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天目明本禅师杂录
示伟禅人
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你本来面目。只个说话无你解处。无你会处。无你一切用心处。惟有信得及。切切以死生大事为己重任。不惮三十年二十年。脚踏实地孜孜地向三根椽下的的地参取。政於参时都无方便。亦无程限。但有昏沈散乱现前。亦不要顾它。参得也如此参。参不得也如此参。久远不退转。一旦情识泯伎俩都尽。不觉不知忽然开悟。便是你心空及第底时节。惟有为生死大事切於正念者能行之。你乡里人教人参禅。只要令人向意根下卜度。以心识领略相似语言为解会。决定不了生死。伟禅人当信予言。决不相赚。
示恩禅人(因受戒)
不杀生。杀生则断慈悲种。不偷盗。偷盗则断喜舍种。不淫欲。淫欲则断解脱种。不妄语。妄语则断真实种。不饮酒。饮酒则断智慧种。不嗔斗。嗔斗则断忍辱种。不退菩提心。退失菩提则断灭佛种。如上七戒。或缺漏破犯。断此七种清净出世间种子。或保护圆满。则超越三界。现优昙花。续佛寿命。
示无我敬禅人
圆湛虚寂之道。如大火聚之不可轻触。如太阿锋之不容凑泊。苟非全身领荷觌体混融。更无你着一点伎俩而可涉入。睦州所以云现成公案。又古德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了也。如大火聚宁容将心凑泊。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猛提起便恁么参取。政当参时。更若别起一毫心念要如何若何。则展转没交涉矣。敬禅人出纸求警策语。乃直笔以告之。
无我
观四大不见有我。则致敬之诚具足无欠矣。乃至观一切法俱不见有我。则不待别有所敬而敬之。一言圆满矣。敬禅人宜勉之。
示南徐松禅人
松直棘曲。鹤白乌玄。拟议不荐。十万八千。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觌体更无藏覆处。当机曾不滞言诠。者里许你聪明不得。学解不得。凑泊不得。抟量不得。直须是自家三寸命根子率地折爆地断绝知解忘能所。自然步步超越拍拍是令。苟或未到此真实纯熟正当田地。未免十二时中八识田内常有二人作主。有一人思念生死无常要了辨道业者。又一人放世间顺逆爱憎境界不过。直欲要做到了处。此二人存乎自心。但见工夫今日也做不上。明日也做不上。今年也费力。明年也费力。以其费力又做不上。渐渐退屈矣。江湖中做工夫不上而生退屈者比比皆是。所以先师常教学道人不起第二念。久久自然相应。且唤甚么作第二念。但是你向白日青天大开两眼。稍於公案上靠不牢把不住。转转移念上世间身心情识等境上瞥生一念如芥子许。即此宜便是第二念也。只个芥子许第二念。直下便与百千万亿无穷生死之所交接。岂易事耶。今日学道正要单单为自家有一种无常生死。恨不能一口气透出。又焉肯迁延岁月度光阴。取性徇情坐待沦溺者耶。德山又谓。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斯言皆尽之矣。南徐松公出纸求语。故写此以答之。然为说偈。
一归何处话头通。佛祖齐教立下风。门户孰云将欲堕。须知撑拄有长松。
示会庵嘉禅人
死生大事不是说了便休。不是会了便休。说得底会得底总是无始时来轮回业识。急须吐却。但单单提起个所参话头。[拚-ㄙ+ㄊ]取一生真实身心。向三根椽下坐。如大死人相似。胸中绝气息忘见闻泯知解。惟有一个所参话立定脚头。只与么参去。纵使一生不悟。其所参之正念不变不易。来世出头来管取一闻千悟。此是决定底事。古所谓但辨肯心决不相赚。会庵嘉禅人求语警策。乃尔示之。
示无隐晦禅人(住南禅禅寺。法嗣于师)
法法不隐藏。古今常独露。你拟将眼看着。早已隐藏了也。此事须是悟始得。你若不曾真正悟明。说隐藏也不得。说不隐藏也不得。你若果然的确有个悟由。谓隐而不隐也得。谓不隐而隐也得。谓隐则不为潜匿所拘。谓不隐则不为显露所碍。是谓与夺自在左右逢原者也。如或未曾亲到此个田地。切不得匆匆草草向意识情妄上垛跟。但单单提起个所参底无义味话横在目前。都不要别起第二念。常使胸中冷如氷雪。兀若朽株。廓如太虚。坚如金石。尽形毕世不改变不放逸不外求不间断。乃至不隔一念做向前去。但久久把得定。管取向不知不觉处豁尔洞明。是谓心空及第。与么倜傥一回。方不孤出家行脚之志愿耳。今之学人多是不肯如此靠实做死工夫。只要掠虚妄说禅道。毁坏正因。作外道种族。甚非法门所望於此也。晦禅人号无隐。且道隐时隐个甚么。不隐时又不隐个甚么。或命根未即亲断。切忌妄通消息。
又
尽十方世界直下要隐也不得。要晦也不得。要认着也不得。乃至要弃之而不顾也不得。一切用心皆不得。直须是觌体悟明全身透入。不滞方便不依作用不存修证不住功勋。乃至不依倚一物。如水入水似空合空。然后即其所入所合之迹亦无地可寄。是谓一相三昧无功用法门。如今往往人说着个无功用便拟操心领荷。说个无功用如将心领荷。则又住功用了也。直下用一点心不得。惟有一个无义味话头。只要你信得及靠得稳把得住。一切处不起第二念。单单地只与么参取。但参不透。但不要别起第二念求方便觅资助。总没交涉。只要信得及。只恁么参取。久之自然不知不觉以之悟入。既悟矣唤晦作明亦得。唤隐作显亦得。一切施为俱无过咎。晦禅人出此长纸求警策。乃直书此长语以遗之。但辨肯心。决不相赚。
示足庵麟上人(住京师万寿)
麟上人从前参释迦弥勒是它奴且道它是阿谁。今时人参此话。多要堕落知解。妄认识情。颠倒分别。引起邪见。失佛知见。此去但只去参个赵州因甚道个无字。十二时中猛提起一切处只如参。久之自然正悟。断不相赚。记取记取。
又
但除却一个所参底话头外更有心念。不问是佛念法念乃至善恶诸缘。皆是第二念。此第二念久久不起。惟於所参话上一坐坐断。久之和个所参话同时超越。便见尽十方世界皆是解脱游戏之场也。宜知之。老幻住明本书。
又
你说许多话。都是古人一期方便。都无实义。宗门下只贵悟在机先。你若不悟。任你百千相似语言总成剩语。皆成知解。总与己躬下大事都无交涉。佛法如大火聚。你拟近之遭其烧。古人不得已设个话头。控你个入处。有甚商量分。如今交你参赵州因甚道个无字。直下不能猛奋身心。截断一切思惟之妄念。单单提起直欲便去讨个倒断。虽如是也非真正道流。更拟又向它古人方便蹊径上垛跟。驴年转不相应。你今日万余里来。我断不相赚。都不要问如之若何。但向日用猛提起所参话。一气做向前。如是三二十年自然有个悟处。那时却将古人看时方才相应。至祝至祝。
示逸禅人
古今天下所传佛法。安有教内教外之分。古佛出现不奈众生迷失自性妄逐轮回。於无言象中演出一大藏教。更无一字不与人破除生死令自悟本性。嗟。一等学者不本圣人之本意。各专其所学所解。自谓会佛法。肆口而说。殊不知不曾悟自本性。其说益多其迷益重。以故少林初祖眼不耐见。直指其见性成佛脱去知解。今之禅林诸师又泛引临济三玄.洞山五位。重入其知解之门。所以又隔。去此知解只把个无义味话。教你立决定信心。尽其形命参取。你又信不及。又要老僧指示教内教外之说引起知解。你用心若如此颠倒。驴年也未会悟在。逸禅人。此去或不立定脚头如枯木死灰参去。再要觅知解。决不请相见。至祝至祝。老幻(某)书。
示玉溪鉴讲主
佛法是自心。此心一大藏教诠注不破。三世诸佛指点不出。千七百祖仰望不见。尽大地人追赶不及。从古至今任有百千玄解。皆是向此心背后叉手。由是曹溪谓。说个直指早是迂曲了也。此说之下。如马前相扑。拟眨眼来性命已在它人手里。安许停机伫思而后领略耶。或未能向未屙已前和身拶入。切不可匇匇草草向声前句后取次承当。不妨发起一片真实决定信心。向己躬下守个无义味话。奋平生猛利身心。孜孜兀兀拍盲做向前去。也不问三十年二十年。但有一日光阴做取一日。久远信心坚立志密。不知不觉忽尔开悟。方知此道不从人得。如哑子得梦。从上若教若禅多少没意智者。总向这里瞥脱。政当做时。苟存一念外缘。一念取舍。一念爱憎。一念子任差别情妄随物流转。更存一念记持学解等情识。不能应念剿绝。欲望它鉴破光亡。无异却步求前。决无有相应之时也。玉溪讲主鉴公需以警策。乃扶病直笔以告之。
示勤江魏公信士
古教谓。惟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其所现之身。非心悟神廓亲具正眼者。自余皆知之。非见也。勤江信士魏公日诵法华。笃信斯道。尝以书来山中。予因有笔戒。不克亲染。兹梅峰来。俾别书亲笔以授之。然坚密之旨。纵使千佛出来。谈之於口书之於手。总不密也。古人谓。密在尔边。但能於一切时中单提个四大分散时向何处安身立命话。於语默动静之顷久远纯熟。忽尔开悟。则所谓坚密之旨如十日并照。更不待第二人开口也。勉之勉之。(某)书。
示栢西庭禅人
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云庭前栢树子。往往不识赵州本意。乃注解云。即色明心。附物显理。信手拈。信口道。皆可答之。当时但说涧下水流长也得。陌上桃花红亦得。祖师西来意若如此注解得去。其颇负聪明者皆可将文字语言一状领过。祖师意只成言语流通。欲了死生无常。不翅抱薪救火耳。祖师意须是悟始得。或不曾真正向脚跟下真实悟去。一任你将聪明之姿并一千七百则葛藤一串穿过。说得盛水不漏。正眼看来何异痴狂外边走。从上佛祖眼不耐见众生为迷妄自蔽。不得已吐一言半句。如吹毛利剑。如热铁火轮。劈面挥。直欲断人命脉独脱根尘。乾乾净净做个洒落道人。安肯教人向他语言上咂啖。返增迷妄自投结缚於死生之场。不惟孤负古人而亦埋没自己。岂细事哉。真正参学之士。尽一生向工夫边着到。或不开悟便[拚-ㄙ+ㄊ]取来生后世。决定要讨个倒断。安肯茅缠纸裹口出耳入而已哉。父母未生前那个是我本来面目。有志要决了大事者。切不得向意根下卜度。又不得将相似语言配合。但[拚-ㄙ+ㄊ]取一生脚踏实地壁立万仞参取。但心无异缘意绝虚妄。久远不退不愁不会祖师西来意也。栢西庭上人宜勉之又勉之。慎勿自负聪明堕落意地。佛亦不能救矣。老幻(某)书。
防情复性
性起为情。情生为业。业感为物。夫万物由情业之所钟。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荣枯祸福等一梦幻。此吾佛之教。之所以示。群生虽一本乎性。而有世闲出世之殊。世间之学。防情之谓也。出世之学。复性之谓也。防情。有为也。复性。无为也。二说不可相滥。苏公子由注老子序。以六祖不思善不思恶之说配中庸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之意。一也。又谓中也者即佛氏之言性也。和也者即佛氏之六度万行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非佛法何以当之。此说颇类妙喜以三身答子韶之甥所问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之说。盖一时善权方便。破彼情执而已。岂三身之理止於是哉。窃闻儒之所谓中庸者。必使人之情合乎至中。则经常之道可传之无穷也。岂特人心为然。至若天地万物一禀中庸而生化。微中庸则至眇之物亦不能自育也。内而治身。外而治国。谓中庸者不可斯须忽忘之也。使中庸之不在。则天地万物寻而变灭。且人焉得而独存乎。盖中庸乃建立生化之枢机。故圣贤举而明之。为教化之本也。中庸施之於亲则谓孝。达之於君则谓忠。及之於物则谓仁。布之於人则谓教。以至传之於世则谓道也。是道即指中庸之体而言之。含容於喜怒哀乐未发之初。发而皆中节之谓和。言中节者乃中中庸之节也。惟过与不及则不中节矣。既中中庸之节。则知万物不期育而育。天地不期位而位。故情业无尽则生死何有已也。世间之说极於此矣。吾佛祖治出世之说。乃异乎其所闻。何则。如六祖谓不思善不思恶之际孰为本来面目。乃复性之大旨也。子思谓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之说。乃防情之极论也。然致中和位天地育万物盖情业所感。非性理之有是事也。惟子由未尝不知。而曲引此说者何也。子思言天命之谓性。指中庸之体也。率性之谓道。指中庸之用也。修道之谓教。欲人依体用而契中庸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者。必使其举念动心无斯须不在中庸之域。防情之论极於此矣。彼清净法身即圣凡同禀之性元也。圆满报身即法身所具之神通光明也。千百亿化身即法身遍在一切处也。然法身如日轮也。报身如日之光也。化身乃由光而普。性无知也。性无为也。谓复性之说理穷於是。似未易与率性修道者同日而语也。妙喜以复性之学会防情之教。子由以防情之教会复性之学。一儒一释各秉善权而融会之。使二家之说不相悖。或不之辩。则至理不胜其悖矣。或者以余说为然。
天目中峰和尚普应国师法语(毕)
天目中峰和尚怀净土诗(一百八首)
尘沙劫又尘沙劫。数尽尘沙劫未休。当念只因情未撇。无边生死自羁留。
四大聚成玄兔角。六根抟住白龟毛。沤华影里翻筋斗。出没阎浮是几遭。
东海一丸红弹子。流光日日射西林。世间多少奇男子。谁向总前惜寸阴。
捏目横生空里华。妄将三界认为家。大千常寂光明土。不隔纤尘总是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