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此具明谤经所招恶报。诫令勿妄宣传也。问。谤经生罪。则经非罪缘乎。答。佛之说经。唯为生福。迷者不信。自获罪殃。如四大本为养育人物。愚者犯之。自取损害耳。今佛谆谆告谕。旣令宏法观机。兼使彼知避苦。可谓彻底大悲矣。初约大悲门莫为恶说竟。
  
   (子)二约大慈门。应为善人说。又二。初明五双善人之相。可为宣说。二总结可说。
  
   (丑)今初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多闻强识。求佛道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人曾见。亿百千佛。植诸善本。深心坚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利根强识。是现在。见佛植善。是过去。此过现一双也。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修慈。是愍下。恭敬。是尊上。又精进修慈。不滞涅槃。离诸凡愚。不滞生死。此福慧一双也。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舍恶知识。亲近善友。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舍恶亲善。是外求名愧。持戒如珠。是内护名惭。此惭愧一双也。
  
  若人无嗔。质直柔輭。常愍一切。恭敬诸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复有佛子。于大众中。以清净心。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说法无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质直敬佛。是自行。譬喻说法。是化他。此自他一双也。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顶受。但乐受持。大乘经典。乃至不受。余经一偈。如是之人。乃可为说。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经。得已顶受。其人不复。志求余经。亦未曾念。外道典籍。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四方求法。是请益之始。顶受专修。是归凭之终。此始终一双也。问。华严云。受一非余。是名魔业。今何得云。乃至不受余经一偈耶。答。若滞随情之说。则受一者。必至非余。故名魔业。若秉开显之谈。则一外无余。便能以一贯余。故为法器也。初明五双善人相竟。
  
   (丑)二总结可说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求佛道者。穷劫不尽。如是等人。则能信解。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善信甚多。略举十相以示流通方法耳。第二譬说周中。初正譬开三显一竟。上来释譬喻品竟。次释信解品。
  
  信解品第四
  
  夫根有利钝。惑有厚薄。说有法譬。悟有前后。文云。世尊往昔说法旣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初闻略说。动执生疑。广闻五佛。蒙笼未晓。今闻譬喻。欢喜踊跃。信发解生。疑去理明。欢喜是世界。信生是为人。疑去是对治。理明是第一义。圆融四悉。一时俱得。故名为信解品。又凡禀小大教。革凡成圣。各有次位。小乘从闻生解。苦忍明发。信则称行。厯法欢察。苦忍明发。法则称行。若信行转入修道。则名信解。若法行转入修道。则名见得。准小望大。亦应如此。今中根人。闻说譬喻。初破疑惑。入大乘见道。故名为信。进入大乘修道。故名为解。文云。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闻圆教。入圆位。故名为信解品。本迹者。四大弟子。久入大乘。成就佛法。迹引中根。示初信解。故名为信解品。观心者。了达心外无法。名信。于现前一念介尔心中见一切法。名解。从名字信解。乃至究竟信解。
  
   (己)二譬说周中第二明中根领解。近领火宅。远领方便也。文为二。初经家叙喜。二白佛自陈。
  
   (庚)今初
  
  尔时慧命须菩提。摩诃迦栴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从佛所闻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发希有心。欢喜踊跃。卽从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颜。
  
  初文先叙内心卽从座起下。次叙外仪也。善吉独称慧命。三人称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善吉解空。空慧为命。此约行也。(因缘)诸慧人中。佛慧第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慧人所命。故云慧命。(约教)三弟子被命少。摩诃如前释。此中亦具三业领解。发希有心。心领解也。卽从座起。身领解也。而白佛言。口领解也。从佛所闻未曾有法。卽近指火宅譬喻。远指广略法说。又闻世尊授身子记。同行相例。知必有分。所以发希有心。欢喜踊跃也。外仪如文。若约表法。则从座起者。舍小乘空证也。整衣服者。卽声闻智断为菩萨法忍也。偏袒右肩者。右表于权。昔未开权。如右肩被覆。今已开权。故偏袒也。右膝者地者。地表一实。知权卽一实也。合掌表权实不二。不二卽是非权非实之一心也。躬非直非曲。而能直能曲。直表实。曲表权。今曲躬恭敬瞻仰尊颜。表以我之权趣佛之实也。
  
   (庚)二白佛自陈二。初长文重颂。正陈得解。次十三偈。叹佛恩深。
  
   (辛)初中二。初长文。二重颂。
  
   (壬)初中二。初就法略领解。二约譬广领解。
  
   (癸)初又二。初正法说。二略举譬。
  
   (子)初又二。初明昔禀三故不求。二明今会一故自得。
  
   (丑)初又二。初标。二释。
  
   (寅)今初
  
  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居僧首故不求。法腊旣高。晚学以我为轨。倘忽改途易辙。弃小求大。恐为后人所嫌。自固护彼。所以不求。然执小腊。则大法全阙。不弃小。由未识开三。自固则小执未移。护彼乃迷于大轨。此一失也。二年朽迈故不求。若作菩萨。当任大道。广度众生。今旣老朽。无所堪任。所以不求。然一生断证。是以自鄙年高。败种未袪。是以妄见不任。此二失也。三得涅槃故不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已入无为正位。不堪复发大心。所以不求。然昔迷实义。徒计正位之功。由斯固情。不知所行是菩萨道。此三失也。
  
   (寅)二释
  
  世尊往昔说法旣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在座疲懈。卽释居僧首故不求。次超释得涅槃。后追释年朽迈。并如文。初明昔禀三故不求竟。
  
   (丑)二明今会一故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
  
  由闻略广法譬重重开显而得信解。独举授声闻记者。授记必由开显故也。初正法说竟。
  
   (子)二略举譬
  
  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昔般若领教。谓为菩萨。岂图于今。全蒙等赐也。初就法略领解竟。
  
   (癸)二约譬广领解二。初立譬。二法合。
  
   (子)初中二。初咨发。二正立譬。
  
   (丑)今初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犹如世礼。欲有所决。须先咨发也。
  
   (丑)二正立譬四。初父子相失譬。二父子相见譬。三追诱譬。四领付家业譬。
  
   (寅)初父子相失譬。领上总譬。及方便品中略颂也。又为四。初子背父去。二父求子中止。三子遇到父城。四其父忧念。
  
   (卯)初又二。初背父而去。二向本而还。
  
   (辰)今初
  
  譬若有人。年旣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譬若有人者。二乘自譬也。年幼稚者。譬善根微弱也。父。譬如来应身。指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已成父子。应身息化之后。退大心故。名为舍父。无明自覆。名逃。趣向生死。名逝。轮回三界五欲。名久住他国。天道为或十。人道为二十。具厯五道为至五十岁。此领诸子先因游戏来入此宅之意也。问。应身息化。众生起惑。是父离子。非子舍父。答。由众生不感。故应身去世。还成子舍父义。又约观心释者。本觉名父。始觉种子名子。种子力微。为幼稚。背于本觉而起无明。为舍父逃逝。寂光理性为本国。五欲生死为他国。经厯五道为五十岁也。
  
   (辰)二向本而还
  
  年旣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旣长大者。譬大乘善根冥熏欲著也。加复穷困者。譬退大旣久。残福渐尽。具受八苦。不得出要。故穷。八苦所烧。故困也。驰骋四方者。徧厯身受心法。徧推有无双亦双非也。以求衣食者。于中求正道食。求助道衣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者。不期而会名之曰遇。外道厌苦求理。虽复不当。亦得为可化之缘。佛初出时。诸外道等皆先得度。卽此意也。初子背父去譬竟。
  
   (卯)二父求子中止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财宝无量。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玻瓈珠等。其诸仓库。悉皆盈溢。多有僮仆。臣佐吏民。象马车乘。牛羊无数。出入息利。乃徧他国。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退大以后。求机不会。故云求子不得。不为一子而废家业。譬佛不以一处无机而废余方施化。故云中止一城。谓方便土。在实报同居两楹名中。约有余涅槃名城。住此权理名止。卽此权理便是实相。故名其家。具足万德。故为大富。五度福德为财。般若智慧为宝。导一切法皆摩诃衍。故为无量。金银等七宝。卽圆乘三十七道品。此领上长者大富义也。仓厍盈溢者。盛米为仓。譬禅定能生百八三昧。盛物为库。譬实相能发十八空智。自资为盈。外化为溢。此领上多有田宅义也。僮仆。譬方便波罗蜜。卽领上及诸僮仆也。又两教二乘。通教菩萨。别三十心。悉如僮仆。圆十地如臣。十向如佐。十行如吏。十住如民。初入佛境界。率土皆王民。十行修习诸法。种种驱驰。故如吏。十回向事理稍深。职近王边。故如佐。十地辅佛行化。降魔制敌。故如臣。象譬一心三观。运圆教大乘。马譬次第三观。运别教大乘。牛譬卽空析空二观。运通教等大乘。羊譬析法自行观。运声闻乘。不言鹿者。特是文略。又辟支值佛。入声闻数故也。无数者。权实诸法。皆名车乘。权实观智。名象马牛羊。非但教法甚多。观智亦复无数也。出入者。二而不二是入。(入中)不二而二是出。(出中)又不二而二是入。(入空入有)二而不二是出。(出于空有。此二番互融。约三谛说。)无量还一是入。一中无量是出。(此一番约二谛说)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入。(此一番约自他说。秖是用前三谛二谛)出法益众生。为息。化功归己。为利。徧于三土。为乃徧他国。。唯法性土。名己国耳。行货曰商。居货曰贾。譬诸菩萨徧入三土以求法利。故云甚多。或此土菩萨往他方听法。或他方大士来此土闻经。又应化二身。譬如商贾。将实法徧入三土。化益众生而归法身。故云甚多。如世间人。令他捉财兴生。亦自兴生也。
  
   (卯)三子遇到父城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厯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此譬退大已后。备遭诸苦。深起厌患。欲求出离。以彼断常邪慧。观察五阴聚落。十八界国。十二人邑。处处求于正助衣食。由此苦境为机。感佛大悲。有得涅槃之义。故云遂到父所止城也。
  
   (卯)四其父忧念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五十余年。而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怀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财物。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无有子息。一旦终没。财物散失。无所委付。是以殷勤每忆其子。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父每念子下。正念失子之苦。复作是念下。悬念得子为乐也。如来自昔至今。恒思诸子大机。故言每念。开鬼道出修罗。故言五十余年。未曾说者。未曾向方便土中臣佐吏民说有此子机缘。(彼臣佐等。非全不知穷子机性。但约穷子说时未至。主伴相与覆实未宣。权从物机。故云不说。)又应世已来。自昔华严方等般若诸座。亦未曾彰灼向诸大士说此声闻本是佛子也。心怀悔恨者。悔昔不勤教诏。致令无训逃逝。恨子不惟恩义。疎我亲他。以譬如来悔不殷勤令入内凡。遂使退失本解。恨其不能精进固志。疎我正法。亲他六尘也。自念老朽者。化期将毕。大法未传。如老朽而无子。问。法身所化诸菩萨等。悉堪补处。何遽此忧。答。法身所化。本无兴废。谁谭老朽。今明化身眷属。则有二种。一者法身大士共相影响。迹虽弟子。本或是师。亦不约此自念老朽也。二者同居凡夫。初从化佛发道心者。名此为子。子继父业。令[胤乚]族不断。若身子受记作华光佛。则一方佛种相续不断。大乘家业递相传付。倘身子无可化机。则大乘法财。现无付嘱。后来佛种安寄。老朽兴叹。正为此也。有可度机。名为得子。与授佛记。名付财物。称于本心。名为快乐。初父子相失譬竟。
  
   (寅)二父子相见譬。领上长者见火譬。及方便品中颂五浊也。然法譬并明父前见子。此中则明子前见父。葢就佛。则灵智先知。约生。则机成扣应。机应不前不后。不可思议。特前后互举耳。文为二。初子见父。二父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