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此中真性二字。先标非真非妄之体。卽初卷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第二三卷所谓如来藏妙真如性。第四卷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第六卷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乃至第十卷所谓精真妙明本觉圆净也。有为。指根尘识相。有为之法。其体本空。以缘生故。喻如幻事。无为。指根尘识性。无为之法。亦复不实。以元无起灭故。喻如空华。次转释云。何故有为无为皆空而不实耶。以言妄显真。乃是对待之法。故妄旣是妄。真亦是妄。而同为二妄也。所以妙明真性。犹非真与非真。云何可是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耶。须知内根外尘。及中间之识。皆无实性。是故但若交芦而已。旣无实性。故结解同一所因。而圣凡总无二路。汝试观彼交芦中性。谓之曰空。则芦相宛然。谓之曰有。则中无实体。故空有二俱非也。但迷晦此俱非之理。卽为无明。发明此俱非之理。便成解脱矣。盖真性本自非凡非圣。迷晦卽为縳为结为凡。发明卽为脱为解为圣。而凡情不立。圣解亦空。故上颂云犹非真非真。有为旣空。无为亦不实也。
(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此远颂前第二决定义中之文。以示修行方便也。承上縳脱虽唯六根。但解结必因次第。故须一门深入。而六解则一亦亡。故得浮尘诸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以初下手时。须于六根之中。选择其圆通者。从此入法性流而成正觉。便有日劫相倍之殊也。
(己)二孤起颂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梵语陀那。此云执持。上文虽明选根入流。但此六根。乃根本识之所执持。而此陀那微细识。其习气种子。能成暴流。谓之曰真。则是生死根本。谓之非真。则是离波觅水。故说真非真。皆恐人迷而执著。我所以常不开演也。夫一切根尘识等。皆是唯心所现。若依根取尘。舍尘取根。乃至舍根尘而取识。舍六识而独取第八识等。皆是自心还取自心。致使本非幻妄之性。全体成幻妄法。但使修行之人。达一切法卽心自性。寂然不生取著。则不惟无幻。并无非幻。夫非幻尚自不生。幻法复云何立。譬如空尚不生。花岂有生也哉。然自心取自心。亦是重颂知见立知。非幻成幻法。亦是重颂卽无明本。不取二字。亦是重颂知见无见。无非幻等十三字。亦是重颂斯卽涅槃无漏真净。盖无非幻。是无真。无二乘涅槃也。无幻。是无妄。无凡夫生死也。无涅槃无生死。是名无住处大涅槃。惟其孤起而兼重颂。故下叹云杂糅精莹。
(辰)二颂叹法门
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初三句。出其三昧名字。次一句。显其功能殊胜。后三句。明其众圣共遵也。初三句。须作一气读之。言此三昧。名为何等。乃是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也。以真性妙理。在有为而非有。在无为而不无。于净无著。于染无污。故名为妙莲华。以般若妙智。触有有败。触无无坏。二边叵得。中道不居。故名金刚王宝觉。以解脱妙行。有为亦如幻。无为亦如幻。二边亦如幻。中道亦如幻。故名如幻。合此不思议三德。成一正定。故名三摩提也。此卽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亦卽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种种异名。种种取义。终无二体故也。弹指超无学者。分证固超。破无明故。相似亦超。伏无明故。观行亦超。能圆伏故。名字亦超。知佛性故。阿毗达摩。亦云阿毗昙。此翻无比法。通则小乘论藏。亦得此名。非世间法所能比故。别则一乘了义。乃当此名。非权乘法所能比故。薄伽梵者。佛之嘉号。具含六义。故存本音。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也。初卷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先门而后路。先解而后行也。此云一路涅槃门。先路而后门。先行而后入也。前是出生死门。此是入涅槃门。又迷则本乡皆他国。悟则普天皆故乡。迷则出涅槃入生死。悟则出生死入涅槃。门之与路。约义说二。体卽非二也。
(壬)二兼显六解。一亡二。初疑请。二答示。
(癸)初又二。初叙益。二请疑。
(子)今初。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祗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心目开明。叹未曾有。
祗夜。此云重颂。伽陀。或云偈。此翻孤起。亦名讽颂。言能诠之祇夜伽陀。则杂糅而精莹。所诠之妙理。则清净而了彻也。
(子)二请疑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沈垢。
此卽牒前偈中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之义而发问也。问端有六。一问六解。二问一亡。三问舒。四问结。五问舒结各有伦类。六问舒结各有次序。此随文便作此列示。若据答中。先答结中次序伦类。次答六解一亡。及解中次序伦类。至文自见。
(癸)二答示二。初结巾喻迷。二解巾喻悟。
(子)今初。
卽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揽七宝几。引手于几。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华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结。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华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华。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祗有六结。终不至七。亦不停五。云何如来祗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佛告阿难。此宝华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巾体是同。因结有异。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我今欲将第六结名。(还)成第一(如是得)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如何令是六结乱名。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此先答其所问结之次序及伦类也。涅槃僧。此云里衣。卽是下裙。僧伽梨。此云杂碎服。卽是大衣。劫波罗。此云时分。夫绾结者。取其巾而左右交加。从本向末。以显次序之义。盖巾喻本识。绾喻造作名行。绾时必具结想。以喻想阴。绾竟便成一结。以喻六根受阴。结外必有余巾以对于结。以喻六根必有所对六尘。兼彼浮根四尘。总名色阴。故知一一根中。皆具五阴。次第重叠而得生起。幽溪所谓横中之竖也。总成六结。显伦类义。谓结虽有六。其类是同。一一皆以次第绾成。然不取六结先后以喻六根。以六根无先后故。卽是竖中之横也。
(子)二解巾喻悟三。初喻六解一亡。二喻解结由心。三喻解当次第。
(丑)初中二。初立喻。二合法。
(寅)今初。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是非蜂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汝必嫌此等者。言旣嫌此六结而不欲其成。愿乐还成一巾。当设何方便乎。余如文。
(寅)二合法
佛言。六解一亡。亦复如是。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卽狂劳颠倒华相。
先因其所明而直以法合之。答其六解一亡之问。次更出结元而喻以狂华也。心性狂乱。卽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知见妄发。卽所谓所妄旣立生汝妄能。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卽所谓如是扰乱相待生劳。乃至引起尘劳烦恼也。生死卽华相。故六宜解。涅槃卽华相。故一宜亡。生死卽华相。故有人空。涅槃卽华相。故有法空。
(丑)二喻解结由心二。初正显由心。二指法兴劝。
(寅)今初。
阿难言。此劳同结。云何解除。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问阿难言。如是解不。不也。世尊。旋复以手偏牵右边。又问阿难。如是解不。不也。世尊。佛告阿难。我今以手左右各牵。竟不能解。汝设方便。云何解成。阿难白佛言。世尊。当于结心解卽分散。佛告阿难。如是。如是。若欲除结。当于结心。
结心者。中间空处也。妄为明觉所立能生。能所相黏。结根斯在。如绾巾两头。虚妄成结。然虽成结。巾体不失。观其所结。则知所解。盖结虽似实。结心仍空。向此一隙空中下手。结卽分散。旣可分散。结非实结。是显人空。结旣本空。解亦非解。是显法空。左右二字。旧喻两边者是。有人以喻偏观根尘。殊未圆妙。且陈那等偏观六尘。那律等偏观六根。皆可入道。何必定观六识。方名结心。须知根尘识三。法尔相黏。皆可称结。而三皆无性。皆可称结心本虚也。又结心卽表中义。若约所观明中。则是显出根尘识之实性本如来藏。如结中虚。惟是巾体。若约所用明中。则是须中道观。如解结者。须从中间下手。若约所破明中。则知根尘识三皆无实法。如结无实体。故可解除。
(寅)二指法兴劝
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是故阿难。随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
前文破除世间因缘戏论习气影子。已无不尽。今方申示佛法因缘深义。亦犹涅槃经中。客医禁乳而后用乳之喻也。知其本因者。一心具足十界性相为因。卽如来藏随缘常不变义。随所缘出者。随染净缘成十法界。所谓随心应量。循业发现。卽如来藏不娈常随缘义。如来所说佛法从因缘生。本卽指此圆顿妙理。无奈众生根性不等。随类得解。致有藏通别教差别。是故前文须力破耳。界外滴雨知头数者。大圆镜智所照也。松棘鹄乌了元由者。十种智力所知也。一切依正。皆是惟心业力所感。举此二事。为显差别妙智。善鉴群机。所说法要。应须信受故也。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者。亦约阿难须就耳门入道言之。若观尘者。亦可云尘结若除。根相自灭。若观识者。亦可云识结若除。根尘自灭矣。
(丑)三喻解当次第
阿难。我今问汝。此劫波罗巾。六结现前。同时解萦。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结本以次第绾生。今日当须次第而解。六结同体。结不同时。则结解时。云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复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解脱法巳。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者。止是片喻。不是全喻。但取六根不得总观之意。非谓六根成有先后也。六根同体者。伦类之义。惟其同体。故入一无妄。六同清净也。结不同时者。次序之义。惟其不同。故须向一门深入也。分别俱生二种我执皆断。名为人空。此根初解。则一解一切解。知无二体。而先得人空。如冶铁者。粗垢任运先落也。涅槃偏真。名为法执。空性圆明。则不但无六。亦且无一。而成法解脱。解脱法已。虽复人法俱空。而俱空实本不生。非是人法灭而俱空生。此则一切法不生。不生亦不生。名为无生法忍。菩萨定境修观。正欲从三昧而得此忍也。此中谛理。非横非竖。约修证边双照横竖。言竖义者。人空是真谛现前。法空是俗缔现前。俱空不生是中谛现前。言横义者。知徧计我执卽空假中。是名人空。知依他法执卽空假中。是名法空。知圆成空理卽空假中。是名俱空不生也。总示因心竟。
(己)二别显修证五。初阿难请问圆根。二如来垂询圣众。三众圣各说证门。四放光现瑞总印。五佛敕文殊简择。
(庚)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开示。慧觉圆通。得无疑惑。一时合掌。顶礼双足。而白佛言。我等今日身心皎然。快得无碍。虽复悟知一六亡义。然犹未达圆通本根。世尊。我辈飘零积劫孤露。何心何虑。预佛天伦。如失乳儿。忽遇慈母。若复因此际会道成。所得密言。还同本悟。则与未闻无有差别。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若复因此等者。正请示圆通本根也。谓若因此师资际会。得达圆通本根。而菩提道成。俾所得前来密言。了知的是自心本具。而还同本悟。则行起解绝。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乃与未闻无有差别耳。秘严者。秘密妙庄严路也。退藏密机者。不起一念也。冀佛具授者。因佛敕云随汝心中选择。知佛未必亲宣。但祈加被冥授而已。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我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其故有二。一者正显方便多门。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所谓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也。最初发心等者。先开解也。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依解起行也。二十五圣。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而从解起行。自是修证通途轨式。或见此处有最初字。便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误矣。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