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告诸大众。我灭度后。谁能护持。读说斯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辛)二正举三佛以劝持经
  
  其多宝佛。虽久灭度。以大誓愿。而师子吼。多宝如来。及与我身。所集化佛。当知此意。诸佛子等。谁能护法。当发大愿。令得久住。
  
   (辛)三释劝意
  
  其有能护。此经法者。则为供养。我及多宝。此多宝佛。处于宝塔。常游十方。为是经故。亦复供养。诸来化佛。庄严光饰。诸世界者。若说此经。则为见我。多宝如来。及诸化佛。
  
  能护持经。即为供养三佛。若说此经。即为具见三佛。所以释劝意也。初举三佛以劝流通竟。
  
   (庚)二举难持之法以劝流通二。初正举劝。二释劝意。
  
   (辛)初中三。初诫劝。二正举难持以劝。三释难持意。
  
   (壬)今初
  
  诸善男子。各谛思惟。此为难事。宜发大愿。
  
   (壬)二正举难持以劝
  
  诸余经典。数如恒沙。虽说此等。未足为难。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若立有顶。为众演说。无量余经。亦未为难。若佛灭后。于恶世中。能说此经。是则为难。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自书持。若使人书。是则为难。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升于梵天。亦未为难。佛灭度后。于恶世中。暂读此经。是则为难。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若持此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若持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为人演说。令诸听者。得六神通。虽能如是。亦未为难。于我灭后。听受此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若人说法。令千万亿。无量无数。恒沙众生。得阿罗汉。具六神通。虽有是益。亦未为难。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八万四千法藏。十二部经俱通大小。宏通前四味教。皆带方便。故犹易。持说此经。纯明一实。故倍难也。
  
   (壬)三释难持意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不但此土四十余年。未曾显说。即无量土中。从始至今。所说虽多。亦未有如此经之深谈佛意者。此经体宗用三。衣座室三。即是佛之三身。能持即持佛身。此意岂易。初正举劝竟。
  
   (辛)二释劝意三。初重募持经之人。二明能持难持则诸佛喜叹。三明即成自行化他胜行。
  
   (壬)今初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谁能受持。读诵此经。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壬)二明能持难持则诸佛喜叹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我则欢喜。诸佛亦然。如是之人。诸佛所叹。
  
   (壬)三明即成自行化他胜行
  
  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真佛子。住湻善地。
  
  此自行胜行也。
  
  佛灭度后。能解其义。是诸天人。世间之眼。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此化他胜行也。见宝塔品竟。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提婆达多。亦云达兜。亦云调达。此翻天热。以其应行三逆。所以生时人天心热。因此立名。即因缘释也。(问。恶人出世。何名感应。答。令无量人。不敢造恶。亦具四悉。见者喜己身不作。即世界。不作生善。即为人。不作恶。即对治。无障果事。即第一义。)约教者。前三教。逆秖是逆。今即逆而顺。是圆教意。本迹者。本地清凉。众生烦恼。故菩萨示热。同其病行而度脱之。大经云。提婆达多。必不破僧。报恩经云。若有人言提婆达多实是恶人。入阿鼻狱者。无有是处。大云经云。提婆达多。不可思议。所有行业。同于如来。观心者。究竟断彼异相诸阴和合积集。名为破僧。究竟断彼诸使习气种子。名为害阿罗汉。究竟断彼七种识身烦恼所知种种染污。名为恶心出佛身血。(出楞伽经第三)什师译经竟。宫人请此品淹留在内。江东仅传二十七品。梁有满法师讲经百徧。于长沙郡烧身。仍以此品安持品前。南岳大师亦以此品次宝塔品后。后见长安旧本。方知二师深得经意。
  
   (丁)此迹门流通第三品来意。引古宏经。传益非谬。明今宣化。事验不虚。举往劝今。使流通也。文为二。初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二明今日文殊通经。龙女作佛。禀教尚然。宣通之功。益岂不大。故达多受记。文殊可以意知。
  
   (戊)初中三。初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二结会古今。三劝信。
  
   (己)初又二。初长文。二偈颂。
  
   (庚)长文又四。初明求法时节。二正明求法。三求得法师。四受法奉行。
  
   (辛)今初
  
  尔时佛告诸菩萨及天人四众。吾于过去无量劫中。求法华经。无有懈倦。
  
   (辛)二正明求法又二。初明发愿。二明修行。
  
   (壬)今初
  
  于多劫中。常作国王。发愿求于无上菩提。心不退转。
  
   (壬)二明修行又二。初明欲满檀那。勤行布施。二明为满般若。勤求妙法。
  
   (癸)今初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勤行布施。心无悋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癸)二明为满般若勤求妙法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谁能为我说大乘者。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二正明求法竟。
  
   (辛)三求得法师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华经。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辛)四受法奉行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即随仙人。供给所须。采果汲水。拾薪设食。乃至以身。而为牀座。身心无倦。于时奉事。经于千岁。为于法故。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四。初颂时节及正求法。二颂求得法师。三颂受法奉行。四结证劝信。
  
   (辛)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为求大法故。虽作世国王。不贪五欲乐。椎钟告四方。谁有大法者。若为我解说。身当为奴仆。
  
   (辛)二颂求得法师
  
  时有阿私仙。来白于大王。我有微妙法。世间所希有。若能修行者。吾当为汝说。
  
   (辛)三颂受法奉行
  
  时王闻仙言。心生大喜悦。即便随仙人。供给于所须。采薪及果蓏。随时恭敬与。情存妙法故。身心无懈倦。普为诸众生。勤求于大法。
  
   (辛)四结证劝信
  
  亦不为己身。及以五欲乐。故为大国王。勤求获此法。遂致得成佛。今故为汝说。
  
  初明往昔师弟持经之相竟。
  
   (己)二结会古今二。初正结会。二明师弟功报俱满。
  
   (寅)今初
  
  佛告诸比丘。尔时王者。则我身是。时仙人者。今提婆达多是。
  
   (庚)二明师弟功报俱满又二。初明弟子圆因报满。二明法师妙果当成。
  
   (辛)今初
  
  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
  
  此先明因圆也。问。提婆达多。世世为佛怨。云何而言是善知识。答。入大乘论云。若是怨者。云何能得世世相值。如二人行。东西各去。步步转远。岂得为伴耶。六度义甚多。今当略说。如大论云。舍依正名檀。防止七支名戒。打骂不报名忍。为事始终名精进。四禅八定名禅。分地息诤名般若。又束十善为六度者。不杀至不妄语是檀。不两舌是尸。不恶口是忍。不绮语是进。不贪嗔是禅。不邪见是般若。又菩萨善戒经第十云。六波罗蜜有三种。一对治。谓悭恶嗔怠乱痴。二相生。谓舍家持戒。遇辱须忍。忍已精进。进已调五根。根调知法界。三果报。谓大富饶财。诸根具足。容色端正。有大威力。寿命安康。辩才无碍。又余经云。施报富。戒报善道。忍报端正。进报神通。禅报生天。慧报破烦恼。如是等例。皆是三藏明六度相也。若施者受者财物三事皆空。名檀。不见持犯。名戒。能忍所忍不可得。名忍。身心不动。名精进。不乱不味。名禅。非智非愚。名般若。如此流例。即通教中六度相。若言檀有十利。一伏悭烦恼。二舍心相续。三与众生同资产。四生豪富家。五生生施心现前。六四众爱乐。七处众不怯畏。八胜名徧布。九手足柔輭。十乃至诣道场。恒值善知识。戒有十利。一满一切智。二如佛所学。三智者不毁。四誓愿不退。五安住正行。六弃舍生死。七慕乐涅槃。八得无缠心。九得胜三昧。十不乏信财。忍有十利。一二三四。火刀毒水皆不能害。五非人所护。六身相庄严。七闭恶道。八生梵天。九昼夜常安。十身不离喜乐。精进有十利。一他不能折伏。二佛所摄。三非人所护。四闻法不忘。五未闻能闻。六增长辩才。七得三昧性。八少病恼。九随食能消。十如优鉢华增长。禅有十利。一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三无悔热。四守护诸根。五得无食喜。六离爱欲。七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羂。九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般若有十利。一不取施相。二不依戒。三不住忍力。四不离身心精进。五禅无所住。六魔不能扰。七他言论不能动。八达生死底。九起增上慈。十不乐二乘地。复次四事应修檀。一破悭贪故。二庄严菩提故。三自他利益故。欲施。施时。施已。皆欢喜。名自利。饥渴者得除。名利他。四得后世大善果。谓尊贵饶财故。四事应持戒。一自修善法灭恶戒。二庄严菩提摄众生。三卧安觉安不悔恨。于诸众生无害心。四后受人天。得涅槃乐。四事应修忍。一除不忍。二庄严菩提摄众生。三彼此离怖畏。后世无嗔。眷属不坏。不受苦恼。四得人天涅槃乐。四事应修精进。一破懈怠。二庄严菩提摄众生。三增善法。是自利。不恼他。是利他。四后得大力致菩提。四事应修禅。一破乱心。二庄严菩提摄众生。三身心寂静。是自利。不恼众生。是利他。四后受清净身。安隐得涅槃四事应修般若。一破无明。二庄严菩提摄众生。三智慧自乐。是自利。能教众生。是利他。四能坏烦恼及智障。是大果。如此流例。是别教明六度相也。月藏第一云。若众生唯依读诵求菩提。是人为著世俗。尚不调己烦恼。何能调他。是人著嫉妬。名利富贵。高心自是。轻慢毁他。尚不得欲界善根。况色无色善根。况二乘菩提。况无上菩提。如星火不能干海。口气不能动山。藕丝不能称岳。当知世俗不能满菩提。何等是第一义。谓造一切福事。及修身。修心。修慧。以第一义熏修。则速满六波罗蜜。若行若坐。舍攀缘想。是檀。舍攀缘不犯。是尸。于境界不生疮疣。是羼。不舍于离。是精进。于事中不放逸。是禅。于诸法体性无生。是般若。复次于阴舍。是檀。不计念阴。是尸。于阴无我想。是羼。于阴起怨想。是进。于阴不炽然。是禅。于阴毕竟弃。是般若。于界舍。是檀。于界不扰浊。是尸。于界舍因缘。是羼。于界数数舍。是进。于界不起发。是禅。于界如幻想。是般若。如是等。是名第一义谛善巧方便甚深法要。能满六波罗蜜。以此法自为为他。三世菩萨。悉修是法成菩提故。非世俗也。此法能息众生烦恼道苦道。安置菩提道。又华严明七地菩萨。念念具足十波罗蜜。当知诸地皆悉念念具足。为存教道。故至七地说之。诸如此例。是圆教六度相也。今明释迦因行。须知迹示四相。本行惟圆。次慈悲喜舍。各有生缘法缘无缘三种不同。三藏生缘。二乘但为自调。止可摄入定学。菩萨为度一切。别修四无量心。若至果成。得名大慈大悲大喜大舍。通教法缘。三乘同修。而亦自他利别。别教次第修三。圆教一心圆具。迹四。本一。例前六度可知。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
  
  此次明果圆也。三十二相。具在法界次第初门及法数等。文句亦略出之。兹不暇录。三藏以精进持戒而为相本。若不持戒。尚不能得人天之身。况佛身相。通教以空无生为相本。别教以道种智为相本。圆教以实相为相本。今闻法华。令我具足。即是称性发得。亦能迹修前三也。八十种好。十力。神通等。具如法数。例须先识四教不同之相。然后结归圆宗。
  
  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此结证由通经者益也。初明弟子圆因报满竟。
  
   (辛)二明法师妙果当成三。初明正果成。二明所化度。三明灭后利益。
  
   (壬)今初
  
  告诸四众。提婆达多。却后过无量劫。当得成佛。号曰天王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世界名天道。
  
  因名天热。果名天王。国名天道。总由彻悟性德第一义天。非逆非顺。而逆而顺故也。非逆而逆其逆不可思议。即逆而顺。故名天热。非顺而顺。其顺不可思议。统逆成顺。故名天王。行于非道。通达佛道。故名天道也。问。毗尼藏中。明调达临入狱时。得无根信。口称南无。未及称佛。身即陷坠。佛记其三劫罪毕。出狱为人。当得辟支佛果。号曰南无。旣悟道已。持鉢受供。甫得食时。以宿命通。自观宿行。知是临终一称南无善根之力。愧不受食。遂取灭度。与此经授记。何硕异耶。答。诸大菩萨游戏神通。普门示现。三十二应。具十界身。徧于法界。尽于未来。例如央掘魔罗。萨遮尼犍。迦留陀夷等事。大小两机。所见硕异。皆由分得如来三密故也。若知此意。则知释尊久远成佛。仍于大通威音等世示行因行。乃至今品之明求法。然灯之得受记。一一无非垂迹利生善权方便。殷勤称叹方便。良有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