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老人梦游集


  示董智光

  董生斯张。生长富贵之室。早发求出生死之心。盖夙习般若胜缘内熏之力也。先参云栖大师。授净土法门。顷参老人於双径。愿受优婆塞戒。且自发露罪业深重。愿求出苦之要。用何修习以灭罪愆。老人因示之曰。学人即知罪根深重。古德教人随时消旧业。切莫造新殃。佛为业重众生。开忏悔一门。最是出苦方便。偈曰。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是为正行。此外皆助方便也。众生自性与佛平等。本来无染。亦无生死去来之相。但以最初不觉。迷本自性。故号无明。因无明故。起诸妄想。种种颠倒。造种种业。妄取三界生死之苦。是皆无明。不了自心。随妄想转。如人熟睡。作诸恶梦。种种境界。种种怖畏。众苦难堪。及至醒来。求梦中事了不可得。是故众生堕在无明梦中。随妄想颠倒。造种种业。自取诸苦。醒眼看来。诸颠倒状岂可得耶。即今现在无明梦中。如何能得消旧业。须是以智慧光照破无明。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不被妄想颠倒所使。则诸业无因。以妄想乃诸业之因也。此何以故。由无始来迷自本心。生生世世以妄想心造种种业。业习内积八识田中。以无明水而灌溉之。令此恶种发现业芽。是为罪根。一切恶业从此而生。今欲旧业消除。先要发起大智慧光。照破无明。不许妄想萌芽。潜滋暗长。若能於妄想起处一念斩断。则旧积业根当下消除。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照稍迟。则被他转矣。若能於日用起心动念处。念念觉察。念念消灭。此所谓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无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谓智慧能消除也。若昼夜不舍勤勤观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处。穷究了无生起之相。看来看去。毕竟不可得。久久纯熟。则自心清净无物。无物之心是为实相。若常观此心。又何妄想可容积业可寄耶。如此用心。是名观照三昧。若自心烦恼粗重。无明障处不自觉知。如此则古德有教学人参究。即将念佛审实公案。正当着力。提起一声佛号。横在胸中。即便审究这念佛的毕竟是谁。如是随提随审。并不放空。将此疑团。横在胸中。如己命根。更不放舍。一切动静闲忙去来坐立。唯此一事。更无余事。如此用心才见妄想起时。就将此话头一拶。则当下粉碎。一切妄想。自然扫踪灭迹矣。以此话头。如日轮当空。无幽不照。只恐心力懈怠。不肯着实提撕。故不能敌妄想耳。若敌得。妄想消处。便是旧业消灭时也。舍此一着。便向心外别求。则诸佛出世。亦无忏悔处。此在自力。非他力可代也。若恶习强胜力不能敌者。在昔佛有明诲。若修行人。习气不除。应当一心诵我无为心佛所说心咒。此实格外方便也。以各人藏识潜流。习气深厚。智力不到。不到之地。必须仗佛心印。以密破之。譬如难破之贼。必请上方之剑。此须早晚二时。自取方便。唯以参究工夫。为第一义耳。老人以此指示。大似与盲人拄杖子。其实行在己躬。非师友可代也。以居士志归法门。故名之曰福觉。要以觉照为行本也。字之曰智光。非智慧光。又何以破痴暗耶。但须觉照不昧。智光现前。便是了业障出生死之时节也。

  示闻汝东

  维摩居士。住毗耶离城家居。尽屏所有。独寝一室。以示疾说法。即文殊等三十二大士。穷其舌辩。不能当杜口一默。此从古在俗第一善作佛事者也。老庞尽散家资。从马祖得西来大意。乃云但愿空诸所有。切勿实诸所无。此又善学维摩者也。汝东居士。其以二老作知识乎。

  示径山堂主幻有海禅人

  佛祖一心。教禅一致。宗门教外别传。非离心外。别有一法可传。祇是要人离却语言文字。单悟言外之旨耳。今参禅人。动即呵教。不知教诠一心。乃禅之本也。但佛说一心。就迷悟两路说透。宗门直指一心。不属迷悟。要人悟透。其实究竟无二。如来藏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不可得。此岂属迷悟耶。二祖云。觅心了不可得。六祖云。本来无一物。即般若无五蕴根尘识界。及出世三乘之法也。以无所得故得菩提。与觅心了不可得。岂二法耶。是知教说一心。所多者凡情圣解耳。参禅顿破无明。是绝凡情也。悟亦吐却。是绝圣解也。斯则禅呵知解。而教未常不呵也。今参禅人从教回心者。不能忘知绝解。提话头不能忘情绝迹。皆在所呵。何其毁教谓不足取耶。今弃教参禅者。果能先解本无凡圣。不属迷悟。是为见地。依此参究。当人一念。若存丝毫情见。及[纟-八]妙知解。总是未透。皆生死边事。岂可便以为得耶。今无明眼知识印证。若不以教印心。终落邪魔外道。但不可把佛说的语言文字。及祖师[纟-八]妙语句。当作自己知见。必要参究做到相应处。如经云。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如此便是顿悟的样子。不得将烦恼习气。夹杂知见。当作妙悟也。亦不是别有。只是消尽烦恼习气。露出本来面目耳。故云。悟了还同未悟时。依然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岂不见夹山未见船子时。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法身。山云。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云。法眼无瑕。是道吾在座。不觉失笑。既见船子后。道吾遣僧往问。如何是法身。山仍曰。法身无相。又问如何是法眼。山仍曰。法眼无瑕。僧回举似道吾。吾云。这汉此回方彻。此便是伶俐座主。弃教参禅的样子也。海堂主久亲教乘。今弃所习。单求向上一路。且看夹山前后两转语一般。道吾为甚肯后不肯前。试看不肯在甚处。肯在甚处。这里定当得出。管取教意祖意。一齐吐却。他日便可把一大藏教。一口吸尽。字字化成光明藏也。葛藤不少。珍重珍重。

  示径山西堂灵鉴智禅人

  承教有言。一切法不生。我说剎那义。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古德云。悟无生者。方见剎那。然既悟无生。又何有剎那之可见。若见有剎那。则非悟无生。今何云悟无生者。方见剎那。是则无生剎那。一耶异耶。佛依不生说剎那。则非异矣。祖师云。悟无生者。方见剎那。则无生剎那。又非一矣。若离一异求之。则无生意亦系驴橛矣。沩山云。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即以所悟净除现业流识。是名为修。然流识者。谓微细生灭。即剎那心也。言悟后而修。则是悟而后见也。且悟后方见剎那。则前悟者非真无生明矣。今参禅提话头。虽云着力。而微细生灭。流注潜行。如石压草。黯然不见。若不断生灭。如何得悟无生。若非无生。又何以敌生死。若悟而后见。则世尊依剎那而说无生。又为剩法矣。西堂饱餐教义。今弃所习。单提向上一路。於此试定当看。但不可作义理和会。亦不可向意解中求。能於一念剎那中顿见无生。则佛祖鼻孔。一串穿却。

  示知希先山主

  山主久栖讲肆。从少林参诸祖机缘。今尽屏所习。单提向上一路。吊影双径。适老人来。因拈香请益。老人示之曰。此事人人本无欠缺。圆满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为无始恶习种子。积劫熏染根深。已是难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师公案。种种知见。更增一重障碍。虽要求明自己。转求转远。此何以故。只为昧却自己。向他取觅耳。以积生烦恼习气。名烦恼障。[纟-八]妙知见。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体自现。今参究向上事。先要将从前所学一切文字语言[纟-八]妙道理。名为杂毒。尽情吐却。单提本参话头。重下疑情。斩断妄想烦恼根源。使内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后际断。中闲自孤。只有一个疑团。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处。一觑觑定。看他毕竟是个甚么。看来看去。拶来拶去。自有倒断时也。但存丝毫知见。於中便隔千里万里。但看初祖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便是归家第一条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当。则千生百劫。终在途路耳。山主但将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处。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万万勉之。

  示嵩璞恩山主

  古德教人参禅做工夫。先要内脱身心。外遗世界。一切放下。丝毫不存。单提一则公案话头。如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或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审实念佛的是谁。随举一则横在胸中。如金刚王宝剑。将一切思虑妄想。一齐斩断。如斩乱丝。内不容出。外不容入。把断要津。筑塞咽喉。不容吐气。如此着力。一眼觑着。这提话头的毕竟是个甚么。如此下疑。疑来疑去。疑到心如墙壁一般。再不容起第二念。才有妄想潜流。一觑觑见。便又极力提起话头。再下疑情。又审又疑。将此疑团扼塞之。心念不起。妄想不行时。正是得力处。如此靠定。一切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中。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睡梦中。亦不放舍。唯有一念话头。是当人命根。如有气死人相似。如此下毒手撕挨。方是个参禅用工之人。用力极处。不计日月。忽然冷灰豆爆。便是大欢喜的时节。若悠悠任意。一暴十寒。恐终无得力时也。山主有志向上事。当以此自勉。

  示乘密显禅人

  学人日用。观四大如影。观目前如梦事。观心如急流。观动作如机关木人。观声音如谷响。观境界如空华。作是观时。无我我所。无动我者。无作为者。去来坐立。无起无止。应念无生。是名入无诤三昧。

  示昙衍宗禅人

  宗禅人少游讲肆。习性相义。久之以不见自性。起疑参究。有日。未有所入。遇老人至双径。拈香请益。因示之曰。古人云。不贵子行履。只贵子见地。所言行履者。趣进工夫也。见地者。了达自心为行本也。行本不明。则趣操失旨。故参学之士。以见地为先。所言见地者。乃的信自心。本来清净了无一物。不独凡情。圣亦不立。但因无始无明。自蔽妙明。故起种种颠倒。妄想分别。造种种业。譬如醒人无事。而忽於睡中。作种种梦。梦中苦乐等事。宛然现前。及至觉来求之。了不可得。是谓无中生有。岂实法耶。但痴人颠倒。执为实有。此乃见不彻也。及佛出世说种种法。乃破梦之具耳。亦无本也。而学佛法者。又执为己实有之法。此乃梦中增梦耳。今参禅之法。无别妙诀。直是打破梦想颠倒。若了知本无。的信自心清净无物。则达妄想非有。了妄不有。则知佛法破妄想者。亦本非有。佛法是药。妄想是病。若药病不立。则本体安然。如此则知药病皆病。今参究所提古人无字公案。乃攻药病之药也。是谓以毒去毒。若知本无物。则参之一字。又下一毒也。岂可将此作[纟-八]妙会耶。若不信自心。纵参亦是误服毒药。禅人能信之乎。当於一法不立处参。

  示顾山子

  予居双径之寂照。居士顾山子来参。扣其业。曰事形家。次至化城。因指点山水。谈造化之精妙。超乎形气。盖得其精而遗其粗者。因诘之。谓尝见悟一篇。是篇乃予门生周子所述。予尝序之曰。一乃万物之本。造化之蕴也。故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圣人得一以为天下正。正则不滑於邪。而固其本也。然人与物。理与气。心与形。均一也。一得而众理归之。语云。识得一。万事毕。故吾徒参[纟-八]之士。必曰。万物归一。一归何处。斯则归一可知。一之所归。则不可知也。今夫人者万务交固。万虑攻心。纷纷扰扰。竟莫之宁。乃不识一之过也。居士既能观天地造化之归一。而不识身心性命之归一。是知二五而不知为十也。苟知性命之归一。则万化备在於我矣。可不务哉。

  示谭梁生

  谭生根器最利。盖从夙习般若中来。然般若乃众生佛性。各各具足。而根有利钝之不同者。良由五欲习气有厚薄之不等耳。其利根者。因久习般若。净除染污习气。及至今生。聪慧明利。而人不知返。将利根聪明。作染污恶习之资。是名颠倒也。以般若内熏。故时时有出尘志。且曰。我至某时待世事了毕。即去学道。此等见识。举世皆然。以有将来之念。故目前种种应缘境界。由抱未来高尚之志。视为不足为。亦不屑为。以此虚想。返增贡高我慢之心。谓他人无此心。皆庸品耳。而自己将目前放过。世出世闲。二者俱失。虚送光阴。及至将来。未必可如初志也。且又心不检细行。情存卤莽。以我见作高明。此尤误之甚也。如此唤作有志气。返不若三家村里田舍翁。他无别想。岁岁生涯不缺。可不愧哉。圣人教人不躐等。故曰。素位而行。老子曰。跨者不行。惟今既有此向道之志。就从今日切切仔细。就规矩上做将去。将一片真实心。学道不染污的现前行将去。若目前时时刻刻不放过。则将来不脱空。若目前以虚想空头。且待将来。是涉河求井而止渴也。岂不愚哉。谭生请直看目前不虚放过一着。便见平生下落。

  示曹士居

  凡民日用。不离见闻觉知。而圣人亦然。其用既同。而有圣凡之别者。在知与不知之闲耳。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学人复圣工夫。只在日用不知处。求其固有之知。若见本有之知。则一切声色货利。了然不被所感如是遇境逢缘。如镜现像。无一物可动於中矣。此入道之要门也。

  示冯延龄

  学人向道。第一要怕生死。次要知生死根。生死根者。即日用现前种种憎。爱。取。舍。我慢。贪。瞋。痴业是。既此是生死苦根。发心要断。更无他术。只是起时。就照见定不容他起。当不起处。则当处消灭。消灭时更不相续。如此用心。念念不放过。心心不昧。其知自灵。知若灵。则触境境不牵心。观心心不附境。心境不到。则生死无容寄矣。如此用心。不必别求玄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