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霖禅师旅泊庵稿


  辞岁

  切念某等忝为佛子滥服田衣。三学修而弗成。一心具而未证。身口之累久积。我法之执恒坚。三百六十日日日无新。一日十二时时时仍旧。况当修造砍伐损害尤多。种植垦掘伤杀滋甚。居苦苦之地。事莫能辞。造黑黑之愆。罪何可逭。况当岁尽之候。静思一年之非。惟凭忏悔之功。庶改自新之辙。由是谨卜今腊某日集诸清众入佛事。伏愿佛光洞烛。法力冥资。俾现前一众人等。道与日俱新。若春风之发生万物。障随腊皆尽。似杲日之融泮轻冰。山门无灾殄之忧。僧行有道德之乐。檀门衍庆。世界清宁。虫蚁尽获超升。有生共登解脱。伏冀洪慈。希垂昭鉴。

  祀灶

  功司鼎鼐(云云)。恭惟监斋使者大圣紧那罗王及五行司命府君。兹者腊月念四日。岁功告毕。谨严洁厨灶奉荐香馐。加持经咒。仰答神庥。惟愿丛林鼎盛。僧海安和。香积常丰。供佛僧而靡尽。法门有庆。保水火以无虞。人人怀道德之谋。个个息斗诤之气。四时迪吉。日用常宁。袭沩山典座之芳规。继雪峰饭头之遗范。成就法器。接引后来。伏望神聪。俯垂昭鉴。

  刻华严经疏论纂要告成礼忏谢恩疏

  伏以尘尘佛剎莫非法界真源。字字灵文尽是遮那智海。私淑圣师疏论。采集大部精醇。如水银泼地而珠珠皆圆。似琼枝雕琢而器器尽玉。大功云竣。具疏陈情。切念(道霈)末法下凡。叨佛庥荫。衣食教诲得出火宅之门。动止兴居常在清凉之境。慈恩浩荡。法泽汪洋。游泳华严。纂述疏论。窃窥圆顿之旨。深植见闻之因。经历六载书刻告成。若非我佛愍念之恩。安成希有难思之业。虽捐躯而莫报。即殒命以何酬。唯资弘法之诚。少效轻埃之志。兹者将藏板於石鼓名山。期流通於阎浮末世。虔择癸亥之年腊八之日。敬礼诸佛。少答鸿休。惟愿此板天龙护持神人协相。俾舟陆而攸利。祈水火以无虞。庶法眼常存。心灯永耀。檀门衍庆。僧海归宗。雷音圆震於大千。法乳滂流於沙界。谨疏。

  复三山众护法公启

  伏以法无定相。乃随缘以即宗。岁既潜流。宜索居而用晦。既重以摩诘之命。敢恤其冯妇之讥。谨摅愚诚。仰尘慧鉴。恭惟郑翁老先生及邵陈王列位大护法。台下人中龙凤。法苑金汤。参彻心宗。混融东鲁西竺。高悬慧日。洞照幽谷平原。齐家治国固是寻常。问道访僧尤称格外。铁船浮水。庞襄州之妙用常然。磨盘走空。杨内翰之灵机未坠。瞻斗日久。识荆未遑。忽辱鼎言召还故止。词峰迭迭。直令艹木生光。道念殷殷。亦使林泉易色。窃惟石鼓。列祖法窟省会名蓝。先师既高蹈於前。小子忝继踵於后。但以道孤德薄。殊无补於法门。藏拙守愚。乐潜居於林薮。倐逾一纪。几见花落花开。眇兹微躬。不觉年来年往。镜里之形容顿改。顶上之霜雪交侵。即祗承而未能累。固辞而不获。尚容春风解冻。当图振锡南来。一觐台光。永慰仰止。灵山嘱付。政为末法浇漓。少室单传。尤见今时衰替。惟藉巨力挽转颓澜。先此陈情。并申谢悃。谨启复。

  联句
  白云寺大殿

  百草头边紫磨身色见声求早已当面错过。
  一毛端上宝王剎心空妙尽何妨信手拈来。

  殿前 三门

  圣朝天子地   解脱门开谁肯入。
  贤劫法王家   浮生梦觉自知归。

  建州开元寺大殿

  法身无相而为现相之宗九十七种妙丽端严若千江印於宝月。
  真说离言而为立言之本三百余会权实半满犹万窍吼於长风。

  广福庵

  尽大地是福田庄处处异苗翻茂。
  徧法界为普光宅尘尘华藏庄严。

  斋堂

  千圣共传无底钵。
  大家同吃一茎齑。

  白云禅堂

  大启洪炉是圣是凡皆入选。
  抛开骨董非心非佛且同参。

  光孝寺花亭

  虚亭迥迥南来北来莫不承兹庥荫。
  二水滔滔东去西去悉皆到此朝宗。

  城隍庙

  报应无差祸福由片念之善恶。
  神明有赫予夺司一郡之权衡。

  梅仙山

  鸾鹤久无踪尚有此山留姓氏。
  仙凡原不隔每传清梦到人间。

  弥勒殿

  此世界上有万般可笑可笑真个可笑。
  这布袋中无一物打开打开且谩打开。

  宝福寺大殿

  华藏真境尘剎庄严於一毛端顿现宝王剎海。
  遮那妙体十身具足在弹指顷圆彰法界身云。

  斋堂

  金钵展开五观三匙皆有准。
  香饭消后一心十界总无踪。
  不用老僧频作舞。
  但教佛子善加餐。

  大悲堂

  身发妙用现只手以至千手手手撑开正法眼。
  咒诵真诠持一字以至多字字字流出大悲心。

  禅堂

  清净觉地迥绝圣凡岂涉识情之境。
  大冶玄炉陶铸佛祖宜煅渣滓之心。

  客堂

  苔封古径行踪杳。
  笑问高贤何处来。

  三门

  今古常流双涧碧。
  晨昏时霭万峰青。

  东岳庙地藏殿

  地狱几时空此愿此心无满日。
  众生本即佛是灯是火有知期。

附 集禅海十珍小序

  夫别传之道呵教劝离。然而垂手接人则不废言说。故六传之后。二支五派浩浩说禅。性海汪洋。恒沙法宝聚集其中。智者得之。不自内出。不从外入。乃自心本有性功德耳。但时当末运。人根渐下。上者争以世智论量大法。下者甘自守愚菽麦不分。且贪多务得。终身役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耶。无己乃特拈此十篇纲宗之言。为来学之标准。其言虽约。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实不在篇什之多耳。苟或失旨。即掀翻三藏教海。挑尽五灯微言。如数他宝。於己何益乎。故此集之行。愿与智者共之。
  康熙丁卯夏首安居日非家叟道霈题於圣箭堂

  禅海十珍目录

  七佛偈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入道四行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  六祖大鉴禅师二种三昧  永嘉真觉禅师证道歌  石头希迁禅师参同契  镇州临济义玄和尚法语  洞山良价禅师宝镜三昧  同安察禅师十玄谈  浮山远禅师九带

  禅海十珍

    闽鼓山嗣祖沙门 道霈 集

  七佛传法偈

  毗婆尸佛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尸弃佛偈曰。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毗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拘留孙佛偈曰。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迦叶佛偈曰。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释迦牟尼佛偈曰。幻化无因亦无生。皆即自然见如是。诸法无非自化生。幻化无生无所畏。
  论曰。七佛世尊传法。各以一偈。偈偈皆破身心之见。良以众生无始劫来迷失真性。妄认四大为身。六尘缘影为心。既已迷己为物。而复认物为己。从迷入迷。展转差谬。沉沦苦海。浩尔无涯。故佛佛出世力为道破。令即於身心中究竟悟明身心之性了不可得。法身真智觌体圆明。所谓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是真语实语。读者不可觌面错过也。或谓七佛偈不见翻译之师。何也。曰。此乃祖师当时面授二祖者。岂假翻译。如祖初见梁武帝。一问一答。梵语唐言岂有间乎。古人谓之禅源知言哉。宋景德间。道原禅师集传灯录。而以七佛偈冠於篇首。真得佛祖心法。故后代续灯录者皆仍之。真万世法程也。

  初祖菩提达磨大师入道四行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於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之行。云何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冤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於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四称法行。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着。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於身命财行檀舍施。心无吝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称化众生而不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
  论曰。祖师既传法而复示以理行二门者。盖欲后人即其所见而履践之耳。故当时有期城太守杨衒之问祖曰。西天五印相承为祖。其道如何。祖曰。明佛心宗。解行相应。名之曰祖。后来六祖问南岳让。祖曰什么物恁么来。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祖曰还假修证否。让曰修证则不无。染污即不得。以此观之。岂可徒恃其所见而拨去修证乎。何者。盖见道而不修报冤行体冤入道。则有冤必报。鼓忿恨风。吹心识火。可乎。苟不修随缘行。当得胜报荣誉等事。则心生贪着。为喜风所飘荡。可乎。苟不修无所求行。则贪心炽盛。四方驰求何时休息乎。苟不修称法之行。则虽不废修六度。而堕於有为矣。若然。则与未见道者何以异乎。故见道者当称法而行。贪求永息。知缘无生。不生执着。冤亲平等。岂求冤报。能如是则可谓明佛心宗。解行无玷。而名厕祖图。庶几无媿矣。故祖师以此四行示人。谓一切诸行悉入此中。令其即事入道。最为切要。凡真心履道者当一日三复。而生生力行之可也。

  三祖僧璨大师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沉不好。不好劳神。何用踈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归复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此。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论曰。三祖信心铭凡五百八十四言。一百四十六句。句句为后学直指心体。拣去心病。示归元之路。兴无作之功。令其自信自肯。不向外求耳。法华经须菩提等四大弟子一生信解。即蒙授记。古德云。一入信门。便登祖位。岂虚语哉。虽然。心是何物而可信。信是何物而信心。水不洗水。金不博金。故云。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若更作义解商量。早是开眼作梦。

  六祖大鉴禅师二种三昧

  祖一日谓众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处而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溥润大地。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