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壬)三正指是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此承上文简拂一切戏论而示之曰。讵知本然之性。虽不变而举体随缘。故非自然。和合之相。虽随缘而全体不变。故非和合。是故和合自然。二俱远离。离之与合。亦复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耳。离者。非和合非自然。双遮句也。合者。亦和合亦自然。双照句也。遮照俱非。故云离合俱非。
(庚)二诫劝二。初诫徒闻无功。二劝真修有益。
(辛)今初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干枯。令汝解脱。
(辛)二劝真修有益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彼二人者皆以)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证三果而)出缠。或(证四果而)蒙授(第一尊)记。云何(汝乃)自欺。尚留观听。
问曰。前云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此云非汝历劫辛勤修证等。何相反耶。答曰。满慈已尽诸漏。但纡疑悔。故疑悔一除。直下了当。阿难虽已开悟。习漏未除。欲证真智真断。须修无漏胜业。然无漏业。亦只是不随分别三种相续。所谓卽以所悟真因。净除现业而已。非别有法可修也。修卽无修。故云歇卽菩提。无修非是不修。故云不如一日修无漏业。所谓性修交成。性修不二。恰恰相成。安得相反耶。夫修则一念亦胜。一日亦胜。何况历劫。不修则积劫多闻。尚无实益。何况无闻。此正勖修以启下文。言尚留观听者。责其不能反见见自性。反闻闻自性。而犹逐妄缘也。从初卷正宗分起至此。是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一大科竟。
(乙)二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有二。初为当机示圆通本根。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
(丙)初中二。初叹领述请。二宣示法义。
(丁)今初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此文三节。初是经家叙相。次无上大悲下。是当机陈白。三作是语已下。是大众伫诲也。初文疑惑销除者。因缘自然名言习气已简拂故。心悟实相者。法身真解倍增明故。身意轻安者。能伏粗重障故。次当机陈白又为二。初无上大悲至出于苦海。是叹领。二世尊我今下。是述请也。含育。犹上文所谓含吐。以十方依正。皆是妙心中物。故名为含。皆卽妙心所现。故名为育。旅泊。喻久背真性。天王。喻如来法王。华屋。喻如来所证三德秘藏。三德秘藏。虽吾故宅。迷久不知。知由佛示。义如佛赐也。门者。行为理门。卽所谓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上文开圆顿解。已知最初方便。今直请入华屋之方便门也。如来无余涅槃者。圆极之果。显非二乘所证无余涅槃。本发心路者。圆行之因。得陀罗尼入佛知见者。以一心三观大总持门。入一心三智妙觉佛位也。
(丁)二宣示法义二。初经家叙意。二如来正说。
(戊)今初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提心。(者)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攀缘未伏。故虽悟菩提而未得自在。今乃示以摄伏攀缘之正行也。此行通于现在灭后。无不依之而证菩提。
(戊)二如来正说二。初总示因心。二别显修证。
(己)初中二。初正明二义。二决通疑滞。
(庚)初又二。初总征。二别释。
(辛)今初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妙三摩提者。卽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故名为妙。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故须不生疲倦。从本觉而发始觉。故名发觉初心。决者。决择。定者。一定。此等一定不易之理。初发心时急须决择。否则不入修行正定聚中。是则义虽本定。要由决择方知。故名决定义也。
(辛)二别释二。初应审观因地发心。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壬)初中二。初总劝审观。二正示审观。
(癸)今初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此正显示因心须同果觉。则因真果正。故必须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也。然不生不灭之性。全在生灭之中。如虚空全在器世间中。清水全在浊水之中。故须审观而决择之。
(癸)二正示审观二。初立喻。二示法。
(子)今初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此借器世间法。以喻众生世间法也。以器世间一切可作之法。喻众生身中根尘诸法。以器世间虚空。喻众生根尘识等本然之性。
(子)二示法二。初简妄生灭相合可作喻。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
(丑)初中二。初指妄总标。二约义别释。
(寅)今初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身中四大及视听觉察。喻如可作之法。湛圆妙觉明心。喻如虚空。由此四缠分为视听等者。正前文所谓所妄旣立。明理不逾也。夫以四缠分隔妙心。犹之以器世间分隔虚空也。四缠变坏而妙心终不可坏。犹之器世间可坏而虚空不可坏也。然器世间。总不在虚空之外。则知四缠。亦总不在妙心之外矣。若知空性本无分隔。分隔全是虚妄。则不惟四缠可坏。而视听觉察亦可坏矣。若知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等义。则不惟视听觉察之性。卽是湛圆妙觉明心而不可坏。卽身中四缠之性。亦卽是湛圆妙觉明心而不可坏矣。是故十八界相。皆可作法。皆从变坏。十八界性。皆如虚空。皆不可坏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者。约无始生相无明。假名为始。约妙觉究竟断德。假名为终。妙觉以前。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则一分微细五浊之相。亦未全除故也。盖本是湛圆妙觉明心。妄为相见二分。相分名为色法。见分名为心法。色法卽是色阴。而离心无色。心法卽是受想行识。而离色无心。是故心色二法。决不相离。则从无始以来。乃至妙觉以前。念念之间。无不具足五叠浑浊也。
(寅)二约义别释二。初通示浊义。二别解浊名。
(卯)今初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卽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前示生灭不生灭性。故借虚空与群器为喻。今示清净及浑浊相。故借水土为喻。应知佛界法性五阴。喻如清水。九界虚妄五阴。喻如尘土灰沙相杂也。然于一妙心中。具有相见二分。喻如一太虚中。具有水土二物。若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性土真空。性空真土。则不必灭于水土。而后显太虚空。若达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则不必灭于相见二分。而后显一妙心。惟其不达相见卽是妙心。故取妄相投于妄见。遂成五阴浑浊。犹如不达水土卽是空性。故取妄土投于妄水。遂成汩然容貌也。故下文澄浊就清。但令见相二分不织。则见闻觉知。卽契如来常乐我净。譬如去泥纯水。则明相精纯。卽合性水真空义矣。不可执上喻而难下喻。谓清水犹属可作之法。应须除去也。又此下将示阿难依闻性而修道。故以水喻见闻等性。以土喻尘识。若应观六尘境者。亦可以水喻尘性。土喻根识。若应观六识境者。又可以水喻识性。土喻根尘矣。不可不知。
(卯)二别解浊名五。初劫浊。(至)五命浊。
(辰)今初
阿难。汝见虚空徧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此直指九界色阴为劫浊也。见字。摄于闻觉知等。卽是自心见分。喻如清水。虚空。摄于四大六尘。卽是自心相分。喻于尘土灰沙。汝见虚空徧十方界。而空之与见。不可分其边畔。喻于水土相和也。设但有空无见。则空亦无体。设但有见无空。则见亦无觉。今以虚妄相见二分相织。妄成十方三世种种分位不同。遂于真如实际之中。而有实报方便同居三土差别。名为劫浊。此劫浊称第一重者。其相最粗而易见故。
(辰)二见浊
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此直指九界受阴为见浊也。言汝身现抟四大为体。且指同居分段之身而言。须知方便实报法性之身。虽无粗重四大。亦有微妙色法。亦得称为界外四大也。见闻觉知。性本虚通。今则壅今留碍。喻如水亡清洁。水火风土。本无情觉。今则旋令觉知。喻如土失留碍。因此虚妄相见二分相织。妄成六受用根。领纳前尘。遂于非我非无我性。而有同居我见。方便无我见。实报亦我亦无我见。名为见浊。此浊为第二重者。其相亦易知故。
(辰)三烦恼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此直指九界想阴为烦恼浊也。谓汝心中。忆过去事。识现在事。诵习未来诸事。性中旣发能取之知见。容貌随现所取之六尘。离尘则知见无相。离觉则六尘无性。尘是相分。觉是见分。亦因此虚妄见相二分相织。妄成种种想心。起同居土中憎爱。名为见思烦恼。起方便土中憎爱。名为尘沙烦恼。起实报土中憎爱。名为无明烦恼。故称烦恼浊也。此为第三重者。比前二相为融通故。
(辰)四众生浊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此直指九界行阴为众生浊也。朝夕生灭不停者。同居分段生死相。方便实报变易生死相。无不尔也。知见每欲留于世间者。凡夫贪恋三界。二乘沉滞空寂。菩萨乐著果报也。业运每常迁于国土者。凡夫被善恶业迁。二乘被无漏业迁。菩萨被二边业迁也。此以知见喻水。业运喻土。相织妄成九界二死。名众生浊。此称第四重者。比前为幽隐故。
(辰)五命浊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此直指九界识阴为命浊也。汝等见闻元无异性者。譬如空无内外。亦如水本清洁也。由于众尘隔越。遂令无状异生者。譬如取频伽瓶塞其两孔。遂令内外相隔。亦如土尘投水。亡其清洁也。是故性中则仍相知。如耳根闻法。身钦口问。不可谓六根是异。而用中则咸相背。如耳不见色。目不闻声。不可谓六根是同。同异皆失其准。亦只由见闻之见分。与众尘之相分。相织妄成九界识心。遂有各各执受躯命不同。名为命浊。此称第五重者。极微细故。
(丑)二依无生灭性合虚空喻二。初弃浊就清。二以喻合法。
(寅)今初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十八界相。无非浊水。十八界性皆如来藏。无非浊水中清水之性。今欲令阿难就耳门修证。故独指见闻觉知之性。为浊水中清水性也。言汝欲令现前日用之见闻觉知。卽远契于如来果地之常乐我净。则于名字位中。应当先择去其五重相织之生死根本。依取本不生灭本圆本湛之性。以成观行之功。卽以此本湛之性。旋其虚妄灭生。使粗惑任运先落。而复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以为圆初住位真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极至妙觉。是则名为因心果觉。始终理同矣。此中见闻觉知不生灭圆湛性。合前虚空不可烂坏之喻。五重相织生死根本。徧指虚妄十八界相。合前可作法之喻也。
(寅)二以喻合法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前旣以投土于水而喻浊相。故今还以澄浊得清而喻修证之相。静器者。卽喻本不生灭圆湛之性。如澄浊水。须贮静器。欲破五阴。须观阴入处界本如来藏也。静深不动。喻观行力深也。沙土自澄。喻相见二分不复相织。圆伏五住烦恼而粗垢任运先落也。清水现前。喻真谛理明。亦复相似见三谛理也。初伏客尘烦恼。正明断界内见思。伏界外无明也。去泥纯水。喻断界外别惑。从圆初住分断。乃至妙觉究竟断尽。故曰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也。若至明相精纯。则成佛界无上法性五阴。虽复同流九界。变现一切善恶无记有漏无漏诸五阴法。而皆是巧用性恶法门。不被恶法所用。故云不为烦恼。了知性恶卽是性善。全用卽体。十界无非常乐我净。故云皆合涅槃清净妙德也。盖佛法界。具有权实法性五阴。实五阴者。卽佛界真善妙色。乃至庵摩罗识等。权五阴者。卽示同九界色受想行识也。若实若权。皆清非浊。实则名为明相精纯。权则名为一切变现。此则喻如了达性水真空。性空真水。纵令腾波鼓浪。乃至现浊现清。别现作地火风等。而水性终无夺矣。故此直以浊相可澄。合上作法可坏。而以明相精纯。合上虚空不坏。良由第三卷中。已明空水皆性皆真故也。又复应知。吾人现前见闻觉知。全体是妄。亦全体是真。缘见因明。妄也。不动不迁不还不见等。真也。如泥与水。和在一处。先须识此浊水之中。有清水性。然后方便去浊就清。固不得舍浊水而别觅清水。尤不得认浊水而以为清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