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辛)四舍心
  
  若佛子。常生舍心。无造无相空法中。如虚空。于善恶有见无见罪福二中。平等一照。非人非我所心。而自他体性不可得。为大舍。及自身肉手足男女国城。如幻化水流灯焰。一切舍。而无生心常修其舍。
  
  无分别。无执著。其心平等。名之为舍。无造下。明离一切分别。故为大舍。及自身下。明离一切执著。名一切舍。而无生下。结明常生舍心。即是无住生心之义也。无造即无作。于此三解脱门法中。观一切法如虚空等。若善若恶。若有若无。若罪若福。无不平等一照。知其体性。本不可得。故于内身外物。了达如幻化非实。如流焰无住。脱然放下。永无悋惜也。此亦可别对无尽行者。平等一照。即所谓三世平等。十方通达。
  
   (辛)五施心
  
  若佛子。能以施心被一切众生。身施。口施。意施。财施。法施。教道一切众生。内身外身国城男女田宅。皆如如相。乃至无念财物。受者施者。亦内亦外。无合无散。无心行化。达理达施。一切相现在行。
  
  此四摄法中之布施摄也。发趣施度。以到彼岸为义。此中施摄。以化众生为旨。故云被一切众生也。菩萨所有身口意业。无不摄取众生。而摄取之方。不过财法二施。三业为能施。财法为所施。能所并列。以此五施教导众生。又观内外身等。皆如真如之相。乃至无有一念分别财物。受者施者。如此了达三轮体空。亦内修理观。亦外行布施。理观亦无合。布施亦无散。终日无心。终日行化。达即事之理。达即理之施。以此一切种种相貌。而现在行施。即佛顶所谓种种法门。得无差悞者也。故亦可别对离痴乱行。
  
   (辛)六好语心
  
  若佛子。入体性爱语三昧。第一义谛法语义。一切实语言皆顺一语。调和一切众生。心无嗔无诤。一切法空智无缘。常生爱心。行顺佛意。亦顺一切他人。以圣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发起善根。
  
  欲明好语。先言入体性爱语三昧者。以说法度生。最为难事。自非悟入妙法体性。则不能以四悉因缘。巧作随智随情等说。惟入此体性三昧。了知一切法性。皆不可说。而有因缘故。亦可得说。其所说法。善逗群机。能使众生爱乐欢喜。故名体性爱语三昧也。既入三昧。则或说第一义谛法之语义。或说一切种种真实语言。究竟皆顺入于一乘真语矣。第一语义者。随自意语。随智语也。一切实语言者。随他意语。随情语也。虽善巧随情。种种权说。毫无欺诳。譬如长者等与诸子白牛大车。终无虚妄之咎。故名一切实语言也。随智固顺一乘。随情亦方便渐令入实。故云皆顺一语。以此二语。调和众生。不吝真法故无嗔。常随物机故无诤。盖繇一切法空之智。虽无扳缘。而常于众生生慈爱心。是以随所说语。上则行顺佛意而契理。下亦随顺一切他人而契机。恒以圣人法语。教诸众生。常行如心。而不离第一义谛。发起善根。而不舍方便说法。是谓菩萨爱语摄也。自他二语。一往分释者。随智为上契佛理。随情为下契群机。具足释者。二语即佛权实二智。故皆上合佛心。二语徧接利钝众生。故皆下顺他人。此亦可别对善现行者。于一法性。作二种说。即是同中显现群异。虽二种说。皆顺一语。即是一一异相。各各见同也。
  
   (辛)七益心
  
  若佛子。利益心时。以实智体性。广行智道。集一切明焰法门。集观行七财。前人得利益。故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现一切身。一切口。一切意。而震动大世界。一切所为所作。他人入法种空种道种中。得益得乐。现形六道。无量苦恼之事。不以为患。但益人为利。
  
  此即利行摄也。此之摄法。全用权智。而权智全以实智为体。故即以实智体性。而广行权智之道。集一切智慧光明。集一切功德法财。福慧并严。乃使前人得益。故自虽久离生缘。为众生故。示受身命而入利益三昧。以三昧力。现三轮不思议化。震动大千。举足动步。无非佛事。皆使他人悟三观门。得现在益。得究竟乐。又复现形六道。广应群机。虽六道中有无量苦恼。不以为患。但以益人为利耳。七财者。一信。二进。三戒。四惭愧。五闻。六舍。七定慧。三观者。法种为中观。空种为空观。道种为假观也。此亦可别对无著行者。现身口意。震动世界。即所谓现尘现界。不相留碍也。
  
   (辛)八同心
  
  若佛子。以道性智同空。无生法中。以无我智。同生无二。空同源境。诸法如相。常生常住常灭。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事同。空同无生。我同无物。而分身散形。故入同法三昧。
  
  此即同事摄也。前之利行。虽亦现形六道。犹为一切导首。今则异类中行。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善权化物。尤为不可思议。良以了达道种性智。同于真空。所谓即俗而真。故证入于无生法中。而以二种无我妙智。同一切众生无二。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不知其为菩萨所化也。盖既悟此毕竟空寂万法同源之境。一切诸法真如实相。故能于无生无住无灭性中。示现常生常住常灭。随彼世法相续。流转无量。而能现无量形身色心等业。入诸六道。一切善恶事业。皆与其同。正以毕竟空故。虽示生而同无生。证无生故。虽现我而同无物。而分身散形与其同事。导归佛乘。故入同法三昧。此亦可别对尊重行者。种种示现。咸导归于第一波罗密多故也。
  
   (辛)九定心
  
  若佛子。复从定心观慧证空。心心静缘。于我所法识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生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复从定心者。善修慈悲喜舍三昧。成就奋迅超越等殊胜妙用也。前发趣中第五定心。以寂灭无相为体。此则以逆顺出没而为功能。盖繇观慧证入空理。故心心寂静。而常能徧缘一切三昧境界。不为我所法识界色界之所动转。于九次第定。随意自在。逆顺出没。遂入百三昧。及十禅支。以一念相应智慧。见一切根身器界。现行种子。因缘和合。虚妄有生而无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而非散。惟是妄心之所集成。名为现行。妄心之所起作。名为种子。而当体了不可得也。盖四禅八定。凡外亦能修习。但繇未证空理故。每为禅法所用。而不能巧用禅法。既为禅法所用。则未免随禅受生。是被我所法识界色界所动转也。识界即四空天。但有四蕴而无色蕴。故名识界。虽灭受想定。二乘亦能证得。但未达妙空。便取灭证。不复能现诸威仪。今言逆顺出没者。起定为出。入定为没。从灭受想定起。入非非想定。乃至从二禅起。入于初禅。名逆出没。从初禅起。入二禅。乃至从非非想定起。入灭受想定。名顺出没。若次第顺逆出没。名师子奋迅三昧。若间隔出没。名超越三昧。乃至百大三昧。总依九次第定为本。而九次第定。又总依十禅支所成。十禅支者。支是分义。谓繇分分心心所法。成于禅定。初禅有五支。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二禅有四支。一喜。二乐。三一心。四内净。三禅有五支。一乐。二一心。三舍。四念。五慧。四禅有四支。一一心。二舍。三念。四不苦不乐。今弃复存单。总名十支。此亦可别对善法行者。逆顺出没。三昧禅支。能成十方诸佛轨则也。
  
   (辛)十慧心
  
  若佛子。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焰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
  
  慧见心者。即是四摄巧慧。作者。起也。前发趣中第六慧心。明于空慧心体。此明起空方便。方便不背真空也。邪见是利使。结患是钝使。本无决定体性。菩萨于顺忍中。既证空理。观利钝使。咸与空同。非阴界入。及三世法。从真慧体。起光照相。用一智焰。彻照万法。无不明了。见其本皆虚寂。无有受者。而此慧方便。不惟是四摄之本。亦是十长养心之本。繇慧方便。生长养心。繇长养心。入于起空空道。便能发中道无生心。入于十金刚矣。慧方便者。慧即实慧。方便即权慧。权实二慧。非二体也。起空空道者。从空出假。假不碍空也。此亦可别对真实行者。所谓观一切法。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
  
   (庚)三结指
  
  上千海眼王品。已说心百法明门。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一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注
  
  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
  
   (己)三明十金刚心三。初总征。二别释。三结指。
  
   (庚)今初
  
  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金刚种子有十心。
  
  金刚种子者。修习中观。能为金刚十地而作种子。又三十心皆是种子。惟此十心。倍为坚固。故名金刚。别则一心分对一向。圆则位位具修此心。乃至妙觉究竟此心。今就义便。且约次第中观为解。又复大似圆家十信。一信。二念。第六不退。名义皆同。深心回向。即精进义。达即慧义。直即定义。大乘不异护心。无相还同回向。慧心与戒。不坏与愿。取义稍殊。亦不甚远。良繇界外机宜不同。或接或借。致成异趣。圆人称性修观。总皆揽入一念心中。无违妨也。
  
   (庚)二别释十。初信心。(至)十不坏心。
  
   (辛)今初
  
  若佛子。信者。一切行以信为首。众德根本。不起外道邪见心。诸见名著。结有造业必不受。入空无为法中。三相无。无无。生无生。无住住。无灭灭。无有一切法空。世谛第一义谛智。尽灭异空。色空细心。心空细心。心心空故。信信寂灭。无体性和合。亦无依然主者我人名。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故名无相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以信力故。不起外道邪见心。及一切世间种种妄见。名字计著。能结三有果报。能造善恶诸业者。亦必不受。入于真空无为法中。生住灭相。当体皆无。亦并无无相可得。所谓生即无生。无生即生。无住而住。住即无住。无灭而灭。灭即无灭。不惟无一切法。亦无一切法空。惟以照了世谛第一义谛之权实妙智。尽灭凡外所计异色之空。及色界空界之微细心想。二乘心空之微细心智。如是心心皆空故。方生中道实信。信于中道寂灭之理。了知诸法不自生。故无体性。不共生。故无和合。不无因。故无依然。依然即是自然。不他生。故无主者我人名。但用三界假名之我。而此我实无得集之相。故名无相信也。此亦可别对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者。入空无为法中。即纯洁精真义。不起邪见。不受结业等。即远诸留患义。用三界假我。我无得集相。即当度众生。灭除度相义。心心空故信信寂灭。即回无为心向涅槃路义。
  
   (辛)二念心
  
  若佛子。作念六念。常觉乃至常施。第一义谛。空。无著无解生住灭相不动不到去来。而于诸业受者一合相。回向入法界智。慧慧相乘。乘乘寂灭。焰焰无常。光光无无。生生不起。转易空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同时同住。焰焰一相。生灭一时。已变。未变。变变。化亦得一。受亦如是。
  
  作念者。能念之观慧。六念者。所念之谛境也。能念无非一心三观。所念无非一境三谛。常觉下。先释所念。回向下。次释能念。常觉者。心外无佛。佛即是心。乃至者。略指法僧戒天。心外无法。法即是心。名常法。心外无僧。僧即觉法和合。名常僧。无作妙戒。究竟色相。名常戒。第一义天。法尔性德。名常天。三轮体寂。究竟大施。名常施。名虽有六。实惟第一义谛。此总明三谛圆融之境也。空字。别明真谛。无著无解。别明俗谛。生住灭相。现在不动。不到过去未来。别明中谛。既所念之境。三谛一谛。不可思议惟一合相。则于六念诸业。及受用此法者。当知亦皆是法界一合相也。回向入法界智者。若念佛时。佛为法界。一切法趣佛。乃至若念施时。施为法界。一切法趣施。此总明三观圆融之念也。慧慧相乘等。别明即空妙观。焰喻于慧。无常即相乘义。光喻于乘。无无即寂灭义。生生不起等。别明即假妙观。谓虽是生生不起。而复转易空道。所谓变前转后。变转化化。化转转变。无尽重重。不可思议也。变者。指能念之慧。化者。指所念之境。因佛法等境。生于能念之慧。故名为变。因于念慧。复成佛法等境。故名为化。同时同住等。别明即中妙观。谓虽变化转易。而复同时同住。犹如灯炷。焰焰一相。生灭一时。所谓过去已变。未来未变。现在变变。无不同时同住也。言同时者。如生住灭三相。一往谓是三世。然生相生时。灭相则灭。住相生时。生相则灭。灭相生时。住相则灭。住相灭故。住亦名灭。灭相生故。灭亦名生。生相灭故。生亦名灭。住相生故。住亦名生。又正生时。生亦名住。正灭时。灭亦名住。则一相中皆具三义。皆具三名。故同时也。言同住者。义无实性。名无实体。生不自生。亦不他生。亦不共生。不无因生。住不自住。亦不他住。亦不共住。不无因住。灭不自灭。亦不他灭。亦不共灭。不无因灭。四性推检。求于生住灭之异相。了不可得。惟一无生无住无灭之法性。故同住也。焰焰一相。喻于同住。生灭一时。还喻同时。既能念之慧。三观一观。不可思议。惟是一相一时。则所念化境。亦得一相一时。而受用此法者。亦复如是一相一时矣。此亦可别对不坏回向者。若非一境三谛。一心三观。皆为可坏之法。以离真言俗。离俗言真。离真俗而言中。总非法界究竟了义。今悉离此诸离。故名不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