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子)二详释浅深差别三。初总明义深。二别示次第。三结示二障。(丑)今初】

此义云何。以其心性本来清净。无明力故。染心相现。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复以本性无分别故。虽复徧生一切境界。而无变易。

心性。通指八识心王及诸心所之性。即是真如不变性也。无明。即指第七识相应之微细法痴。不如实知真法一也。染心相现。通指八识心王及诸心所。皆有四分依他相起也。而常明洁无有改变者。心王心所各各四分。既皆全揽真如为体。真如随缘不变。故常明洁。如金作诸器。诸器皆金也。复以本性无分别故等者。徧指心王心所所变相分。亦以心性为体。全体心性。曾无变易。决无心外之境界也。

以不觉一法界故。不相应无明分别起。生诸染心。

不相应无明者。正指第八识中无明种子。不与第八识现行相应也。此明虽由无始已来无明力故。法尔有此八识及诸心所各各四分。乃至一切境界。然此诸法。原无改变。原无变易。仍是一真法界。若能念念观察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真如门。即为证得如来智慧。特以偶尔失照不觉一法界故。则第八识中无明种子。即与前七相应。而现行分别遂起。复生诸染心也。

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

谓第八识中无明种子。只须一念不觉。便起现行而生染心。此虽等觉菩萨。未转异熟识为无垢识。尚未能尽其源。唯佛位中。既与大圆镜智相应。方能通达其性相之边底也。初总明义深竟。

【(丑)二别示次第二。初正释悟净次第。二转释相应不相应义。(寅)初中二。初明离染心次第。二明离不觉次第。(卯)今初】

此(不觉)所生染心。有六种别。一执相应染。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能远离。

执相应染。谓我执相应之见思惑也。声闻初果。缘觉有学。信成就发心菩萨。皆能顿断见惑渐断思惑。故云能远离也。

二不断相应染。信地菩萨勤修力。能少分离。至净心地。永尽无余。

不断相应染者。谓第六识相应之分别法执。二乘法中所不断也。信地菩萨即学唯心识观。正伏此执。故至欢喜地中。永尽无余。

三分别智相应染。从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离。至无相行地。方得永尽。

分别智相应染者。谓第六识相应之俱生法执。虽是任运所起。以其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仍名分别智也。二离垢地。名具戒。六现前地。名具慧。分分渐断。名少分离。七远行地。名无相行。法空智果恒得现前。是故此染方得永尽。

四现色不相应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灭。

此由无始已来。妄执依正不同。所有习气。熏在第八识中。虽不与现行转识相应俱起。而此习气种子力故。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名为现色不相应染。若入第八色自在地。则此习气永除。故能依中现正。正中现依也。

五见心不相应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灭。

此由无始已来。妄执自心他心不同。所有习气。熏在第八识中。虽不与现行转识相应俱起。而此习气种子力故。未能自他互作。名为见心不相应染。若入第九心自在地。则此习气永除。故能自身入定他身起。他身入定自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多身入定一身起。乃至具足四辩。一音普答一切众生各别诸问难也。

六根本业不相应染。此从菩萨究竟地。入如来地之所除灭。

此由无始第七识之法见法爱法慢。妄执第八以为自内实法。所有习气。熏在第八识中。虽以第六法空智果恒现在前之力。不与第七现行相应俱起。而此习气种子力故。未舍异熟识名。未证一切如来究竟平等不二法身。故须从菩萨究竟地。入于金刚喻定。除灭此种。乃入如来地也。初明离染心次第竟。

【(卯)二明离不觉次第】

不觉一法界者。始从信地观察地。行至净心地。能少分离。入如来地。方得永尽。

不觉一法界者。即所谓无始无明住地根本惑也。(恒与)第七识相应。亦有时与第六识相应。皆所谓法痴也。由此无明。方生一切染心。前已明所生染心。离有次第。故今更明离此不觉之次第也。二乘不闻此不觉名。何况知断。故不复论。大乘始从信地。即能观察学断。故亦名观察地。虽复学断。但能渐伏。犹未能离。良以有漏闻思修慧。未能破坏彼种子故。行至初欢喜地。离第六识分别法痴。自后渐离俱生法痴。直至入如来地。方得永尽第七识中俱生法痴。以是恒行不共无明。极微细故直至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乃与根本业不相应染一时俱灭也。当知渐教菩萨。但知次第离染。故须至净心地。方能少分离此无明。若顿教菩萨。从初即学观察无明无性。不须别别除染。而能生之无明。既得分分伏离。则所生之染法。亦自分分除灭。所以初发心。便名为净心地。不唯永断第二不断相应染。乃至亦能除彼第四第五二种不相应染。遂能示现八相成道。得色自在。得心自在也。问。前云依不觉故。生三种相及六种相。此云以不觉故。生六种染。染之与相。为同为异。又生相时。即生染否。除染时。即除相否。答。所言相者。是所徧计之形相。体即依他。通惑业苦。所言染者。是能徧计之种现。从依他起。唯指于惑。染如捏目。相如乱华。但应除染。不须除相。又一一相。皆能起于六染。一一染。皆能成于九相。故决不可指何染即何相也。若约染除相必随除。粗分别者。一执相应染。即界内见思。二乘离见惑时。即除界内执名等相。及起有漏业相。圣必不造后有业故。二乘思惑尽时。即除界内智及相续执取三相。二乘入涅槃时。即除界内业系苦相。及依苦蕴所起业等三相。菩萨有二。一者智增上。舍分段生。生方便土。所除诸相。与二乘同。二者悲增上。扶习润生。不除界内智相及相续相。但除界内之执著相。仍用故业种子受生。故亦不除业系苦相。及与业等三相。但决不造新业。故无起有漏业相也。二不断相应染。即界外见惑。尽此惑已。分证法身。唯除界外第四执名等相。三分别智相应染。即界外现行思惑。尽此惑已。证无相地。除界外执著。及起无漏有功用业之相。然不除无功用业相也。四现色不相应染。即相分戏论习气。除此习已。得色自在。能现诸色。非除境界相也。五见心不相应染。即见分戏论习气。除此习已。得心自在。能现诸心。非除能见相也。六根本业不相应染。即异熟无记果报习气。除此习已。一切妄相无不除尽证诸如来平等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可得。故云。一人成佛时。法界皆为一佛之依正。譬如一室千灯。光光各徧。不可分别。而无障碍。亦无杂也。又除染及不觉已。方能显出真如相用。谓诸如来法报合身。恒自受用广大法乐。即是究竟业相。本后二智照一切法。即究竟能见相。大圆镜智相应净识。变为无漏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即究竟境界相。四智心品。无差而差。即究竟智相。尽未来际。不异不灭。即究竟相续相。大慈大悲。摄取众生。恒无厌倦。即究竟执著相。于无名相法中。施设种种稀有名句文身。令诸众生得四悉益。即究竟执名等相。恒现三轮不思议化。即究竟起业相。同流九界。游戏地狱。即究竟业系苦相。又如来固能圆证究竟九相。发心已上。亦即分证九相。于修慧中。亦有相似九相。于思慧中。亦有观行九相。于闻慧中。亦有名字九相。一切众生。但有理即九相也。九相平等。无非法界。即真如体大。前之三相。即真如相大。后之六相。即真如用大。真如无分剂故。无分别故。于此诸相之中。随拈一相。无不还具体相用三大义。可以意知。不可言尽。而皆不离众生现前介尔之心。故依此心。显示摩诃衍也。初正释悟净次第竟。

【(寅)二转释相应不相应义】

相应义者。心分别异。染净分别异。知相缘相同。

心分别。谓前七心王之体。染净分别。谓相应心所之体。心王心所。皆以虚妄分别为自性故。言各异者。各起现行。各有自体也。知相同者。能缘之见分。和合似一也。缘相同者。所缘之相分。质影相似也。

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

即心不觉长无别异者。心。谓第八心王见分。不觉。谓染心种子。即是第八所缘相分。相见皆依自证分起。故云无别异也。知相不同者。第八现行见分。是能缘。故有知。染心种子不起现行。是不能缘。故无知也。缘相不同者。第八见分。以三类性境为所缘。染心种子。则无所缘境也。二别示次第竟。

【(丑)三结示二障】

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此总结六种染心。皆名烦恼障也。我执相应种种诸惑。皆名界内见思烦恼。能障我空真如。法执相应种种诸惑。但除法痴一种。皆名界外见思烦恼。能障法空真如。唯根本智。能证真如。既障真如。即障根本智也。

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

唯取法痴一种。名曰无明。由此法痴。于世间业不得自在。名为障彼智也。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著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

此释染心所以能障根本智也。一切法平等之性。即是真如。本无能所。

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

此释无明所以能障自在智也。唯如实知。方得自在故。二明生灭因缘竟。

【(壬)三辨生灭之相二。初正分别。二问答释疑。(癸)今初】

复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粗。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

与心相应而起。名相应心。即心心所现行。楞伽所谓相生住灭也。不与心相应起。名不相应心。即心心所种子。楞伽所谓流注生住灭也。

粗中之粗。凡夫智境。

粗中之粗。即第一执相应染也。本是二乘及信地菩萨之所远离。今言凡夫智境者。信地名为内凡。与二乘人同其智断。未入大乘圣位故。

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智境。细中之细。是佛智境。(藏中失此八字。准梁本补。)

粗中之细。即不断相应染。分别智相应染。细中之粗。即现色不相应染。见心不相应染。菩萨。谓净心地已上。细中之细。即根本业不相应染。唯有佛智。乃能照其源也。

此(粗细)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无明。单指法痴。除此皆属染心摄故。不觉。即无明法痴也。缘灭则不起现行。故相应心灭。因灭则无复种子。故不相应心灭。成如来也。问。既云因灭则缘灭。则未成佛时。无明未灭。境必未灭。境既未灭。则相应心亦不应灭。如何至无相地。便灭相应染已尽耶。答。无明有二。一与第七识俱者。佛地方尽。二与第六识俱者。又分为二。一是分别。净心地除。二是俱生。无相地除。无明分灭。则境亦分灭。境分灭故。相应心亦分灭也。又此谓相应心灭者。但是染心现行灭耳。若无漏现行。则佛果四智。皆有二十一法相应。不更灭也。所谓不相应心灭者。但是有漏种子灭耳。若无漏种。则恒为庵摩罗识所持。尽未来际。永不灭也。初正分别竟。

【(癸)二问答释疑】

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

此正欲显染心种现可灭。净心种现不灭。故设问以发起之也。

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

心相。即指染相。心体。即指染净所依非染非净之本体也。染亦依体。以违体故。但名为相。净亦有相。所谓真如相大。以顺体故。直名为体也。

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之水。则)无能依(之动)故。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

水喻心体。风喻无明。动喻心相也。

众生亦尔。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

无明令其心动。犹如因风起波浪。则八识及诸心所。皆动相也。无明灭故。染动相灭。非心体灭。如风息波灭。水体不灭。则四智相应心品皆如水也。若心灭则众生断者。如来名为无上众生。若无所依之四智心体。则无能依之假名如来故。

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

梁云。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文)是知但灭染相。名为不动。而四智心品。即是真如相大。恒起真如用大。仍可名为心动相续矣。然由了达无动而动。所以动无动相。不同世谛境界作用。非一切众生心意识所能思量也。初明染净生灭竟。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三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第四

       灵峰蕅益沙门智旭述

【(辛)二明染净熏习四。初总标熏习义。二释熏习染法。三释熏习净法。四结判断与不断。(壬)今初】

复次以四种法熏习力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

一净法谓真如者。举凡无漏种子现行。及心心所所依理性。幷名真如。盖理性固即真如。而无漏种现顺真如故。亦即名真如也。二染因谓无明者。唯指不共无明。谓恒行不共。即第七识相应之法痴。独行不共。即第六识相应之迷理无明。或是分别。或是俱生。通为一切染法所依。故名为染因也。三妄心谓业识著。通指八识心体。及彼相应心所之体。依之能起见相二分。以有动转。故名业也。四妄境谓六尘者。通指心心所之相分。总不出于六尘。即是所缘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