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如惟则禅师语录


  和送梁寿川之任南康医教

  君不见。眼前病癖无全人。又不见。杏林种雨年年新。岂如梁君小试医国手。飘飘捧檄行青春。行行东向庐江路。星渚风烟彭蠡树。双池看瀑九江晴。五老闻钟乱山暮。我怜民物疮痍深。养生未必非其心。元阳扶植起枯朽。一草已足酬千金。莫辞印绶非君意。虎溪未许陶公醉。会看采药上蓬莱。长裾曳破燕山翠。

  真州送别悦希云

  长淮岸岸飘风沙。沙根吹出青芦芽。我行送君君送我。笑语在眼心天涯。三界如梦宅。四大如沤花。东来西去问归路。不知何处真吾家。
  欲别不别重相携。别思已逐寒云飞。飞云一去不可得。千村万落明斜晖。回头望吴山。满目青依依。亦如送我望我去。立尽风烟未忍归。
  年时度雪西峰颠。蒲团永夜青灯前。坐谈生死念如水。铁石未比肝肠坚。人事有迁谢。散聚终随缘。山川可弃友可别。初心未可轻相捐。
  藜羹粝饭山人禄。望重身荣未为福。词章满世金满床。业累转深心转俗。一息微如丝。宁肯长相续。髑髅只有抔土缘。莫把残生妄驰逐。
  乾坤旅舍暂时住。脚跟不受纯钢铸。我持天目黄精苗。归种乡山最深处。苔石昼眠云。松炉夜煨芋。他年有约未相忘。相寻试举同参句。

  送止照归古洪曲江

  莫云飞上钱王台。乱峰蘸碧湖光开。六桥秋色看政好。之子不肯重裴回。百年万事烟雨过。乡井一念终难灰。浩歌归去送归去。梦断楚水何时来。
  銮江镇上双江洲。大船解缆荒洲头。挂帆蔽空搥鼓发。白浪卷雪风萧飕。故山三日忽到眼。恍忽天上飞骅骝。向来归兴有如此。今日送子心悠悠。
  抖擞天目蒲花团。摩挲铁脊氷霜寒。豪来意气隘湖海。归思浩荡如奔湍。樟阴楼殿曲江曲。听钟听雨吟灯残。此时会有会心处。倾倒客路情怀看。
  狮王一去挽不回。秋满岩谷天风哀。龙渊象薮亦多士。济济熟视宗纲颓。谁能共扫松下屋。黄精黄独连门栽。霜林月上芋香起。指点深拨寒炉灰。
  世缘味美如饮醇。饮之不觉酣且沉。毙囊一换即非我。知有几许闲光阴。男儿自负铁肝胆。万变未肯忘初心。天涯相送复相赠。苦口一语如千金。

  入仙洞山

  入山隐隐如闻雷。山鸡角角随人飞。松风洗我市喧耳。松露洒我青萝衣。平生结习重幽赏。会景会物情依依。谁能歌紫芝。我当歌采薇。招呼云外青鸾归。

  松陵晚渡图

  夕阳兮在舂岁将晏兮江空。平沙古树兮萧萧朔风。高人曳禅策兮招短。篷赋归来兮青山碧云之故宫。画者观者咸谓之松陵晚渡。吾独念楚山万里峭拔而舂容。初若扬澜在蠡见庐阜云屏之五老。又若洞庭南岸望道林岳麓之群峰。呜呼。吾岂无青山碧云之故宫。浩歌归去兮吾谁同。

  上海舟中即事

  乌溪出闸催双橹。急趂回潮下黄浦。午前期到上洋城。生怕潮来近亭午。夜潮已落岸痕高。风卷浪花翻雪卤。渡头趂渡人如鸡。水行泥行亦良苦。西岸冲波远入村。东岸涌沙作林圃。岸上居民无定踪。颇怪潮行无定所。吾年五十游上洋。今岁重来五十五。岂无玉雪美少年。向来一揖成千古。亦有鸱张万石家。势去一朝无寸土。噫吁嘻。人生幻化若浮云。陵谷变迁何足数。

  游宜兴张公洞洞门自山顶直下秉火横入
  行稍远乃有隙光投光而出即山下平地矣

  蓬莱沧洲何必远在海。桃源武夷何必深在山。张公古洞仙一国。只在人世非人间。顶门梯空直下几千尺。恍疑犯死投龙关。阴崖石髓不知何代冻作玉磊磈。瑶芝琼笋拔地争孱颜。上如帝网之交罗兮。宝幢珠盖氷雪老。下若鲸鳌之怒斗兮。银涛鼓舞潮牙翻。参差鬼物列万怪。泥田药灶铅花斑。山童秉火急指点。寻幽探赜心转顽。路穷稍稍隙光发。忽脱混沌归尘寰。岩呼谷应寒籁起。凤箫玉佩鸣珊珊。我思身无生无意换仙骨。亦无养生事底用丹九还。了知心外无别法。遇缘乘兴聊跻攀。安得劳生离世网。暂息一念观循环。又安得扫空八万劫。解脱仙与佛。入生入死随吾闲。

  示友人三首

  尘网苦多累。暂闲如脱羁。胡为尘外迹。而乃东西驰。聚谈每仓卒。既远翻多思。眼前失真宰。身外何求知。百骸如仆马。势合聊相随。气运忽迁谢。一散无重期。来日不可待。去日不可追。静缘当自保。世故方无涯。逝水不复返。黄叶无重荣。万物有终极。浮生欲何成。爱缘一染指。智虑常纵横。宁知昨日事。转眼多变更。圣人示欹器。稍满还复倾。及时不自惜。时去空伤情。萧萧墙头树。靡靡墙下草。繁茂曾几何。已复见枯槁。人生无根源。身世杂丑好。自从堕地来。万念日纷扰。运化潜消磨。容鬓不知老。如何百年间。乐意常自少。君看古来人。心事谁独了。

  登西林

  沉郁难自居。偶思散遐瞩。主丈登西林。断崕倚修竹。崖上丛花开。飞禽自相逐。崕下清川流。水光泛嘉木。四月风雨多。平野一时绿。长啸白日低。烟云起空谷。俯视万化间。劳生亦何足。

  夜坐闻蛩

  山人坐树阴。树转月当午。江市夜犹喧。笙歌杂砧杵。寒蛩亦何情。唧唧如共语。前声稍悲凄。后声转哀苦。人心汝莫知。汝语人莫取。万类各有私。悲欢岂同趣。茫茫元化中。同一风气使。何如悟天真。随分乐生死。

  游茅山云林清远之馆

  华阳有客似重来。新见云林别馆开。寒日半岩松鹤起。腥风万壑雨龙回。琴床流露滋瑶草。丹鼎飞春上玉梅。居者未知清且远。人间咫尺望蓬莱。

  次韵送古潜县宰

  解印遄归意若何。山人长忆旧相过。词锋稍见禅机孰。案牍不如吟卷多。花雨听莺春满酒。柳风立马月摇波。赏心乐事皆勋业。留与溪翁溪女歌。

  漕运万户某脱险于海因和韵唁之

  语未开辰已改颜。向来海运历多艰。连樯影落蛟涎窟。孤枕魂飞鬼骨山。出匣剑龙惊怒吼。传家珠虎幸生还。黄金任积高於斗。不博休官一日闲。

  径山送瓖上人归吴门

  吴门长想是吾州。城北城南半旧游。佛塔分标林野寺。客帆飞绕市河楼。送君忽觉襟期动。老我难忘脚债酬。七十二峰看橘柚。买舟重约太湖秋。

  送时无择维那归闽

  百计归难禁。生缘乐未穷。听钟榔叶雨。欹枕荔花风。吝久闽音化。交深楚俗通。片帆明日远。云断海天空。

  重登秋月楼

  病力苏新雨。登楼看夕阳。岸移江市远。洲接柘园长。村晚烟催暝。水阴云送凉。客中情味熟。随地得相忘。

  送乡僧昱晓林四首

  海雨吹花雪作堆。那时敲我竹门开。自怜水国三千里。也有乡僧问路来。
  风沙风叶搅征衣。今日江头送汝归。西望故乡何处是。楚天漠漠片云飞。
  乡梦乡愁我已疎。十年不见故乡书。儿时聚首人如王。老大不知今有无。
  乡人问我几时还。向道如今又入山。一个蒲团半间屋。吴松江上九峰间。

  登茅山天市坛四首

  天市危阑倚碧空。两京山水见冥蒙。东来十日风霜路。只在寒岚一抹中。
  白云剪作瑶坛雪。寒旭蒸开玉洞花。山北山南看更好。炊烟朵朵是仙家。
  一片松林又一宫。开门面面看茅峰。意行恍惚庐山路。归饭僧分上下钟。
  郭仙清夜扣舷时。万籁秋笙月一池。千载谁传灵凤曲。羽童吟作步虚词。

  一峰云外庵和韵四景

  碧虹分两半山桥。桥下春雷卷怒涛。老衲定回推户看。隔溪开尽野樱桃。
  竹屋茶香满涧烟。绿杉深处响流泉。目前有法谁能说。落日微风一树蝉。
  平田水语稻花香。半解萝衣受晚凉。景物双清秋政好。乱山云外又斜阳。
  衲被蒙头宿火红。雪寒愁听上方钟。开门忽怪山为海。万迭银涛露一峰。

  湖村庵即事三首

  日度斜塘水气昏。石桥高柳对柴门。霜风搅树叶如雨。忽见一帆来远村。
  竹根吠犬隔溪西。湖雁声高木叶飞。近听始知双橹响。一灯浮水夜船归。
  开渠筑岸护低田。坐听邻翁说去年。卖却犁锄买渔网。儿童荡桨到床前。

  访仙洞山舟次大溪口

  窈窕仙家何处寻。夕阳明灭乱云深。大溪横断青山合。一路风帆入树林。

  赠弟仁远入京(并引)

  始余别家时。仁远从弟年才十七。今将四十矣。须髯戟张。言论有远志。以湘南教官满考。乘风为上国游。舣舟维扬迂道来。径山相寻梅雨中。禅榻共灯数夕。既行赠偈四章以纪别思。以戒其速归。
  虬须铁面岸纶巾。胆气粗豪语逼人。二十三年不相见。却疑年少是前身。
  雨嶂烟峦翠欲流。天开图画万山头。凌霄阁上凭阑意。留与他年说旧游。
  白云峰在夕阳边。目送吴云入楚天。汝到燕山却回首。三千里外又三千。
  锦袍花映凤池明。玉佩光摇紫府青。富贵着人如醉梦。倚门慈母眼长醒。

  晓行吴松江

  朔风吹面雪花深。船渡氷河似棘林。却忆蒙头茅屋下。地炉一暖直千金。
  水转沙涂又一湾。迎船孤塔出烟岚。长江一道横风起。两岸争飞上下帆。

  师子林即景十六首

  鸟啼花笑屋西东。栢子烟青芋火红。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万竿绿玉绕禅房。头角森森笋穉长。坐起自携藤七尺。穿林络绎似巡堂。
  素壁光摇眼倍明。隔帘风树弄新晴。树根蛙鼓鸣残雨。恍惚南山水乐声。
  指栢轩中六七僧。坐忘忽怪异香生。推窗日色暖如火。薝卜花开雪一棚。
  相君来扣少林宗。官从盈门隘不通。散入凤亭竹深处。石床分坐绕飞虹。(亭名栖凤。桥名小飞虹)半檐落日晒寒衣。一钵香羹野蕨肥。春雨春烟二三子。水西原上种松归。
  鸦鹊争巢似愤兵。怒鸣死斗乱纵横。可怜踏坏桫椤树。满地落花无路行。
  道人肩水灌畦蔬。托钵船归粟有余。饱饭禅和无一事。绕池分食喂游鱼。
  卧云室冷睡魔醒。残漏声声促五更。一梦又如过一世。东方日出是来生。
  西邻母鹤唳无休。鹤意吾知为主忧。养得鹤成骑鹤去。杨州未必胜苏州。
  灶儿深夜诵莲华。月度墙西桧影斜。经罢辘轳声忽动。汲泉自试雨前茶。
  林下禅关尽日开。放人来看卧龙梅。山僮莫厌门庭闹。不是爱闲人不来。
  斜梅势压石阑干。花似垂头照影看。白昼云阴天欲雪。半池星斗逼人寒。
  雪深三尺闭柴荆。岁晚无心打葛藤。立雪堂前人不见。秀云峰似白头僧。
  有客来求警策歌。歌成敛念入禅那。茶童催我下楼去。楼下新来客更多。
  语默无心道自隆。目前谁解显吾宗。长长短短象牙竹。怪怪奇奇师子峰。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五
  师子林天如和尚语录卷之六

    小师 善遇 编

  序
  照堂长老义感集序

  余友照堂寂长老至元丁丑三月廿一日卒于吴门之能仁庵。其行义感於人人。哀之不能已。发而为诗若辞。散漫於三吴林壑间。天台竹居可西堂裒而集之。目之曰义感。过松江请於余曰。诗辞无以见出处授受之详。公与照堂同参天目。幸详之。使观者有所考。余曰。照堂。高昌名族之裔也。其宗姻乡党之士。去故国而布列于大朝都邑者皆达官。其俗尚佛教好施与。又好引援进取以相荣。盖去国已远见乡人虽疎亦亲。故彼氏之为沙门者。往往得厚施或得厚名位。而照堂一无取焉。唯道是嗜。凡显密二宗大声实之士。悉从事之。尽其学未厌其志。延佑间南来天目扣直指之学于幻住先师。日有深造。遂眷眷不忍弃去。草衣蒲履氷檗相持者有年。逮先师告寂始北归。诸达官向其道。争罗致之。然犹兢兢洁己。非诚求道者不与语。非其人不与交。与交必尽其义。尝以幻住广录三十卷进。上览之大悦。 赐入藏。谥先师曰普应国师。既间关往复成其事。复入天目愿守国师之塔以老焉。及有疾。同居者强其出山就药。遂终于吴门云。余所知者止此。其他非所详。虽然。即是集而求之。足以见照堂之素蓄。足以见交际之深情。又足以见竹居之尚义。凡足以称於人传於世激厉乎时辈者。尽在是矣。又奚必他详哉。

  铜佛赞颂序

  至正甲申夏钱唐照庵炬菩萨大会。缁素于宝石山作佛事者四十八日。以庆铜弥陀佛及观音势至像成。亦以张其化使益广而益远也。原其造像之始。约化四十八人。各施铜钱一而念佛千声以为例。如是四十八人人各转化四十八人。递递转化积四百八十万钱。冶以范佛。佛身长一丈六尺。二大士称之。相好纤悉具备。既又梯山以登之。营大殿以安奉之。乃有今会。於是四方士颂赞交集。谓其可赞者有三。钱唐佛剎巨细千万计而未始有铜像。一也。募施之法取少而化广。异乎常。二也。合众善以为会。高下之机普摄。三也。录颂成卷待余序。余於三者之外容有说焉。初像之未成也。全佛是铜。及其既成也。全铜是佛。曰佛曰铜二名一体。盖佛不自佛从缘而生也。推缘生而类通之。令悟世间万物物物皆佛也。此外复有说焉。凡一人一念之兴。一钱之施。则其全体铜像已随念而应之矣。一念既尔。多念亦然。然则应念而成之佛。又何止四百八十万哉。此外犹有说焉。以多人念佛之心展转流布。自今世后世以达乎无穷。则佛随而应之亦复如是而无穷也。横应之广既如是。竖应之远又如是。其数量可思议哉。是由照庵宗性具之学而得其有将使人人同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说。以至重重无尽互互无碍。曰理曰事周法界无一而非佛。故其一机之发。一像之成。遂能致广远之化者如是。以余知照庵之化如是。故序其赞颂之卷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