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庚)二述所证浅深
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只获法身。
亿劫颠倒想者。卽无始以来认悟中迷之妄想也。依此妄想。故有九法界中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等种种戏论。今知随缘不变不变隋缘妙性。故戏论妄想顿消。而本有法身斯获也。旣言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与别教所明素法身不同。若欲点示。则倒想消处。卽是解脱。能消之智。卽是般若。然此法身三德。向本无减。但在迷不觉。仅有其理。义之如失。今从迷得悟。始觉有功。名之为获。而有五位浅深不同。所谓名字获。观行获。相似获。分证获。究竟获也。阿难内秘外现。则其本地密获。不可妄测。但据迹中显获。的在圆教初信。对彼藏教。位齐初果。故下文云。汝今已得须陀洹果。明文在兹。惟其方证初信。是故还须定境修观。以为证入初住华屋之门。当知堕淫室时。尚是凡夫。所以无无漏戒。但有律仪。须佛拯救。而七处计心之文。全是见惑所摄耳。旧注纷纷。不惟罔识如来所说药相。亦复不知阿难所示病相矣。
(己)二誓愿请加三。初发大愿。二请佛加。三喻不退。
(庚)今初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初一偈。是四弘誓愿。次一偈。是增上誓愿。愿今得果成宝王者。期心妙觉极果。是欲证十界道灭。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兼摄法门无量誓愿知也。还度如是恒沙众。是欲灭十界苦集。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兼摄烦恼无尽誓愿断也。此四弘誓。依无作四谛而发。故名深心。次增上誓中。五浊恶世誓先入。是勇猛增上。盖五浊众生刚强难化。今达藏性平等无二。方无所畏。又同体大悲。如父母于子。病者加怜故也。如一众生未成佛二句。是弘毅增上。由达藏性竖穷横徧。故不遗一众生。亦不惮尽未来际。又同体大悲。如父毋于子。等生爱念故也。泥洹。亦云涅槃。此翻灭度。
(庚)二请佛加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埸。
证法体故称大雄。具智断故称大力。能与拔名大慈悲。大力是妙湛德。大慈悲是总持德。大雄是不动德。又此三卽一故妙湛。此一卽三故总持。此三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故不动。又证妙湛总持不动理体。故名大雄。具妙湛总持不动智照。故名大力。起妙湛总持不动妙用。名大慈悲也。微细惑者。据下文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卽上文所谓消我亿劫颠倒想也。又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此指三界思惑。又云。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此指界外别惑。卽今所谓微细惑也。无上觉。卽究竟觉。由细惑除。便登妙觉。所谓明极卽如来也。十方界。卽寂光实报方便同居一切国土。所谓一人成佛时。法界皆为一佛之依正也。
(庚)三喻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铄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此云空。空无可销。但沤灭空本无。犹可云销。铄迦罗。此云金刚。以喻称性所发坚固誓愿之心。同于藏性。故终无动转也。大科正明理性已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三文句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文句
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
(丙)二广破余疑。上文就事显理。卽性具相。圆顿妙理。昭揭无余。所以当机圆悟。永断疑情。今则别为二乘之人。法执重者。双腾二疑。以求答示。兼穷起妄之元。俾知迷悟无性。从此便可称性起修。修非性外矣。分文为二。初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丁)初中三。初疑请。二许宣。三正说。
(戊)初又二。初叙敬。二叹述。
(己)今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卽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者。正坐听法。本皆通肩披衣。今起座问法。故偏袒以表敬顺也。右膝著地。名为胡跪。亦表敬顺之意。合掌以表一心。以上总是恭敬之仪。
(己)二叹述又二。初叹教。二述请。
(庚)今初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智能断惑。故名大威。悲能利生。故名大德。又折伏众生故言威。摄受众生故言德。折摄并用。如父如母。故言大威德世尊也。如来第一义谛者。叹前所说就事显理。卽性具相。皆第一义。惟有如来能谛了之。故称如来第一义谛。
(庚)二述请又三。初总述疑情。二别述二难。三请佛开示。
(辛)今初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此先述其疑状。并出其致疑之由也。聋人。喻声闻无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界去已甚远。蚊蚋。喻中道微妙法音。本所不见。喻声闻慧眼。不见佛中道境。何况得闻。喻无明聋障。不闻所诠实义。此述其疑状也。阿难一辈。所知障轻。故先开悟。烦恼障重。故习漏未除。我等罗汉烦恼障轻。故尽诸漏。所知障重。故尚缠疑悔。此出其致疑之由。由于所知障重也。
(辛)二别述二难又二。初从阴入处界文中起理违事难。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壬)今初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竟谓阴入处界。旣皆藏性真理。真不容妄。云何现见种种妄相。此妄从何而生。盖不达如来指妄卽真。无妄可拨之旨故也。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甚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处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意谓地水火风等。一若周徧。更不容他。盖不达如来全性卽相。全相卽性之旨。而妄以坚碍为地性。润湿为水性等故也。
(辛)三请佛开示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攸往。犹言所归。开我迷云及诸大众。犹言开我及大众之迷云。
(戊)二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有学已悟。故独告无学人也。前文就事显理。卽性具相。无非胜义。今更破尽事埋性相余疑。名胜义中真胜义性。非于前胜义外别有所加。但令真性倍昭明耳。定性声闻。偏指不回心者。未得二空。谓但证人空。未证法空。然肯回心向大。非定性也。一乘寂灭场地者。卽如来藏妙真如性。唯一佛乘。本来寂灭。依此为本修因地。方是真正无喧杂处。而为全性起修之正行也。今说此法。无论回心与不回心。皆令得悟。正可为法华前阵。若至法华。则已开佛知见。更无不回心者。亦不劳重开示矣。
(戊)三正说二。初答迷真起妄。以释理违事难。二答相随性徧。以释相违性难。
(己)初中二。初总辨真觉。二别明迷悟。
(庚)初又二。初直指觉性本来寂照。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辛)今初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此先指出本来觉性。不属迷悟。以为迷悟之所依也。性觉本觉。祗有二名。终无二体。不改名性。固有名本。妙明明妙。不过交互言之。显其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迷之所不能减。悟之所不能增也。满慈虽曰常闻。实未达其旨趣。故佛得以两关勘之。
(辛)二双破觉非明与不明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此文三节。初佛言下。是以明与不明双征。次富楼下。是单领明边而以不明为非。三佛言下。是双破明与不明皆非也。旧解纷纷。伤文失旨。今不暇辨。但直释出。令义昭然。初文不必穿凿令深。但浅浅问云。汝所称觉明者。为复性有所明。而称名为觉。为觉乃不明者。而称为明觉乎。此故立明与不明两关以勘验之。富楼那卽便答云。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意显必有所明。方可称觉。是竟堕在明之一关矣。佛遂双破之云。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意必取有所明。不知有所便非觉性矣。旣破其所领之非。恐彼转计无明。故又牒破之曰。无所又复非明。而无明又非觉湛明性也。有所非觉句。显此觉性不堕明之一关。无所非明二句。显此觉性不堕不明一关。惟其非明不明。故本来不属迷悟。而得为迷悟作本也。
(庚)二别明迷悟二。初明众生迷真成妄。二明诸佛悟妄惟真。
(辛)初中又三。初明所起妄因。二明所感妄果。三结果归因。
(壬)今初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旣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此正显一念无明心中。顿具世界众生业果三种相续之因也。性觉必明一句。卽前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之义。谓性觉必具真明。此明不是有所之妄明。亦不是冥然不觉之无明也。但真如本有随缘之用。由其无始以来曾未悟故。不觉念起而妄为明觉。是故觉性元非所明。由此妄明。遂立妄所。所旣妄立。随卽生汝妄能。于是本无同异法性之中。炽然遂成能所二法之异矣。此非世界相续之张本乎。又复异于彼之所异。因异复立妄同。此非十方虚空之张本乎。又旣有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岂非众生相续之张本乎。夫一念无明不起则已。起则必成能所之异。有异则必有同。有异有同。则必有无同无异。如此诸法。森然顿起。扰乱性真。两两相待。安得不生劳虑。劳虑旣久。安得不发妄尘。旣有妄尘。安得不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岂非业果相续之张本乎。是知三相续因。总不离于一念无明也。此文旧以三细六粗释之。义亦可然。但令文势断续。经旨难明。今故不用。设欲配之。亦无不可。妄为明觉。卽无明业相。立所。卽境界相。妄能。卽能见相。境界是相分。能见是见分。此之二分。起必同时。故起信论先能后所。此中先所后能。各从语便。实不相违。已上是三细也。次相待生劳。卽六粗中智相。劳久。卽相续相。发尘。卽执取相。自相浑浊。卽计名字相。尘劳烦恼。卽业相及业系苦相也。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不依本觉。安有无明。不依无明。安有境界。不缘境界。安有六粗。摄六粗。祗归见相。摄见相。祗属无明。摄无明。不离本觉。可谓全真成妄。全妄卽真矣。
(壬)二明所感妄果二。初牒上略明二相。二广显三种相续。
(癸)今初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承上一念无明。旣具三细六粗诸相。由是起为世界。静成虚空。当知十方虚空。祗是妄心中之同相所成。种种世界。祗是妄心中之异相所成。则无情空界。不离妄心明矣。又彼同异发明所立无同无异。卽是有情众生。谓之曰同。则身命各异。谓之曰异。则四大是均。心识亦均。故名无同无异。然此无同异法。乃是因于同异发明而立。的是有为之法。与上文本无同异之觉性。实不侔矣。此可见有情众生。亦祗是妄心中之无同异相而已。
(癸)二广显三种相续三。初明世界相续。二明众生相续。三明业果相续。
(子)今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被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此正明世界相续。不离一念无明心也。由妄为明觉。因明立所。因所彰能。能为妄觉。所为顽空。妄觉是明。顽空是昧。二法相待。法尔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可见一切风轮。只是一念中之动相耳。空旣生摇。对动成静。故曰坚明立碍。谓于妄明之中。坚立一总碍相以与动相对也。彼世界之金宝。卽汝妄明觉体所立坚相。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可见一切金轮。只是一念中之坚相耳。于妄心中。坚觉之宝旣成。摇明之风复出。以心中妄动之风。摩心中妄立之金。故有火光为变化性。无而忽有。有而忽无。可见一切火大。祗是一念中之动静二相所摩成耳。妄心坚觉之宝明。旣能生润。妄心变化之火光。又复上烝。故有水轮含十方界。可见一切水大。只是一念中之金火二妄所烝成耳。一念妄心。旣已全具四大。于四大中。火性常腾。水性常降。交互发生。立诸坚碍。遂有山河大地。水胜则湿为巨海。火胜则干为洲潬。大者为洲。小者为潬。然大海亦心中妄火互立。故得火光常起。洲潬亦藉心中妄水互立。故得江河常注也。若妄心中之水势甚劣。火势甚胜。则结为高山。由此山石。祗是妄心水火结成。故击则成焰。融则成水。若妄心中之土势甚劣。水势甚胜。则抽为草木。由此草木。只是妄心水土抽出。故烧还成土。绞还得水。可见地水火风。全是妄心中物。以此妄物。于妄心中交互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妄有世界相续。除却妄心之外。安有少许实法可得耶。此虽答示迷真成妄。理不违事。而海中火起等义。卽可密释相违性之难端。至后相倾相夺。随为色空等义。又可兼释理违事之余惑。良由谛理圆彻。故使佛语巧妙若此。珍之味之。又复应知。文中似惟显示同居世界相续之相。而方便实报二种世界相续。亦不外此。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卽空。故有同居世界相续。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假名无量。故有方便世界相续。以不达妄心中四大卽中。故有实报世界相续也。此文旧以五行生尅训之。甚违经旨。经显一切惟心。乃用世间妄计为解。安得相蒙。且如山石击焰融水。于五行之说。云何会通。若以石属金。则金能生水。乌能又生于火。若以石为土。则水火皆不应生。又林烧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绞成水。岂是木反生水。故知世间五行。元无实义。不应以彼而释此也。然儒宗太极两仪之说。却与此经暗合。但彼不说惟心所现。便非正因缘境。今不避繁文。试一点出。经文所称觉明空昧。卽彼所称太极。太极图中。半白半黑。黑表空昧。白表觉明也。相待生摇。风轮持世。卽彼所谓太极动而生阳。以其周行地外。计以为天也。坚明立碍。金轮持国。卽彼所谓动极复静。静而生阴。以其成形于内。计以为地也。火光为变化性者。卽彼所谓体阴用阳。离之象也。水轮含十方界者。卽彼所谓体阳用阴。坎之象也。所以先天八卦。干南坤北。离东坎西。正仿佛此惟心四大。但不达惟心。故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耳。火腾水降等者。卽彼所谓后天八卦。水火为政。故离南坎北。以表腾降之象也。大约儒门。计风金二大为天地之体。计水火二大为天地之用。然后具生后天五行。不知太极动静。全是当人妄心动静。依此妄动妄静。妄有世界相续。岂有五行实法能相生尅哉。惟周子先悟道于东林。故作太极图说。欲人了知太极本非心外实法。只是无明迷于觉性。妄成阿赖耶识。而此无明。全体虚妄。了无自性可得。故点破云。无极而太极。谓此太极。本无所谓太极。但是从无住本。立一切法耳。后儒不达。更推无极为太极本。失旨甚矣。又孔子易传。亦云易有太极。乃密指易理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藏心。特以机缘未到。不得明言。此又菩萨苦心。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