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石屋清洪禅师语录
石屋清洪禅师语录
重岩之下。希古为俦。彻证本根。一了便休。纷纷玄徒。念死话头。待兔守株。求剑刻舟。
重岩之下。草莽日交。人影不来。黄叶飘飘。谷鸟晚啼。山月夜高。松露鹤飞。湿我禅袍。
重岩之下。蛇虎为邻。我心既忘。彼性亦驯。人生在世。各具天真。含齿戴发。胡为不仁。
重岩之下。未透本根。触境逢缘。扰扰纷纷。应须悟理。超越见闻。久久自然。左右逢原。
重岩之下。静默自居。三际不来。心如镜如。斜月半窗。残火一炉。嗟彼睡夫。蝶梦蘧蘧。
重岩之下。皤然一叟。裰兮无边。袴兮无口。夜入禅那。昼勤陇亩。道在其中。别更何有。
重岩之下。目对千山。一根返源。六处皆闲。白云飘飘。绿水潺潺。动静自忘。别是人间。
重岩之下。不修形骸。木食草衣。布袜笋鞋。竹密暗窗。苔深覆阶。萧焉忘情。寂尔虚怀。
重岩之下。饱饭熟眠。纵情放逸。岁月虚延。老病时临。众苦交煎。临渴掘井。热闷徒然。
次韵送智西堂归灵隐
一榻平分鉴古轩。炉熏相对坐忘眠。山林礼乐无今昔。时节因缘有变迁。树影高低深夜月。猿声长短五更天。两冬不得梅花信。又约梅华到冷泉。
会赵初心提举
老来脚力不胜鞋。竹杖扶行步落华。待月伴云眠藓石。寻梅陪客过邻家。粥香瓦钵山田米。雪泛瓷瓯水磨茶。今日为翁时暂出。此心长只在烟霞。
别南山经室
屋借云边两载居。晴原无事便携鉏。和香采得邻家菊。趂嫩挑来自种蔬。秋殿寂时山磬歇。夜窗虚处柏烟疎。明朝又向他山去。何日重来读梵书。
秋日秦川道中
处处西风叶落频。偶归湖寺暂容身。故人十有几人在。世事万无一事真。扰扰劳生同作梦。明明果报各由因。余谙此理能消遣。终不随他自损神。
偶作
今年七十七頺龄。血气潜消老病增。踏雪探梅知履重。挑云过岭觉肩疼。光阴别去忙如箭。世念消来冷似氷。却忆向时游岳洞。两三回上最高层。
冬至
昨宵冬至一阳生。万物欣欣尽向荣。铁树华开红朵朵。石田笋出绿茎茎。人间化日才添线。竹外幽禽便转声。白发老僧窗下坐。炉香多诵两行经。
却南州提举再招
自嗟业系在娑婆。一度寻思一叹嗟。世上多逢人面虎。山中少见佛心蛇。御寒补衲裁荷叶。遣睡煎茶煮瀑华。老拙背时酬应懒。不能从命出烟霞。
雪中示徒
六出飘飘入夜多。洒窗相似扑灯蛾。山家富贵银千树。渔父风流玉一蓑。深径绝无樵子语。阴崖却有猎人过。庵前黄独无寻处。唯见寒梅数朵华。
送皋侍者
侍者参得禅了也。万两黄金也合消。世上岂无千里马。人间难得九方皋。
送漆匠
里面尽情灰得了。外头方始好揩磨。虽然本有灵光在。也要工夫发用他。
送真藏主礼育王
雁荡天台华顶峰。鄮山乳宝接天童。徧游元不离双足。尽在摩尼一点中。
送就禅人礼祖
人人有具黄金骨。何必诸方礼塔头。堪笑丹阳就禅者。春深物自浙东游。
送松江深上人
参方礼祖外边事。一着工夫在己躬。亲觐阿师秋已半。树雕叶落露金风。
送椿上人礼普陀
寒潮日夜吼雷音。耳听何如眼听亲。小白华岩观自在。频伽声里现全身。
示禅上人
古今无法可传流。只要偷心死便休。大抵是他人自肯。福源不会按牛头。
送雪峰维那
留香堂里十声佛。惊倒江西马簸箕。八十四人扶不起。维那归去莫教迟。
送人游五台
去去台山最上层。文殊合掌笑相迎。岩前有个金狮子。颠倒骑归与老僧。
送针工
手携刀尺走诸方。线去针来日日忙。量尽别人长与短。自家长短几曾量。
示真副寺坐圆觉期
百日期中痛着鞭。工夫到处话头圆。多生业障俱消灭。佛境分明在目前。
送实监寺回大觉
杨岐骨格气雄雄。一夏相忘寂寞中。秋至思归天目去。竹房闲掩听松风。
送愆上人回乡
孤身行脚缘何事。策杖归乡有底忙。白业不修禅不会。可怜空过好时光。
送德都寺回里
德云不在妙峰顶。却向别山相见来。从此罢休行脚念。坐看心地觉华开。
送真侍者
几年入众为参禅。三唤机缘未倒边。再去诸方重请益。却来这里吃粗拳。
送福上人礼祖
祖师塔是鹘仑砖。只在山边与水边。一一从头巡礼徧。草鞋依旧自还钱。
示来上人
看水看山何日了。奔南走北几时休。可怜身在袈裟下。道业未成先白头。
送净发待诏二首
结缘待诏到山中。廊下诸僧尽整容。方丈老人何不剃。要留白发过隆冬。
又
剃了又长长又剃。一年几度远烦过。大夫只管来求福。我福如何有许多。
送圆上人
妙净圆明全体现。不须来问我如何。正因行脚禅和子。知解何曾有许多。
送问上人归大乘
一句明明向汝道。冷如猛火热如氷。上人若不信我说。急急回归问大乘。
送人之五台
短策轻包上五台。银楼金阁正门开。文殊相见吃茶了。收取玻璃盏子来。
送门上人
夏在大乘堂里住。冬初来扣福源门。莫嫌老我无言说。一曲渔歌隔岸闻。
送明道者
工夫不到不方圆。心若坚时石也穿。不见头陀老迦叶。意根灭尽领金襕。
送大维那省母
桶篐爆处见根源。熟路重行三月天。日暖北堂萱草绿。对娘莫说老婆禅。
示茂道者
作佛生天容易事。最难难是做头陀。劳形枯骨安闲少。运水搬柴普请多。
示道人
自远相寻到鹅湖。殷懃请问做工夫。老僧真实为人说。出处伽陀一字无。
送勤上人
勤求警策做工夫。散乱昏沉尽扫除。后夜黑云消散尽。长天如水月轮孤。
示禅人二首
终日骑牛不识牛。何须辛苦外边求。只消蓦鼻牵来看。便是寻常这一头。
参得赵州无字透。玄关金锁尽开通。三更月下泥牛吼。八面玲珑海日红。
英上人求语
客冒春寒访隐扃。衲衣犹缀雪华轻。坐来出示诸方语。锦轴未开先眼明。
送维那之江西
上人壮志出丛林。一寸光阴一寸金。莫把世间闲学解。等闲埋没祖师心。
送凌侍者回净慈
十里湖光浸六桥。到时须着眼头高。断堤风暖杨华落。不是鸟窠吹布毛。
送观侍者
放下身心返自观。略无毫发许相瞒。云收雾卷乾坤阔。月上青山玉一团。
示勒道者
一片荒田一把锄。翻来覆去用工夫。一锄翻得春风转。也有瓜茄也有瓠。
示众
念未生时犹妄觉。瞥兴一念便伤他。工夫到此切须记。枯木岩前蹉路多。
示道者
行尽东西南北州。如今能得此心休。俱胝只在山中住。受用天龙一指头。
跋净首座血书法华报亲
父是谁兮母是谁。胸中五逆是男儿。看他义断情忘处。菡萏华开三四枝。
常侍者血书金刚经
此经在处皆有佛。不劳心力更施功。祇园秋晚霜华重。树叶红於血染浓。
寄魁书记
僧住城隍佛祖诃。先贤多是隐岩阿。山泉流出人间去。清水自然成浊波。
寄净慈平山和尚
年老心孤忆弟兄。中峰且喜过南屏。潺潺一派双溪水。流入西湖更好听。
领破蹄穿五百牛。南屏寺里一栏收。皮毛换得光生也。拽杷拖犁再起头。
寄友二首
山舍无聊夜卧迟。因君记得去年时。豆华棚下曾分榻。月落松梢尚咏诗。
万松影里三间屋。枯木岩前一个僧。三二十年如此过。肯将清淡换虚名。
赠古樵
空劫已前无影树。撑天拄地赤条条。新州有个卖柴汉。收拾将来一担挑。
赠无岸
举头四望白弥弥。南北东西竟莫知。不用篙篙撑到底。回头便是上船时。
赠本源
滔滔心地中流出。低下随宜不自高。坎止流行皆末事。终归大海作波涛。
赠石崖
千寻拔地青如玉。万丈凌云硬似刚。望见崄巇多退步。有谁撒手肯承当。
赠无敌
眼空湖海气凌云。杰出丛林思不群。古往今来谁是我。得饶人处且饶人。
赠白庵
一色虚明含法界。四檐皎洁若氷霜。小窗几度雪晴夜。不见梅华只觉香。
赠别涧
湛然不入众流数。瞪目观来果必殊。但得煮茶增味好。谁能泛滥落江湖。
赠别峰
峭峻万峰齐不得。孤危众岳势难同。善财参见得云处。又在那边苍翠中。
真赞出山佛二首
头发髼松下翠微。冻云残雪缀伽梨。不须更问山中事。观着容颜便得知。
肘破衣穿骨裹皮。下山回首步迟迟。父王休遣人来问。颜貌不如宫里时。
观音大士二首
童子南询尚未回。白华岩下望多时。长天万里无云夜。月在波心说向谁。
水即是波。岩即是石。坐证圆通。斯为第一。
罗汉二首
一切不为。长年打坐。执法修行。如牛拽磨。寂灭现前不见前。待出定来重勘过。
一个浑身。一瓶秋水。物外生涯。只这便是。白眼看他世上人。手捺双趺笑而已。
达磨二首
面黑齿缺。心粗胆大。梁王殿上。撒沙抛土。少室峰前。开华结果。槲叶岩台。蒙头宴坐。夫是谓之菩提达磨。
一言不契渡江淮。熊耳峰前去活埋。无限家私狼藉尽。何争一只破皮鞋。
赞及庵和尚并师同帧
二老比丘。有何因由。先觉后觉。东州西州。建阳山中相见时。好於骨肉。西峰寺里再参后。恶似冤雠。从此父南子北。不知云散水流。在你也报尽已归兜率。在我也业烦尚寄阎浮。是非恩怨难分处。一片松阴盖石头。
自赞
板齿生毛。面孔无肉。受灵山记。欠人天福。瘦棱棱。却如碧海波心涌起一座玉岩。硬剥剥。好似白云堆里突出千寻石屋。道是天湖庵主。不是我同流。谓是福源住持。亦非吾眷属。眼里无筋底。未免向影子上胡猜乱猜。皮下有血底。终不向丹青上东卜西卜 咦。切须莫展与人看。挂向闲房伴松竹。
禅人求赞
发白面皱。皮黄骨瘦。用尽自己心。笑破他人口。情知衰世道难行。却来静处闲叉手。看天湖鹅湖二水同流。对霞峰胥峰两山并秀。何缘得此优游。端的自能跳透。不是禅翁自点胸。古今尽道苏州有。
辞世偈
青山不着臭尸骸。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
石屋和尚语录卷下(终)
福源石屋珙禅师塔铭
前四明延寿禅寺沙门 元旭 撰
师。讳清珙。字石屋。苏之常熟人也。俗姓温。母刘氏。生之夕有异光。实宋咸淳八年壬申也。及长。依本州兴教崇福寺僧永惟出家。二十祝发。越三年受具。一日有僧杖笠过门。师问之。僧曰。吾今登天目。见高峰和尚。汝可偕行否。师欣然与之偕行见峰。峰问。汝为何来。师曰。欲求大法。峰曰。大法岂易求哉。须然指香可也。师曰。某今日亲见和尚。大法岂有隐乎。峰嘿器之。授万法归一之语。服勤三年。大事未明。忽辞他行。峰曰。温有瞎驴。淮有及庵。宜往见之。至建阳西峰。见及庵。庵问何来。师曰天目。庵曰。有何指示。师曰。万法归一。庵曰。汝作么生会。师无语。庵曰。此是死句。什么害热病底。教汝与么。师拜求指的。庵曰。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意旨如何。师答不契。庵曰。者个亦是死句。师不觉汗下。后入室。再理前话诘之。师答曰。上马见路。庵呵曰。在此六年。犹作者个见解。师发愤弃去。途中忽举首见风亭。豁然有省。回语庵曰。有佛处不得住。也是死句。无佛处急走过。也是死句。某今日会得活句了也。庵曰。汝作么生会。师曰。清明时节雨初晴。黄莺枝上分明语。庵颔之。久乃辞去。庵送之门嘱曰。已后与汝同龛。未几。庵迁湖之道场。师再参。次命典藏钥。庵尝与众言曰。此子。乃法海中透网金鳞也。一众刮目以视。后灵隐悦堂誾公。会中居第二座。遂罢参。登霞雾山卓庵。名曰天湖。道洽缁素。户屦骈臻。伏腊所须。不求自至。凡樵蔬之役。皆躬自为之。有古德之风。禅暇喜作山居吟。传者颇多。师於此山。有终焉之志。俄而嘉禾当湖。新创福源禅剎。以师之名闻。诸广教驰檄敦请。为第二代住持。师坚卧不起。或者劝之曰。夫沙门者。当以弘法为重任。闲居独善。何足言哉。於是翻然而起。大开炉鞴。锻炼学者。谈者以谓真能起及庵之家者也。居七年。以老引退。复归天湖。至正间。 朝廷闻师名。降香币以旌异。 皇后赐金襕衣。人皆荣之。师澹如也。至正壬辰秋七月廿有一日示微疾。阅二日。中夜与众诀。其徒请曰。和尚后事如何。遂索笔书偈曰。青山不着臭尸该。死了何须掘土埋。顾我也无三昧火。光前绝后一堆柴。掷笔而逝。阇维。舍利五色璨然。不知其数。其徒收其灵骨舍利。塔于天湖之原。以及庵之塔配之。示不忘同龛。师之意也。寿八十有一。腊五十有四。有弟子愚太古者。高丽人也。亲得师旨。说偈印可。有金鳞上直钩之句。其王。以国师之号尊之。闻师道行。意甚倾渴。表达。
朝廷。诏谥佛慈慧照禅师。移文江淛。请净慈平山林公。躬入天湖。取师舍利馆伴归国。平山与师为同参。皆愚公之本意也。师之上堂法语。山居诗颂。其徒至柔。刊行于世。且以师之行状。征予铭之。予昔见师于福源。臞然其形。道韵可掬。今已四十余年矣。因感慨而为之铭。铭曰。
西来直指 教外别传 惟上根者 乃可得焉 传亦无传 得亦无得 如太虚空 荡焉罔极 卷卷石屋 心如死灰 划然顿悟 火里莲开 惠朗之孙 及庵之子 源清流长 根茂实遂 迹留霞雾 名落湖江 争先快睹 景星凤凰 入灭至今 几三十祀 双塔岿然 清风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