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察善恶业报经玄义

  此中共有两番诫劝。初番为称意者诫勿放逸。劝更进修。次番为不称意者诫勿退悔。劝修诸善也。初示第一轮相竟。
  (庚)二示第二轮相三。初正示轮相。二详示占法。三别明忏法。(辛)初中三。初示相。二示义。三功能。(壬)今初
  善男子。若欲占察过去往昔集业久近。所作强弱大小差别者。当复刻木为三轮。以身口意各主一轮。书字记之。又于轮正中一面。书一画令粗长。使彻畔。次第二面。书一画令细短。使不至畔。次第三面。作一傍刻如画。令其粗深。次第四面。亦作傍刻。令使细浅。
  (壬)二示义
  当知善业庄严。犹如画饰。恶业衰害。犹如损刻。其画长大者。显示积善来久。行业猛利。所作增上。其画细短者。显示积善来近。始习基钝。所作微薄。其刻粗深者。显示习恶来久。所作增上。余殃亦厚。其刻细浅者。显示退善来近。始习恶法。所作之业。末至增上。或虽起重恶。已曾改悔。此谓小恶。
  大善小善大恶。各有二义。大善二者。一或积久。二或猛利增上。小善二者。一或未久。二或所作微薄。大恶二者。一或积久。二或所作增上也。小恶则有三义。一或未久。二或未至增上。三或已曾改悔。转重令轻也。大善大恶。能顺现受及与生受。小善小恶。能顺后受。或更润之。可顺生受。或更损之。可不定受。初轮相中所不现者。则是不定受业也。又凡无漏智起。则一切生受后受业种。皆可摧灭。惟除顺现受业。未能全灭。亦能转重令轻。
  (壬)三功能
  善男子。若占初轮相者。但知宿世所造之业善恶差别。而不能知积习久近。所作之业强弱大小。是故须占第二轮相。
  初正示轮相竟。
  (辛)二详示占法二。初明占。二明察。(壬)今初
  若占第二轮相者。当依初轮相中所现之业。若属身者。掷身轮相。若属口者。掷口轮相。若属意者。掷意轮相。不得以此三轮之相一掷通占。应当随业。主念一一善恶。依所属轮。别掷占之。
  一一善恶。皆须主念别占。如身之善恶。若有三现。则须别掷三次。口四意三。亦皆尔也。所不现者。则不须掷。
  (壬)二明察
  复次若占初轮相中。唯得身之善。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谓无至心。不得相应。名虚谬也。又复不相应者。谓占初轮相中。得不杀业。及得偷盗业。意先主观不杀业。而于第二轮相中得身恶者。名不相应。复次若观现在从生以来。不乐杀业。无造杀罪。但意主(欲观)杀业。而于此第二轮相中得身大恶者。谓名不相应。自余口意中业不相应义。亦如是应知。
  二详示占法竟。
  (辛)三别明忏法三。初明应修忏悔。二正示忏悔法。三明得清净相。(壬)今初
  善男子。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卽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尅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
  业性虽空。果报不失。故须熏习忏悔善力。令彼恶种展转微弱。更不增长。方堪修习禅慧。不遭邪虑也。
  (壬)二正示忏悔法二。初明忏仪。二明忏期。(癸)初中二。初广明昼时佛事。二略示夜时佛事(子)初文共有九意。初明严净道场。二明香华供养。三明清净三业。四明称名敬礼。五明说罪忏悔。六明发劝请愿。七明发随喜愿。八明发回向愿。九明称念名号。详夫法华。方等。请观音。金光明。大悲。净土。种种仪法。皆是四依大士。倚傍经文。取意斟酌。方立十科。未有若此经之分明现成。不假斟酌者。但乏初时启请一科耳。向曾然香恳祝。拈阄取决。乃敢增入。誓不敢一字穿凿也。(丑)初明严净道场
  善男子。欲修忏悔法者。当住静处。随力所能。庄严一室。内置佛事。及安经法。悬缯幡盖。
  密部坛仪。极令严饰。今但言随力所能者。曲为末世助缘缺乏之人也。佛事。卽佛菩萨形像。或塑或画。皆无不可。经法。卽指此经。或余大乘法宝。亦无不可。悬缯幡盖以为庄严。或锦或帛。或复纸素。并可随力也。
  (丑)二明香华供养
  求集香华以修供养。
  准余行法。每时皆须烧香散华。如前所明观想法也。此逐文便。故在第二。准行次第。决在净三业后。
  (丑)三明清净三业
  澡浴身体。及洗衣服。勿令臭秽。
  此亦如余行法。每大便时。必换衣洗浴。浴竟。著清净衣。方可入坛行道也。
  (丑)四明称名敬礼
  于昼日分。在此室内。三时称名。一心敬礼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次随十方面。一一总归。拟心徧礼一切诸佛所有色身舍利形像浮图庙塔一切佛事。次复总礼十方三世所有诸佛。又当拟心徧礼十方一切法藏。次当拟心徧礼十方一切贤圣。然后更别称名礼我地藏菩萨摩诃萨。
  (丑)五明说罪忏悔
  如是礼已。应当说所作罪。一心仰告。惟愿十方诸大慈尊。证知护念。我今忏悔。不复更造。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无量劫来。十恶四重。五逆颠倒。谤毁三宝一阐提罪。复应思惟。如是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无有定实而可得者。本唯空寂。愿一切众生速达心本。永灭罪根。
  说所作罪。谓今生所作一切恶业。或轮相中所现大恶。并须发露披陈也。此于逆生死流十心之中。由三种心。生五种心。并下劝请随喜等。则共成十心也。由第一深信因果。第二生大惭愧。第三生大怖畏。故今说所作罪。卽第四发露忏悔也。不复更造。卽第五断相续心。愿我及一切众生速得除灭十恶四重等。卽第六发菩提心。及第七翻昔重过。思惟罪性等。卽第十今知空寂。下文劝请。卽第九念十方佛。随喜。卽第八随喜诸善。回向亦兼第六第七并第十意也。过去恶业。若论现行。则刹那已灭。但所熏种子。藏在第八识中。由六七二识我执力故。念念资熏。令得增长。今之发露。正是破除我执前茅。如草木种子潜在地中。必发芽茎。今既掘露。则自损坏。又旧种虽复发露。若不永断相续。则新熏种子。能与旧种互相资益。展转生长。无有巳时。故须誓不更造。又向由我执。妄分我人。所作之罪。无不损恼同体众生。譬如一身之中。两手互伤。自遭痛苦。今破虚妄我执。故代众生普除众罪。终不如獐独跳也。又此罪性。但从虚妄颠倒心起。不在内外中间诸处。过去已灭。现在不住。未来未有。十方三世仔细推求。无有定实而可得者。如彼瞖眼所见空华。华体本来惟是空寂。不达本空。增无明瞖。念念观知本性空寂。不复瞪目分别空华。则瞖病渐除。华亦渐减。乃至目劳既息。华相自亡。故云速达心本。永灭罪根也。观罪性空。名实相忏。名无生忏。亦名大庄严忏。卽是唯心识观真如实观。不可不知。
  (丑)六明发劝请愿
  次应复发劝请之愿。愿令十方一切菩萨。未成正觉者。愿速成正觉。若已成正觉者。愿常住在世。转正法轮。不入涅槃。
  劝请能灭魔障。故亦名悔。魔王波旬。于坐道场菩萨。每欲障令。不得成道。于佛转法轮时。每欲兴心破坏。又每请佛速入涅槃今劝请成道。劝久住世。劝转法轮。卽翻破彼三种恶也。观心释者。菩萨是自心诸善心所。魔是自心诸恶心所。今令诸善心所与无漏慧相应。名为速成正觉。念念恒无间断。名为常住不灭。转化余心心所。名为转正法轮。
  (丑)七明发随喜愿
  次当复发随喜之愿。愿我及一切众生。毕竟永舍嫉妬之心。于三世中一切刹土。所有修学一切功德及成就者。悉皆随喜。
  随喜灭嫉妬障。故亦名悔。一切诸佛。三乘圣众。六道凡夫。并皆在我现前一念心中同一体性。木无彼此。由我执故。妄计自他而生嫉妬。今悔此过。深于一切凡圣平等起随喜心。则是揽法界善以为己善。其善乃大。岂必独自运心动身口业以为善哉。现见他人携灯。亦蒙其照。他人然香。亦被其薰。同体善根。分明若此。奈何痴障。不知承荷。反生嫉妬耶。若能随喜。则知诸佛菩萨所修善根。本与一切众生共之。我原有分。非俟强求。故大佛顶经云。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常与诸佛同生一处。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又经言。菩萨若知诸佛所有功德卽是己功德者。是为奇特之法。又经言。与一切菩萨同一善根藏。又大乘止观云。行者当知诸佛菩萨二乘圣人凡夫人天等所作功德。皆是己之功德。是故应当随喜。噫。可以悟矣。
  (丑)八明发回向愿
  次当复发回向之愿。愿我所修一切功德。资益一切诸众生等。同趣佛智。至涅槃城。
  回向能灭著三有障。故亦名悔。资益一切。卽回自向他。同趣佛智。卽回因向果。至涅槃城。卽回事向理也。回事向理。名为直心。回因向果。名为深心。回自向他。名大乘心。直心显断德法身。深心成智德般若。大乘心成恩德解脱。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始终不离秘密藏矣。
  (丑)九明称念名号
  如是发回向愿已。复往余静室。端坐一心。若称诵。若默念我之名号。当减省睡眠。若惽盖多者。应于道场室中旋绕诵念。
  但令一心称诵默念名号者。正为恶业多厚。不可卽修禅定智慧也。然而若坐若旋一心称念。卽是真实禅定智慧方便。由我地藏万德洪名。诠召果上真实功德。能与众生作增上缘。令念念中灭罪除障故也。如法华及大佛顶经。皆云。持六十二忆恒河沙诸法王子名号。与持观世音一名功德。正等无异。又大乘十轮经云。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所以者何。如是大士。为欲成熟诸有情故。久修坚固大愿大悲。勇猛精进。过诸菩萨。是故汝等应当供养。今以二意释之。一者平等意趣。则六十二亿所证法性。与一大士所证平等。百劫至心所契法性。与一食顷所契平等。二者差别意趣。则此土众生。与六十二亿大士所有因缘。不若观音大士因缘最深。与观世音大士所有因缘又不若地藏大士因缘更深也。又所称之名。无论解与不解。本是一境三谛。能称之念。无论达与不达。本卽一心三观。又所称之名虽卽三谛。而历然分明。卽不思议。假能称之念虽卽三观。而觅不可得。卽不思议空。能外无所。所外无能。双忘双照。卽不思议中。又名因念有。念外无名。卽是惟心识观。能念所念当体绝待。不生不灭。常住一心。卽是真如实观。又一心卽是禅定。称念卽是智慧。圆教名字位人。虽已解了能称所称无非法界。犹有无始事障力强。须藉洪名以为系心之境。渐渐令除散昬二盖。正所谓系缘法界。一念法界者也。圆人受法。无法不圆。岂可藐视持名以为权浅行耶。初昼时佛事竟。
  (子)二略示夜时佛事
  次至夜分时。若有灯烛光明事者。亦应三时恭敬供养悔过发愿。若不能办光明事者。应当直在余静室中一心诵念。
  能办灯烛。则同日时行道。若不能办。但令一心持名。大慈大悲。曲为乏助缘者开此易行方便也。初明忏仪竟。
  (癸)二明忏期
  日日如是行忏悔法。勿令懈废。若人宿世远有善基。暂时遇恶因缘而造恶法。罪障轻微。其心猛利。意力强者。经七日后。卽得清净。除诸障碍。如是众生等。业有厚薄。诸根利钝。差别无量。或经二七日后而得清净。或经三七日。乃至或经七七日后而得清净。若过去现在。俱有增上种种重罪者。或经百日而得清净。或经二百日。乃至或经千日而得清净。若极钝根。罪障最重者。但当能发勇猛之心。不顾惜身命想。常勤称念。昼夜旋绕。减省睡眠。礼忏发愿。乐修供养。不懈不废。乃至失命。要不休退。如是精进。于千日中必获清净。
  独行则以得清净相为期。若十人结制。昼夜六时。则一七三七或七七等。亦无不可。高明者自能酌之。二正示忏悔法竟。
  (壬)三明得清净相三。初明相依轮显。二明随求尅获。三明至心为因。(癸)初中三。初正明依轮。二兼明余相。三简非。(子)今初
  善男子。若欲得知清净相者。始从修行过七日后。当应日日于晨朝旦。以第二轮相具安手中。频三掷之。若身口意皆纯善者。名得清净。
  不论大善小善。但三掷俱善无恶。卽名清净也。
  (子)二兼明余相
  如是未来诸众生等。能修行忏悔者。从先过去久远以来。于佛法中。各曾习善。随其所修何等功德。业有厚薄种种别异。是故彼等得清净时。相亦不同。或有众生。得三业纯善时。卽更得诸余好相。或有众生得三业善相时。于一日一夜中。复见光明徧满其室。或闻殊特异好香气。身意快然。或作善梦。梦见佛身来为作证。手摩其头。叹言善哉。汝今清净。我来证汝。或梦见菩萨身来为作证。或梦见佛形像放光而为作证。
  正得清净轮相。兼得种种感应。故是善根发现也。
  (子)三简非
  若人未得三业善相。但先见闻如此诸事者。则为虚妄诳惑诈伪。非善相也。
  轮相一法。乃地藏大士威神之所建立。依法而求。决无虚谬。既末获清净相。或先见光闻香。得奇好梦。总属魔事不可被其诳惑也。初明相依轮显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