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子)三拣成不成】
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此明依前所说而勤修之。必得成就也。
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一疑惑。二诽谤不信。三业障所缠。四我慢。五懈怠。有一于此。即不能入。可不戒哉。初明修相竟。
【(癸)二明证相二。初正明证相。二辨析魔事。(子)今初】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
法界相。即真如体。无相不相之实相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名一相三昧。梁本名一行三昧。约所证名一相。约能证名一行。当知一行即一相也。文殊般若所示一行三昧。正与此同。亦即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亦即法华实相三昧。此是三昧中王。故能生无量三昧也。
【(子)二辨析魔事二。初示魔事相。二示对治法。(丑)初中三。初明致魔之由。二明魔事之相。三明魔乱之失。(寅)今初】
或有众生。善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
不种善根。则此三昧名字不可得闻。况能修习。能修习此。当知是人必有善根。但善根深厚。则彼魔事无由得发。如日轮当空。必无魑魅。由善根微少。乃致魔乱。所以前文勖令修行五悔也。
【(寅)二明魔事之相二。初辨形声。二辨起过。(卯)今初】
或现恶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现天形。或菩萨形。乃至佛形。相好庄严。
此先辨魔所现形也。若行人恐怖习重。多现恶形以怖之。若行人贪爱习重。多现美色以迷之。若行人智慧力弱。多现诸天菩萨佛形以诳之。皆所谓主人若迷。客得其便也。问。修三昧人。得见佛菩萨形。安知不是善根开发感应道交。乃概名之为魔事耶。答。圆觉经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良以行人修三昧时。所见境界。若与三昧相应。乃名善相。只此善相。仍不可作圣解。苟不与三昧相应。定属魔事。今修根本真如三昧。既非念佛礼忏求感应时。更不可作感应道交妄解。坐受其惑也。
或说总持。或说诸度。或复演说诸解脱门。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本性涅槃。
此随辨假佛菩萨等所说魔声也。正修三昧之人。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乃至亦遣除想。当知亦幷不依总持。不依诸度。不依诸解脱门。乃至不依本性涅槃。才依本性涅槃。必将拨弃因果。妄计空劫已前。威音那畔。一段乌有先生境界。唤作真如三昧。岂所谓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于真如者耶。初辨形声竟。
【(卯)二辨起过】
或复令知过去未来。及他心事。辩才演说。无滞无断。使其贪著名誉利养。
此下皆明见魔形闻魔声。所起一切过失相也。今先明似善根相。然此修行止者。唯为息灭无始无明。证无漏智。不应希求五通四辩。今未得无漏。先获宿命他心及辩才等。则必堕在名利坑中。如提婆达修得五通。遂造三逆。可为殷鉴矣。
或数嗔数喜。或多悲多爱。或恒乐昬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爱著世事。溺情从好。
此明杂染不定诸魔相也。或改其所习。令以为奇。或顺其所习。令不能舍。广如佛顶受想二阴中说。
或令证得外道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好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
此亦似善根相。实是邪定。非出世定也。
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
此亦杂染不定诸魔相也。二明魔事之相竟。
【(寅)三明魔乱之失】
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
两种似善根相。则为诸见所乱。必起烦恼。两种不定杂染。则为烦恼所乱。亦起诸见。幷彼往昔微少善根。亦退失矣。可不哀哉。初示魔事相竟。
【(丑)二示对治法二。初治邪。二归正。(寅)今初】
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
对治有三。二是方便。一是正修。二方便者。一是审谛观察。觉知皆是魔事。不生一念迷乱心也。二是自念善根微薄。业障深重。反躬责己。悔过迁善也。一正修者。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心外无法。不离一相三昧也。
【(寅)二归正】
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
远离诸相者。以三对治灭魔事也。入真三昧者。依于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发如实智也。心相既离者。得无分别智也。真相亦尽者。触无所得也。具如唯识加行通达二位广明。须者寻之。
从于定起。见诸烦恼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
此明善修止者。不唯远离魔事。即能登发心住。入净心地。圆具奢摩他毗钵舍那也。二明证相竟。
【(癸)三劝修二。初正劝。二明益。(子)今初】
若不修此三昧行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
余三昧者。指依气息形色等诸三昧也。虽六妙门。十六特胜。九想。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等。种种三昧。皆能发无漏慧。证三乘果。然必已发无漏。方不与外道共。若未发无漏。或亦随禅受生。则与外道相去无几。乃至九次第定。前八亦幷与外道共。灭受想定。虽云不共。仍依有顶游观无漏而入。未是全不共也。又虽得灭尽定。若未断尽上地思惑。仍生五不还天。仍与外道同在舍念清净地中。不得值遇诸佛菩萨。是故唯此真如三昧。乃能得入如来种性也。若得此三昧。则所生一切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有觉有观等三三昧。乃至观炼熏修一切三昧。一一皆名不共三昧。以达其不可得故。皆是摩诃衍也。如客比丘。宿佛房中。佛入初禅乃至四禅。客皆随入。佛乃更以异相而入初禅。客便茫然不知佛入何定。当知佛前所入。是用共禅。故客能知能入。佛后所入。是不共禅。故客不复知也。又法华三变净土。佛亦仍用背舍胜处及一切处三种三昧。而其神用远非二乘所能测识。皆由不共三昧。融彼共相。令共三昧皆成不共。故云真如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也。
【(子)二明益】
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真如乃是诸佛菩萨平等法身。故修真如三昧。即获平等用熏之益。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此即总相益也。二者能观妄念无相。自伏爱种。故魔不能乱。三者能观妄念无相。自伏见种。故邪不能惑。四者转谤为信。能观深法。故罪障渐薄。如汤消冰。五者以信除疑。如明破闇。故恶觉观灭。六者了知如来境界。不离心之真如。故信得增长。七者信一切法本性涅槃。故远离忧悔。勇猛不怯。八者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定当作佛。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如常不轻菩萨。始虽被人打骂。终必为人敬信归仰。九者以信解力伏烦恼种。故虽不住定。不起现行。十者知一切音声等缘。皆唯心现。不取不舍。故不能动乱其正定也。初释止竟。
【(壬)二释观二。初明应修。二明修相。(癸)今初】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
善修止者。即止是观。不沉不掉。便入真如根本三昧。获十利益。乃至入正定聚。不复退转。何劳更明修观法耶。今为不得意人。心必沉没。或懈怠不乐众善。而堕凡外。或远离大悲。而堕二乘。故复示以应兼修观也。
【(癸)二明修相三。初四谛观。二弘愿观。三起行观。(子)今初】
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
此先明苦谛观也。一生灭不停是无常行。无常故苦。即是苦行。苦故无我。过去如梦了不可得。现在如电刹那不住。未来如云忽起无所从来。即无我行。诸虫秽污等。即不净行。此四行观。对治凡外一切见爱无不尽也。
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
此即集谛观也。妄计即惑。惑即集谛。此观正治凡外贪著三有。兼治愚法声闻妄生恐怖。
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
此即灭谛观也。缘生如幻。则即事而真。真非事外。故非心所行。不可譬喻言说。正治凡外非灭计灭。兼治二乘舍有觅空。权位菩萨弃边取中。
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
此即道谛观也。若能觉察无明因果。便是出要度脱之道。愍物迷此。即为下文弘愿观本。正治凡外不知出要。兼治二乘不起大悲。初四谛观竟。
【(子)二弘愿观】
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
此总明依四谛境。发四弘誓。上求佛道。名决定智。下化众生。名广大悲。弘能任重。名大勇猛。毅能道远。名大誓愿也。
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
此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自未度脱。欲度他人。无有是处。故首明之。其实四弘在一心中。非有先后。
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
此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不离颠倒分别。则不能亲诸佛菩萨。不勤供养听法。不能修无量度生法门。是故四弘宛转相成。
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
此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
令住涅槃第一义乐。
此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同一切众生皆成佛道。非愿独成佛故。二弘愿观竟。
【(子)三起行观】
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此即以行填愿也。自他本自不二。由于颠倒分别。妄见有殊。今既随顺真如法性。依四谛观而发四弘。故于一切时中。随己堪能。或修自利之行。能为众生作增上缘。即是利他。或修利他之行。能破自心颠倒烦恼。即是自利。乃至一行一住一坐一卧。苟可自利利他则应作之。苟不可以自利利他则不应作。设使自虽有益。能令人损。或虽有益他人。自堕名利。皆亦不应作也。发菩提心者。最宜勤加观察。二释观竟。
【(壬)三释双行】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幷修行。
善修观者。即观是止。念念与菩提心相应。便契第一义谛不思议境。此观便是无分别智。今为不得意人。散心缘四谛境。虽发弘愿不知四谛。秖是一心。多生疑惑。故于本来无二法中。巧示双行方便。
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
此示即止而观也。念一切法自性涅槃。一心真如门也。止也。即见因缘业报不失不坏。一心生灭门也。观也。秖于不生不灭性中。妄有因缘生灭。则四谛皆唯一心明矣。以世间因果即苦集。出世因果。即道灭。十界差别。皆是心生灭门。皆依真如门故。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
此示即观而止也。既依真如而有生灭。则知生灭诸法同一真如。别无自性矣。二各释竟。
【(辛)三结益】
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小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观生灭即真如。名止。生死本空。何可乐著。生死无性。何须怖畏。观真如即生灭。名观。因果宛然。安得不勤修善。同体在迷。安得不普济度。葢一心二门。本不相离。故一心止观。决不可偏修也。为成无上菩提。所以二行作一门说。初正示修习信心竟。
【(丙)二更示胜异方便二。初泛明念佛除障。二的指求生极乐。(丁)今初】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
初学菩萨。已解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修信行。但止观力微。境缘粗恶。未入正定聚中。不能保其无退。故更示此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度脱佛心中之自身也。须知前止观门。名念自佛三昧。今示念佛菩萨。即念他佛三昧。以念佛及菩萨。不生妄想分别。即是止行。了知诸佛菩萨有大神通巧便。能救拔我及诸众生。即是观行。所以修止观时。设见佛菩萨形。知是魔事不生取著。今念佛菩萨时。设更别商止观。大似骑牛觅牛矣。然正念佛菩萨时。或得见佛菩萨。即应了知。唯心所现。万勿取著。勿生喜动。勿向人说。如远公生平三见圣相。不语一人。此为要诀。唯至临终见佛菩萨。方是感应道交。定非魔事。不必致疑。以佛菩萨得大神通。决定护念有缘念佛众生。不失时故。言发大誓愿者。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