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释法师功德品竟。次释常不轻菩萨品。
  
  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世界)身立不轻之行。(为人)口宣不轻之教。(对治)人作不轻之目。(第一义)不轻之解者。法华论云。此菩萨知众生有佛性。不敢轻之。佛性有五。正因佛性。通嗱本当。(通于迷悟因果)缘了佛性。种子本有。非适今也。(还约性德以明二因。以对新熏。戒修得故。)果性。(菩提)果果性。(涅槃)定当得之。决不虚也。(了因至果。转名菩提。缘因至果。转名涅槃。又性三因至果之时。了名三种菩提。缘名三种涅槃。)是名不轻之解。将解以历人。彼亦如此。是名敬不轻之境。敬此境故。名不轻之行。宣此语故。名不轻之教。昔毁者以此目人。今经家以此目品。此因缘释也。约教者。藏通二教。不诠中道佛性。别入通。通含别。明二种人有佛性。三种人无佛性。别教。但有正因佛性。不说有缘了性。况有果性果果性耶。今云汝等皆当作佛。具有五佛性故。即是开显圆也。故见实三昧经云。佛为父王说。一切皆是佛。王问。一切众生。即是佛不。佛答。若如实见众生。于其即是佛。今类此语。若不如实见佛。于其即非圣。譬如初学射的。多乖少中。以地为的。无往不著。若分别贤圣。孰是孰非。如实观之。即是佛也。本迹者。本已成佛。久远久远。中间垂迹。复于威音王世为常不轻。流通本迹四一。化度众生。今又垂迹示成正觉。番番无尽。威猛大势之力也。观心者。苦即正因佛性。惑即了因佛性。业即缘因佛性。了因即果佛性。缘因即果果佛性。又三因至果。即转名三菩提三涅槃。故即以性德三因而为果性及果果性。一念具足三因五因。不纵横。不一异。一切众生。无不皆然。常作是解。即是常不轻也。
  
   (丁)三引信毁福罪证劝流通二。初长文。二偈颂。
  
   (戊)长文为三。初双指前品所说罪福。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三劝持。
  
   (己)今初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摩诃萨。汝今当知。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持法华经者。若有恶口骂詈诽谤。获大罪报。如前(法师品)所说。其所得功德。如向(法师功德品)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己)二双明往昔信毁果报二。初明事本。二明本事。
  
   (庚)初明事本者。通举往昔威音王佛。以为不轻事之本也。又为二。初明最初一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
  
   (辛)初中六。初时节(至)六正像。
  
   (壬)今初
  
  得大势。乃往古昔。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虽云无量无边若望寿量品中所谓尘劫。则不啻近。故知此是果后复示行因之相也。问。前旣开迹显本。今胡复举迹中因行。答。正由旣显本已。时会了知所说然灯时事。日月灯明时事。大通智胜时事。威音王佛时事。并属中间化他方便。并是自在神通之力。师子奋迅之力。威猛大势之力也。问。果后权现不轻之行。故止流通作佛一句。便得净于六根。若实初心。恐未必尔。答。凡云权者。皆为引实。倘实行不尔。则权行徒施。况不轻之解。正是一念随喜初心。初心功德。已自不可思议。依解立行。必净六根。何须致疑。但不轻之行。非专礼拜。具如下文所明耳。
  
   (壬)二名号
  
  有佛名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壬)三劫国
  
  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壬)四说法
  
  其威音王佛。于彼世中。为天人阿修罗说法。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先方便施三。后究竟佛慧是显一。悉与今佛同也。
  
   (壬)五佛寿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
  
   (壬)六正像
  
  正法住世。劫数如一阎浮提微尘。像法住世。劫数如四天下微尘。其佛饶益众生已。然后灭度。
  
  初明最初一佛竟。
  
   (辛)二明次第二万亿佛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于此国土。复有佛出。亦号威音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正像灭尽。后佛方出。众生种熟脱之机缘。法应如是故也。初明事本竟。
  
   (庚)二明本事者。别约最初威音王佛时不轻之事。是我世尊垂迹。重复示现本行菩萨道之事也。文为三。初就本时双标两人名。二双明信毁之相。三双明信毁果报。
  
   (辛)今初
  
  最初威音王如来旣已灭度。正法灭后。于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
  
  本时者。最初威音王佛像法中也。毁者本时名增上慢。信者本时名常不轻。夫增上慢者。由秉权教。修权行。微有所得。不知次位深浅。悞认暖法四禅以为四果。妄自生满足想。此等即是无闻比丘之流。纵无不轻强毒以大。亦必堕落。均是堕落。宜为下圆顿种。故以礼拜授记。作得度因缘也。
  
   (辛)二双明信毁之相二。初明信者之得。二明毁者之失。
  
   (壬)今初
  
  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复故往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名常不轻。即人一。凡有所见。即理一。皆悉礼拜。即行一。而作是言。即教一。此自行四一也。汝等。即人一。皆行菩萨道。即行一。当得作佛。即证理一。诠此三一。即是教一。此佛四一化他也。良由彼时四众。旣多起增上慢执方便之方便。著小之小。(藏教已为方便。暖法又是藏教方便。四果已小。四禅又是小中之小也。)故以大乘实义而开晓之。不敢轻慢。对治增上慢失也。言汝等皆行菩萨道者。四念处是摩诃衍。暖法四禅。并资实相。若知所行是菩萨道。则始终理等。而次位历然终不起增上慢也。不专读诵但行礼拜者。道示初随喜品之相。随喜一切法。悉有安乐性。皆一实相。随喜一切人。皆有三佛性。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正因性。读诵威音王权乘遗法。即了因性。暖法四禅皆菩萨道。即缘因性。故不敢轻慢而深敬之。敬人敬法。不起诤竞。即随喜意也。乃至远见四众等者。表示本四一也。远见四众。表本人一。故往礼拜。表本行一。而作是言。表本教一。皆当作佛。表本理一。以此本迹四一。强毒增上慢人。令成圆顿妙种。可谓得正说之宏宗也。又不轻深敬。是如来座。忍于打骂。是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是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不轻之说。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此三与慈悲俱。是誓愿安乐行。可谓得流通之妙益也。问。大小二律。俱制比丘不礼俗人。不轻胡得通礼四众。答。为度增上慢人。令得远近二益。(四众之中。有受不受。受得近益。不受得远益也。)大权方便知机。不妨破格初心四安乐行。须依律文。问。大经礼知法者。净名比丘礼俗。同异如何。答。不同。大经显敬法之志。从彼请益。故忘情礼下。净名获法忍之恩。不存恒则。故忘犯设敬。若大乘正仪。出俗恒则。并无以道礼俗之科。今不轻立行旣非请益获恩。又非大小律制。直是果后行因。格外化他方便。不可以为典要。故与四安乐行对辨。理虽不殊。事仪七别。一者彼则安处法座。随问为说。此乃远见四众。故往礼拜。二者彼则有所难问。方乃为答。此乃瓦石打掷。犹强宣之。三者彼则常好坐禅在空闲处。此乃不专读诵。入众申通。四者彼则深爱法者。不为多说。此乃被虚妄谤。仍强称扬。五者彼则初修理观。观十八空。此乃但宣一句作佛之解。六者彼则以顺化故。护持律仪。此乃以逆化故。亡于恒则。七者彼则初心行成。梦承佛记。此乃果后示现广授记人。又以此品望法师功德品。则彼是全宏经文。此是略宏经意。全略虽殊。获果不二。又以此意望余经教。凡有四别。一者小典生信。未是佛因。今经或毁。还成妙种。二者诸经但明顺化宏教。此品礼俗。逆化通经。三者余经所表。权实尚隔。此品表开。莫非四一。四者诸经所表。迹尚不周。此品兼表本迹二相也。
  
   (壬)二明毁者之失
  
  四众之中。有生嗔恚。心不净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
  
  此明增上慢人。不信四一而毁骂也。不用如是虚妄授记。即不信教一。以授记为虚妄。则不知自己所行是菩萨道。即不信行一。不知我等当得作佛。即不信人一及理一也。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以其常作是语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号之为常不轻。
  
  被骂不嗔。常作是言。结深信不退之相也。杖等打掷。结不受开权显实之四一也。避走远住。犹高声唱。以訾毁故。号为不轻。结不受开近显远之四一也。问。释迦四十余年。不务速说。不轻凡有所见。造次而言。何也。答。本已有善。释迦以小而将护之。本未有善。不轻以大而强毒之。二双明信毁之相竟。
  
   (辛)三双明信毁果报二。初明信者果报。二明毁者果报。
  
   (壬)初中二。初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癸)今初
  
  是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法华经二十千万亿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清净。得是六根清净已。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广为人说是法华经。于时增上慢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轻贱是人。为作不轻名者。见其得大神通力。乐说辨力。大善寂力。闻其所说。皆信伏随从。是菩萨复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命终之后。得值二千亿佛。皆号日月灯明。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复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于此诸佛法中。受持读诵。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净。耳鼻舌身意诸根清净。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得大势。是常不轻菩萨摩诃萨供养如是若干诸佛。恭敬尊重赞叹。种诸善根。于后复值千万亿佛。亦于诸佛法中说是经典。功德成就。当得作佛。
  
  问。不轻旣是释迦垂迹。但应以菩萨比丘身得度者。即现菩萨比丘身而为说法。及非生现生。非灭现灭。固无疑矣。至若临终具闻威音所说法华乃得六根清净。岂以果佛现身。犹待闻于他佛。根尚未净。由闻持而始净耶。答。旣属果后示现。何所不可。前此六根未净。是圆病行。临终闻经受持。是圆婴儿行也。大神通力。即如来室。乐说辨力。即如来座。大善寂力。即如来衣。以此三法庄严六根。能令四众转毁为信。又问。本已成佛。何得又云种诸善根。乃至功德成就。当得作佛。答。譬如陶朱公。善得致富奇术。住于一处。货殖万亿。舍之而去。不携一文。复于他处。赤手成家。货殖万亿。又舍而去。又于他处货殖万亿。佛亦如是。本地功德。并置不用。复示行因。复示得果。徧于十方。嗱于三世。番番不息。不可思议。故云。我本行菩萨道时所成寿命。今犹未尽。旣成佛时。不用菩萨所成寿命。则垂迹时。亦不用本地所有功德也。又梵网经。吾今来此世界八千返为此娑婆世界坐金刚华光王座。旣于娑婆示现成佛。已八千返。他方分身所徧之处亦可例知。此中共论信者三报。六根清净更增寿命。是现报。命终值佛。是生报。复值诸佛乃至当得作佛。是后报也。
  
   (癸)二结会古今
  
  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若我于宿世。不受持读诵此经。为他人说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于先佛所。受持读诵此经。为人说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初正结会。次若我于宿世下。是举信者而劝顺也。如陶朱公。赤手复到余处。若不用致富奇术。不能疾致货殖万亿。当知法华。是疾致成佛之奇术也。初明信者果报竟。
  
   (壬)二明毁者果报二。初明果报。二结会古今。
  
   (癸)今初
  
  得大势。彼时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嗔恚意轻贱我故。二百亿劫。常不值佛。不闻法。不见僧。千劫于阿鼻地狱受大苦恼。毕是罪已。复遇常不轻菩萨。教化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谤。故堕苦。由闻作佛之记。结圆顿缘。复是不轻菩萨宏誓愿力所摄受故。复得相遇而受教化也。问。彼时四众。旣皆信伏随从。何故犹久堕苦。答。此有二意。一者身打口骂。已成重业。理须受报。明此一意。用警行人。不可辄尔生嗔起过也。二者经时旣久。四众之中有存有亡。存者信伏。亡者未悔。又就信伏随从之中。悔有浅深。行有勤怠。事非一等。若悔深行勤。容可不堕。虽堕易出。若悔浅行怠。自然先堕。后方得益。若未悔者。堕苦则久。但由菩萨慈悲摄受。终蒙度脱也。问。若因谤堕苦。菩萨何故为作苦因。答。彼旣怀增上慢。纵令不谤。亦必堕苦。今因谤堕。得作远因。如人倒地。还从地起。故以正谤接于邪堕。问。何不以神通力。令其即皆信伏随从。答。诸佛菩萨非不欲之。但为众生。机宜各别。自有不到地狱。决不肯发心者。譬如良医。为治恶疾。不得不用针灸及苦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