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民二十一年)
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民二十一年)
问,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术始。昔闻俗语云,九修天子十修佛。以为十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辍,则前功尽弃。早知当生成道,则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有七,甚悔发心之晚也。(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说。知佛之人,绝不说此。净土法门,乃仗佛力了生死,皆须有真信切愿,决定求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千生万劫不能了者多多矣。●问,相信净心成佛,如催眠术之必须沉静,然后方有不可思议之现象。(二)答,净心念佛观佛,则易与佛相应。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且勿谓现在净心,即得成佛也。●问,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则较被人催眠为难,故知自力不如他力。(三)答,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如跛夫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遍达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证。●问,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之佛,是否与观经之第八观同。(四)答,观想,须从十三观起手作。否则境细心粗,难以成就。或致用心不当,起于魔事。●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五)
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问,如专诵佛号,其效力比咒如何。(六)答,佛号与咒,功德同等,唯在至诚,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轻视佛号之心,则便无利益。以不诚而又疑,致不得真利益也。●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七)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八)答,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不知事理之所以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问,某命终时,忽曰,净土即在庭隅。然则此地即为净土乎。(九)答,此正是唯心净土发现之义。彼唯心净土,乃彼一人之境。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所见为断。●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抑另有其他作用。(十)答,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问,解第一义,指何。(十一)答,解第一义,即彻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言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十三)答,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者,岂肯为人催眠乎。汝今既学佛,当专志学佛。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用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问,修观是否仗佛力。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十四)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当修持用功,则迥异。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问,修观者,想乎,观乎,抑观想全用乎,取远取近。(十五)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观想则何分远近。●问,每观至少,须若干日。(十六)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不知佛虽说有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问,初即想像者,非躐等乎。(十七)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问,初观是一心想日,抑须默持名号。(十八)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将谓作观之时,便不能持名,不可持名乎。●问,坐则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十九)答,有沉潜纯粹之心,则修观亦好,持名亦好。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问,观见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抑假现象乎。(二十)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谓之为假,便是门外汉。●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二十一)答,此是观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二十二)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终,方可往生耶。(二十三)答,业报未尽,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二十四)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问,十四观以下,乃各品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二十五)答,此义已见前说。●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著想。(二十六)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著作观乎。●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二十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民二十年)
示周余志莲女居士法语(民二十年)
汝已七十多岁,不久就要死了。现在就要把一切事,通安顿好。心里头除过念佛外,别无一件事挂牵,则临终时,方可无挂无碍。若现在还是样样放不下,看不开,则临命终时,所有贪恋衣服,首饰,房屋,子孙之心,通通现前,如何能够往生西方。既不能生西方,则汝一生守节念佛,及所作种种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报了。汝现在尚无智慧,虽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决定求生西方。到了来生享福的时候,决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诸恶业。既造恶业,必定就要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中受苦了。此种大苦,皆是现世念佛,不知决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光怜悯汝,恐汝后来或成此种景况,故预为汝设法。汝若肯依我所说,就不会因福得祸。现在虽很强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凡现在要穿的衣服,留到穿。凡绸缎皮袄等贵重衣服,均分与孙媳等。首饰,臂钏,耳坠及金,银,翡翠等,通通救济灾民,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若心中见识小,捨不得赈灾,亦须分与女儿,孙媳,孙女等。自己身边,决不可留此种令人起贪恋的东西。所有存款,为防养老者,亦须交与孙子。即田地契志等,亦须交代的干干净净。汝心里除念佛外,不使有一点别的念头。连汝这个身子,也不预计死后作只么样安顿。连孙子重孙等,都要当做素不相识之人,不管他们长长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汝能照我所说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临命终时,自然感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若是仍旧贪恋一切好东西,及银钱,地亩,房屋,首饰,衣服,及女儿,孙,曾等,则万万也不会生西方了。西方既不生,则下世决有痴福可享。因享福而造业,定规一气不来,堕落三途。由恶业障蔽故,心识不明,纵有活佛来救汝,也救不得了,岂不可怜可悯乎哉。愿汝信我所说,则实为莫大之幸。
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示冯右书居士临终法语
汝病既重,但当一心念佛,求佛接引往生西方。此心若诚,必能满愿。至于所有罪业,不必以此为虑。以果能极力至心求生西方,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譬如大石,装于船中,即可由海此岸,以至彼岸。须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此三不可思议,若无信愿念佛之志诚心,则无由发现。有志诚求生西方之心,此三种不可思议大威神力,即得显现。如乘大火轮,又遇顺风,不离当念,即生西方。汝但深信我语,自然可满汝愿。今为汝取法名为慧脱,谓以智慧,信愿念佛,即得往生西方,脱离生死也。
江苏吴县佛教会通告各寺院僧众巽言(民二十三年)
江苏吴县佛教会通告各寺院僧众巽言(民二十三年)
大觉世尊,乘悲愿以示生,本人心而立教。俾迷头认影者,亲见本来面目。怀宝受窘者,顿获原有家珍。故得三乘速证菩提,六凡同登觉岸。此道传天上天下,教布三千大千之所由来也。良由佛法者,心法也。此之心法,生佛同具,凡圣一如。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佛由究竟悟证,故得福慧两足,烦惑永亡,享真常之法乐,施随机之大教。众生由彻底迷背,以致烦惑永炽,轮回不休,如暗室之触宝,反更受其损伤。世间诸教,咸属权说。契理契机,唯独佛教。以故自汉以来,教传东土,历朝钦敬,举世尊崇。使无明因示果,俾世人敦伦尽分,以辅治道,识心达本,令学者断惑证真,以入圣流者,何能延至而今,仍复不坠厥绪耶。况经三武之暴君,韩,欧之拘儒,以及程,朱阴奉阳违之辟驳,仍复振兴于世者,以其有大力王臣为之卫护,大德高僧为之宏扬故也。清末,世风日下,国家无暇提倡,僧众类多懈于修持,以致无正知见者,各怀驱僧夺产之念。然以世乱日亟,有心人各群起而学佛,尚不致于受大困厄。我同袍当念为佛弟子,当宏佛化,教化众生,为世津梁,报佛恩德。若自己尚不自励,反资驱僧夺产者之根据,为在家精修者所藐视,岂非自贻伊戚乎。人未有不愿人恭维者,若不勉力修持,即是自讨下作。佛法非天魔外道所能败坏,唯不遵佛教戒之僧能败坏。譬如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所贵者自勉耳。明末,蕅益大师,木渎钟氏子,天姿聪敏,少即随母吃素礼诵。七岁读书,以圣学自任,誓灭释老,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佛。十七岁,阅莲池大师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后遂极力研究,二十四岁出家,彻悟自心,深入经藏。一生著述数十种,均为古今不多见者。现有四川邓奠坤,乃法政学堂毕业生,狂悖特甚。民国初,专门毁坏佛教,无论神庙佛寺,悉率其徒党拆毁。后忽知非,力行改悔,来普陀求皈依。住上海居士林八年,精进修持。前年沪战,彼住林中,不惊不动。林前后左右,均成一片焦土,林中所落大小炸弹,无一开炸。足见人能改过迁善,佛菩萨即为嘉奖而保护之。吾人纵不如蕅益,亦岂不如奠坤乎。奠坤以罪大恶极之人,尚有如是感应,吾人何可因循度日,不加勉力,如登宝山,空手而归乎。近来政府,每有明令,于中国佛教总会,令其诫饬僧伽,各守清规。须知僧为人天师范,政府教饬,已失僧体。若犹梦梦,则后来之驱僧夺产,恐难苟免。现本县佛教会既已成立,大家都要一致进行,维持佛教大局,不可只期自了。若佛教会无法维持,则欲自了者,不能了矣。是以各须认真修持,以自尊重。现今在家居士,各务精修,及与研究。忍以堂堂比丘,反出居士之下乎。有血性者,当为奋发。又当各出资斧,以助会务。会务与己,休戚相关,譬如两手两足,互相为用。一不相辅,便难生活。光以待死之粥饭庸僧,一生空过,尚惭愧忏悔之不暇,何敢于诸山各善知识前献丑。因主席道恒和尚,以光年老,所说人当见听,祈为宣示由致。虽自知无道德以服人,而一番为法门计虑之诚,谅必有所见许也。因将佛教历来景况,及近时情形,略为叙述。凡我同袍,祈各奋发大心,以期上续佛祖慧命,下作众生福田,俾佛法重兴于危亡之秋,人民尽被夫法化之益,则幸何如之。
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民二十四年)
题王宗懿女士书弥陀经弁言(民二十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