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庚)二身子自陈二。初长文。二偈颂。
(辛)初中三。初标三喜。二释。三结。
(壬)今初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世尊。标我身亲近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名口喜。得未曾有。是我意能解佛意。故名意喜。
(壬)二释者。提昔之失。显今之得。又因昔感伤。成今欢喜也。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虽亦从佛闻如是法。而自身不预斯事。则身去佛远。故无身喜。所谓虽近而远者也。又闻犹不闻。故无口喜。甚自感伤。故无意喜。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者。正指方等褒圆叹大。复由弹斥。所以感伤。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
山林树下。是思念之所。若坐若行。是思念之仪。言同入法性者。藏通皆以偏真名为法性。然正闻三藏时。妄计大士实仅三祇伏惑。自欣先证法性。不应思念。良由闻方等时。密得通益。闻说诸法实相。三人皆得。旣是同入真谛法性。云何菩萨便得授记。我等终住小果。所以疑念不决。殊不知依于大乘中道法性。方有受记成佛义也。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此不闻大法。故无口喜。妄计同入法性。不解权理。故无意喜。独处坐行。身远于佛。故无身喜。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初作念时。意谓如来有偏。故以小乘见度。久久思之。引咎自归。故言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下。释成已咎。盖由般若转教付财。密得别益。已知界外中道法性。乃是成就无上菩提之正因。而我等根钝。旣不能受拟待于高山先照之时。复以欲速见小。匆匆取证。又不知稍停待于方等般若之教。所以引咎自归。然犹未知所证非为真灭。所行卽菩萨道也。不待说所因。卽不解实。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卽不解权。无权实妙解。故无意喜。信受初说。故无口喜。思惟取证偏真涅槃。违远如来常乐法身。故无身喜。皆以昔失。释成今得也。二释竟。
(壬)三结。结成今日三喜也。文二。初结。二成。
(癸)今初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克责。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隐。
牒前引咎自归。名自克责。显今欢喜徧于三业也。从佛是身近佛身。结身喜。闻法。是金口圆音。结口喜。快得安隐。是意同佛意结意喜。言闻所未闻者。高山先照。不预法席。所以未闻。三藏权说。不诠中理。所以未闻。方等弹诃。焦败无分。所以未闻。般若转教。但为菩萨。所以未闻。又三藏但闻偏真。通教但闻卽真。别教但闻出于二边乃名中道。未闻方便卽是真实。所以名为未曾有法也。云何以小见度。是疑佛。是我等咎。是自悔。今不复疑。亦不复悔。所以泰然安隐。
(癸)二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身则近佛。身喜义成。从佛口生。口喜义成。从法化生。意喜义成。得佛法分。谓分证三德秘藏也。然身子初证阿罗汉时。亦云为佛长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由今望昔。昔但在权。故不名真。今日乃真。此约对待义也。又方等般若时。则谓菩萨乃名佛子。声闻无佛法分。今日乃知元是真实佛子。此约开显义也。初长文竟。
(辛)二偈颂三。初颂标。二颂释。三颂结。
(壬)今初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我闻者。卽是亲从佛闻。双标身口也。得未曾有。标意也。余可知。
(壬)二颂释二。初补颂不失。二正颂昔失。
(癸)今初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不失大乘。释身喜也。佛音希有。释口喜也。漏尽除恼。释意喜也。昔元不失。由已迷故。妄谓失耳。
(癸)二正颂昔失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此颂旣闻方等弹斥。密得通益事也。无漏法。卽长文所称法性。谓偏真涅槃。不漏落生死故。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此颂旣闻般若转教。密得别益事也。日夜若作表法释者。日卽涅槃。夜卽生死。又凡夫生死。二乘涅槃。同名为夜。中道法性。乃名为日。无漏难思议者。中道法性。不漏落二边故也。
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此颂初闻佛说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也。二颂释竟。
(壬)三颂结二。初颂结。二颂成。
(癸)初又三。初正颂结。二追叙疑网。三叙今领解。
(子)今初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相三十二。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
作佛具相。结身喜。说我作佛。结口喜。疑悔除。结意喜也。自觉非实灭度者。但断见思。出分段。尚有无明及变易故。若得作佛。转九界无常五蕴。获证常乐五蕴。是时五住究尽。二死永亡。乃可谓真灭也。具相三十二。且举法身妙色言之。相相无非相海。无非性德圆显。故名为具。
(子)二追叙疑悔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
此明不惟方等时生疑。般若时生悔也。于此经中。初闻略开三显一时。尚自惊悔。所以三请不已。
(子)三叙今领解
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
此正具领五佛开显之旨以结三喜也。初颂结竟。
(癸)二颂成
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
但颂得佛法分一句。则三喜并成。若欲分别者。天人所敬。卽身成。转无上轮。卽口成。教化菩萨。卽意成也。二身子领解竟。
(己)三如来述成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为说大。
(庚)初昔曾教大。述其昔来佛教之解不谬。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无上道者。十住毗婆沙云。身无上。谓相好。(初句是果)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身口意)具足无上。谓命见戒。(此二句。卽大乘六和)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此二句是福智)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证)行无上。谓圣行梵行。(天行是所证。病婴是果用。故但举二也。后六句皆是因。)又身无上。名大丈夫。受持无上。名大慈悲。具足无上。名到彼岸。智无上。名一切智。不思议无上。名阿罗诃。解脱无上。名大涅槃。行无上。名三藐三佛陀。(此七皆从果立。卽以六因从果立称)今经明圆通无上道也。长夜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学也。方便引导生我法中者。一是昔以大化。今生大解。二是权以小引。令证小果。
(庚)二中忘取小。述其感伤疑悔之由。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庚)三还为说大。述其今日得解不虚。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三如来述成竟。
(己)四与授记二。初长文。二偈颂。夫旣得大解。自知作佛。何须俟记。记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故今须记。二钝根未悟。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也。
(庚)长文为十。初时节至十法住久近。
(辛)今初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问。身子上根。初周得悟。卽已开佛知见。登圆初住。便可立地成佛。同彼龙女。何今授记。尚须过尔许劫耶。答。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来未曾摄取净佛国土。今蒙记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龙女虽畜。以乘急故。先习方便。若据权迹又当别论。为逗物宜。随机长短耳。
(辛)二因行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一者供佛。二者持法。乃能具菩萨道。卽是满足福慧二种庄严也。
(辛)三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具记通别二号。通号已如前释。别号为华光者。覩佛放光说法华经。最先得记。故获斯名也。又华者。福德。光者。智慧。华者。缘因佛性。光者。了因佛性。四教皆论福慧。皆论缘了。今唯在圆。又久证妙华光明三昧。迹示未来成佛。又观心者。卽空卽中之假。名华。卽假卽中之空。名光。卽空卽假之中。名为如来。
(辛)四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隐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先出土名。次明土相。无高下曰平。无偏衰曰正。安隐下。明土受用。琉璃下。重明胜相。皆是净行所感。与诸众生作增上缘。
(辛)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准同释迦。故云亦以舍利弗下。释疑也。疑曰。如上所明。佛出五浊。事不获已。方便说三。今华光佛土清净若此。胡亦以三乘化耶。释曰。以本愿故。本愿者。据大悲空藏经云。舍利弗曾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退时。愿成佛日开三乘法也。又极乐国土弥陀。亦以三乘施化。良由悲愿深重。摄取带业往生之人。非藉三乘。不能渐入。大约凡圣同居土中。不论是净是秽。施三者多。纯一者少也。又菩萨有二种。一从始学大。二习小入大。论利钝。则似从始直学者利。论力用。则是陶汰渐入者强。所以香积菩萨。更学双流。当知直学。少谙众行。例如始从[亩久+犬]亩。具试众职。历阶浅深。知物可否。然后登极。乃能垂衣裳而天下治也。
(辛)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辛)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辛)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十二小劫。直论其时节耳。净土无小三灾。非谓刀兵疾疫饥馑损伤民物。乃名为劫也。然论小劫时分长远。正可约此土一增一减以明其数。下皆准知。
(辛)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志念坚固。善知一切法门。故名坚满。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故名华足安行。华光如来以三乘化。而其菩萨殊胜。国土庄严若此。奈何世人藐斥三乘。徒夸一实。宁知权实不二之体。宁知开权显实之宗。
(辛)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初长文竟。
(庚)二偈颂二。初颂长文。二结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