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选语录


  五云华严志逢禅师

  上堂。诸上座。舍一知识。参一知识。尽道善财南游之式样。且问上座。祇如善财礼辞文殊。拟登妙峰谒德云比丘。及到彼所。何以德云却於别峰相见。夫教意祖意。同一方便。终无别理。彼若明得。此亦昭然。诸上座即今簇着老僧。是相见。是不相见。此处是妙峰。是别峰。脱或从此省去。可谓不孤负老僧。亦常见德云比丘。未尝剎那相舍。还信得及么。

  瑞鹿本先禅师

  师偈三首。曰。非风旛动仁心动。自古相传直至今。今后水云人欲晓。祖师真是好知音。又曰。若是见色便见心。人来问着方难答。若求道理说多般。孤负平生三事衲。又曰。旷大劫来祇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么形。作么形兮无不是。
  上堂。华严称佛身充满於法界。是真个也无。且如佛身既已充满法界。菩萨界.缘觉声闻界.人天修罗界.饿鬼地狱畜生界。应无处蹲。如是理论。太煞聱讹。寻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且道即今六根所对六境。与汝是同耶。是别耶。同则何不作一块。别则如何说唯是一心。大须着精彩。佛法不是等闲。
  上堂。天台教中说文殊.观音.普贤三门。文殊门者。一切色。观音门者。一切声。普贤门者。不动步而到。我道文殊门者。不是一切色。观音门者。不是一切声。普贤门者。是个甚么。莫道别却天台教说话。无事。且退。
  上堂。你等诸人。夜间眠熟不知一切。既不知一切。且问你等那时有本来性。无本来性。若道有本来性。又不知一切。与死无异。若道无本来性。睡眠忽省。觉知如故。还会么。不知一切。与死无异。睡眠忽省。觉知如故。如是等时是个甚么。若也不会。各体究取。无事。莫立。

  兴教洪寿禅师

  师同国师普请次。闻堕薪有省。作偈曰。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住后。中丞王公随一日过师。师拥毳负暄自若。王下拜。师推蒲团席地与坐。笑语终日而去。门人让师曰。此一众所仰。奈何不加礼。 他日王复来。师出前趋迎之。王曰。何不如前日相见。 师曰。中丞即得。奈知事瞋何。王益重之。

  云居道齐禅师

  师谓门弟子曰。达摩言。此方经。惟楞伽可以印心。吾读此经。偈曰。诸法无法体。而说惟是心。不见於自心。而起於分别。可谓大慈悲父如实极谈。我辈自不领受。背负恩德如恒河沙。 或问曰。然则见自心遂断分别乎。 师曰。非然也。譬如调马。马自见其影而不惊。何以故。以自知其影从自身出故。吾以是知。不断分别。亦舍心相也。祇今目前如实而观。不见纤毫。祖师曰。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现在亦不应见。此语分明。人自迷昧。

  黄龙慧南禅师

  有僧侍立。师顾视久之。问曰。百千三昧。无量妙门。作一句说与汝。汝还信否。 对曰。和尚诚言。何敢不信。 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 僧将趋。师咄之曰。随声逐色。有甚了期。出去。 一僧知之。即趋入。师理前语问之。亦对曰。安敢不信。 师又指其左曰。过这边来。僧竖住不往。 师又咄曰。汝来亲近我。反不听我语。出去。
  舜老夫暮年有所开示。但曰。本自无事。从我何求。 师闻之。谓侍者曰。老夫耄矣。何不有事令无事。无事令有事。是谓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师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曰。我脚何似驴脚。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能契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

  大宁道宽禅师

  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 师以火筯横火垆上。曰。会么。 曰。不会。 师曰。头不欠。尾不剩。
  问。天下禅客为甚么出这个○不得。 师曰。往往如斯。
  僧问。教中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为甚么有烦恼菩提。 师曰。甘草甜。黄连苦。 曰。却成两个去也。 师曰。你不妨会得好。

  道吾悟真禅师

  师问僧。甚处来。 曰。僧堂里来。 师曰。圣僧道甚么。 僧近前曰。不审。 师曰。东家作驴。西家作马。 曰。过在甚么处。 师曰。万里崖州。
  上堂。夜来雷声震地。今朝细雨霏霏。乾枯滋润。万物萌芽。且道嘉州大像长得髭须多少。还有道得者么。若也道得。陕府铁牛是常不轻菩萨。若道不得。土宿拽脱你鼻孔。

  越州姜山方禅师

  僧问。如何是不动尊。 师曰。单着布衫穿市过。 曰。学人未晓。 师曰。骑驴踏破洞庭波。 曰。透过三级浪。专听一声雷。 师曰。伸手不见掌。 曰。还许学人进向也无。 师曰。踏地告虚空。 曰。雷门之下。布鼓难鸣。 师曰。八花球子上。不用绣红旗。 曰。三十年后此话大行。师便打。

  云峰文悦禅师

  僧问。巅山岩崖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有。 曰。如何是巅山岩崖佛法。 师曰。猢狲倒上树。
  上堂。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达境惟心已。分别即不生。知诸法惟心。便舍外尘相。诸禅德。只如大地山河。明暗色空。法法现前。作么生说个舍底道理。於此明得。正在半涂。须知向上更有一窍在。便下座。
  上堂。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此事若向言语上作解。意根下卜度。天地悬殊。不得相应。岂况被人唤去方丈里涂糊指注。举楞严.肇论.根尘色法.向上向下.有无得失。他时后日。死不得其地。近世更有一般宗匠。二三十年驰声走誉。只管教人但莫上他言句。唤作透声色。便问东答西。以为格外之句。将此狂解递相沿习。从此混伤宗教。诳惑后生。苦哉。苦哉。我王库中无如是刀。下座。

  慧林宗本圆照禅师

  高丽僧统义天。以王子奉国命使於朝。闻师名。请以弟子礼见。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师曰。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身说耶。 义曰。法身说。 师曰。法身徧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义茫然无对。

  黄龙祖心晦堂宝觉禅师

  师与夏倚公立谈。至肇论会万物为自己者及情与无情共一体。时有狗卧香桌下。师以压尺击狗。又击香卓曰。狗有情即去。香桌无情自住。情与无情如何得成一体。公立不能对。 师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何曾会万物为己哉。
  上堂。若也单明自己。不悟目前。此人有眼无足。若悟目前。不明自己。此人有足无眼。据此二人。十二时中常有一物蕴在胸中。物既在胸。不安之相常在目前。既在目前。便触涂成滞。作么生得平稳去。祖不言乎。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师室中常举拳问僧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唤作甚么。
  示众云。碍处非墙壁。通处没虚空。若能如是会。心色本来同。拂子是色。那个是心。灵利汉才闻举着。隔墙见角。早知是牛。更若拟议思量。白云千里万里。

  宝峰云庵真净禅师

  开堂日。乃曰。问话且止。祇知问佛问法。殊不知佛法来处。且道从甚么处来。垂一足曰。昔日黄龙亲行此令。十方诸佛无敢违者。诸代祖师.一切圣贤无敢越者。无量法门。一切妙义。天下老和尚舌头始终一印。无敢异者。无异则且置。印在甚么处。还见么。若见。非僧非俗。无偏无党。一一分付。若不见。而我自收。遂收足。喝一喝。曰。兵随印转。将逐符行。佛手.驴脚.生缘。老好痛与三十棒。而今会中莫有不甘者么。若有。不妨奇特。若无。新长老谩你诸人去也。

  白云守端禅师

  示众。若端的得一回汗出来也。向一茎草上便现琼楼玉殿。若未端的得一回汗出。纵有玉殿琼楼。却被一茎草盖却。且道作么生得汗出去。良久。云。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保宁勇和尚

  示众云。古人底。今人用。今人底。古人为。古今无背面。今古几人知。[口*耶]呜咿。一九与二九。相逢不出手。又云。无种灵苗火里栽。铁花还向树头开。蓦然结个团圞果。指似时人处得来。

  黄龙死心悟新禅师

  师室中问僧。月晦之阴。以五色彩着於瞑中。令百人千万人夜视其色。宁有辨其青黄赤白者么。僧无语。 师代曰。个个是盲人。
  示众云。心外无法。而法可明。法外无心。而心可通。可通可明。心法全宗。全其宗。则法法皆宗。全其心。则心心无心。心既无心。直造其源。得其源。则现大身而满虚空中。现小身而纤尘不立。作么生是纤尘不立。良久。云。一点水墨。两处成龙。

  青原惟信禅师

  上堂。师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祇是山。见水祇是水。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五祖法演禅师

  三佛侍师於一亭上夜话。及归。灯已灭。师於暗中曰。各人下一转语看。 佛鉴曰。彩凤舞丹霄。 佛眼曰。铁蛇横古路。 佛果曰。看脚下。 师曰。灭吾宗者。克勤耳。
  示众。举德山答僧我宗无语句。雪峰闻之有省。后峰云我当时空手去。空手归因缘。师云。白云今日说向透未过者。譬如有个人从东京来。问伊甚处来。他却道苏州来。问伊苏州事如何。伊道一切祇寻常。虽然如是。谩白云不过。何故。祇为他语音各别。毕竟如何。苏州菱。邵伯藕。
  师上堂。人之性命事。第一须是○。欲得成此○。先须防於○。若是真○人○○。
  示众云。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大师信脚来。信口道。后代儿孙多成计较。要会开花结果处么。郑州梨。青州枣。万物无过出处好。
  郭功甫初到五祖。请祖升座。公趋前拈香曰。此一瓣香。爇向垆中。供养我堂头法兄禅师。伏愿於方广座上。擘开面门。放出先师形相。与他诸人描邈。何以如此。白云岩畔旧相逢。往日今朝事不同。夜静水寒鱼不食。一垆香散白莲峰。 祖遂云。曩谟萨怛哆钵啰野。恁么恁么。几度白云溪上望。黄梅花向雪中开。不恁么不恁么。嫩柳垂金线。且要应时来。不见庞居士问马大师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大师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大众。一口吸尽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略彴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

  泐潭景祥禅师

  师室中问僧。达摩西归。手携只履。当时何不两只都将去。 曰。此土也要留个消息。 师曰。一只脚在西天。一只脚在东土。着甚来由。僧无语。
  问僧。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如何是尘中现底身。 僧指香垆曰。这个是香垆。 师曰。带累三世诸佛生陷地狱。僧罔措。师便打。

  慈氏瑞仙禅师

  师至投子。广鉴问。乡里甚处。 师曰。两浙东越。 鉴曰。东越事作么生。 师曰。秦望峰高。鉴湖水阔。 鉴曰。秦望峰与你自己是同是别。 师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鉴曰。此犹是丛林祗对。毕竟是同是别。师便喝。鉴便打。 师曰。恩大难酬。便礼拜。

  丞相张商英居士

  公尝云。先佛所说。於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是真实义。法华会上多宝如来在宝塔中分半座与释迦文佛。过去佛.现在佛同坐一处。实有如是事。非谓表法。

  太平慧懃佛鉴禅师

  文殊心道禅师初参诸方。抵太平。闻师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 师见来。便闭门。道曰。和尚莫瞒某甲。师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道以拳擉破窗纸。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道以两手捧师头作口啐而出。遂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徧天下。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师深然之。

  龙门清远佛眼禅师

  示众。千说万说。不若亲面一见。纵不说。亦自分明。王子宝刀喻。众盲摸象喻。禅学中隔江招手事。望州亭相见事。迥绝无人处。深山岩崖处事。此皆亲面而见之。不在说也。
  上堂云。大众。或有人唤上座。上座便应。设使不应。心中也须领览。今时学人。便道应底是也。领览底是也。若如此会。便是入地狱汉子。是即且置。且道面前是阿谁唤你。是有人唤耶。是无人唤耶。还裁断得么。若是有人唤。山精鬼魅唤你时。天魔外道唤你时。如何辨白。若道无人唤。你又不聋不呆。如何得无人唤。者个是十二时中生死路头事。诸人明得么。有人唤。生迷乱。无人唤。遭系绊。若能行。生死断。万两金。终不换。下座。
  师作示道三偈。
  一曰随流 千圣灵踪百草头。卓然放去号随流。从教万古无人识。笑杀沩山水牯牛。
  二曰合辙 水中月是天边月。南北东西更无别。新罗打铁火星飞。烧着指头名合辙。
  三曰双唱 坐断千差古路头。解开空岸济人舟。明明一句该群象。善唱无声作么求。

  净因继成禅师

  师同圆悟.法真.慈受并十大法师.禅讲千僧。赴太尉陈公良弼府斋。时徽宗私幸观之。有善华严者。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於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常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 诸禅视师。师曰。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师召善。善应诺。 师曰。法师所谓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义也。如我一喝。非惟能入五教。至於工巧伎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 师震声喝一喝。问善曰。闻么。 曰。闻。 师曰。汝既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 须臾又问善曰。闻么。 曰。不闻。 师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消。汝复道无。道无。则原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徧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善乃起再拜。 师复谓曰。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徧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徧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 师曰。汝且向下会取。 善曰。如何是宝所。 师曰。非汝境界。 善曰。望禅师慈悲。 师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善胶口而出。上大悦。闻者靡不叹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