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广弘明集
广弘明集
佛赞
范光禄命作
精粗事阻。始末理通。舍事就理。即朗祛蒙。惟此灵觉。因心则崇。四等拯物。六度在躬。明发储寝。孰是化初。夕灭双树。岂还本无。眇眇远神。遥遥安如。愿言来期。免兹沦湑。
范特进书
卿常何如。历观高士。类多有情。吾亦许卿。以同何缅邈之过。便是末孤了幽关也。吾犹存旧情东望慨然。便是有不驰处也。见炽公阡陌。如卿问栖僧于山。诚是美事。屡改骤迁。未为快也。杖策之郡斯则善也。祇洹中转有奇趣。福业深缘森兮满目。见形者所不能传。闻言而悟亦难其人。辞烦而已。于此绝笔。范泰敬谓。
祇洹塔内赞。因炽公相示。可少留意省之。并同子与人歌而善。
答范特进书送佛赞
辱告慰企。晚寒体中胜常。灵运脚诸疹。此春更甚忧。虑古人有情。信如来告。企咏之结实过饥渴。山间幽阻音尘阔绝。忽见诸赞欢慰良多。可谓俗外之咏。寻览三复味玩增怀。辄奉和如别。虽辞不足睹然意寄尽此。从弟惠连后进文悟衰宗之美亦有一首。并以远呈。承祇洹法业日茂。随喜何极。六梁微缘。窃望不绝。即时经始招题在所住山南。南檐临□北户背岩。以此息心当无所忝耶。平生缅然临纸累叹。敬惜为先继以音告。傥值行李辄复承问。二月一日谢灵运白答。
和范特进祇洹像赞
范侯远送像赞命余同作。神道希微愿言所属。辄总三首期之道场。
佛赞
惟此大觉。因心则灵。垢尽智照。数极慧明。三达非我。一援群生。理阻心行。道绝形声。
菩萨赞
若人仰宗。发性遗虑。以定养慧。和理斯附。爰初四等。终然十住。涉求至矣。在外皆去。
缘觉声闻合赞
厌苦情多。兼物志少。如彼化城。权可得宝。诱以涅槃。救尔生老。肇允三车。翻乘一道。
无量寿颂
和从弟惠连
法藏长王宫。怀道出国城。愿言四十八。弘誓拯群生。净土一何妙。来者皆清英。颓年欲安寄。乘化必晨征。
维摩诘经中十譬赞八首
聚沫泡合
水性本无泡。激流遂聚沫。即异成貌状。消散归虚豁。君子识根本。安事劳与夺。愚俗骇变化。横复生欣怛。
焰
性内相表状。非焰安知火。新新相推移。荧荧非向我。如何滞着人。终岁迷因果。
芭蕉
生分本多端。芭蕉知不一。合萼不结核。敷花何由实。至人善取譬。无宰谁能律。莫昵缘合时。当视分散日。
幻
幻工作同异。谁复谓非真。一从逝物过。既往亦何陈。谬者疑久近。达者皆自宾。勿起离合情。会无百代人。
梦
觉谓寝无知。寐中非无见。意状盈明前。好恶迭万变。既悟眇已往。惜为浮物恋。孰视娑婆尽。宁当非赤县。
影响合
影响顺形声。资物故生理。一旦挥霍去。何因得像似。群有靡不然。昧漠呼自己。四色尚无本。八微欲安恃。
浮云
泛滥明月阴。荟蔚南山雨。能为变动用。在我竟无取。俄已就飞散。岂复得攒聚。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电
鲦烁惊电过。可见不可逐。恒物生灭后。谁复核迟速。慎勿留空念。横使神理恧。废己道易孚。忘情长之福。
佛记序
沈约奉梁高祖敕撰并敕启序合三首
敕云。去岁令虞阐等撰佛记。并作序。序体不称。频治改犹未尽致。寻佛教因三假以寄法。籍二谛以明理。达相求宗不着会道。论其指归似未至极。乃不应以此相烦。亦是一途善事。可得为厝笔。以不故指敕。阐等结序末体又似小异。臣约言。佛记序今谨以上呈。词义无取。伏怀自恧。谨启。
敕云记序始得看今敕缮写流布。
序曰。含灵万品。既非记谍所穷。物物禀生。岂伊积尘能计。莫不起乎无理而至乎无生者也。虽要终有地而原始莫闻。自非灵照特达宗极斯在。则理闭机初钻叩事绝。非惟四果不议。固亦十地罔窥。邈乎悠夐。有之而莫知所从者也。如来覆篑爰始言登永路起灭回环驰骤不息。去来五道。大千比之毫端。往复三界。祇劫未足称远。积明累照念念不休。离此生灭证成妙果。固已空有兼谢。岂徒齐迁鲁变而已哉。昊昊区区。犹秉何言之称。至人无己。宁以词义为珍。盖由万惑相扇昧明代起。业假缘开事须晓达。一音所吐无思不服。义在徇物动非为己。法吼振洒于无外。甘露炳焕于龙宫。开宗阐教致之有渐。摽四谛于鹿园。辨百非于双树。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行迷复路弱丧知归。而自应回舛厥涂不一。白毫所照。遍刹土于恒沙。七步降践。壅龙堆而攸被。推极神道原本心灵。感之所召跨无边而咫尺。缘之所乖面法城而不睹。及像教云末经记东流。热坂艰长寒山峻阻。横书左字累万方通。翦叶成文重译未晓。自此迄今千祀过半。灵迹稍启名僧间出。律藏方等行来渐至。蕴乎西国未至者多。虽法身常住之奥远。二谛三假之渊旷。悟道求宗于斯可足。而能仁礼兹大圣寔为本师。悠悠群品精灵所系。迄于前因往业多所昧略。然神化应感参差互见。又世胄名氏本国俗缘散析。众部卒难讨究。神功妙力同出异名。降胎求道宁止一相。托生迦维本由权迹。出自北门非悟法之始。遍照东方岂通化之极。适道已来。四十九载妙应事多。宜加总缉共成区畛。至于经像旧录境刹遗记。开劝之功于斯自远。大权弘旷亡身以济物。应真耿介摽心非为己。分踪或异适未必同。神涂诡互难以臆辩。灵怪倜傥言语斯绝。图澄之龙见赵魏。罗什之凤集关辅。揵陀近游京洛。单开远适罗浮。虽迹与俗同而意无可察。涂出玉门法座不远。七处八会峨然在目。灵应盻蚃偏富延泽以西。光景葳[卄/(麩-夫+壬)]多见天山之表。有志奇僧每经游历。神迹昭然咸有文注。繁芜舛杂实须裁整。分五道于人天。设重牢于厚地。各随业力的焉不差。此皆卷舒真俗终始名相。其圣涂玄远大。则直至道场。其征证切近小。则开劝晚学。斯寔兼济之方舟。大悲之广路。虽复智昏视内形穷尺捶。缘动必应。又况进于此者乎。是以至圣殷勤每存汲引。垂文见意贻厥将来。皇帝行成无始道承旷劫。十号在躬三达靡碍。屈兹妙有同此转轮。伤昏愍惑久迷正路。悱发之徒空怀钻仰。条流缅旷事难总一。志浅业劳迄用无就。非所以辟彼四衢出之火宅者也。乃诏中书侍郎虞阐太子洗马到溉后军记室周舍。博寻经藏搜采注说。条别派分各以类附。日少功多。可用辨此。名曰佛记。凡三十篇。其有感应之流事类相似。止取其一余悉不书。或复死而更生陈说经见。事涉杳冥取验无所。亦皆靡载同之阙疑。或凭人以言托想成梦。尤难信晓一无所录。若夫欲遐适者。必远记所从。欲悟道者。必妙识所宗。然后能允得其门亲承音旨。未有不知厥路莫辨伊人胶目闇践自与理合。所以引彼众流归之一源。可令莘莘含识望涂知往案。砥矢而言归。不回遑于岐路。俾厥清信之士亦有取于此云。◎
◎余以佛化堤封三千围内近对小识。且局南洲。斯则通计神州咸蒙声教神踪遗迹闭在姬初。前汉已来相从间出。刘向挍书天阁。往往见有佛经。赤县山裂水开。时时瑞像来现。或塔由地踊。或佛降因空。事绪繁委略标十数。有未见者须显其相云。
略列大唐育王古塔历(并佛像经法神瑞迹)。
越州东三百七十里鄮县塔者。西晋太康二年沙门慧达感从地出。高一尺四寸。广七寸。露盘五层。色青似石而非。四外雕镂异相百千。梁武帝造木塔笼之。八王曰舆巡州里。今见神瑞光声圣僧。备如别传。
郑州超化寺塔。在州南百余里。基墌适今。寺院并古时石砌合缝甚密。铁为细要。其石长八尺。四面细要长一尺五寸。深五寸。石下并泥。塔南基出泉十余所。径三尺。涌而无声。永徽中有昆仑。入泉向下穷之。但有石柱罗列。竟不测其际。中有石塔在空。水凝而不及。
冀州(旧魏州者)临黄县西北三十里有育王舍利寺。近为尼住寺。有古塔。编石为基。从水底出塔。三面水极深。惟西面通行。往足有莲藕。人畏之无敢采捕。
岐州岐山南岐山县北二十里法门寺塔在平原上古来三十年一度开。开必感应。显庆五年敕令僧智琮。往请有瑞令开蒙。光明照烛道俗通见。乃掘出进内。龙朔二年还返故塔。其舍利如大人指节骨。长二寸许。其内孔方。色白光明。如别图状。
益州成都郭下福感寺塔。本名大石寺。隋初诜律师寻其古迹。欲寻其舍利掘至泉源。惟是一石。见于其上架九级木浮图。备有灵相。隋蜀王秀又掘之至泉。风雨至不可及际。于傍破得一片石出。乃是瑿玉。今见存益州北百里雒县城北郭下宝兴寺塔。其寺本名大石。其事大同福感。益州西南百余里。晋原县等众寺塔。略同于上。
闰州江宁县故都朱雀门东南古越城东。废长干寺内。昔西晋僧慧达感光。掘之一丈得三石匣。中有金函盛三舍利并发爪。其发引可三尺。放则螺旋。今有砖塔三层并刹佛殿。余但榛木大虫登基秽污者被打号叫惊人。或有死者。
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以下极细密。古老传云。其塔基从泉上涌出。云云。
瓜州城东三里有土塔。周朝育王寺。今废。惟有遗基。上以舍覆四廊墙匝。时见光明。公私士女往来乞福。
青州临淄城中有阿育王寺。其形像露盘在深林巨树下。昔石赵时。佛图澄知之令往取。入地二十余丈获之。
河东蒲坂有育王寺。时出光明。姚秦时掘得佛骨于石函银匣中。照耀殊常。
并州子城东育王寺者。今见尼住为净明寺。失基所在。
并州榆社县郭下育王寺小塔。见有僧住。
代州城东育王塔。
洛州故都西白马寺东一里育王塔。
甘州东百二十里删丹县城东弱水北土堆。
古老云育王古塔。
沙州城内废大乘寺塔基。云是育王塔。
晋州北霍山南士堆。古老云是育王寺塔。
已前诸塔。并是姬周初。有大轮王。名为阿育。此曰无忧。统临此洲。万有余国。役使鬼神一日而造八万四千塔。此土有之。每发神瑞。广如感应传。
扬州育王金瑞像者。吴孙皓时后园所获。皓初蔑而秽之。肿痛遍身。太史占曰。犯大神也。皓谢之。有间因尔开信。
吴郡松江浮水石像二躯。昔西晋建兴中像浮松江。有居士朱应。接而出之举高七尺。于通玄寺视背有铭。一名惟卫二名迦叶。
荆州长沙寺瑞像者。东晋太元初见于州城北。行人异之试以刀击。乃金像也。长沙寺僧迎至寺。光上有梵书。云育王所造。梁武闻迎至都。大放光明。及梁灭迎上荆州。至今见在。历代光瑞不可备载。如别所显。
荆州大明寺檀优填王像者。梁武帝以天监元年梦见檀像入国。乃诏募得八十人。往天竺。至天监十年方还。及帝崩元帝于江陵即位。遣迎至荆都。后静陵侧立寺。因以安之。
杨州长干寺阿育王像者。东晋咸和中。丹阳尹高悝见张侯浦有光。使人寻之得一金像无光趺。载顺至长干巷口。牛不复行。因纵之乃径趣长干寺。后数年东海人于海获铜趺浮水上。因送像所果同。后四十年南海获铜光于海下。乃送像所。宛然符合。自晋宋齐梁陈隋唐七代。无不入内供养。光瑞如别。今在京师大兴善寺。摸写殷矣。
凉州南百里崖中泥塑行像者。昔沮渠蒙逊王有凉土专弘福事。于此崖中大造形像。千变万化惊人眩目。有土圣僧。可如人等。常自经行。无时暂舍。遥见便行。人至便止。观其面貌。如行之状。有罗土于地者。后看足迹纳纳。今见如此。
襄州檀溪寺金像行者。东晋宁康中。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及成就已乃行至万山。明迎返寺。其夕又出至寺门。至山蹋石现一足相。周武灭法。镇副长孙哲。志性凶粗先欲除毁。令百人以索系颈挽之不动。哲大怒。乃至加五百人方倒。振地。哲喜落马寻卒。当毁像时。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此像三周甲午当灭。勘以长历。大略符焉。其所蹈石在本寺。今名启法是也。
凉州西番禾县瑞石像者。元魏太延中。沙门刘萨河行至番禾东北。望神御谷而礼曰。此山中有佛像出。若相不具国乱人苦。经八十七载。正光年初风雨震山。像出长三丈许。惟无其首。登即命造随安随落。魏道陵迟分东西矣。后四十年。州东七里□内获石佛首。即以安之。恰然符合。周保定中。像首又落。隋初还复立瑞像寺。炀常西征过之。改为感通寺。今图写多依量莫准。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形长八寸径五寸八楞紫石英色。梁武太清中。有僧从外国将来。遇乱安庐山像顶上。隋炀在蕃镇江阳。见别记往求得之。及登储贰送于曲池日严寺。寺废入崇义寺。京师道俗咸就见之。往往不同。见佛见神。山林幢盖者前后异等。贞观七年敕迎入内。
坊州玉华宫铁矿瑞像者。周武灭法有姜明者。督事夜行。每见山上光明。旦往寻之。有卧石状如像。便斫掘四边。乃是铁矿不可伤损。举身三丈谷中有趺。乃共村人拗举。忽然下流。迳趣趺孔。卓然特立。以状闻奏。时天元嗣。历改元大象。敕其处为大像寺。因开佛法。隋初改为显济寺。
太宗在宫时往礼谒庄严修饰。在宫东三十里大苑内。永徽中改宫立寺。阴闇之夕每放光明。
襄州岘山华严寺卢舍那瑞像者。本是周朝古像。法灭藏之得存。每有凶相以涕出为期。隋文将崩。一鼻涕出。沾污于怀金薄剥起。虽后修饰望还如涕。贞观末年四月内连涕不止。涂污胸怀方可尺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