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藏外
-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
附录:彻悟禅师《一乘决疑论说》
附录:
彻悟禅师《一乘决疑论说》
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此古德大慈悲心,泪出痛肠语也。良以我释迦如来,为众生故,修证此法,无央数劫,行诸一切难行法行。捨所爱之国城妻子,头目脑髓,不知其几千万亿。至于成道,仍以平等大悲,顺悉檀义而敷衍之。故凡一句一字,皆无明长夜之宝炬,生死苦海之慈航。凡在有情,孰不蒙益。而诸子以依通之见,肆口诋诃,障正法明,瞎将来眼,疑误众生,殊非小小。谓其无罪,宁有是处。兹以一乘之理,剖决群疑,正大光明,直截痛快。荡迷云而净尽,耀佛日以重光,诚为法门一大金汤矣。当是时也,诸子天眼,法执,果得已通已忘,自能深生随喜。正使未忘未通,定当顿获胜益。故知此论之作,非特有益于法门,实则有益于诸子。不唯有益于诸子,且深有益于天下后世之学者。请即流通,以广法施。
阿弥陀佛百颂
阿弥陀佛百颂
普陀三圣禅院逸人述
阿弥陀佛,因地果位,功德莫名,聊为辑缀。
阿弥陀佛,无量劫前,作金轮王,仁育黎黔。
阿弥陀佛,藐视世荣,弃国捐王,冀证大雄。
阿弥陀佛,礼世自在,捨俗出家,法界永赖。
阿弥陀佛,法号法藏,用表一法,含摄无量。
阿弥陀佛,对佛发愿,宏慈大悲,恩德普遍。
阿弥陀佛,第一大愿,愿我国中,无三恶道。
阿弥陀佛,第二大愿,我国寿终,不更恶道。
阿弥陀佛,第三大愿,我国天人,身真金色。
阿弥陀佛,第四大愿,我国天人,形色相同。
阿弥陀佛,第五大愿,我国天人,悉知宿命。
阿弥陀佛,第六大愿,我国天人,天眼普见。
阿弥陀佛,第七大愿,我国天人,天耳普闻。
阿弥陀佛,第八大愿,我国天人,他心悉知。
阿弥陀佛,第九大愿,我国天人,神足无碍。
阿弥陀佛,第十大愿,我国天人,不贪计身。
阿弥陀佛,十一大愿,我国天人,住定证灭。
阿弥陀佛,十二大愿,我身光明,无有限量。
阿弥陀佛,十三大愿,我身寿命,无有限量。
阿弥陀佛,十四大愿,我国声闻,无能计数。
阿弥陀佛,十五大愿,我国人寿,随愿修短。
阿弥陀佛,十六大愿,我国天人,不闻恶名。
阿弥陀佛,十七大愿,我之名号,诸佛称叹。
阿弥陀佛,十八大愿,至心信乐,十念必生。
阿弥陀佛,十九大愿,发往生心,临终接引。
阿弥陀佛,第二十愿,欲生我国,无不果遂。
阿弥陀佛,二十一愿,我国天人,具卅二相。
阿弥陀佛,二十二愿,生者必证,一生补处。
阿弥陀佛,二十三愿,菩萨食顷,遍供诸佛。
阿弥陀佛,二十四愿,菩萨供佛,供具随意。
阿弥陀佛,二十五愿,菩萨悉能,演说妙音。
阿弥陀佛,二十六愿,菩萨皆得,那罗延身。
阿弥陀佛,二十七愿,我国万物,悉皆严净。
阿弥陀佛,二十八愿,菩萨悉知,道树高显。
阿弥陀佛,二十九愿,菩萨诵经,悉得慧辩。
阿弥陀佛,第三十愿,菩萨慧辩,无有限量。
阿弥陀佛,三十一愿,国净如镜,照见十方。
阿弥陀佛,三十二愿,宫殿楼观,宝香妙严。
阿弥陀佛,三十三愿,蒙我光者,身心柔软。
阿弥陀佛,三十四愿,闻我名者,得无生忍。
阿弥陀佛,三十五愿,女闻我名,脱离女身。
阿弥陀佛,三十六愿,菩萨闻名,必成佛道。
阿弥陀佛,三十七愿,闻我名字,天人致敬。
阿弥陀佛,三十八愿,我国衣服,随念即至。
阿弥陀佛,三十九愿,国人受乐,一如漏尽。
阿弥陀佛,第四十愿,国中宝树,见诸佛刹。
阿弥陀佛,四十一愿,闻我名字,诸根无缺。
阿弥陀佛,四十二愿,闻我名字,得净解脱。
阿弥陀佛,四十三愿,闻我名字,得胜妙福。
阿弥陀佛,四十四愿,闻我名字,具足德本。
阿弥陀佛,四十五愿,闻我名字,普等三昧。
阿弥陀佛,四十六愿,菩萨随愿,各闻妙法。
阿弥陀佛,四十七愿,闻我名字,得不退转。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闻我名字,得三法忍。
阿弥陀佛,发誓愿已,地动天惊,佛圣欢喜。
阿弥陀佛,愿虽六八,一一愿中,数含尘刹。
阿弥陀佛,誓愿无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阿弥陀佛,慈悲难量,德逾天地,恩深爷娘。
阿弥陀佛,特启净宗,九界众生,悉皆景从。
阿弥陀佛,兴无缘慈,普令凡圣,同证菩提。
阿弥陀佛,运同体悲,九界众生,同蒙提持。
阿弥陀佛,在因地中,具修万行,期副初衷。
卷下\序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民国己卯冬作 时年七十九)
世出世间之理,不外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外因果二字。心性之理微,虽圣人犹有所不知。因果之事显,纵愚夫亦可以略晓。圣人欲天下永太平,人民常安乐,特作大学,以示其法。开章即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然明德,乃人各自具。由无克念省察之功,则明德被幻妄私欲所蔽,不能显现而得受用。其明之之法,在于克念。克念之工夫次第,在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物者何,即随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顺人情之幻妄私欲,非外物也。由此私欲固结于心,则所有知见,皆随私欲而成偏邪。如贪名贪利者,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竭力营为,或至身败名裂。爱妻爱子者,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恶,养成祸胎,或至荡产灭门者,皆由贪与爱之私欲所致也。若将此不合情理之私欲,格除净尽,则妻子之是是非非自知,名利之得之以道,不须夤缘妄求矣。此物字,先要识得是幻妄不合情理之私欲,则其格除,乃易易事。否则尽平生力,不奈彼何。纵读尽世间书,也只成得一个依草附木,随波逐浪汉。甚矣,私欲之物之祸大也。若知此物是吾人生死怨家,决不令彼暂存吾心,则即心本具之正知自显。正知显,而意诚,心正,身修,顺流而导,势如破竹,有不期然而然者。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以一切人民,各具明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其不能为尧舜,不能作佛者,皆由私欲锢蔽,不奋克念之功,遂致从劫至劫,随私欲转,轮回六道,了无出期,可不哀哉。然专以格致为训,不以因果相辅而导者,或难奋发大心,励志修持也。吾常曰,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故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夫积善,积不善,因也,余庆,余殃,则果矣。又既有余庆余殃,岂无本庆本殃。本庆本殃,乃积善积不善之人来生后世所得之果,当大于余庆余殃之得诸子孙者百千万倍。凡夫不得而见,何可认之为无乎。喻如黑夜不见一切物,不得谓一切物悉皆消灭矣。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说,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五福,六极,乃示前生之因,为今生之果。向,顺也。用,以也,得也。㈠寿,㈡富,㈢康宁,㈤考终命,乃前生修道修德所感之果。㈣攸好德,乃前生修道修德之习性也。极,穷厄也。威,义当作违,悖逆也。谓前生所作所为,悖逆道德,致今生得㈠横死之凶,与夭寿之短折,(凶与短折,合为第一。)㈡及身不康之疾,㈢心不宁之忧,㈣用不足之贫,㈤貌丑之恶,㈥身无能力之弱也。儒者昧于前因后果,一一归于王政,不几灭天理而诬王政乎。小儿生于富贵家则享福,生于贫贱家则受苦,岂王政分别令生乎。故经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洪范,乃大禹所著,箕子以陈于武王者。末后五福六极之说,发明三世因果之义,极其确切。宋儒谓,佛说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乃为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据,实无其事。断以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神已散矣,令谁受生。在彼断其必无因果,而春秋传,史,汉中,每有冤杀者作祟,蒙恩者报德,种种事实,悉是前贤为佛教预为骗人之据乎。既无因果,无有后世,则尧桀同归于尽,谁肯孜孜修持,以求身后之虚名乎。以实我已无,虚名何用。由兹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又加以特唱高调,令人为善,须无所为,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此种邪说,误陷国家社会不浅。无知之人,钦其高明,绝无一念欲为善矣。有智之人,痛裂心肝,以完全将圣人循循善诱之道废之,以圣人之资格期人。然圣人亦非无所为而为善者。孔子行年七十,尚欲天假或五或十之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一部易经,无非示人趋吉避凶,战兢惕厉,克念修持之道。若如彼说,则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皆成错误教人为恶之罪魁祸本也,有是理乎。人情如水,因果如堤。宋儒极力辟驳因果,以为是如来骗人奉教之据。而儒经中所说因果,何得又是实有乎。彼欲辟佛以卫儒,卒致废经废伦,实行兽化,此种恶剧,皆由彼所唱之高调演出,俾人道或几乎熄。费子智俨,昔曾深受程朱之毒。及其年老而阅历深,世乱而知祸本。于是皈依三宝,遍阅群书,于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迹,略录大概,冀阅者弃断灭之邪见,遵儒佛之洪规。果能人各依行,则世返唐虞,人敦礼教,以互相残杀之毅力,作互相维持之大业,故名其书曰,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以医家治病,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如其人咽喉肿胀,二便不通,不先用消肿通便之剂,则其人即死,虽有治本之法,绝无可用之地,故先治标。其余各标病,但将脏腑调理好,标病不治自无矣。格物,致知,慎独,克念,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从凡夫地,乃至成圣作佛,均不可离。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如来所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一一皆是因果。若无因果,则人与禽兽无异矣,可妄说乎。
印光文钞续编发刊序
印光文钞续编发刊序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无一法不从此法建立,无一人不受此法钧陶。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著。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光宿业深重,受生佛法断灭之乡。出世半年,又遭六月闭目之痛。入塾读书,屡受盗匪兵戈之扰。稍开知识,复中程朱辟佛之毒。所幸学识全无,不能造生陷阿鼻之业。设或才智等伊,必至作十虚莫容之愆。由此意恶,长婴病苦。数年直同废人,一旦始知错误。于是出家为僧,冀灭罪咎。宗教理深,无力研究。净土道大,决志遵行。拟作粥饭自了僧,不做宏法利生梦。三十三岁,至普陀法雨寺,住持化闻和尚,知光只会吃饭,别无所能。遂令常作食客,不委一毫事务。二十余年,颇得安乐。经年无一人来访,无一函见投。宣统三年,上海出佛学丛报,高鹤年屡为邮寄。见所载文字,多合公道。间有涉政治而稍侧重者,窃恐人以此讥诮佛法,因用云水僧释常惭之名,寄书祈其秉公立论,勿令美玉生瑕,编辑者并未寓目。后鹤年来山,为说所以。伊绐去数稿登报,署常惭名,绝无知者。民国六年,徐蔚如得与其友三信,印五千本,名印光法师信稿,送人。七年,搜罗二十余篇,排于北京,名印光法师文钞,持其书来普陀求归依,光令归依谛公。八年,又印续编。秋,其母没于申寓,丧事毕,令商务印书馆,合初续为一部,作一册。十二年,光令商务馆另排增订本,作四册,留板,初次印二万部。十四年,又令中华书局排增广本,仍作四册。此后,无论何种文字,概不留稿,一免旷用施主钱财,一免徒刺明人慧眼。十九年,掩关苏报国寺,当家明道师,令人偷钞。二十四年,彼去世,遂止。二十六年,避难灵岩山,钞者以其稿交当家妙真师,妙师又令于半月刊等报钞录。光知之,势不能已,只好详校令排,满彼之愿。光幼失问学,长无所知,文极拙朴,不堪寓目。然其所说,皆取佛经祖语之意,而随机简略说之,不敢妄生意见以误人。又加五十余年之阅历,若肯略其文而取其义,不妨作一直指西归之木标。宜致力于西归,勇往直前,勿以木标恶劣,并西归之路程亦不愿视,则竖标归西,两无所憾矣。又初编虽印上十万部,大通家以专说信愿念佛,因果报应,敦伦尽分,家庭教育,直是劝世白话文,绝无拨云见月,开门见山,豁人心目,畅佛本怀之语句,故若将浼焉。亦有与光同一根性者,视作妙宝,由兹返迷归悟,返邪归正,生敦伦常,没生极乐者,大有其人焉。续编于初编所说外,益产妇念观音,毒乳杀儿女,此皆古今高僧医人所未说者,光则屡屡说之。古人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以期济世活人。光以无知无识粥饭僧,由徐蔚如一人传虚,竟致承虚接响之万人传实,以为善知识。彼既以讹传讹,光不妨将错就错,教人生有恃怙,死有归宿,产无厄难,子不横死,以尽我心。虽有刺于明人慧眼,但以有益于人,无害于世,因随顺明道,妙真二师之意,而令其流通,并略叙其缘起。知我罪我,所不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