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与李青郎茂才
前承华翰。知丈能向此门。发如是志。嗟叹再三。每向人前。亟称东家李矣。及涵初居士来山。又闻。律身端谨。范众严肃。益见非空腾口说者。呜呼衰暮之季。何得有此乎。夫臭利之场。见者驰神。大道之言。闻者掩耳。非独风浇俗靡。弗克自振。亦其智劣骨俗。故甘受转轮耳。今丈乃能当斯世。而奋然自拔。直欲穷到古人见处。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也。但斯道之入。未可容易。不得向自己思虑上求。又岂可向他人口吻上讨。直须从人法双忘。后突开正眼。然后见一切语言。一切知见。全不当情。始称丈夫之事。若稍觉有可见处。有可喜处。有可拟议处。有可主张处。并是邪魔外道。非吾眷属。或稍觉无可见处。无可喜处。无可拟议处。无可主张处。亦是邪魔外道。非吾眷属。如今日一二士夫家。借儒解释。援释谈儒。非不自谓新奇度越。其於斯道。直是如醉如狂。而且广煽邪说。诳误后学。则其罪通於天矣。盖一心境界。决非一切。若不从全无缝罅处拶入。通身脱落后承当。纵有百千神通。百千三昧。终成下鬼也。丈欲从事於此。可不择门而趋乎。傥能拨冗入山。尚当别有倾倒。
与朱葵心茂才
某谬堕僧数。鄙秽无闻。辱荷曲成。感愧感愧。然壶山之事。终不敢染指者。非矮节以自高也。特以某非住庵之僧耳。某削发入山。祇为生死二字。至於田舍眷属。早已唾涕弃之。岂於此而收其已弃耶。此不可住庵一也。素性疎散。不闲世务。迂拙任情。难投时好。此不可住庵二也。某受先师戒约。不营世缘。不干豪贵。瓶钵随缘。分文不畜。一旦住庵。则油盐茶米。将安所取乎。此不可住庵三也。又闻。建城诸僧。见士大夫之礼。反在庶民之下。此法灭之兆也。可胜痛哭哉。故某自来。未尝轻投一刺。即有枉顾。并不报谒。或承宠召。托故避之。岂曰倨侮。以为僧之体。宜如是也。此不可住庵四也。兹袁公乔梓。辱承翰教。雅爱殊深。谦光可挹。令人心愧。然奈某之不可住庵何哉。第兴造之缘。为释子者义。当殚力赞成。其敢自爱。至於庵事。仍付旧僧摄理。余不尽言。专俟驾临倾倒。
复李青郎茂才
清修借榻。时领玄音。兼承高谊。益深刻铭。别来归山。音信未通。三月接司衡书。始知足下首冠多士。固卞璞不容其久晦。亦知学道不碍於应世也。来书云。世人被业风簸弄。如傀儡然。真可笑愍。诚如来谕。但请即从业风簸弄处。推而穷之。则傀儡之义益精。傀儡之义益精。则不见可笑。亦不见可悯。身心不遣而自无。世界不观而元寂。而所谓傀儡者已化为广长舌相。即三藏所诠。五宗所指。又岂有出於是哉。今司衡以札见召。盖欲理九贤之旧业也。端阳之后。当复聚首。傀儡之义。不犹信乎。到日拟为足下作罢参斋。唯足下留意。幸甚。
复蔡司衡茂才
仲春之初。曾会陈良老云。尊驾尚未抵郡。及接手书。始知。到郡已遽归也。来书云。归日万缘都澹。唯有一件大事未明。实增惭愧。终日忽忽。如有所失。若实实有此意思。则入道不远矣。但复云。如更阑戏散。酒罢客归。生出无聊景况。则所谓忽忽如有所失者。已分於第二念了也。譬如世人忽失重宝。急於寻觅。岂更暇顾更阑戏散等。而生无聊之景况乎。大都学道之士。只以大道未明为忧。决不可妄生第二念。况世缘如幻如化。生非有生。灭非有灭。若见其有生有灭。已错了也。更从而欣之戚之。不尤错之错乎。九贤书。伪妄实多。远玷前哲。删而正之。实余本怀。兹承雅召。敢不趋赴。拟於端午后出山。不必遣人来接。钟山事。俟到日商之。
答闻谷大师
某前趋谒。遽以俗缘促归。未及饱领法诲。心殊怅怅。所命述诸祖道影赞。以他缘羁绊。未及速成。至今月初方就。正具书呈上。函未出门。而省衷师至。辱承宝翰。兼荷宠锡。感愧何极。祖影下卷。沈文学。方失之延津。而曹大参。乃递自湖南二千里外。不谋而合。先后不差。机会亦大奇矣。但某思。曹公所请。重在大师巨笔。某何人斯。敢代大匠斫乎。矧憨大师鸿裁。如日月光。某冒昧而续其貂。则爝火之失照久矣。观者不以为鄙。必以为狂。是立谤之招。而开罪之隙也。第尊长有命。弗敢固方。故思勉强撰就。呈以报命。盖冀慈恩之斧削耳。若曰传示四方。则某岂敢。前闻。仪峰老人。高风密证。真末世之标表也。某心不觉向往之甚。思当斯日。而有斯人。可令其湮没弗传乎。然其责实在大师。乞详录出付梓以传。亦今日一盛事也。何如。
答翁茂才
前辱临敝剎。未及奉挹清光。及承雅咏。始知非尘俗中品也。复蒙翰教。知已发大心。已具正信。良为不易。昔人有望剎影而知归者。有隔江招手而悟去者。相知岂在形迹哉。但足下既以养亲为事。岂容弃去。良以。孝为大戒之首。孝为成佛之本。能善事二亲。即仝供养诸佛也。抑来教云。法法元无法。观心何有心。又云。受色仍空色。闻音不碍音。诚如是。又何出世入世之分乎。祇为从来依文字义理上领解。所以说无法无心。而实有法有心。说色空音空。而实有色有音。则足下之所不能自欺者也。今要知入世出世本领。须是将此等语言知解。一坐坐断。惟向圣贤句中。实实参去。如中庸道鸢飞鱼跃。即斯道之着察。今单单看。鸢飞鱼跃。如何即是道。不可将心思揣度。不可将语言注解。不许向师友问辩。但默默向己实实参去。日久月深。云开日现。自然悟去。则知向所论有法无法等。皆戏论也。承赐佳咏。足征高雅。愧枯拙无以和。小刻附呈。此复。
答潘茂才
来教谓。人我相难尽。此岂特足下。三教圣凡。实判於此。有我谓之凡。无我谓之圣。然此我相根底甚深。盖在本命蒂中生来。此病不是解说道理者可去。亦不是用心克制者可去。亦不是澄心息念者可去。直须向父母未生前。开一只眼。则又何人我之可得哉。然所谓父母未生前者。非揣摩潦草而得。要在当人深参实究。忽然於不思议中勘破。则能所忘。是非泯。圣凡一。仲尼老子。是个甚么。非独仲尼老子。千贤万圣。决无别路了也。足下勉之。
复一念法师
前辱临敝剎。冀领大教。不意遽别。心殊怅怅也。继承华音慰问。感谢何如。所示五灯证教。足见为法心勤。良为不易。但愚意。禅讲相非。虚空强割。自古及今。弊非一日。又何必今日特集一书乎。况足下资禀高明。意气恬密。卫护法门。当图其大。今日宗不成宗。不待教家非之也。教不成教。不待宗家非之也。蛊乱众生。惨如砒鸩。某深夜思之。未尝不堕泪再三。今足下傥能深加体究。广为弘扬。其卫道之功。不尤远且大乎。前览天主教辩数条。理俱无疵。但文字上。颇有碍处。乞再审之。以行何如。余容面悉。不一。
答如是师
金仙一别。屈指十霜矣。忽辱华翰慰谕。知高谊不忘念不慧也。但过誉种种。令人增愧。兼承珍锡。顶戴曷宁。承谕。邪风流布。莫甚今日。此实法门之深忧。奈不慧人微望轻。德凉智浅。又安能回狂澜於既倒乎。区区之望。实愿诸贤竞起。共扫魔踪。庶几再见汉官威仪也。泉城诸友。既能共究台宗。扶佛正法。诚为不易。此又法门之深庆也。但台宗最为精密。未可草草。亦必须兼善他宗。方可独崇本旨。其尤可痛惩者。不可堕在义学社火里。必当冥修内观。以求正悟可也。若观谛未忘。坐在玄妙窠臼中。则圆顿之旨。止是路途茶饭。况内观全无。但逐语言生解。只在争竞是非上过日。岂是大丈夫之事哉。余每谓。天台一宗。自四明之后。变成义学。竟不知智者亲见灵山一会。是何境界。可不悲哉。惺谷师刚肠直履。固所素闻。但当相见时。乃己事未明。而急於判论是非。未免至明人前。有三尺暗也。所遗笔记。或此之类。则足下不可不再审也。伏惟慈照。不宣。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一
永觉和尚广录卷第十二
嗣法弟子 道霈 重编
书下
复林得山农部
屡承宝札。谆谆挽留。且急以开堂为劝。足见为法心勤。非浪称檀越者比也。但某思。时当末运。魔鬼为害。到处妄据师席。力谋开堂。破灭宗风。莫此为甚。所以鼓山三载。紧闭口门。不啻三缄。非甘心自委。盖不欲打入流俗队中也。今岁泉南之役。乃为彼中全不知有此事。况又人事凑集。势不容委。故孟浪为之。聊作嚆矢。然亦是自守弗坚。遂为业风所转。所谓聚六州之铁。不能铸成这一错也。伏乞。海涵容其自便。譬之麋鹿逢人。岂胜恐怖。一任山深林密。是为至幸矣。会晤有期。尚容面悉。
复曾二云大参
佛所说诸经。有三乘不同。未可一槩而说。如除相空以存本性。去邪念以归正道。此正小乘宗旨。二语只是一意。由执相故邪念。由邪念故执相耳。若大乘则了相即性。诸相本空。安待除。本性自如。安待存。若必除彼以存此。是之谓生灭法。楞严经中。备陈此旨。细看。当自知之。如高皇帝所诏三经。楞伽乃大乘顿教。开卷百八问。便非二语所能摄。即金刚心经。虽有破相之说。然彼云。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何等境界。若如二语所说。则正是有生有灭。有垢有净。有增有减。岂知真空实相者哉。承谕作三经路疏。恐力有不逮。但楞严一经。能备三经之旨。精研一经。三经如破竹耳。佛语宗语。实非有异。但佛语有浅深。普接三根。宗语单接上根。即佛所谓。最上一乘。及教外别传也。六祖以前。不尚机锋。平实开示。缘人於口吻下承当。则祖道远矣。故马祖以后。乃用机锋。只是从旁敲显。使人自悟。於正旨上。未敢一言措及。恐人依语生解也。如云相见了也。若是个中人。便如镜照镜。若稍涉疑端。便白云万里。岂可更加注脚。如云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此乃断绝渠解路。令渠无作活处。若是个中人。便超出牢笼去也。愚见若此。幸照裁之。
与曾二云大参
前承台谕。有禅语不同佛语之疑。已略奉答。然以楮尽。未悉所陈。今请详之。禅语之不同於佛者。言句也。其旨则无有不同。即佛所说三乘之外。最上一乘也。其原出於世尊拈华。迦叶微笑。佛已自谓是教外别传。既称别传。岂强同於诸经哉。他如文殊之白槌。弥勒之弹指。迦叶之倒剎竿。以至达摩之不识。二祖之拜起依位而立。六祖之举网张风。其语不一。皆与诸经迥别。又非待后人始为之也。大都禅语。不可作奇险看。不可作幽深看。不可作隐谜看。乃是直指此事。令人当下领会耳。台下但能於儒家鹅飞鱼跃处。吾无隐乎尔处。予欲无言处。亲切透出。则宗下语言。皆可一笑而破。又安有异同之可言哉。若局在言句上。较其同异。则名言成碍。义理作障。又安能入默识之境界耶。某兹以浙中闻谷老宿示寂。乃某禀戒之师。分当往吊。计必中夏方归。楞严略疏。仅完六卷。前蒙按台应公见顾。取草阅之。亦许为灾木。但今有此行。恐一时未能卒业也。谨此奉闻。曷胜悚栗。
与张二水相国
某冒昧一出。指鹿为马。宜不齿於大人君子之口。何幸。道爱特深。俯垂慈照。安居半载。僧众无虞。实大德之所帡幪也。敢不深铭。前辱珍仪。不胜愧谢。百首山居。足见於本分留心者也。虽转身一路未见所长。而清逸流丽。洒然出尘之意。觉诸老所和。当让一筹也。紫云旧有开士传。兹为重较。仍为补胜国及我明诸尊宿。一期小录。深知不似。特以寿昌一脉。若断若续。而兼之魔风广煽。蛊乱法门。故勉强鼓两片皮。冀欲捄其万一矣。兹以二册奉览。伏惟照亮。曷胜荣幸。
某冒据紫云。结制两期。但虚费舌头而已。非独无一人稍通其意者。即求一真实参究之士。亦不可得。盖我宗门下。无意识领略底禅。无逐段商量底句。直要渠向全无缝罅处透入。通身脱落后承当。其或未能顿领。始有看话头等法。盖是死尽其偷心。庶几天光自发也。近日宗风大变。率尚虚头。师徒授受。专学答问。学拈颂。文字稍通者。则冬瓜印子付之。自误误他。甚至饮酒博奕戏笑猖狂。自谓我宗下人。不受绳检。不拘小节。视吾辈所劝勉。直以为老婆禅而已。呜呼宗风欲灭。魔鬼兴妖。静言思之。良可痛哭。但某力绵识劣。不堪大任。故思打退鼓。屏息於青山白云之中。煨折脚铛度日而已。兹归鼓山。未及躬叩。谨以寸楮布谢。伏惟慈照。幸大。
与吕天池司农
佛法本非难事。而人自难之。所以顿成千里之隔。正如人坐在海里叫渴矣。但能不起诸见。直下领会。有何难哉。如山谷闻木樨香。虽是得晦堂力。然晦堂何尝於本地上。着得一字指示。但是截断其生平见处。待伎俩不行。知解销落。乃忽然撞着。今老居士。当归林之暇。世间之念已空。文字之好已绝。能从此放下中。更加放下。然后於二六时中。独提起一则无义味话。漫漫地参详。嘿嘿中体究。看他是个甚么道理。不可生卜度作知解。但祇恁么参去。忽然有日于知解不动处。豁然磕着。而大事毕矣。切莫言年老不能参。亦莫言工夫用得浅。盖此事不论人之老少。亦不论工夫浅深。乃是寻常眉睫边事。会则便会去也。兹归鼓山。感铭厚德。未能躬叩。谨以寸楮布谢。兼致区区。伏惟慈照。幸大。
与蒋八公太史
儒释虽分途。而终无二性。但儒用之以经世。释用之以出世。经世故。止谈人道。止谈现在。出世故。广谈十界。备说三世。其教似分。而实合也。居士独能广涉儒释。精研一性。在温陵。可多得哉。但夫子所言。性与天道。决不可闻。所以重默识。欲无言。大有深意。此一着子。更愿留神。庶几孔子心肠。释迦命脉。总在居士手中耳。某虚度两期。懡[怡-台+罗]而归。仰戴厚德。曷胜铭感。不及躬叩。谨以寸楮布谢。兼致区区。伏惟慈照。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