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安士全书
安士全书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有愿易度(《经律异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然已胜罗汉者,以其有愿必遂也。譬如初生太子,虽在襁褓之中,然耄年公卿,亦当恭敬礼拜。
“利物利人”
[发明]利物,功足以及物。利人,功足以及人。利及人物,方不虚生浪死。
“利”字,是极不好字面,又是极好字面。非有两意也,用之以自为,则私;用之以济世,则公矣。
下附征事(三则)
碎碑刻碑(《感应篇注》)
孙思邈以龙宫方,历试皆验,编入《千金方》中,刻碑传世。有人多印方本,因击碎其碑,欲以市利,被雷震死。又一人从而再刻之,梦思邈语曰:“汝命无子,因刻《千金方》,当得贵子。”已而果然。
[按]碎碑者唯知自利,刻碑者但思利人。究竟自利者何尝利,利人者何尝不利乎!
潜消弊政(《皇明通鉴》)
宣德间,尝遣太监至西洋求宝,所费不赀,死者无算。天顺时,有上言再遣者,因命兵部项忠,查检往册。时刘大夏为郎中,先至库,匿之,吏无可查,其事遂寝。后项以失册责吏,刘笑曰:“此弊政也。纵使册在,犹当毁之,以除其根,尚追问其有无耶?”项悚谢曰:“公阴德动天,此位当属公矣。”后果官太保大司马,子孙屡代贵显。
[按]充刘公所为,则世间一应有害于人之文字,皆当毁灭。而小说、春方,及谤佛之书,为尤甚。
小常平仓(《劝惩录》)
张乖崖,知成都,梦紫府真君招之。语未久,忽报云:“西门黄兼济至。”乃幅巾道人也,真君接礼甚恭。明旦,遣人请至,宛如梦所见。询之,对曰:“初无善事,惟麦熟时,以钱三百缗收籴〖缗(mín),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籴(dí),买进粮食〗。至明年禾麦未熟,小民艰食之时粜,一般升斗价值。在吾初无所损,而小民得济危急,如是而已。”张公喟然兴叹,命吏扶于座而拜之。
[按]常平仓事〖常平仓,古代为了调节粮价、赈济饥荒而设置的粮仓,于粮贱时收进,粮贵时平价卖出〗,处处皆可仿之。一方沾惠,四境效行矣。
“修善修福”
[发明]世人之所蓄积,有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有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又有我带得去,人夺不去者。金银财宝、家舍田园,此人夺得去,吾带不去者也。博学鸿才、技艺智巧,此人夺不去,吾亦带不去者也。若夫吾带得去,人夺不去者,唯有修善与福耳。修善到极处,能使七祖超升,百神拥护。修福到极处,能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善者福之基,福者善之应。
但修福而不修慧,每因享福而造业。但修慧而不修福,又虑薄福而少资。昔迦叶佛时,有兄弟二人,共为沙门。兄持戒坐禅,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则修福,而常破戒。后释迦成佛时,兄已得罗汉果,然因未曾修福,食尝不饱。弟因破戒,生在象中,然余福尚多,虽作畜生,为王所爱,真珠缨络,常挂其身,食邑至数百户。故曰:“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缨络。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唯佛称两足尊,以其福慧具足耳。
下附征事(三则)
广置义田(《懿行录》)
明华亭顾正心,字仲修。父中立,仕至广西参议。正心好行其德,尝捐银十万四千七百两,买义田四万八百亩,散华、青两县之供役者,赋役赖以不困。时代巡莅松,除夕禁爆,有市民犯禁,误系正心于狱。见狱中之寒者,给以衣;饥者,给以粟;罪可赎者,代为完纳。囹圄几为一空。又捐赀修葺狱室,往往施恩于不报之地。后两台上其事,钦授光禄署丞,从祀乡贤。
[按]范氏义田,流芳千古,然止及同姓,未必及异姓,田止以百计,未必至四万有余。顾君所为,何其迈前人而杰出乎!据其福报,此时定在六欲天宫,飞行自在,享无极之乐矣。
独成胜举
明湖州徐汝辉,富而好施。时杭州重建戒坛,所费不赀,布、按两司,召富民劝募,汝辉愿独力任之。宪长杨继宗问故,汝辉曰:“人有子不肖,虽有所积,必属他人。何如干此胜事,后世渐渐享用乎?况财为怨薮,吾子无财亦无怨薮,未始非爱之也。”遂以白金千锭献。两司共叹其明达,特设席后堂,邀同僚宴之,复以彩帐亲送之归。闻者无不钦慕。
[按]《大宝积经》云:“吾不舍财,财将舍我。我今当舍,令作坚财。”徐君已作坚财矣。
乐施不倦(浙人面述)
明末,浙江史某,好善乐施,尤喜斋僧。时有寺僧大成,募盏饭供众,道经史家门首。史若见饭少,必以己饭足之。如是历有年所,毫无厌心。一日夫人坐草〖临产〗,见大成步入房中,众骇异,索之无有。俄而产妇生男,急遣人踪迹之,而僧已于是日回首〖去世〗矣,遂以大成名之。幼甚聪慧,茹胎斋。及长,文誉日隆。至顺治间,大魁天下。
[按]但行善而不信佛,其所修福,识者目为第三世之怨。何则?以彼第二世享福时,必然造孽,至第三世,决受苦报也。史君原从佛法中来,故虽遇荣华而不昧。
“正直代天行化”
[发明]正者无邪,直者无曲,固天之所以为天也。匹夫而能正直,即是顺天之化,岂必居位临民?若欲代天行之,非操有为之权与得为之势不可。
代天行化,即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一种人,着力在“行”字。一“行”字中,便有经营谋画,因时制宜作用。玩〖玩味〗下“慈祥为国”句,则代天行化,似但就卿相言。
在世聪明正直,殁后必为神明,此一定之理。就世俗言,则为超升。若明眼观之,乃是堕落。以世俗但见第二世,不能见第三世耳。盖既为神明,必享血食,一享血食,则堕地狱、畜生,直瞬息间事。须于代天行化时,觑破为神之险。汲汲求生净土,以端其向。时时发宏誓愿,以固其基。乃可免于失足之累。
日望人之为善者,天也。唯恐人之为恶者,亦天也。愚人但见苍苍者天,谓是轻清之气。岂知实有主宰,如四王、忉利之日考人间善恶乎。代之乌容已乎!
下附征事(一则)
检校善恶(《立世阿毗昙论》)
帝释天王,将至善法堂上,诸天围绕恭敬。入堂,帝释升狮子座,左右各坐十六天王,其余诸天,依次而坐。有二太子,一名旃檀,二名修毗罗,是忉利天二大将军,又坐三十二天王左右。四大天王,依四门坐。时四天王,将世间善恶奏闻帝释。若世人受持五戒、八戒,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者多,帝释遂喜,以为将来生天者多,阿修罗少。否则愁忧不乐。故于每月六斋、十斋日,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察善恶。
[按]世俗谓玉帝有时降临者,此谬也。天人视下界,污秽异常,离地百由旬外,则臭而难近。所巡察者,特有福鬼神耳。然赏善罚恶,自无纤毫之谬。至于夜摩、兜率以上,其天转贵,并不理世间之俗务矣。
“慈祥为国救民”
[发明]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
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下附征事(二则)
设法救民(《皇明通纪》)
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无出其右。初下车〖下车,指官吏到任〗,即问民疾苦,深以苏、松赋重为忧。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钞籴米,储积以备赈济。宣德八年冬,奏“济农仓法”,命下。遂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谋力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并松、常二州,分贮于各县。其明年,江南旱,苏、松饥民凡三百余万,尽发犹不足。忱复思广为之备。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粮长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输官,逃负者累岁。忱乃于水次置场,择人总收发运,细民径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费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当运粮一百万石,贮南京仓,以给北京军职月俸,解送等费,每石约费六斗。忱与钟等谋曰:“彼能南京受俸,独不可于此受乎?若此处给之,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以入济农仓,农无患矣。”钟等称善。于是请于朝而行之。而苏州一府,已得米四十万石,又加以平籴所储,凡六十余万石。忱曰:“不独济农,凡运输有欠失者,亦于此给借赔纳,秋成如数还官。若民夫修筑圩岸,开浚河道,竟计口以给之。”朝廷皆从其议。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由是田无禾,而民不知饥,前后活人百余万。正统元年,忱别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遂减秋粮八十余万石,他州有差。苏、松三百年来,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为第一。而公自视欿然〖欿(kǎn)然,谦和之态〗,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缘,公从无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财用益丰。江南依为福星者,二十余年,民生其间,何其幸也!
帝君示敕
太仓黄建安,讳立德,见苏、松困于浮赋,日廑忧思〖廑,同“勤”〗。每晨兴礼佛,必叩天祷告,求豁两郡浮粮。又具呈当事〖当事,即指当政者〗,不遗余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冬渐剧。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唇者数日。其夜五鼓,忽梦帝君传至丹陛,谕曰:“汝数久当告终,因志切减粮,延尔寿算。”遂口授一诰敕,凡三次传诵,而后记忆。开目惊视,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觉健旺,旧病顿若捐除,乃急起盥手,挑灯磨墨。时家中为送建安之亡妹节母出殡,独留一老妪守门,忽见经月卧病之家主,端坐灯前书写,不胜错愕。天明后,其表弟郭雉先,同孔尔忠,来问疾,见之,亦复大骇。遂乘肩舆,往乡送殡,与宾朋酬酢,奔走街衢,毫无倦容,饮食亦忽然如旧。相知者无不以为美谈。时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谢绝世事,长斋学佛。又数年,无疾而逝。
[按]读帝君诰敕,其略云:“咨尔立德,藐焉茕独,泡影颓龄。发心为三百年积困思苏,矢愿普亿万户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观此,则知浮粮一事,原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忠主”
[发明]“忠”字,从心,则非貌为恭敬可知。故捍灾御患,忠也。陈善闭邪,亦忠也。奔走后先,忠也。以人事君,亦忠也。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而不上闻。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催科为奉法,以刻核为精明〖刻,苛刻〗。此正孟子所谓“吾君不能”者也〖吾君不能,即认为君主不能为善〗,乌乎忠?主,不独君也,凡吏之于官府,奴之于家长,皆是也。姑录义仆二人,聊为志感。
下附征事(二则)
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产〖分家〗,伯一马,仲一牛,季寡妇,得一阿寄,寄年五十余矣。〖古时兄弟排行次第为伯、仲、叔、季,长兄为伯,其次为仲,最小为季。〗寡妇泣曰:“马可乘,牛可耕,老仆徒费吾菜羹。”寄曰:“主谓吾不若牛马耶?”乃为画策营生。寡妇悉簪珥,得十二金。寄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又二十年,致产数万金。为主母嫁三女。又延师教两郎君,皆娶名家女,赍聘〖所出聘资〗累千金,又援例入太学。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生平未尝睇视主母〖睇(dì),斜着眼看〗,女使虽小,未尝并立。及病,且死,尽出其巨细帐目,以奉主母。曰:“两郎君可世守之,老奴牛马之报尽矣。”视其私居,无寸丝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体而已。
[按]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谋画,虽大贤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