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此中地性水性等。且指迷情所计坚为地性。湿为水性。乃至分别为识性。非是如来藏之真性也。文并易知。诸行是无常等者。言初心若依根大念佛。旣未拔除结根。则六根祗属有为诸行。体是无常。而能念之性。亦元生灭。此则生灭为因。难感不生灭果。故名殊感。云何得同势至妙三昧耶。
(卯)二显是七。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二的明离苦得乐人法。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七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辰)今初。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娑婆。此云堪忍。三千世界之总名也。他方佛土。诸根利钝各有不同。随其机宜。六尘并为教体。此方偏用三尘。若黄卷赤牍。则色尘为教体。闻法得悟。则音声为教体。历法观察。则法尘为教体。今约佛世闻音获证者多。兼以末世。亦从语言指示得悟者众。故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
(辰)二的明离苦得乐人法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离苦者。离九界五浊之苦。得解脱者。得佛界法性五阴真解脱乐。此自利成就也。恒沙劫。则竖穷三际。微尘国。则横徧十方。以大自在。普施无畏。此利他成就也。悟一切音皆如来藏。所谓随缘不变。名为妙音。悟如来藏性音真空。性空真音。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有十界依正音声差别。所谓不娈随缘。名观世音。此二亦约自行。所说妙法契理清净。名为梵音。所说妙法善应群机。不失其时。名海潮音。此二亦约化他。救世悉安宁。结成利他功德。出世获常住。结成自利功德也。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此句宜在下)。身以合方知(此句宜在上)。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旣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此言初心之人。卽可从耳门悟圆通常三德。所以的被群机也。如观音所说者。言观音所说耳根。法尔具此圆通常三真实义。非必观音口自说也。譬如者。举例之辞。非是设喻。直就现量为论。非是比量。正所谓昬迷倒惑。其理自存者也。圆则量无不周。是般若德。通则具无碍用。是解脱德。常则体性不娈。是法身德。又三德皆圆皆通皆常。具如前释。
(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又三。初示其合机。二劝其善修。三结其真实。
(己)今初。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妄谓缘心听法。卽是邪思。以缘心但是所听法音影子。决非真能听法之本闻故也。岂非随妄所而沉沦。若能旋流而悟其本闻。则便获无妄矣。
(己)二劝其善修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旣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余麈尚诸学。明极卽如来。
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亦作一句读之。破一切惑。名金刚王。般若德也。立一切法。名为如幻。解脱德也。破立同时。名不思议。法身德也。一切诸佛。皆从此三昧出。故名佛母真三昧。六根攀缘六尘。总名欲漏。今以耳缘法音。卽是欲漏。以此闻为能畜。以彼音为所畜。能所相黏。翻成过误。是故将此闻根以持佛所说之佛法。何不自反闻其闻性乎。夫闻根非自然生。乃因声而有名字。若旋其闻机。与声尘脱。旣能脱彼声尘。更欲以谁名闻根耶。此一耳根旣返其源。则六根皆成解脱。由此见闻诸根。皆如幻翳。三界尘相。总若空华。闻性旣复。翳根已除。尘相全销。觉体圆净矣。余文可知。幻师喻无明幻力。一机抽。喻一精明黏妄发光也。圆明是般若。净是解脱。妙是法身。余尘。指微细无明。如来。指妙觉极果。
(已)三结其真实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言真实圆通。别无他法。但旋转汝循声倒闻之妄机。反而闻此闻之自性。但得见性。卽成无上道矣。
(辰)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须知此中含有二义。一约初机一门深入。则耳根圆通。不但观音为然。十方三世。从此耳门入道者诚复众多。此则单就此一法门。亦自竖穷横徧也。二约究竟圆通常性。则耳根圆通。卽是二十五种圆通。其余一切圆通。乃至十方三世种种法门。皆可名为耳根圆通。此则一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故云一路涅槃门也。不达此旨。谓二十四圣。尚在门外可乎。谓二十四圣。更有岐路可乎。
(辰)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使其)卽事(以)舍尘劳。非是(此方众生)长(时)修学。浅深同说(之)法(也)。
卽事舍麈劳。犹所云就路还家也。余门圆通。深位方达。浅位不知。但能被于一种夙根成就之人。不能三根普被。惟此耳根圆通。普被三根。而妙尤在巧被下根也。
(辰)七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如来藏者。自性清净之理体也。无漏不思议者。究竟圆证之智果也。理名法宝。智名佛僧。卽是一体三宝义也。真实心如是。言真实心要不过如是也。
(辛)三时众获益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前一念闻性。本圆本通本常。圆卽实智菩提。通卽方便菩提。常卽真性菩提。圆卽圆净涅槃。通卽方便净涅槃。常卽性净涅槃。则有理卽菩提涅槃。乃至究竟菩提涅槃。卽而常六。故言未得归还。六而常卽。则步步踏著故乡道路矣。得本心者。达此现前一念之本体也。远想相之妄尘。离识情之虚垢。故云获法眼净。此是如来正法眼藏。非次第五眼中之法眼也。性尼闻偈成阿罗汉。所谓于大教中得小益。正为菩萨。旁为二乘。部在方等明矣。发无等等心者。无法可等此心。心能等一切法。此则创闻圆理。或是观行发心。或是名字发心也。初为当机示圆通本根竟。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三。初陈请。二赞许。三宣说。
(丁)今初。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幽溪云。心者。涅槃妙心。迹者。所明道路。吴兴云。悲者。悲昔不闻。欣者。欣今得悟。又念未来众生未悟故悲。观现前大众得益故欣。
(丁)二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下逗末劫修道之机。上合如来欲说之旨。故再称善也。
(丁)三宣说二。初明根本戒法。二明诵咒治习。
(戉)初中二。初总显三学以戒为本。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己)今初。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亦云毗尼。卽律藏也。摄心为戒者。为字。训作由字。言欲摄其心。必由持戒也。若非以戒摄心。何由甄别邪正。又必摄心。方可名戒。正显持犯不但束身而已。由此波罗提木叉戒以摄其心。然后生定发慧。斯则名为三无漏学。若无此戒。纵有禅定多智现前。必落魔邪。成有漏矣。问曰。摄心为戒。摄真心耶。摄妄心耶。若摄妄心。妄本无体。云何可摄。若摄真心。真何用摄。又戒法虽一。历四教观慧。则有四别。未审如何摄心。方成圆戒。若云戒卽无漏。则凡夫持戒。报在人天者。亦可称无漏否。若成有漏。还得名净戒否。答曰。真心妄心。元非二体。随染缘。则全真成妄。如水成冰。随净缘。则全妄归真。如冰成水。克论迷真起妄。祗因妄为明觉。所谓知见立知。过在立字。亦卽自心取自心之取字。认悟中迷之认字。克论反妄归真。祗贵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所谓知见无见。功在无字。亦卽不取无非幻之不取二字。弃生灭守真常之守字。脱黏内伏之伏字。皆与今摄字同也。故知不摄。则真心便为妄心。能摄。则妄心便成真心。而摄心妙法。无过于戒。念念与妙戒相应。则名为摄。非谓戒有方隅。摄是束缚也。如下文云。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夫身断。律仪戒也。心断。定共戒也。断性亦无。道共戒也。又身心俱断。故不住生死。断性亦无。故不住涅槃。又身断故出生死。真谛戒也。心断故游戏神通。俗谛戒也。断性亦无。达杀盗淫妄等性卽是佛性。无复可断。中道第一义谛戒也。经文又云。众生不识本心。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正与此中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义同。如此方名净戒。方可称为摄心。方是无漏之学。彼以戒善感人天者。喻如摩尼博贸一衣一食。非法有优劣也。故今欲摄心者。先备明戒法以为其境。次深明观慧以成其功。则庶几近之矣。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二。初牒征。二详示。
(庚)今初。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言云何善摄其心。与身口一齐清净。我方名为戒耶。此正总显非戒决不能摄心。非摄心亦决不名戒也。
(庚)二详示四。初淫戒。二杀戒。三盗戒。四大妄语戒。此卽比丘四重戒法。乃大小乘之根本也。
(辛)初淫戒。生死根本。欲为笫一。故首陈之。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祗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卽波旬说。
此言不但执身不淫。须是心亦不淫也。纵有多智禅定。尚为魔侣。况无定慧。直坠何疑。魔侣为善知识。亦复现慈悲相。而不断淫心。则落爱坑。妄谓淫不障道。则落见坑。旣堕深坑。永违觉路矣。夫淫心为生死根本。决不与佛果相应。如砂石决非饭本。禅定熏修喻之以蒸。不生不灭为本修因。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喻如蒸米成饭。别成魔家邪福。喻如蒸砂成热耳。身断者。木义戒也。心断者。禅戒也。断性亦无者。无漏戒也。此入空意也。身断者。律仪及定共也。心断者。道共也。断性亦无者。涉境而不染也。此出假意也。身断者。证无漏也。心断者。涉境不染也。断性亦无者。断不断俱寂灭也。此中道意也。曰淫机者。如前偈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若未息机。纵能伏断烦恼。不曾永除幻本。故须直向机字觑破。则断与不断。二俱寂灭矣。
(辛)二杀戒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卽波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