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紫柏尊者全集
紫柏尊者全集
出潭柘示僧众偈
达观老汉出山去。堂内禅和但放心。头上有天开正眼。当机祸福总前因。
腊月初五日从锦衣卫过邢部偈
大贾闯入福堂来。多少鱼龙换骨胎。恐怖海中重睡稳。翻身蓦地一声雷。
闻柝
匿王问法忽齐年。自谓观河不见迁。我有眼根听夜柝。却沈丰蔀更冷然。
柝声未断铃声续。谁是声兮谁是闻。却忆法堂钟鼓候。古来魂梦更纷纭。
同曹侍御诸文学集吴彦先夜谈
白法剖微尘。翠涛生咽唾。何妨真与俗。两采夜深赌。
一见原来是故人。同心何必在同身。者条担子谁轻重。两道眉毛绰有神。
倾盖白头匪两人。祇缘岐念总同身。两闲担子谁堪任。个有生来一点神(曹和)。
示吴彦先
江南知识隔风尘。独影那从暗地亲。长啸一声空界裂。谁知针芥在羁人。
羁人敢必全无罪。要识生机即死机。觑破死生原一贯。羽还走也足还飞。
相逢不必问前因。藻镜离尘万象新。花果故园应自好。溪声山色总宜人。
日高三丈尚憨眠。绝胜云林鼻观禅。却被头陀闲扰醒。梦魂无地更留连。
寄示法密
阎罗可是执金吾。火镬冰山事有无。试问密郎何所解。区区六尺等交芦。
色空偈示杨中涓
闲居徒自伴花眠。谁谓花神解说禅。空色两关留不住。春风幽鸟领三玄。
添数珠偈
一线穿珠百八。偶然一珠堕落。何须物外追寻。即把觉迷添着。
腊月十一日司审被杖偈
三十竹篦偿宿债。罪名轻重又何如。痛为法界谁能荐。一笑相酬有太虚。
坐来尝苦虱侵肤。支解当年事有无。可道竹篦能致痛。试将残[月*坒]送跏趺。
十四日闻拟罪偈
夙业今缘信有机。南中莲社北圜扉。别峰倘有人相问。师子当年正解衣。
忆介公
谁能念尔冲寒去。傀儡提撕岂有神。长别莫谈身后愿。好从当下剖微尘。
忆卓老
去年曾哭焚书者。今日谈经一字空。死去不须论好恶。寂光三昧许相同。
十五日法司定罪说偈
一笑由来别有因。那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
十六日临化说偈
事来方见英雄骨。达老吴生岂夙缘。我自西归君自北。多生晤语更泠然。
南北经行三十年。钝机仍落箭锋前。此行莫谓无消息。雪夜先开火内莲。
尽称达老鼓风波。今日风波事若何。试向明年看老达。风波满地自哆和。
潭柘双青谩说龙。相依狴犴更从容。主人归去香云冷。好卧千峰与万峰。
幻骨吾知无佛性。从来称石总虚浮。夜深寒照吴门月。翻笑生公暗点头。
幽关寂寂锁难开。那道沙门破雪来。饥鼠何妨沾法喜。冻脓早许委黄埃。
夙愿平生未易论。大千经卷属重昏。怪来双径为双树。贝叶如云日自屯。
启龛须记合龛时。痛痒存亡尔即伊。不必燕云重眷恋。此身许石肯支离。
山鬼不必赛。水神胡可解。枯木冷重云。独见田侍者。人生那忽死。死者生之府。法门何所闻。付诸涂毒鼓(谶所知)。
手字致江南诸法属等。各各自宜坚持信心。老朽休矣。不得载见。特此为别。付与小道人持执示览。护持三宝。棱严径山刻藏事。可行则行。不可则止。癸卯年十二月十六日。
不佞少事铅椠。从诸名贤游。即闻紫栢尊者德风籍籍。以为肉身大士。竟媿火驰方内。无从快睹劫外青莲也。壬寅岁。彦罹白简。逮系比部狱。明年癸卯冬。圣上以奸书震怒。大索国中。而尊者以弘法来忌。亦挂弹章。比闻难。一众股栗。而师从容笑语如平时。乃以佛法开譬僧众。夷然出山赴诏狱。无何入西曹。彦幸获归依焉。初闻师严冷不易亲。及见则深慈等悲。沁人心髓。彦因炷香求心要。师为拈毗舍浮佛半偈云。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令久久持诵。且为决了其旨曰。是身无从。合由四大。是心无从。起因前境。试推四大及境。更何所从乎。凡夫不知性变为情之旨。随情起执。生死浩然。圣人以理折情。性斯复矣。性复情空。何生死之有哉。彦惟时如后夜闻雷。顾念古人求法。至於立雪断臂。而彦罪累凡愚。沈迷牢户。乃忽闻万劫出苦之因。法乳恩深。即捐顶踵不足明报也。师既居圜久之。彦时时从闲。同曹直指。沈令尹。郢中诸文学。阐抉儒释性命之渊奥。如河决川委。随宜说偈。冲口而成。及被讯。以衰残历诸刑苦。凡侍者皆心欲落。而师云闲水止。了无一事。甫入圜。辄又渠渠以佛法劝发一众。盖其定慧精严。壁立万仞如此。腊月望。合爪说偈。徐语彦曰。道人将去。彦愕然曰。师不念法道。不念众生耶。殷勤启请。而师顾笑曰。去得快。来得快。旋即为吾浙何君说转生歌。而彦以仓卒未之录也。越二日既曙。圜扉启。师遽出户仰视曰。辰刻矣。因呼姜汤净口。遂地坐。连称毗卢遮那佛数声。众惊扶坐榻上。遂瞑。直指君闻之。仓茫及榻前。大呼去得好。记着么。师乃更微睇直指君。启手敛足。[革*展]然而逝。即十七日辰刻也。随舁坐露地。霜风尘沙。种种摧蚀。经六昼夜。而神采溢发。如未度世。既出狱。以师遗言毋敛。仅周以藟梩。而土掩於西郊。会甲辰京师大水。城关皆崩。四郊如海。诸弟子念师在巨浸中。命田侍者鸣诸当事。得归龛。陆比部西源。於孟秋十三日。躬往视事。七尺之土未乾。疑师且水化。及破封而端坐如生。不动不变。一众号呼。叹未曾有。嗟乎。此岂非光明硕大。超格越量。不可思议之肉身大士乎。彦遇师晚。即於宗乘教理未有证入。终日戴天履地。而其高厚非所能知。然其甘祸患如游戏。等生死於往来。其灭度也。则并幻身而不坏。其一息之存也。则困顿刑楚了不入意。而勤勤恳恳。逢人劝诱。必欲出之苦海。有如拯溺救焚。目不及瞬。而手不及援者。如是而曰非大修行人。非真圣贤。则凡古之圣贤。皆不足信也。师入圜中。随地随时随人。横口法施。若决藏海。滔滔滚滚。香象鼷鼠。无不满腹。随人手录。各各携去。而彦所见闻者。则尽此帙中。先以致江南法属授诸梓。而后徐致其余。所恨独少转生歌耳。呜呼。微言未绝。灵光妙音。岂违咫尺哉。
万历甲辰中秋朔竺灵居士吴中彦彦先甫和南记
紫栢老人集卷之一
明 憨山德清 阅
法语
释迦文佛以文设教。故文殊师利。以文字三昧辅释迦文。而用拣择之权。於楞严会上。进退二十五圣。独选择观音当机。无有敢议其私者。观世音虽弥陀辅佐。亦以闻思修入。近乎文字三昧。故释迦文佛。亦退三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独进观世音。岂非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欤。若文字三昧。不以音闻为体。是犹花不以春为神。岂真花也哉。盖文字根於音闻。音闻根於觉观。觉观又根於无觉无观者。佛意欲一切众生。因有分别心。入文字三昧。因文字三昧。入音闻之机。因音闻之机。入无觉无观。无觉无观既入。则最初有分别心。至此不名有分别。而名无觉无观矣。夫无觉无观者。所谓正因佛性也。正因佛性既变而为情。苟不以了因契之。则正因终不能会也。了因虽能契正因。若微缘因熏发之。则了因亦不能终自发也。缘因。即文字三昧之异名也。了因。即音闻之机之异名也。学者苟能触类而长之。则文殊文字三昧。与观音音闻三昧。皆不在文殊观音与释迦文佛。在我日用而已。故老庞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柴水即老庞文字三昧也。神通即老庞音闻之机也。惟吾自偶谐。即老庞了因契会正因佛性者也。即此观之。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观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文字般若。即缘因佛性也。今天下学佛者。必欲排去文字。一超直入如来地。志则高矣。吾恐画饼不能充饥也。且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此从凡而至圣者也。由佛心而达佛语。则圣人出无量义定。放眉间白毫相光。而为文字之海。使一切众生。得沾海点。皆得入流亡所。以至空觉极圆。寂灭现前而后已。若然者。即语言文字。如春之花。或者必欲弃花觅春。非愚即狂也。有志於入流亡所者。当深思我释迦文。以文设教所以然之意。如其明之。即文字语言可也。离文字语言可也。如其未明。即文字与离文字皆不可也。非即非离亦不可也。
师曰。娑婆世界。与十方众生世界。皆根於空。空复根於心。故经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第众生胶固於根尘之习。久积成坚。卒不易破。故诸佛菩萨先以空药。治其坚有之病。世之不知佛菩萨心者。於经论中见其炽然谈空。遂谓佛以空为道。榜其门曰空门。殊不知众生有病若愈。则佛菩萨之空药亦无所施。空药既无所施。又以妙药治其空病。然众生胶固根尘之习。虽赖空药而治。空病一生。苟微佛菩萨之妙药。则空病之害。害尤不细。世以佛门为空门者。岂真知佛心哉。或以曹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语。横计於心。便谓我本来无一物。又有何尘埃可染。请自审察。我既本来无一物。人举手揖我。我随喜。人以手戟我。我随怒。现前喜怒又何物乎。如此物不能直下爆破。则碍膺长劫有在。敢谓横计者本来无一物。即曹溪之本来无一物乎。佛菩萨说法。如良医用药。如良将用兵。药与兵岂有常哉。但察病人与敌人。情之所在何如耳。苟得其所在之情。则药与兵。如庖丁之解牛矣。故世以佛门为空门。及掠曹溪本来无一物。为自己本来无一物者。皆刀折而牛未解者也。佛菩萨知众生迷心而有空。迷空而有身心。迷身心而有前尘。前尘即世界之属。身心即众生之类。然世界与众生。离空则无有根。空离觉心则亦无根。故佛菩萨教众生。始以解空。终以悟心。心悟则空与世界众生。皆不可得。所谓大觉心者。譬如浮云相尽。不待举目而明月在前矣。浮云则空有之譬。明月乃喻固有之常光耳。或进曰。由尘而达根。由身心而达空。由空而达心。乞师指某甲。只今心在何处。师笑曰。汝若无心。设此问端又是何物。进者罔措。师曰。将心问心。指心不知心。是汝错。是梅西错。曰是学人错。曰汝若果知自错。则汝行里坐里饥里寒里。境缘顺逆是非里。能不忘此错。则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汝有日自知在。不惟众生国土与虚空。皆在汝心。即大觉心。离汝心亦不可得。进者稽首而退。
夫理。性之通也。情。性之塞也。然理与情而属心统之。故曰心统性情。即此观之。心乃独处於性情之间者也。故心悟。则情可化而为理。心迷。则理变而为情矣。若夫心之前者。则谓之性。性能应物。则谓之心。应物而无累。则谓之理。应物而有累者。始谓之情也。故曰。无我而通者理也。有我而塞者情也。而通塞之势。自然不得不相反者也。如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相近则不远复之谓也。相远。则不知复之谓也。不远复。根於心之悟也。不知复。根於心之迷也。故通塞远近悟迷。初皆无常者也。心悟。则无塞而不通。心迷。则无近而不远也。呜呼。心果何物乎。能使人为圣人。又能使人为众人。圣人与众人。亦皆无常者也。顾我善用心。不善用心何如耳。心之为物。不可以内外求。不可以有无测。内求不免计心於身内。外求则不免计心於身外。有求则不免计心於声色形骸。无求则不免计心於寂灭虚空。如是求悟心者。皆不善求者也。故曰离心意识参。若然者。若攀缘心不歇。则情根终不枯。情根不枯。则心意识终不能离。心意识不能离。则神不凝。神不凝。则不一。不一。则不能独立。不能独立。则有外。有外则有待。有待。则物我亢然。故触不可意事。不免勃然而怒。遇可意事。不觉欣然而喜。喜怒交战。寤寐无停。要而言之。不过总为心意识搬弄坏了也。故真参学者。寒不知寒。饥不知饥。劳逸相忘。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方此之时。知得心意识无坐地处。如是积久。一旦根尘逈脱。常光现前。至此则心之内外有无。非内外有无。皆凭我说雌说黄。皆自然与修多罗合。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是也。古德有云。不是死中发活一番。终是药汞银。触火必飞去矣。又曰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此皆亲证实悟之样子也。年来禅学与道学之徒。初不知心是何物。便泼口谈禅。孟浪讲学。一涉危疑。便丧胆亡魂。被境风吹坏了。娘生鼻孔。作不得一些主宰。实不如三家村里。一丁不识不知。但种田博饭吃人也。
龙树乃九地菩萨。其破四性。则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嗜欲浅而天机深者。一闻而能思。思而能精。精而遗闻。闻遗所脱。所脱则能消。能所既荡。虽处於境缘顺逆之中。应而无累。则多生种子现行。日损一日。损之又损。终至於无损。忽然契同。由是观之。则前之所谓根尘既消者。与夫忽然契同者。果一耶二耶。一则前不是后。二则舍前无后。而学者不媿推四性之不精。反疑龙树之偈无验。譬病重而不耐服药。见病不去。遂大怒而骂药无验也。夫治身病。必以神农为药师。治心病。亦必以龙树为药师。舍神农本草。虽华陀扁鹊不能治身病。而学者欲治心病。不以龙树破四性之偈治之。欲其病愈亦未之有焉。此偈予初闻而骇。既而疑。因痛思不已。用之境缘顺逆之际。多败绩。败愈多。战愈力。自是敢战而[拚-ㄙ+ㄊ]死。予始胜。噫。要知盘中飱。粒粒皆辛苦。若是种田人。闻此必泪堕。后生小子。理惑心浮。不知惭媿。业必不消。病难坐愈。加以闻诲生不受善之心。甘作护短之金汤。呜呼哀哉。我知龙树复生。耳提面命。不遭病者之唾骂。无有是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