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圣广灯录

  秖如今有人以福智四事。供养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随其所欲。满八十年。已后作是念。然此众生皆已衰老。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如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尚自无量。何况令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道功德无量无边。犹不如第五十人闻经随喜功德。报恩经云。摩耶夫人生五百太子。尽得辟支佛果。而皆灭度。各各起塔供养。一一礼拜。叹言。不如生于一子。得无上菩提。省我心力。秖如今于百千万众中。有一人得者。价直三千大千世界。所以常劝众人。须玄解自理。自理若玄。使得福智。如贵使贱。亦如无住车。若守此作解。名髻中珠。亦名有价宝珠。亦名运粪人。若不守此为解。如王髻中明珠与之。亦名无价大宝。亦名运粪出。佛直是缠外人。却来缠内。与磨作佛。直是生死那边人。直是玄绝那边人。却来向者岸。与磨作佛。人及猕猴。俱不能行。人喻十地菩萨。猕猴喻于凡夫。
  读经看教。求一切知解。不是一向不许。解得三乘教。善得璎珞庄严具。得三十二相窟宅。觅佛即不得。教云耽著小乘三藏学者。犹不许亲近。何况自为。是破戒比丘.名字罗汉。涅槃经中被配入十六恶律仪中。同于畋猎渔捕。为利养故杀害。大乘方等。犹如甘露。亦如毒药。销得去。如甘露。销不去。如毒药。
  读经看教。若不解他生死语。决定透他义句不过。莫读最第一。亦云须看教。亦须参善知识。第一须自有眼。须辨他生死语始得。若辨白不得。决定透不过。秖是重增比丘绳索。所以教学玄旨人。不遣读文字。如云说体不说相。说义不说文。如是说者。名真说。若说文字。皆是诽谤。是名邪说。菩萨若说。当如法说。亦名真说。当令众生持心不持事。持行不持法。说人不说字。说义不说文。说道欲界无禅。亦是带一只眼人语。既云欲界无禅。凭何得至色界。先因地上习二种定。然后得至初禅.有想定.无想定。有想定。生色界四禅等天。无想定。生无色界四空等天。欲界灼然无禅。禅是色界。
  问。如今说此土有禅。如何 师云。不动不禅是如来禅。离生禅想。
  问。如何是有情无佛性。无情有佛性 师云。从人至佛。是圣情执。从人至地狱。是凡情执。秖如今但于凡圣二境有染爱心。是名有情无佛性。秖如今但于凡圣二境。及一切有无诸法。都无取舍心。亦无今取舍知解。是名无情有佛性。秖是无其情系。故名无情。不同木石太虚。黄花翠竹之无情。将为有佛性。若言有者。何故经中不见受记而得成佛者。秖如今鉴觉。但不破有情改变。喻如翠竹。无不应机。无不知时。喻如黄花。
  又云。若踏佛阶梯。无情有佛性。若未踏佛阶梯。有情无佛性。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座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如何 师云。劫者。滞也。亦二住也。住一善。滞于十善。西国云佛。此土云觉。自己鉴觉。滞着于善。善根人无佛性。故云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触恶住恶。名众生觉。触善住善。名声闻觉。不住善恶二边。不依住将为是者。名二乘觉。亦名辟支佛觉。归不依住善恶二边。亦不作不依住知解。名菩萨觉。既不依住。亦不作无依住知解。始得名为佛觉。如云。佛不住佛。名真福田。若于千万人中。忽有一人得者。名无价宝。能于一切处为导师。无佛处云是佛。无法处云是法。无僧处云是僧。名转大法轮。
  问。从上祖宗。皆有密语递相传授。如何 师云。无有密语。如来无有秘密藏。秖如今鉴觉。语言分明。觅形相了不可得。是密语。从须陀洹向上直至十地。但有语句。尽属法之尘垢。但有语句。尽属烦恼边收。但有语句。尽属不了义教。但有语句。尽不许也。了义教俱非也。更讨什么密语。
  问。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如何 师云。空喻于沤。海喻于性。自己灵觉之性。过于虚空。故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问。伐林莫伐树。如何 师云。林者喻于心。树者喻于身。因说林故生怖。故云伐林莫伐树。
  问。语也垛生招箭。言归垛生。不得无患。今累既同。缁素何辨 师云。但却发箭。途中相拄。如其相差。必有所伤。谷中寻响。累劫无形。响在口边。得失在于来问。却问所归。还被于箭。亦如知幻不是幻。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亦云认物为见。如持瓦砾。用将何为。若言不见。木石何殊。是故见与不见。二俱有失。举一例诸 问。无烦恼。今有三十二相。如何 师云。是佛边事。本有烦恼。今有三十二相。秖如今凡情是。
  问。不见如来顶相。如何 师云。为作有边见.无边见。所以不见如来顶相。秖如今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是名顶相现。
  问。如今沙门尽言我依佛教。学一经一论。一禅一律。一知一解。合受檀越四事供养。为销得否 师云。但约如今照用。一声一色。一香一味。于一切有无诸法。一一境上都无纤尘取染。亦不依住无取染。亦无不依住知解。者个人日食万两黄金亦能销得。秖如今照一切有无等法。于六根门头刮削并当贪爱。有纤毫治不去。乃至乞施主一粒米.一缕线。个个披毛戴角。牵犁负重。一一须偿他始得。
  为不依佛。佛是无着人.无求人.无依人。如今波波贪觅佛。尽皆背也。故云。久亲近于佛。不识于佛性。唯观救世者。轮回六趣中。久乃见佛者。为说佛难值。文殊是七佛祖师。亦云。是娑婆世界第一主首菩萨。无端作见佛想。闻法想。被佛威神力故。犹降二铁围山。他不是不解。特与诸学人作标则。令诸后学人莫作与么见闻。
  但无一切有无等法。有无等见。一一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如意宝。是名宝华承足。若作佛见法见。但是一切有无等见。名眼翳。见所见故。亦名见缠。亦名见盖。亦名见孽。秖如今念念及一切见闻觉知。及一切尘垢祛得尽。但是一尘一色总是一佛。但起一念。总是二佛。三世五阴。念念谁知其数。是名佛[門@(幅-巾)]塞虚空。是名分身佛。是名宝塔现。
  是以常叹言。嗟见今日所依之命。依一颗米.一茎菜。饷时不得食饥死。不得水渴死。不得火寒死。欠一日不生。欠一日不死。被四大把定。不如先达者。入火不烧。入水不溺。傥要烧便烧。要溺便溺。要生即生。要死即死。去住自由。者个人有自由分。心若不乱。不用求佛.求菩提涅槃。若著佛求。属贪。贪变成病。故云佛病最难治。谤佛谤法乃可取食。食者。是自己灵觉性无漏饭.解脱食。此语治十地菩萨病。是从初至十地也。
  秖如今但有一切求心。尽名破戒比丘.名字罗汉。尽名野干。灼然销他供养不得。秖如今闻声如响等。嗅香如风等。离一切有无等法。亦不住于离。亦无不依住知解。此人一切罪垢不能相累。为求无上菩提涅槃。故名出家。犹是邪愿。况乎世间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贪一门徒。爱一弟子。恋一住处。结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又言我得一切无碍。秖是自诳。
  秖如今能于自己五阴不为其主。被人割截。节节支解。都无怨吝之心。亦不烦恼。乃至自己弟子被人鞭打。从头至足。如上一一等事。都无一念生彼我心。犹依住无一念将为是。此名法尘垢。十地之人脱不去。流入生死河。所以常劝众人。须惧法尘烦恼如惧三涂。乃有独立分。假使有一法过于涅槃者。亦无少许生珍重想。此人步步是佛。不假脚踏莲华。分身百僚。
  秖如今于一切有无等法。有纤毫爱染心。纵然脚踏莲华。亦同魔作。若执本清净.本解脱.自是佛.自是禅道解者。即属自然外道。若执因缘修成证得者。即属因缘外道。执有。即属常见外道。执无。即属断见外道。执亦有亦无。即属边见外道。执非有非无。即属空见外道。亦云愚痴外道。
  秖如今但莫作佛见.涅槃等见。都无一切有无等见。亦无无见。名正见。无一切闻。亦无无闻。名正闻。是名摧伏外道。无凡夫魔来。是大神咒。无二乘魔来。是大明咒。无菩萨魔来。是无上咒。乃至亦无佛魔来。是无等等咒。一变众生谄曲修罗。二变二乘谄曲修罗。三变菩萨谄曲修罗。是三变净土。
  但是一切有无凡圣等法。喻如金矿。自己如理。喻如于金。金与矿各相去离。真金露现。忽有人觅钱觅宝。变金为钱与他。亦如面体真正。无诸沙卤。有人乞[飢-几+追]。变面为[飢-几+追]与他。亦如智臣善解王意。王若行时索仙陀婆。即便奉马。食时索仙陀婆。即便奉盐。此等喻学玄旨人。善能通达。应机不失。亦云六绝师子。志公云。随人造作百变。十地菩萨不饥不饱。入水不溺。入火不烧。傥要烧。且不可得烧。他被量数管定。佛则不与么。入火不烧。傥要烧便烧。要溺便溺。他使得四大风水自由。一切色是佛色。一切声是佛声。自己滓秽谄曲心尽。透过三句外。得说此语。菩萨清净。弟子明白。所有言说。不执无有。一切照用。不拘清浊。有病不吃药。是愚人。无病吃药。是声闻人。定执一法。名定性声闻。一向多闻。名增上慢声闻。知他。名有学声闻。沉空滞寂及自知。名无学声闻。
  贪嗔痴等是毒。十二分教是药。毒未销。药不得除。无病吃药。药变成病。病去药不销。不生不灭。是无常义。涅槃经云。有三恶欲。一欲得四众围绕。二欲得一切人为我门徒。三欲得一切人知我是圣人及阿罗汉。又迦叶经云。一欲求见未来佛。二欲求转轮王。三欲求刹利大姓。四欲得婆罗门大姓。乃至厌生死。求涅槃。如是恶欲。先须断之。秖如今但有取染心动念。尽名恶欲。尽属六欲天。总被波旬管。
  问。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如何 师云。但息一切有无知见。但息一切贪求。个个透过三句外。是名除粪。秖如今求佛求菩提。求一切有无等法。是名运粪入。不名运粪出。秖如今作佛见。作佛解。但有所见.所求.所著。尽名戏论之粪。亦名粗言。亦名死语。如云大海不宿死尸。等闲说话不名戏论。说辨清浊名戏论。教文都总有二十一般空。淘择众生尘累。沙门持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舍。寻常是僧家法则。会与么。宛然依佛教。秖是不许贪着依执。若希望得佛.得菩提等法者。似手触火。文殊云。若起佛见.法见。应当害己。所以文殊执剑于瞿昙。鸯掘持刀于释氏。如云菩萨行五无间。而不入无间地狱。他是玄通无间。不同众生五逆无间。
  从波旬直至佛。尽是垢腻。都无纤毫依执。如是名二乘道。况乎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秖名诤论僧。不名无为僧。秖如今但不贪染一切有无诸法。是名无生。是名正信。信著一切法。名信不具。亦名信不圆。亦名偏信不具。故名一阐提。如今欲得蓦直悟解。但人法俱泯。人法俱绝。人法俱空。透三句外。是名不堕诸数。人者是信。法者是戒施闻慧等。菩萨忍不成佛。忍不作众生。忍不持戒。忍不破戒。故云不持不犯。
  智浊照清。慧清识浊。在佛名照慧。在菩萨名智。在二乘及众生边名识。亦名烦恼。在佛名果中说因。在众生名因中说果。在佛名转法轮。在众生名法轮转。在菩萨名璎珞庄严具。在众生名五阴丛林。在佛名本地无明。是无明明。故云无明为道体。不同众生暗蔽无明。
  彼是所。此是能。彼是所闻。此是能闻。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是生语句。是出辙语句。不明不暗。不佛不众生。总与么也。来去断常。佛与众生是死语。遍不遍.同异.断常等是外道义。般若波罗蜜是自己佛性。亦云摩诃衍。摩诃是大义。衍是乘义。若守住自己知觉。又成自然外道。不用守。如今鉴觉。不用别求佛。若更别求。又属因缘外道。
  此土初祖云。心有所是。必有所非。若贵一物。则被一物惑。若重一物。则被一物惑。信被信惑。不信又成谤。莫贵莫不贵。莫信莫不信。佛亦不是无为。虽不是无为。又不是冥寞。犹如虚空。佛是大心众生。鉴觉多。鉴觉虽多。他鉴觉清净。贪嗔鬼捉他不著。佛是缠外人。无纤毫爱取。亦无无爱取知解。是名具足六度万行。若要庄严具。种种皆有。如不要。他不用亦不失。他使得因果福智自由。是修行。非是执劳负重。唤作修行。却不与么。
  三身一体。三身。一者法身实相佛。法身佛不明不暗。明暗属幻化。实相由对虚得名。本无一切名目。如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成佛献盖等。是升合担语。要从浊辨清得名。故云实相法身佛。是名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亦名虚空法身佛。亦名大圆镜智。亦名第八识。亦名性宗。亦名空宗。亦名佛居不净不秽土。亦名在窟师子。亦名金刚后得智。亦名无垢檀。亦名第一义空。亦名玄旨。三祖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二报身佛。菩提树下佛。亦名幻化佛。亦名相好佛。亦名应身佛。是名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亦名平等性智。亦名第七识。亦名酬因答果佛。同五十二禅那数。同阿罗汉.辟支佛。同一切菩萨等。同受生灭等苦。不同众生系业等苦。
  三化身佛。秖如今于一切有无诸法都无贪染。亦无无染。离四句外。所有言说辨才名化身佛。是名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亦名大神变。亦名游戏神通。亦名妙观察智。亦名第六识。供养者。净三业。前际无烦恼可断。中际无自性可守。后际无佛可成。是三际断。是三业清净。是三轮空。是三檀空。
  云何比丘给侍于佛。所谓不漏六根者。亦名庄严。空无诸漏林树庄严。空无诸染花果庄严。空无佛眼约修行人法眼辨清浊。亦不作辨清浊知解。是名乃至无眼。宝积经云。法身不可以见闻觉知求。非肉眼所见。以无色故。非天眼所见。以无妄故。非慧眼所见。以离相故。非法眼所见。以离诸行故。非佛眼所见。以离诸识故。若不作如是见。是名佛见。同色非形色。名真色。同空非太虚。名真空。色空亦是药病相治语。法界观云。不可言即色不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