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语录别集
-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
为霖禅师旅泊庵稿
重兴开元寺大雄宝殿记
芝郡古称佛地。十禅巨剎列布四郊。而城南开元寺为最。盖据溪山之胜。得禅律之源者也。按志开创於晋永隆间。号林泉律寺。其址系吴下潺陵侯吕公蒙故宅。舍以建寺。世以律居。李唐改今额。至宋之中叶始革为禅。而莹禅师出焉。其上堂语曰。有一面镜。到处悬挂。凡圣不来。谁上谁下。遂拈拄杖曰。这个是拄杖。那个是镜。良久云。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当时宗风之盛可以想见也。嗣后谱[言*牒]失存。无从考核。其殿宇历朝废兴亦不。一今大雄宝殿则明正统间顺聪二公所建。凡历一十三载始克有成。迄今二百有余年。栋宇差脱。梁柱朽腐。虽以小木东拄西撑。而势已不可复支矣。康熙十一年岁在壬子二月朔。余应供寺中。僧众鸣钟出迎。入殿礼佛。举首仰观则岌乎疑将压焉。不觉悚然。於是耆德尚节君颂元栋性彻等稽首请曰。此殿朽弊极矣。苟一旦倾仆。则佛菩萨圣像俱成齑粉矣。和尚可不施一茎草为兹殿重兴发起之缘乎。余恻然於中唯然而诺。窃思此寺。溪山形胜。擅名上郡。森森古栢。偃蹇殿前。且历晋宋齐梁陈隋唐宋以来已经千有余载。禅律硕德代出於其间。至於今日殿宇朽弊梁柱倾颓。岂无黄金再布绀宇重隆者乎。於是寺众佥然发心。各输衣钵。后复领缘募化四方。求大木於辰山之麓。伐磉石於水北之源。储食粮陶砖瓦。起手於明年癸丑正月念有八日。告竣於腊月八日。共糜金谷二千五百余两。皆求诸施者。诸缘辐辏一载成功。是皆我佛慈荫之恩。龙天协相之力。离诸障缘。咄嗟成办。后又重装圣像。彩饰殿宇。瑞光掩映。金碧交辉。俨然移释梵龙天之宫於人间世。凡发一念正信之心。登斯殿。礼斯佛。植菩提真种於觉场。开优钵罗华於性海。端在是耳。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岂虚语哉。又越八载。庚申秋八月复重建天王殿。尽撤朽弊而一新之。寺众亦各捐所有而复各领缘以募四方。不日告成。亦如大殿。於是总摭巅末。镌诸琬[王*延]。以垂永久。俾后之来者见贤思齐。绳绳相继。毋坠前修可也。综理殿务。至於底绩者。比丘正梁。优婆塞谢大材李太勇。综理天王殿工者。比丘圆琮真觉。例得并书是为记。
重兴宝福禅寺记
宝福东和古剎也。在邑治之东。距城二十余里而遥。按志开创於唐贞观间。永隆改元有碧峰禅师驻锡。颇成兰若。然历年既远。谱[言*牒]失存。递代废兴不可考。至明嘉靖四十年住山清璧重建殿宇。庄严像设。置立田亩充为香灯。实有功於是山。天启七年大殿朽弊。寺僧复新之。然皆蜂房蚁穴人各为家。虽具苾刍之形。殊昧熏修之实。康熙辛亥秋厄於回禄。一夕而烬荡无孑遗。鞠为瓦砾丘墟者凡八阅寒暑。老僧三四辈。茅屋两三楹。鼓钟寂寞。香火黯如。弃之不能。居之不安。住僧兴福有慨於衷。余时居庆元之镜湖。乃率法眷太和兴宝法殿。特赍香供入山恳请。余感其诚。亲履其地。相其溪山形胜。堪为道人隐居之所。因诺其请。时壬子仲冬也。既而余归富沙建造塔寺。兴福前后往返持众。护法绅士书币凡经八请。至己未春三月始获入山。即谋诸众伐石抡材工役大兴。改正寺基。建造调御宝殿。左右辅以客厅。殿后为潮音堂。凡七楹。前为慈氏殿。凡五楹。东西两序翼如也。左为库司。为香积。为禅悦堂。右为法藏室。为那伽室。为留云室。又左为梵行寮。为高楼。右为仓库。为浴室。至是规模粗备。其殿中严设三世佛像。大悲千手眼像。伽蓝祖师。前殿韦天慈氏像。金光[火*闪]烂。辉映林间。四方衲子有志慕道者渐集。常余千指。朝暮禅诵晨昏鼓钟。琅琅法音盈於耳目。可谓一方真阿练若。正修行地。所费金谷一文一粒皆出自檀门及师僧善信各舍所有共相成立。本寺香灯恒产凡二十五石零。又支院经竹庵凡二石八斗零。皆四房充入常住。以供三宝及诸龙象。永为丛林千年常住。至癸亥冬华严疏论镌刻告成。鼓山大众几经逼请。明春将往应之。适法子寒辉阇黎入山省觐。合寺僧众及 邑侯姚公护法绅士等固请继席化导一方。辉不得辞。唯然而受。众皆踊跃。於是谨纪其始末。贞之於石。昭示来兹。俾后之居斯食斯。焚修於斯者。内坚谋道之志。外弘不诤之风。修身有戒。治心有慧。彼此慈眼相视。慈心相照。以法共住。仰报佛恩。庶无负余建立三宝之意。及檀那净施之德。愿尔后人宜各勉旃。是为记。
五祖山大悲阁记
千手眼大悲观世音者。称体发用也。始於从闻思修。极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而七难二求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量功德。悉皆圆现。况千手眼乎。盖法界是其真身。万象皆其手眼。但云千手眼者。特随机所见耳。此手此眼人皆本有。妙用常然。皆由不信不解。日用不知故若无也。试观现前六尺微躯。居天地之间。奚啻千林一叶。然而从朝至暮自幼至老。所起心念念念各殊。不知其几千万亿。发之至於六根六尘六识各有其用。一念一手眼。圆满具足无欠无剩。然则众生与菩萨有何别乎。众生心念起於无明。菩萨手眼起於大智大悲之心。故菩萨以大悲着名。而众生以无明用事。所以凡圣悬殊迷悟逈隔。若能达无明本空。真性本有。则众生日用差别之心。即是菩萨智悲手眼。全体发现。有何差别。是在智者能自审耳。富沙南山素安坦公。早岁禀戒於掌石老人。预餐法味。至四十余。值世沧桑。兵戈扰攘。乃挈徒孙悟关周岱辈於龙渡深处曰五祖山。开辟草莱构庵以居。庵凡五楹。中为大殿。左右为禅房。久之复广其基构。扩其殿宇。金像巍巍照耀山谷。殿之后为高阁。供奉大悲圣像。端严妙丽。慈威并现。四十二臂。臂各异执。皆有所表。见者莫不革去凡心起敬起信。一门聚集雍雍肃肃。经声佛号无间晨昏。信为一方真阿练若。所糜金谷共若干。皆倾己衣钵为之。不干扰檀门也。余观世之为僧泪没尘劳。自幼至老不能於佛法中生一念正信者滔滔皆是。譬如坐井中而受渴。入宝山而空回。岂不重可惜哉。今安公与法子法孙远城寺而居山林。甘寂寞而乐枯淡。佛法僧宝日事庄严。福德智慧深加培植。安公开创於其前。而悟关周岱等扩充於其后。源源而来。政未有艾。讵非甘蔗之苗裔。苾刍之真种者乎。不然。何其度越流辈若此也。是阁也。成於康熙戊午七月七日。大悲圣像升座於腊月八日。周岱具石请记。用垂不朽。余每念乃祖乃孙兴隆三宝仆仆不懈。故不敢以衰老辞。乃特为举大士手眼一一自大悲心流出。而众生现前念念圆明悉皆具足。不假外求。一念回机即同本得。愿后之来者深体此意。善继善述。毋坠前修。庶不负为空王弟子。安公法胤也。是为记。
赞
世尊菩提树下成正觉赞
菩提树下。觉道初成。水中捉月。梦里惺惺。不是云门早觑破。至今冤屈难伸。呵呵。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世尊着衣持钵赞
佛是西天老比丘。着衣持钵逞风流。长街曲巷区区去。总为群生强出头。
世尊千辐轮足灵迹赞
维我世尊。四心无量。临趋涅盘。蹈此石上。轮足圣迹。印文炳然。留兹嘉瑞。福荫人天。前后八毁。不坏不失。割水吹光。了无缝隙。是知法身。徧於剎尘。不住声色。觌体全真。万劫希逢。再泐玄石。堪忍界中。永悬慧日。
世尊旃檀瑞像赞
如来真相原无相。巧匠如何刻得成。无那优王思见佛。却将相好慰凡情。
三十二相都雕出。唯有梵音雕不来。广长舌覆三千界。溪声说法语如雷。
自心忆佛自心现。非自非他无背面。目连摄匠上天庭。刻得十分还不见。
旃檀瑞像到中华。金口当年记不差。度尽众生愿始满。不知何日返流沙。
观音大士赞(八首)
一片老婆心。现形十法界。端的是何人。得恁么自在。本无名字亦无家。只因欠了阎浮债。
顶戴弥陀。深观自在。五蕴本空。了无挂碍。随缘赴感。如水中月。若能反观。圆满无缺。金刀刺血。舌上迸流。通身即是。不用他求。
顶戴弥陀叉手行。同流九界徧寻声。个中若遇知音者。不动干戈定太平。
贱卖慈悲未肯休。是凡是圣等随流。只因欠了众生债。险恶道中强出头。
惟观世音是大慈母。抚育群生如保赤子。感之即应呼之即来。似月临水如蕉闻雷。咨尔佛子。应生正信。大士与我。同一真性。称名礼敬。全体现前。有愿必遂。福慧绵绵。(谢石公居士请)
惟吴道子竟是何人。笔尖能幻大士全神。妙相慈容端严自在。处处分形徧於九界。如日普热如月普凉。寻声救苦应现无方。道子观音。观音道子。是一是二。何彼何此。
自然观音赞(为黄鳌载居士作)
大士真慈。即石而见。相好天然。普门示现。
见月律师所画观音出山像赞
瘦若枯柴。清如止水。心若灭灯。慈如老母。见月忘指。得意忘象。是真观音。正好供养。
建州开元寺辟支佛牙赞
出无佛世。受长大身。先佛弘化。转正法轮。真身常存。充塞法界。观此牙相。历劫不坏。
达磨祖师赞
特泛重溟来震旦。萧君知面不知心。折芦暗自渡江去。千古清风动少林。
寒拾二大士赞
寒山拾得是冤雠。共入天台扫石头。骂尽世人人不醒。自歌自笑却忘忧。呵呵。一自寒岩归去后。只今明月照丹丘。
谢石公茂才书经作佛像。其字画细如毛发。精心妙手不可思议。(某)敬为之赞
以佛视经。是说法主。以经视佛。是诸佛师。非一非异。即师即资。谢子笔端。有经有佛。其运笔者。竟是何物。若能反观。自己身相。亦复如是。更无二样。
至圣孔子赞(有引)
余读诸家孔子赞。皆各得其一偏。未见大全。窃欲作孔子全赞而不可得。一日读中庸至仲尼祖述一章。始知子思子已赞之矣。以孔子配天地而称为至圣。宁复有加於此者乎。宋儒不达。乃分为两章。使文理隔断。迷乱后学。乃特录一篇。寄潘士阁道兄。不知鄙见有当否。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三笑图赞
三门一室。三人一心。蓦然会着。笑破古今。试看虎溪。苍松明月。三笑之声。至今未歇。
关夫子云长公赞
春秋大义惟扶汉。直使贼臣心胆倾。一片丹衷贯今古。何须秉烛见光明。
韩文公参大颠禅师赞
佛骨一疏。潮阳万里。一见大颠。知饭是米。
白侍郎参鸟窠禅师赞
止恶行善。婴儿亦知。八十翁翁。行之尤迟。
吕真人参黄龙禅师赞
未逢正法。勤苦修炼。一遇黄龙。金鍮立辨。
关将军参玉泉智者大师赞
神见玉泉。亲禀大戒。关公打化。千古犹在。
孙鹿园郡守赞
是身若浮沤。姓名亦虚立。身名尚匪真。何况二千石。死生来去事。空中寻鸟迹。唯有本来人。尊贵无伦匹。觌面露堂堂。圣凡都不识。
张羹如先生赞
锺黄华之灵秀。揽武夷之精英。掇科第如拾芥。抚蒸民若保婴。虽见危而致命。乃效忠以达情。嗣续源源方未艾。盐梅从此起家声。
潘惕铭先生赞
枢公家子。临难不屈。忠孝根心。有如皦日。斯文正宗。富沙名族。子孙振振。森然如玉。天形道貌。如松如竹。即之俨然。清芬可掬。
谢献可先生赞
东山锺秀。桂林挺枝。家传耕读。寿茂期颐。子既跨灶。孙愈岐嶷。身逸心闲。性静神怡。宾於上庠。季世所师。噫。斯人也。吾无得而称之。
谢纯一居士赞
行儒之行。用佛之心。游法界海。入杂华林。百城询友。一道栖神。繁兴万行。枯木长春。
潘士阁居士赞
文心浩荡。气宇雍容。得儒之髓。彻佛之宗。寿世以德。传家以文。秦水华山。灵秀氤氲。
张子发居士赞
贵介之质。衲僧之心。津梁不倦。愿行惟深。巍然趺坐蒲团上。不言不语笑吟吟。
章岐生居士赞
惟公上世。全城渥泽。萃公厥身。绳祖大德。文行既彰。贤良是则。参以心宗。慧光愈赫。
谢简生居士赞
出自仙里。德性天生。知儒知佛。有言有行。学海深广。笔阵纵横。师於三庠。斯道权衡。
魏梦苏居士赞
苏胡既去。魏胡复来。同气相感。梦里眼开。噫。吾不知其苏梦魏耶。魏梦苏耶。蝴蝶庄周如未醒。魏苏公案未容猜。
吴石凝居士小影坐竹林下。明月在天。琴置於左。飘然有自得之意。赞曰
相识满天下。知心唯此君。微风戛幽响。清籁不胜闻。起坐常与俱。君子忍离群。琴心付明月。声色徒纷纭。
吴子璘生图余像与郡守沈公同[巾*(穴/登)]请赞
沈公补石。来守富沙。捄乱扶危。政事如麻。时过芝山。扣关问道。胸次浩然。那知世闹。苍松之下。清风徐来。趺坐唔语。其声如雷。吴子璘生。为公赏识。一图描出。空中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