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憨山老人梦游集
憨山老人梦游集
与梅翁本师
弟子某。自省罪原。不通忏悔。以自受身于父母。受恩于 君。受教于师。受知于朋友。受法于知识。受食于檀越。惟此恩德。殒身以报。未足以酬万一。拔毛以数其罪。不能计其少分也。即今投荒万里。犹在盖载之间。而四事安居。上赖 圣主。下资檀越。不致饥窘流离者。皆仗如来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也。名虽罪乡。均沾造育。此人间华报。犹尚可逃。恐地狱真因。又何以免。此某日夜所腐心者也。别师以来。忽忽四年。虽坐戈戟场中。未常一念忘其本事。向于楞伽一卷。句不能读。幸藉此地。足可究心。初至戍所。坐尸陀林。即安心观照。随以所得。笔而记之。不觉终轴。今夏为众敷宣一周。其闻者亦无多舛。自信颇不妄谈。即不敢以着书见志。聊足为忏悔之资。且见某于造次颠沛。亦不敢忘佛事。敬持一部。上供师前。以酬训诲之恩。愿藏之房中。以为子孙之宝。且为异日之话柄也。
嘱弟子语
子行矣。善自宽。毋以小害大。毋以人废言。其言晓晓。将以其信。求其信果若我信。子其勉之。无顺气。无恃志。顺气伤。恃志狂。小不忍则乱大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小事当惩。细行当勤。天命可畏。圣言可尊。定志凝神。无以为易。其心战战兢兢。守口如缾。防意如城。惟学日积。惟德日新。流俗已深。上求友于古人。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如鸟择木。似虎靠山。世路最崎岖。举步宜艰难。是以圣人。生于忧患。死于放逸。切问近思。博学笃志。逢人若愚。处世如寄。无恃口。无饬服恬澹寂寞。身如虚舟。心若空谷。是信我信。子其勉之。
与晓尘上人
足下踞天目之师子。还记落掌悬崖。抚松立雪之事乎。想孤峰绝顶。觅得古人行履处也。傥持片云。不妨散我炎荒。作甘露清热恼耳。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三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四
侍 者 福 善 日录
门 人 通 炯 编辑
岭南弟子 刘起相 重较
书问
与栖霞懒庵师
吾师高卧烟霞。烧松叶鬻鹿泉。盖三十余年矣。其视尘类。如缘钵虫耳。况此瘴乡逐客乎。楞伽笔记。盖红盔下。驴前马后生涯。奉供山中诸大士。聊以泄此中毒气耳。聚首想发一大笑也。
与密藏开公
昨日侵晨绕塔毕。即抽身赞经。及至奇哉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此中可容无数分身诸佛。是故游戏林闲。相与謦欬弹指。必声震大千。但此中众生。不觉不知耳。公法缘若毕。可来共坐食顷。若未毕。当究竟真实。无以疲劳生厌倦也。法身不动。於何不乐。某和南。
与悟心首座
昔调达害佛。佛以慈心三昧摄之。竟以成就佛之忍力。达磨初至少林。中毒者五。思大师以弘法被害者七。此佛祖之槩可见者。况吾辈生末法。道德愧不若佛祖。其时又更远。何足怪哉。但老人本心为曹溪祖庭。生平切以六祖不欠汝命一语。作如幻三昧。观其定业。必欲酬偿。期于生死路上。无少挂碍。果若欠渠宿债。亦任酬之而已。若其不欠。如以礼从人。其人不受耳。此中大光明藏。纤尘不立。方是真实大受用处。子其安心。勉力尽道。
与体玄小师
朽夫投身火宅。真成毒海。自非铁石肝胆。冰霜心地。何以坐消白日。诸所堪能。惟浮沤脆质。幻化死生。不识可能苟存一息。以待诸子。掀髯长笑於高空明月闲否。顾多劫尘习。非此不足镕冶。傥仗诸佛神力。於此煅炼熏修。使金刚种子。脱体光明。直令微细缘影。荡然净尽。成就最上因缘。弥感 圣恩。何惜一死。公万万勿以常情。为朽。夫忧也。
寄无相禅人
佛言人身难得。中国难生。正信难发。正法难闻。今座下生尘劳中。具此正信。临於晚年。为佛弟子。得遇善知识。幸闻正法。此难中之难。盖无量劫来。善根种子熏发故。遇缘而熟。非偶然也。今后将念佛话头。把作命根。一息不可放过。闲忙动静。一切不失。乃至念得梦中纯熟。即於大限。生死头上。少分相应。切要从前一切世俗烦恼习气。一齐斩断。於二六时中。切不可横发。纵然发时。就要照破。决不记忆。再结生死业。又作地狱种子也。
与龙华主人
尝闻菩萨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临当舍时。实为难割。乃作种种观门。所谓观身如幻。观世如空。百千方便而后舍者何也。以其苦行难行耳。今者贤师弟子。舍此身肉手足。喂诸菩萨之贪虎。饲诸知识之饿鹰。此身有限。食者无穷。且又欢喜无厌。不假方便。不生一念退堕之心。若非贤师弟子。以此求无上道。即是来此末法。酬偿宿债也。若酬之过当。返征其剩。是则将来诸方知识。定作今之龙华主人。而贤师弟子。定作诸大知识也。此乃诸佛诚言。非虚语也。唯海印一人。怕结来生债。时时思算。现前酬偿。当愿以法供养。而准折对之。所谓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此本怀也。但此时法力未充。贫於法财。待积畜三年。定箕踞龙华树下。作师子诟。以謦欬之声。振动三千世界也。是时譬如然香烧指。无始宿债。定要一时酬毕。呵呵。
与月清上人
生灭去来。聚散起止。皆病眼空花。苟幻翳未除。不无颠倒见耳。朽夫生平。志向上事。於彻骨冰雪中。死者不一。唯博得胸中无事。此外更无所有。将谓修行无灵验。及经此段因缘。於痛彻骨髓处。拶破从前关捩子。於生死台前。如入黄檗之室。及远投万里。饮瘴烟面忍饥虚。日坐尸陀林中。唯披阅楞伽。忽见从上佛祖。不是恁般知见。始知从前。皆沈幻化光影门头。惟此足超三十年行脚。看来古人出家了生死。不是等闲事。作真佛弟子者。亦不是等闲人。说禅道佛法。亦不是儿戏。朽夫所谓因王法而入佛法者。是知诸佛神力。调伏众生。不止一方便。今日可谓。将此身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也。万里无可为信。特此报公欢喜耳。其佗复何所云。
与印庵法师
临行相视於圄中。悲喜之状。宛然在目。别来虽坐瘴乡。饮毒雾时。复以此高怀。消热恼耳。罪夫年来。此中法味不少。古人云。铁轮旋顶。定慧不失。罪夫何敢有此。盖三十年中。历此工夫。差亦可见。公知我者。谅不以为妄也。
与方山衲云师
惟座下踞枣柏之室。受天人之供。挹性海之波。运悲花之檝。盖已十年於方山石堀闲也。其所享法乐。过於四禅。尚以智眼。睹迷方之客乎。不慧身临瘴壑。心入寒空。遥聆梵音嘹喨。几堕无想。若非座下声震尘剎。则是不慧耳闻十方也。不慧堕此炎荒。不减铁围。昔闻菩萨亦向此中作大佛事。而如来光照两山黑暗之间。皆成净土。此非诸佛大言也。近於穹庐中。所作公案。聊持一叶。奉供九会之众。想十方诸佛。见此希有事。亦再叹奇哉。天南雁飞不到。尺素难通。独有文殊右手。可伸而至。傥不舍有缘。惟愿摄之。
与幻一律师
古云。割发宜及肤。剪爪宜亲体。盖爪发疎。而肤体亲也。忆下劣被罪之秋。法门震荡。神鬼惊泣。座下辟谷饮水。再四周旋。恨不得以身代之。非有切於肌肤者。又何以至此哉。是所谓关心法门。有同体之休戚者。是以法为怀。愿以法谢。楞伽一部。是足以酬之。
与庐山圆通寺大众
曹溪粪埽头陀。敬白庐山圆通合山大众。惟吾曹溪六祖大师法道。由南岳马祖大唱於江西。至有宋时。最盛於庐岳。而圆通甲於诸剎。为第一弘法之所。讷师峻节。大觉高风。迄今五百余年。水鸟树林。溪声山色。不异当年诸老升堂入室时也。况殿宇巍峨。钟鼓交参。向来无恙。惜乎圣人已远。此道无闻。汝等诸人。堕於流俗。但知粥饭气息。不知有从前佛祖向上事黑业更深。心光埋没。以致龙天见怒。回禄生瞋。一旦遂为煨烬。使琳宫梵宇。委为荒榛。是虽五运使然。寔由汝等业火所烧。变净土而为火宅也。汝等能知及此乎。所幸佛祖有灵。先得总持。作汝等依归。心忘人我。力合异同。令汝等各舍贪痴。共为一命。从前法道盛时。不过合千万人如一身耳。今既如此。又何患丛林不重兴。祖道不再振耶。苟从兹以往。心心不退。念念专精。一直向前。至死不二。即可化秽邦成净土。变火宅为莲池。况片瓦根椽。咸出十方之力。复何难哉。所大患者。心不等。誓不坚耳。总持长老来曹溪。具述大众恳意。欲老夫权为汝等作导师。此虽法门所当为吾徒分内事。但老夫夙业未消。罪根未拔。安敢率意妄为。重为法门笑具。傥蒙佛祖冥资 圣恩浩荡。使老夫头颅。光烁此时。第一瓣香。以祝吾 皇圣寿。第二瓣香。以酬佛祖深恩。第三瓣香。则当供养南岳庐山诸大知识。定当熏及圆通。是时汝等闻香。悉知憨山老人。降生出胎时节也。汝等勉力。幸勿迟疑。珍重珍重。
与宗玄禅人
公灵根夙植。不失正因。闭关藏修。屏绝外缘。正是吾辈真实行履。但不审曾蒙善知识开示。得正修心法门否。关中定非悠悠岁月者比也。书中具云。因看老人金刚决疑。夜梦通身骨肉。俱被换却。但求换心不可得。此是公夙习般若。灵机涣发。因公静中。妄念潜消。不觉梦中。现此境界耳。虽是梦幻。正是用心得力处。若以此梦。时时参究。向心不可得处。着力看觑。觑来觑去。久久自有真光独露时也。岂不见二祖侍达磨。乞师安心。磨云。将心来与汝安。祖云。觅心了不可得。磨云。与汝安心竟。祖於言下大悟。遂受西来衣钵。公求老人换心。正好与此公案同参。即今老人。问公将心来与汝换。公又作么生。把作梦中语会耶。不作梦中语会耶。岂不见。佛言生死涅盘。皆如昨梦。政恐公将梦中事。作实法会耳。金刚以六喻。为入般若之玄门。且梦为六喻之首。公能以此梦事。例观诸法。则法法如梦。毕竟不可得。不可得处。为般若归极。公若未了。但将二祖问达磨公案。时时参究。自有忽然梦破时节也。
与云栖寺大众
老朽仰暮大师。三十余年。向以业牵。未及一造丈室。自恨生平阙缘。昨持瓣香。赡礼龛前。俨在常寂光中。与诸法侣周旋謦欬。想大师必发一熙怡微笑也。老朽自还匡山。缅念大师存日。说法不减灵山。其调众条章。因事制宜。即乘时律部。精详曲尽。惟诸大德。受化日深。根已淳熟。况枝叶不存。唯有真实。故丛林安逸。四事充盈。宛然大师踞华座时。不减毫发。故大众身心恬怡寂静。如明镜止水。何容纤尘妄想念虑哉。诚如世尊言。末法比丘。能奉波罗提木叉。如亲我无异。由是而知。山中法侣。从今日去。至尽未来。受用大师白毫光中一分功德。犹不能尽。何所欠少。所欠少者。一片休歇心耳。若人人放下身心。各各单求。大休歇地。则大明国里。无容更觅佛法禅道矣。此中纤尘不立。若生一念无惭愧心。则不惟负恩。而自负多矣。闻惠文法师在山。与古德法师。二友相与。夹辅丛林。调和大众。如侍大师白槌之日。但愿在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语。觌面不昧。即大师日夜放光动地也。老朽老矣。后会无期。故增忉怛。言不尽意。
与巢松一雨二法师
顷人来。知公闭关诵华严经数卷。尚有余功阅疏钞此等精神入法性海。举世让公一筹矣。念老朽老矣。栖息空山。举目寥寥。以是於二公伯仲。不能去於寤寐也。自恨生逢盛世。竟未睹其盛。岂特佛前佛后之难。今哲人俱往。独遗朽物。且幸有伯仲在。况复各天。欲一言笑。而不可得。抑恐终身无再见之日。老朽此际诸念皆灰。独以伯仲为怀者。所重在法门也。老朽山中雨雪连月。拥衲石床。纂华严经要。至十地品。梦中偶有一偈。最可为公道。或佛神力。故假老朽。以发伯仲悲愿也。别录寄览。用发一笑。只作梦语看耳。顷检楞严通议前卷中。破执文中。似初机难於埋会。傥於中果有不通处。愿公为我通之。以法忘情。正不当有人我见耳。匡山景物。最是惬心。第助缘为难。顷於七贤峰下。如莲华中。结一草庐。可称极奇绝处。思二公相对一谈。亦万古快事也。有怀不禁。灯下草草。
与黄檗无念禅师
心光洞照。为日久矣。不慧忝在法门。道不胜习。泛泛一生。无所建立。至於曹溪为六祖道场。又以障重。不能卒业。往承师重念祖道。托梅公为护法。比时不慧已之南岳。机缘不偶。有负慈念。今来曹溪。但了人情。非敢妄意有为。况年已衰。时已过。纵有夙愿。亦待来生耳。昨过庐陵诸君子。皆以青原未了公案。切切痛心。顷闻梅公转虔台。举皆相庆。意将仰借文殊遥伸右手。一摩其顶。令其速证此庄严佛土大解脱门。然曹溪青原嫡骨父子。惟师以未尽曹溪之愿。施之於青原。师以荷担此道为心。安住平等法界。必不吝一弹指也。何如。
答博山无异禅师
老朽自愧。道不胜习。无补法门。向为业力迁讹於海外者。二十年所。远托异国。若无闻见。即令师大建法幢。竟未一通消息。丙辰夏。避暑匡山。因顽石。乃能悉其道妙一班。且恨未及见也。顷闻令师入灭。伤嗟乎。法门薄怙。哀悼久之。比知座下开法於博山。喜不自胜。辱书币远及。以令师塔铭见委。喜惧交心。义且不敢固让。因念我 明二百年来。禅道寥寥。传灯阙典。何幸得令师蹶起一代之衰。所系匪细。苟不能开正眼纲宗。则使后学无以接响。此再四郑重。而不敢轻举者也。然老朽自信。不谓非令师之知己。故深入其三昧。而略其粗迹。况为文之体。亦不能冗载。铭中但举其正令。其余实行。别作一录可也。深愧不文。聊足以写万一。其中无一字敢苟且。恐将来为传灯所采。自有具眼者。幸谕诸弟子。不可妄意增换。不唯伤文体。且减令师之光明。是可惧也。幸心谅之。在老朽为法门义当赞扬。辱来仪亹迭。增愧多矣。敬为庄严三宝以重法乳之诚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