  非真论目录九(四部)

  全非经愚人妄作目录十(一十一部)

  都十件。经律论真伪。四百二十七部。二千五十三卷(部数勘与都数不同剩十五部未详所以)

  梁代众经目录(天监十七年□沙门宝唱撰)

  众经目录卷第一(大乘二百六十二部六百七十四卷)

  有译人多卷一(六十九部四百六十七卷)

  无译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九卷)

  有译人一卷三(九十部九十卷)

  无译人一卷四(九十八部九十八卷)

  众经目录卷第二(小乘二百八十五部四百卷)

  有译人多卷一(一十七部一百二十卷)

  无译人多卷二(五部一十七卷)

  有译人一卷三(五十部五十卷)

  无译人一卷四(二百一十三部二百一十三卷)

  众经目录卷第三(三百六十二部一千六百八十二卷)

  先异译经一(四十五部多卷二百七十九卷三十八部一卷三十八卷)

  禅经二(九部多卷三十八卷三十一部一卷三十一卷)

  戒律三(六十八部二百七十三卷)

  疑经四(六十二部六十七卷)

  注经五(四十部二百四十六卷)

  数论六(三十一部三百六十七卷)

  义记七(三十八部三百四十一卷)

  众经目录卷第四(二百二十九部九百八十五卷后部数勘欠五不同)

  随事别名一(一十三部四百一十三卷)

  随事共名二(三十五部四百七十卷)

  譬喻三(一十五部三十六卷)

  佛名四(一十四部二十九卷)

  神□五(四十七部四十七卷)

  总四卷都二十件。凡一千四百三十三部。三千七百四十一卷(此都部数与前数勘赡三百九十五部未详所以)

  高齐众经目录(武平年沙门统法上撰梵名达摩郁多罗一卷成)

  杂藏录一(二百九十一部八百七十四卷)

  修多罗录二(一百七十九部三百二十卷)

  毗尼录三(一十九部二百五十六卷)

  阿毗昙录四(五十部四百二十一卷)

  别录第五(三十七部七十四卷)

  众经抄录六(一百二十七部一百三十七卷)

  集录第七(三十三部一百四十七卷)

  人作录八(五十一部一百六卷)

  都八件。经律论真伪。七百八十七部。二千三百三十四卷(此都数与前数勘欠十一卷不同未详所以)

  从众经别录下四家目录长房内典二录具列篇题。今寻本未获。但具存其目。  唐众经目录五卷(贞观初普光寺沙门玄琬撰出内典录)

  右内典录中。引用云。唐旧录未见其本。似取隋五卷众经录编新经入。余者大同。

  众经目录五卷(于隋录内加奘译经余皆无异大唐大敬爱寺沙门静泰撰)

  右从古录已下三十一家。诸录之中虽皆备述。欲寻其本难可备焉。且列名题知其有据(撰录者曰又如长房录中引一乘寺藏录周录之中引真寂寺录义善寺录玄法寺录福林寺录上之五录但引其名不言卷数又有陈朝大乘寺藏录四卷并不知何人制作似是当寺藏经略记由委既扃寺名为录未可通行故叙录次阙而不载)

  梁出三藏记集一十五卷(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