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

  又。
  山野居常。恒忧法门寥落。即外护金汤。难得真寔荷担之人。昨幸见居士。大慰夙心。现宰官身。竖正法幢斯时大有望焉。若山野朽株。为法门弃物。承法爱之深。自信夙缘。虞山之会。匆匆未尽所怀。辱联舟远送。更感惓惓。别后。仲夏望后抵匡山。卜居山南七贤五乳之闲。诛茅数椽。聊尔栖息。前寄八行时。尚未得定止也。一向老病相侵。幻躯故有湿疾作楚。冬来方觉小可。护法编时对披读。诸老塔铭。言言指归向上一路。得宗门正眼。我明法运大开。赖有此为衡鉴。若刻施流通。利法不浅。其稿。俟明春当专持上。
  又。
  向致楞伽笔记。此经的为心宗正脉。未审曾留意否。近来东南衲子中。参究向上者多。苦无明眼宗匠指示。都落光影门头掉弄识神。被冬瓜印子印坏。又不肯亲近教乘。求真正知见。实为难得。宰官中向三十年来。护法大心者不少。而求真真潜心本地功夫者。亦不多得。大段士大夫太煞聪明。无论若禅若教。一状领过。从前目中[番*ㄆ]大名者。可槩见矣。此时不但世谛。即法门中更难。言之为可流涕。方今世道浇漓。法门寥落之秋。非大力量人出。谁为匡持。尝谓匡世道在正人心。护法门在正知见。然正人心。必以正知见为本。所谓不偏不党。王道荡荡。非至公无我之心。何由一群情而定众志哉。然无我之学。必从法中参究功夫。将身心世界大破一番。揭露本有大光明藏。方能观身世如空花泡影。视功名如梦幻水月。自然齐生死。一是非。超毁誉。如此。方敢言视天下为一家。视群生为一身。廓然大公。斯则人心自正。世道可淳。而致君泽民之效。无越於此矣。谛观宋濂溪之学。实出於此。故能羽翼 圣祖。开万世太平之业。读护法编。未尝不抚卷而叹也。季世末习。大有不可挽者。必若人。然后可言太平之治。且天道运而不息。岂斯世而绝无斯人哉。山野自愧为法门弃物。生无补於世。而忧法之心。如出诸己。故所望於居士者。重且大。切愿乘时深畜厚养。以胥 天眷。其於 社稷苍生。引领翘足极矣。安忍不发深心重愿乎。护法编。文章不必重加批点。但就诸祖塔铭开正眼处。略发一二。则已为赘。幸蚤刻之为望。近拙述楞严通议。先已令致览。此经广博。包含一代圣教。迷悟因果。理无不彻。向来解者。未尽发挥。山野此作。大非故辙。似更易入。其法华通义。亦尽翻旧案。不知法华。则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知楞严。则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知楞伽。则不辨知见邪正之是非。此三经者。居士宜深心究之。他日更有请焉。
  又。
  护法录。即禅宗之传灯也。其所重。在具宗门法眼。观其人。则根器师资。悟门操行建立。至若末后一着。尤所取大。今於毫端通身写出。不独文章之妙。其於护法深心。无字不从实际流出。其於教法来源。显密授受。详尽无遗。此古今绝唱一书。非他掇拾之比。今但就宗门诸大老塔铭中者。以正见正行为主。如居士之见者大同。亦不敢更增染污。其於碑记序文。特文章耳。则不必也。今以后寄底本覆上。若早刻一日。则法门早受一日之惠也。山僧向读 高皇文集。有关佛教。及诸经序文。并南京天界报恩灵谷能仁鸡鸣。五放建寺中。各有 钦录。簿中所载要紧事迹。意要集成一书。以见 圣祖护法之心。若同此录共成一部。足见昭代开国君臣一体。亦古今所未有也。惟居士乘此留意一寻。最为胜事。实山僧所至愿也。
  又。
  辱手教委悉近况。且述眉公札中末后句。此山野久所切心。不待今也。养老社。盖自慧诚首座愿力。山野赞叹。愿舍所居而已。此何时也。求安且不暇。又何以多事自扰乎。况年来衰病日至。足有湿疾。行履多艰。山居草草。聊尔栖息。且惧余日无多。生死心切。闭关绝缘。单提一念。待死而已。昨於中秋。业已从事。念二十余年。苦海风波。青山白云。时在梦想。今幸一旦遂之。又肯作等闲看耶。今关中一切禅道佛法。束之高阁。一味守拙。每想古人有昼夜弥陀十万声。今愧衰老。色力不充。自试常能强半。特效远公。六时莲漏。以香代花。数月以来。身心自臻极乐。知垂念之深。故敢以告。
  又。
  侍者回。得法音。知近日心地脱洒。此非真实工夫不易得也。甚慰甚慰。承示不二法门之要。无越高座一机。非特一法而已。心法序。诚孟浪之谈。辱大手改正。顿成佳语。真还丹点化之工。非敢言必传。但存一种法门耳。承念国事艰难。无肯出死力者。此言固然。但观从古舍身为国之人。非临时偶尔而发。盖此等人品。有多因缘。非容易可拟也。一则当众生大难之时。自有一类大悲菩萨发愿而来。至其作用皆神通发。现。非妄想思虑计较中来。无论在昔。即如我 圣祖同时英雄。皆其人也。二则天生应运。匡扶世道之人。内禀般若灵根。外操应变之具。先有其本。及临时运用。如探囊中。百发百中。此留侯诸葛。与平原忠定诸公。即其人也。三则亦自般若愿力中来。负多生忠义果敢习气。刚方中正。确乎不可拔者。勘定大事。坚持不易。如文信国。明之孝孺诸公。生性一定而不可夺者。即其人也。方今目中天下人物。有一於此者乎。观其发言议论。有能一定戡乱扶危之识见者乎。无其本而欲责其寔。岂非过耶。故古之忠臣。有一定之材操。有必可为之具。不用则已。用必见效。即如当世才具两全者。谁其人哉。故古之建不拔之功者。皆预定於胸中。如范蠡子房武侯。进退裕如。岂以空谈为寔事哉。即如东坡亦文章气节耳。惟今居士。乃一时所属望者。第自揣其具。孰与於诸公耶。其所存者。特一片赤心耳。苟材具不充。何敢言天下大事哉。此山野向者。切切望居士深所养者此耳。以老朽观居士之心。审处诸公可为之事业。志能为之。至若戡乱扶危。操何术以为之。是岂旋旋从中煅炼而能者耶。即今之事。特细故耳。更有大於此者在。惟愿居士当早畜其具。幸无以躯命付之。为全策也。天下皆迷。岂一呼能觉。以知居士将有出山之意。故特遣讯。幸缓前绥。操具待时。天必有意。成就大业。万勿轻脱。若素养已就。相时而出。一见便为。如苍鹰拏兔。不留影迹。方是大手作略。岂为以颜面从人。而以躯命付之为得耶。高明以为何如。
  又。
  自得居士去秋出山手书。云养身有待数语。极慰鄙怀。不意国运多故。外患内忧。朝野惶惶 冲圣孑立。巨肩为难。幸一时夔龙济济。上赖祖宗之灵。下慰苍生之望。如居士正宜坚秉愿力。以负荷为心。障回狂澜。切不可以慷慨意气为任。又难以随时上下。为善权方便也。此山林蔬笋心肠。在大光明藏中。必有以寝处也。所谓大道之妙。难以言传耳。山野年来衰病日作。意非久处人世者。此生无复再晤之时矣。言之悲酸。山野所悲。不独时事。即法道寥寥。目中所赖护法之心。如居士者。指不再屈。岂特金刚幢耶。山野岭南之行。所得印心弟子一人。为冯昌历者。即四先生逸书之一也。惜乎早逝(书尾阙数行)。

  与徐清之中翰

  承委悉近况。深慰惓惓之念。圣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丈夫处世。以多难成其志。居士经历此番过。则骨刚气柔。心强力健。以成福寿之晚操。是则彼困横者。皆天之所以造就。皆我善知识也。如是则庆且有余。又何有以芥蒂乎。语云。人有可忘不可忘。然有德於我者不可忘。有怨於我者可忘。况人生福禄。秋毫皆前定。其损益非彼。皆我之固有也。此后正宜精持道力。远无益之友。省无益之费。凡所举念。但作未来之福为心。此诚没量大人也。何如何如。

  复段幻然给谏

  连奉手书。具见老居士忧国忧民。及忧法门之心。且辱问虑於山僧者。情何至也。山僧人虽草木。素抱怀出世愿。为法王之忠臣。慈父之孝子。此非虚谈。盖有所试。至若奉佛定业之训。生平盖有年矣。今不幸垂老。眼见世乱。此乃举遭劫数。即完业安可逃哉。顾逃之而不得者。乃名定业。若可逃而不逃。乃愚痴。况不以法门为重。而固守愚痴。岂智耶。屡接明诲。深感护法盛心。非特为山僧一人也。然所教者。若一闻乱。即推倒禅床。喝散大众。遂抽身而去。此苍皇失措。似非智者所宜有。山僧不能。一也。若云。一钵孤游。固是高杰。但山僧年近八十。有愧赵州。二不能也。若云。秋月为养老可归。即可逃名。闻秋月山场数十里。果木养生之物滋设。且恐力不能守。乃投献於王府。求遍於宰官。彼既好名如此。岂避名之所宜耶。若往则彼以我为奇货。且老[牛*孛]不字。此四不能也。然近名为避名。我到人到。如灵龟曳尾。此五不能也。老居士之爱我忧我。固切且深。在山僧有不能奉教者五。故趦趄不能自决耳。前云曹溪亦不可隐。若以地言之。诚不可隐。若以理揆之。此老居士所未知也。然云不可隐者。以海寇为忧。然曹溪去海将千里。扬[马*凡]不至。此无忧者一也。然山虽不深。而地处偏安。即天下大乱。乃不必争者。此无忧者二也。然道场今已千年。屡经更代。大乱不过唐之五季。而黄巢最惨。且亲兵至此。感六祖之灵。舍营地为供赡田。至今为黄巢庄。是以魔王为护法。无忧者三也。且祖庭禅堂。乃山僧所兴之丛林。生平功业。惟存此一事。色色皆我之固有。往如归家。不劳远遁终南。此无忧者四也。且曹溪之儿孙。皆山僧作养之弟子。今彼思我如慈父。往则如父视子。不必投人。此无忧者五也。然所养赡。不但旧日之檀越。即现在之山田可耕。蔬果可食。不必远求於世。亦不必待他人。此无忧者六也。且六祖道骨如生。乃法身常住。若依此中。则与法相依为命。若法身坏而众生乃死。此无忧者七也。闻之忠者以身殉国。若死於封疆。则死且不朽。今山僧愿为法王之忠臣。以佛祖慧命为重。若在匡山。真非逸老之地。即守定业。亦死之无益。若於曹溪。以一日之暇。开导来学。以续慧命。使佛法不断。山僧於此。纵遇大乱。即定业难逃。死且不朽。政若以身殉国者。死於封疆。则死亦得其所矣。可不幸哉。况远五可忧。而得七无忧。抑乃取之於固有。又何惮而不为耶。彼中方伯监司。已三致书。请回山三年矣。今本府具书出帖。差僧来请。坐守於此。山僧情不得已。应命而往。诚恐老居士闻之。以我有违大教。故敢一一备陈。奉慰护法之深心。万万不必以流言悚听也。惟心谅之。

  答袁沧孺使君

  屡承手书。知归心净土。决定无疑。不疑则决定信矣。幸甚幸甚。且云。但於天如净土远近。如想天竺之喻未决。然此喻原不亲切。至引梦喻最切。且又未分别净秽之想。所以於唯心之旨不明耳。惟佛说诸法如梦幻。又云。生死涅盘。犹如昨梦。又云。净秽随心。又云。昼为想心。夜形诸梦。故以梦喻唯心之旨。请试言之。然想有染净。皆生死本。故曰一切世界。惟想所持。然参禅要离想。而净土要颛想。盖以想除想。乃博换法耳。以众生日用念念染想。但造生死苦业。今要出苦。故念念净想。想佛净土。净想胜。则染想消。染想消。则净想纯。净想纯。则变秽土而为净土矣。如人想淫。则梦有欲事。然欲事虽假。在梦不无即以为真。若人白日专想净土。则夜梦化台宝地。极乐境界。受用自在。即为实事。此则净土但在梦觉之分。岂有近远之实哉。所以佛说唯心净土者。专在一念净想所感变耳。故曰。想澄成国土。然娑婆秽土。全是众生染想感结。纯一秽恶。而蠡髻梵王见之。纯一净土。正如恒河。人见之是清冷之水。饿鬼见之而为火。是以二乘人见娑婆是秽土。深生厌患。以不了即秽是净。故佛於法华会上。三变娑婆而为净土。要指目前日用行履。步步头头。皆是净土。如此。岂有十万亿之遥耶。然经说十万亿者。乃佛指华藏世界。娑婆之西。越十万亿佛土。有极乐国。乃阿弥佛所居实报土。令人知所归向耳。若言唯心。即华藏亦是唯心。况极乐耶。请以近喻唯心之旨。山野少年听华严经。闻五台山万年冰雪。因而切切想住此山。因而日夜想之。久久但见目前一座雪山。经行坐卧。皆在此中。纵经闹市。亦不见一人。但在雪山中行。及后到五台。俨如昔所想。以此观之。则净土远近可知矣。然五台尚要身到。而净土只要心到。若是专心念佛。念念观想净土境界。久久纯熟。则现前日用。步步头头。如在净土中坐卧经行。即耳闻一切音声。皆是念佛之声矣。如此念到命终时。则一切世闲杂念。都不现前。惟有一念阿弥陀佛。则精进不乱。目前但见净土境界。或莲花现前。阿弥陀佛与诸菩萨。亲来接引。神识安然。直随佛往生。当下便登极乐国。如前梦境无异。如此。岂有十万亿国之远耶。此所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乃是真真实实地。非是说道理也。只是要一念净想纯熟。博换得过秽想。则自然变秽邦而成净土矣。然生净土如梦之说。不是譬喻。乃是实话。以菩萨修行。乃至七地以前。皆未破无明之梦。一向教化众生。成就净土。皆是梦中佛事。故八地菩萨如梦渡河。犹未存觉。直至於佛。方称大觉。此乃明言。具载华严经。明明证据。只是从来说者。未曾拈着。老居士於此会得。则净土远近。一切疑。净尽无余矣。然念佛法门。弥陀经中所说。只是一心不乱。是究竟语。其实此语亦不易到。老居士自心试验。生净土准不准。只在一念乱不乱上看。则默然自信。如人饮水。自然精进矣。来云久在台宗。今要净土台宗。三观和会。此事妙宗疏最是分明。台宗家事所云。观虽十六。言佛便周。是以观佛为总观也。即此观佛念佛。则念存三观矣。谓正当念佛观时。要将身心内外。一齐放下。丝毫不存。心地如空。不见一法。即是空观。即於此空心中。提一声佛。随举念处。即观佛像。如观目前。历历分明不昧。即是假观。然於正观念时。返照能观能念心体。空空寂寂。当空寂中。又观念不忘。如此不忘不着。一心灵然。即中道观。然此三观。不用安排。但只举念。则三观一心。一念具足。此中又不可将昔日安排三观。措心则不妙矣。请试於此着力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