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玄枢

续藏经 观心玄枢
 宋 延寿撰

  

  观心玄枢卷一

  契即邻。不在身近。如福人出世。则琳琅现矣。薄福者出。荆棘生焉。皆由自心。有现不现。如月上女偈答舍利子云。我虽内室中。尊如目前现。仁称阿罗汉。常随而不见。故须菩提不起石室。亲睹法身。阿难为佛侍者。不见佛面。
  若不观心。何脱境缚。以不知自识变起而复自缘。如画师画出殊形。翻生爱着。以意识笔。苗三界图。高下才分。爱憎随起。又如春蚕作茧。秋蛾扑灯。恶见自缠。无明自爇。此观心法。可以现知。如夜梦唯心。觉亦如是。且梦中见者。是梦中意识。现在见者。是明了意识。过未之境。是独散意识。定中见者。是定中意识。是以若梦若觉。若散若定。皆不出四种意识。且如现见青白物时。於现量中。得法自性。不带名言。无筹度心。是圆成语。则不执为外色。皆是眼识见分。与同时明了意识。以比量计度分别为青。便成外解。以意辨为色。言说为青。故云。皆是意言分别。如眼识率尔任运见时。未分皂白。剎那流入意地。方执成境。以意缘时。眼识以过。世人多执。我眼现见。全无道理见。以若不归己。见性明宗。於外别求。从他妄学者。如钻水觅火。压砂出油。此非正因。徒劳功力。若能克己辩事。谛了自心者。如从木出火。於麻出油。不坏正因。易得成就。不隔一念。功力立成。是以坚信不移。法空之虚声自息。明诚可验。灵润之野焰俄停。岂假傍通。心魔顿绝。匪凭他术。识火俄销。除不肖人莫穷斯旨。所以云。依智不识者。谓识现行。随尘分别眼色耳声。耽迷不觉。大圣示教。境是自心。下愚氷执。尘为识外。今人口诵其空。心未亡有。腾空不起。入火逾难。俱是心相封迷故尔。后得通达。随心转用。岂不鸟之游空。自当如布之火浣。不足怪也。但群生识性不同。致令大圣随情别说。然据至道。但是自心。故云。三界上下法义唯心。此就世界依报以明心。又云。如如与真际涅盘。及法界种种意生身。我说为心量。此据出世法体以明心。终穷至实。毕到斯源。随流感果。还宗了义。又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若心不起。一切境界相灭。唯一真心。遍一切处。又依唯识境本无体。境既不生。心亦随灭。以心是所依。境是能依。所依既灭。能依不起。则疑销能所。藤蛇於是并空。见息对治。形名以之双寂。
  若不观心。何息分别。以一切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如有颂言。法从分别生。还从分别灭。灭是诸分别。是法非生灭。生灭唯心。法无动静。又如颂言。种种随心转。唯心非余法。心生种种生。心灭种种灭。众生妄分别。无物而见物。无义唯是心。无分别得脱。何以得脱。以知唯心故。如第六独生散意。缘过去未来水月镜像等。变起假相分是。此等相分。但是众生第六识。妄构画遍计。当情变起。都无心外实境。是知入此观门。尽通万法。如箭射地。无不中者。若不入斯旨。即随他转。如箭射的。多乖少中。如有颂言。行自境界中。获得所应得。行他境界中。如鱼堕陆地。
  若不观心。何识幻化。以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非幻常不生。幻法从何立。又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实。知幻是幻。守真抱一。既了物虚。即归於真心之一故。又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别。制之一处。诸缘断灭。故知六趣受身。唯化所变。三界有法。皆捏所成。莫不足蹑乾城。渴思焰水。期空华结果。望石女生儿。若技女之出戏场。空迷智眼。如幻士之游众会。但诳自心。一向耽迷。孰能观察。明知无别理。但是妄心生。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电。猛若狂风。撇起尘劳。速甚瀑川之水。欻生贪欲。急过旋火之轮。遂乃结构四魔。驱驰十使。沈二死之河底。投八苦之焰中。醉迷衣里之珠。徒经艰险。斗没额中之宝。空有悲号。皆因妄心。迷此真觉。是知升坠在我。损益非他。妄作妄修。自当自受。必无前境而作对治。如昔有比丘。夜悞踏瓜皮。为是虾蟇。因此恶道受苦。所以善从心起。自福其身。如珠现光。还照珠体。恶从心生。反以自贼。如铁生垢。销毁其形。所以君子尚反己。而不怨天尤人。况慕道参玄。不信斯旨。
  若不观心。何以行施。以无可与者。名为布施。心外有法。有可与者。能所不亡。不得三轮体空。入施法界故。
  若不观心。何以持戒。以大乘大菩萨戒。谓观唯心。本无外色。无色可破。相空亦无。离取相过。故名持戒。又云。一切凡圣戒。尽心为体。故云。虽信别相。不信一体无差别相。名信不具故。所有禁戒亦不具足。所有多闻亦不具足故。
  若不观心。何以忍辱。故云。忍者於一剎那。尽一切相。及诸所缘。是知唯心。无外境对持。方名为忍。故云辱境。若龟毛。方成真忍矣。
  若不观心。何成精进。故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是知起心。即有境所缘。了心境俱空。方成精进。
  若不观心。何成禅定。是以若不分别诸境。是真调伏心。了一切法空。即常在三昧。所以云。大菩萨定。谓观唯识。不见境时。心无缘念。则是真空。如有颂言。人生百岁。情多放逸。不如一日。归心空寂。
  若不观心。何成般若。以灵台智性。诸佛由生。是崄恶径中之导师。迷暗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檝。烦恼痛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錍。沃渴爱之甘露。截痴肋之惠刃。给贫济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故云。不识玄旨。徒劳念净。又云。不求诸法性相因缘。是名正慧。斯乃心性无生。能成妙慧。所以智慧者大菩萨皆观自心。意言分别。以为境界。从初发心乃至成佛。皆作此观。以但唯识心分别。睹无前境。究竟唯一真空。更无所有。故云。空心不动。具足六波罗蜜矣。
  若不观心。何成方便。菩萨以无所得为方便。能入无边幻网。四摄摄生故。心外无法。何所得耶。
  若不观心。何成大愿。愿从心生。故称愿海。世界所持唯风轮。万行所与唯愿海。
  若不观心。何以成力。故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最无上。神通变化。八不思议。心之力也。此力能摄一切。能成一切。如鱼母忆鱼子。蜂王摄蜜蜂。鱼母不忆。鱼子不生。蜂王不摄。群蜂不聚。一切国土。想力所持。诸缘境界。随念而至。想空则境寂。念灭则相亡。如有偈言。诸法不牢固。唯在於立念。以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若不观心。何以成智。以心为智。即是本性寂照之用。此智凡圣皆具。用有浅深。故云。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凡夫也。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菩萨也。住持圆觉。而具足圆觉者。如来也。离圆觉无六道。舍圆觉无三乘。非圆觉无如来。泯圆觉无真法。其实皆一道也。三世诸佛之所证。盖证此也。如来为大事出现。盖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盖诠此也。斯乃穷原之说。称性之谈。如阐普眼之法门。皆述理中之一义。似剖大千之经卷。非标心外之余文。摄网提网。一言无不略尽。即权显实。殊说更无异。盈於众义中。如从石选玉。向群经内。犹披砂拣金。耀不二之慧灯。破情尘之暗惑。注一味之智水。洗意地之妄尘。若能一句入神。历劫为种。何以故。此心法门。於一切众中。为首为师。为明为道。故云。一切法中。心为上首。又一切明中。心明为上。又佛以法为师。故云。此事唯我能知。如镜挂高台。似目悬广漠。孤光一照。万虑皆销。故云。不仰太山。靡觌千霄之状。不游大海。未睹沃日之奇。不入此门。焉知广大。
  若不观心。何以成多闻。以但可了心之一根。法本自然。遍摄群经。故云。唯愿少闻多解义趣。即此意也。是以种种诸法虽多。但是一心所作。於一圣道。立无量名。如一火因灯。得草火木火之号。犹一水就用。得或羹或酒之名。以圆明边。目之为珠。以深广边。称之为海。以神解之性。号曰灵台。以万法宗标名宝藏。则揽草无非是药。执砾悉成金。满室唯闻詹匐之香。空器遍盈甘露之味。举足不离金色界。回头尽是旃檀林。则四辩六通。因兹而起。三乘五性。从此而惺。所以如来常不说法。名为具足多闻。则众生心中佛无示。佛心中众生无得。可谓一心念念。常转法轮。而无间断。
  若不观心。何以行慈。以不入无缘。不如磁石吸铁。任运吸取一切众生故。
  若不观心。何以运悲。以不了同体。皆成爱见。故云。自男生我女。徒与妄想悲。
  若不观心。何生净土。故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同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又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是知昔人有言。万事万形。皆由心成。心有高下故。丘陵是生。乃至云。佛土常净。岂待变而后饰。盖是变众人之所见耳。故云。观心性本净。犹如虚空。即是性净之境。境即因也。观智觉悟此心。名之为佛。初观名因。观成名果。若论自行。即是心王无染。若论化他。即是心数解脱。智慧源但随境界转。意如火。事如法。不制自意地。唯从诸法流。斯皆失本迷源。随流徇末。若能顿明意地。唯从诸法流。直了心源。不求脱於诸尘。不系缚於一法。可谓究末遇本。寻流得源矣。遂乃无功而自辩。无作而自成。显此一心。万法如镜。如是开示。究竟指归。如八千声闻。於法华会中。见如来性。如秋收冬收藏。更无所作。亦犹到宝所。更无所至。故云。我法至久后。要见说真实。若说权少之法。初机随语执生。且如毛道异生。居不定聚。若习性易染。犹若白丝。故云。人性犹湍水。决东则东。决西则西。又似尺蠖。食黄而身黄。食苍而身苍。如第八含藏识中。十法界种子。一切俱有。随所闻熏之力。发起现行。若闻此观心。佛界种子自然开发。又此是真性中缘起。自在无碍法门一一皆谈如理实德。以法如是故。非约变化。对治权巧。所说法法。皆得全力。非是分力。如金铸成十法界像。一一像全得其金。犹十子对父。各各子全得其父。但随缘名字。似有差别。则真如法位。本末皆同。如有颂言。诸色心现时。如金银隐起。金处异名生。与金无前后。如金银隐起功德之像。龙凤之形。前后俱是金。名字空差别。如云法身流转五道。号曰众生。觉心不起。名不动智佛。前迷作众生。虽唯是识。后悟而成佛。亦不出心。故云。随缘非有之法身。亦不异事而显现。寂灭非无之众生。亦不异真而成立。故颂云。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镮。展转无差别。则知古今日月。无异光明。法尔山河。常住世界。因情有异。随智成差。然分别本空而无。异而无异。情非理外。差而无别。可谓一道真心。始终无变矣。
  若不观心。何以护正法。故云。菩萨不须守护诸法。若菩萨但能善护自心。则能成就诸佛妙法。又云。但正其心。不尚余学。自心若正。万境咸归。自心若邪。诸尘有滞。若金刚宝。置日中而无定形。犹玻璃珠。随前尘而变众色。似天意树。逐天意转。比人间境。逐人心成。故云。三界上下法。我说唯是心。则一切法是心。心是一切法。又如一水生四种见。水无定相。犹一金铸五趣人。金非别形。任背觉合尘。心元不动。纵厌异舍别。唯一真如。是知十法界五阴三种世间。一际无差。唯心分别。如有颂言。无地及诸谛。无国土及化。佛辟支声闻。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以心不善观。心性无诸相。又云。一切方海中依此於众生心想而住。如是信入坏抱澹然。不以佛为欣。不以魔为戚。如幻师於幻无着。知幻从我术生。似调马见影不惊。如影从自身出。故云。无有少法。能取小法。无作用故。但法生时。缘起力大。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即不离诸心心所。由缘起力。其性法尔。如是而生。所以即境是心故难入。即心是境故甚深。如是则芥纳须须。尘含法界。壶日月毛孔。山河自然明见。故云。不出圜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谓也。所以云。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如诸佛唯一法身。逐机感特自异。心杂而但瞻青色。意淳而唯睹金光。若龙王布一味雨。随处而各见不同。业净则变作珠缨。罪垢则观成刀剑。亦犹木母变色。起自孝思。金像舒光。先於敬意。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如谷答声。语雄而响厉。故知升降在我。得丧由心。饮甘露而蹈云霞。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吐脓血。皆自所为。剑树刀山。谁人淬炼。莲台宝树。何者与崇。故云。为善福随。履恶祸追。响之应声。善恶如音。非天龙鬼神所授。非先祢所为。造之者心。成者身口矣。又如偈言。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车砾于辙。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乐自追。如影随形。如斯妙门。直指心地。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之。孰能知者。犹室内金藏。未遇智人。何由发掘。若珠蔽内衣里。弗偶亲友呵责。曷致富饶。似穷子之家珍。非长者之诱引。争能承绍。如有颂言。譬如暗中宝。无灯不能见。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若不观心。何以受持读诵。以破尘出大千经卷。仰空写无量真诠。念念转法轮。有何遗忘。故云。手不执卷。常读是经。口无言音。遍诵众典。佛不说法。恒开妙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是以若遗文了义。如师子就人。若背义徇文。犹痴犬逐块。故云。我所说者。义理非文。汝所说者。文语非义。名字如块。真理如人。无明痴犬逐名言块。种智师子得理亡名。是以但徇其名言者。只为不见自性。发萌芽於境上。起觉观於心中。水动珠昏。云飞月隐。如有颂言。瞎狗吠茆丛。盲人唱贼虎。循声故致迷。良犹目无睹。故知须具己眼。开发本心。是以智人打牛不打车。愚人磨砖不磨镜。磨砖焉能照物。打车曷以进途。打车有役苦身。只练邪见无益之行。磨砖似背圆教。唯成但空下劣之乘。睹为不荐灵台。真如法宝。此是诸佛大威德不思议法门。犹赫赫日轮。岂外道婴孩之所观。高高圆座。非少乘矬陋之能升。蚊蚋而难负须弥。鹪鹩而焉吞渤澥。应须普贤长者子文殊大人。方可直下承当。顿圆无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