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


惟其藏性卽水大性。故月光童子悟之。一味流通。得无生忍。

 (辛)四明藏性卽风大性三。初破妄执。二显理性。三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十法界内动外动。总名风大。今亦且就现前外动辨之。风性无体动静不常者。正显妄无自性。破外计也。汝常整衣下。重举因缘生法。僧伽梨。此云大衣。此风为复下。正明缘生无性。袈裟此云坏色。卽三衣之都名。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者。能生是常。所生亦应常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者。所生无常。以例能生亦应无常也。风空性隔者。旣不达同是藏性。则风性属动。空性属静。不相为用也。不应风性无从自有者。转破不和合计也。

 (壬)二显理性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徧法界拂。满国土生。周徧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风。风之与空。皆性皆真。是故随缘卽不变。不变卽随缘。而有十法界风差别也。

 (壬)三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惟其藏性卽风大性。故琉璃光法王子悟之。合十方佛传一妙心。

 (辛)五明藏性卽空大性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幷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十法界内空外空。总名空大。今亦且就现前外空辨之。空性无形因色显发者。正明空无自性。破外计也。如室罗城下。重举因缘生法。此空为当下。广明缘生无性。刹利种。卽王族。婆罗门。此云净裔。亦云梵志。如此方儒业之家。毗舍。卽商贾。首陀。卽农夫。颇罗堕。此云利根。卽术士九流之类。旃陀罗。此云魁脍。卽屠酤淫舍诸下贱家。虚空之浅深。随其出土之多少。所谓因缘生法也。次明因缘无性中。总征三句。次先破无因。无因。卽是自然。由众生于四大边多计因缘。于空大边多计自然。故先破之。次破因土出中。先破正计。次若无出入下。破其转计。谓若计空无出入。则未出土时先有虚空。虚空与土同住一处。同体相连。故出土时。空亦应出也。由其未达空土皆如来藏。别无自体。故得以此难之。次破若因凿出。亦先正破。次不因凿出下。更破转计。汝更审谛下。此理玄微。故更嘱云谛审谛观。欲其于此悟入妙性也。凿空虚实者。凿是实物。空体虚融。若未达藏性。则虚实迥殊。不相为用。故曰非和非合也。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者。又转破其不和合计。

 (壬)二明大均

若此虚空性圆周徧。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昬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此以空均四大而名五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色空二法。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夫计四大实色。与顽然虚空。敌体相对。二乘以生死妄色。与涅槃真空。敌体相对。禀通教人。以从假入空。与从空出假。亦敌体相对。禀别教人。以空有二谛。与但中第一义空。亦敌体相对。孰知四大卽空。空卽四大。空卽藏性。四大亦卽藏性。藏性卽空。藏性亦卽四大。是故十法界地水火风。卽是十法界空。十法界空。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风。今承上文拈出一井中空。卽复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和非合。非不和合。四句咸离。百非俱遣。始信十界虚空。性圆周徧。本不动摇。与彼现前地水火风。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彰彰明矣。由汝不悟四大元如来藏。遂以世间戏论妄想和合因缘而自缠绕。今当观此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若谓虚空有出入。是因缘戏论。破已如上。若谓虚空无出入。是自然戏论。破亦如上。若知藏性虚空随缘不变。则出入卽非出入。若知藏性虚空不变随缘。则无出入不妨出入。若知藏性虚空离诸戏论。则知藏性四大。亦皆离诸戏论矣。

 (壬)三显理性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空。空之与觉。皆性皆真也。前文旣以空均四大。则今举一空字。便是全举五大。人谓五大是无情法。名为不觉。根识是有情法。名之为觉。殊不知情与无情。皆性皆真。是故十法界若正若依。一一无非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此随缘不变之体也。随十界众生之心。应其所知大小之量。循于善恶诸业。发现而为十法界空。此不变随缘之用也。

 (壬)四斥迷惑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凡外以析色归空为因缘。以顽空不动为自然。禀藏教不得意人。以灭色会空为因缘。以真空不动为自然。禀通教不得意人。以体色卽空为因缘。以空理无生为自然。禀别教不得意人。以缘了二修显发真如为因缘。以真如佛性迥出二边为自然。皆由不了藏性。故终无实义可得耳。惟其藏性卽空大性。故虚空藏菩萨悟之。妙力圆明。

 (辛)六明藏性卽根大性。然一切大小乘经。只明六大。所谓地水火风空识。皆不别立此根大名。以一切诸法。色心收尽。地水火风空五大。同是色法。识大卽是心法。此之前五浮胜二根。及浮尘肉团。还属前五大摄。胜义意根。卽识大摄。所以不须立也。今经别立根大。须知于前五根。不取浮胜二种色法。但取任运照现量境一种功能。于第六根。不取浮尘肉团色法。但取胜义默容诸法一种功能。当知卽是第八识之见分。寄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者也。立此根大。凡有三意。一者为收前法故。二者为顺后文故。三者为立圆通境故。初为收前法。又有三意。一者前文十番辨见。皆借见精以显妙性。今更申明见闻等精。卽是藏性。藏性如真月。见闻等精。与色空等尘。如二月。依真月有二月。指二月卽真月。则见见非见之旨。至此愈明。二者前以五阴收一切法。罄无不尽。今开色阴为前五大。指受阴为根大。指想行识三阴为识大。一一大中。仍各具足十界五阴。以色心二法。决不相离故也。三者前以十八界收一切法。亦无不尽。今横开六尘为前五大。合六根为根大。合六识为识大。若合若开。咸成所观妙境。初意竟。二为顺后文者。文云。生死轮转。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将欲说此法门。故先立此大也。三为立圆通境者。如六尘六根六识。皆为下文诸圣圆通而作张本。脱不立此根大。则势至念佛圆通。便为无据。故须别立此根大也。文分为四。初破妄执。二明大均。三显理性。四斥迷惑。

 (壬)今初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昬。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幷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与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十法界见闻觉知。一往皆是寄在六根。总名根大。旧称见大。得别遗总。今所不用。今但约见根一法辨之。以例余五根耳见觉无知。因色空有者。此明缘生之见。无自体性。以例闻齅觉知。无不皆尔也。则明暗等因见分析者。意显明暗亦无自性。还与见觉互为因缘。以例动静合离生灭等法。亦无不皆尔也。此是正举因缘生法。下乃广明无性。先征。次破。征中共立六句。一者一体。二者非一体。三者或同。四者非同。五者或异。六者非异。若未达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妙性。假饶聪辨明了。断断不能出此六句戏论窠臼。故征起而一一破之。初从阿难此见至一云何成。先破一体。文相易知。二从若此见精至从何立见。破非一体。言明暗虚空三事俱异者。异字训作离字。设三事一总俱离。则无从立见矣。三明暗相背。以破或同。或者不定之辞。今明暗决定相背。是故不可说或同也。四离三元无。超破或异。设令离于明暗空三。稍有见之自体可以指陈。可说或异。今旣无可别指。是故不可说或异也。分空分见本无边畔。追破非同。非同卽异。但是防转计者之变文耳。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以破非异。非异卽同。亦是防转计者之变文耳。汝更细审下。嘱令更加精研。欲其悟入藏性。盖不达藏性。则见闻等根。是觉知性。空及四大。是顽碍性。故非和非合。此破其和合妄计也。不应见精无从自出一句。又破其转计不和合也。

 (壬)二明大均

若见闻知。性圆周徧。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性忱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此以见闻觉知均前五大。而名六大。显其皆性皆真。无二无别也。盖九界众生。于此见与见缘二法。总未能融通为一。凡夫计前五大为实法。计内六根为实我。敌体相对。二乘执五大为生灭外法。执六根为生灭内法。敌体相对。禀通教人。谓五大为如幻外法。谓六根为如幻内法。亦敌体相对。禀别教人。确知前五大为相分。见闻觉知为见分。然必远离依他起性。方证圆成实性。今在妄中。则见相二分。亦复敌体相对。孰知五大卽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卽五大。见闻觉知卽藏性。五大亦卽藏性。藏性卽见闻觉知。藏性亦卽五大。是故十法界见闻觉知。卽是十法界地水火风空。十法界地水火风空。卽是十法界见闻觉知。今承上文拈出见根一种。卽复非一非异。非同不同。四句咸离。百非俱遗。始信十界见闻觉知。性圆周徧。本不动摇。与彼虚空四大。一一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明矣。言无边不动虚空动摇地水火风者。仍是随他意语。旣知藏性。则虚空非动非不动。双照动与不动。地水火风亦非动非不动。双照动与不动。随缘常不变故。五大皆动而非动。不变常随缘故。五大皆非动而动。又随缘常不变故。十界五大皆非动非不动。不变常随缘故。九界五大皆非动而动。佛界五大皆动而非动。不达此致。则动与不动。皆为戏论耳。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等者。意显汝今现前见闻觉知。旣不是生灭同异。又不是非生灭非同异。则非如来藏性而何。盖藏性随缘常不变故。所以不是生灭同异。不变常随缘故。所以不是非生灭非同异也。若迷此妙性。则说生说灭。说同说异。说非生灭。说非同异。俱是戏论。若达此妙性。则一切戏论。皆得除灭。亦可随四悉檀。巧作生灭同异非生灭非同异种种说矣。

 (壬)三显理性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周徧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此明性具十法界见闻觉知。见之与识。皆性皆明也。觉明觉精。卽初卷所谓识精元明。指自证分言之。前文旣以见闻觉知均于五大。则今举一见字。便是全举六大。人谓六大之中。五是相分。根是见分。见相二分。不是自证。殊不知见相卽是自证。自证卽是见相。见相自证。无非妙性。无非真明。是故十法界若见若相。一一无非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是谓随缘不变之体。随十界众生之心。应其所知之量。如一见根。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而非减。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而非增。听齅尝等莫不皆然。各各性具一千二百功德。横徧竖穷。故曰妙德莹然。只由十界业异。故循业发现而为十界六根。于无差别性中。妄见种种差别。是为不变随缘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