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丈清规证义记

  (维那白云)上来奉请本师释迦牟尼佛。迦叶阿难。二大尊者。(余佛菩萨。随改)天眼遥见。天耳遥闻。他心悉知。身通自在。一念能感。圣应昭然。更诵密言。用伸殷重。 我佛如来。有奉请真言。谨当宣诵。
  柰麻三满多。母陀南。
  唵。乌佐钵啰谛。贺多谛。萨缚怛多孽多。俱舍冒地。
  唵。娑哩野没哩。布罗迦也萨诃。(维那振铃。缓诵三遍想一佛二尊者。在莲座上。光明交映。维那白云)。
  愿因秘密。俱蒙光临。斋主拈香。虔诚顶礼(众师斋主。同礼三拜。斋主拈香。众师齐诵吉祥偈安圣位)。
  归命世尊无有上。迦叶阿难共垂慈。我今依教安圣位。唯愿慈悲哀纳受。迦叶如来具大悲。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拘那牟尼见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迦罗鸠驮如金山。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毗舍浮佛无三垢。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尸弃如来离分别。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毗婆尸佛如满月。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弗沙明达第一义。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提舍如来辩无碍。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波头摩佛净无垢。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然灯如来大光明。诸吉祥中最无上。彼佛曾来入此殿。是故此处最吉祥。(诵偈毕。即上供。其斋佛仪。载禅门日诵。兹不具录。回向疏附此)。
  伏以。佛身应现。随众生而结欢喜之缘。妙相端严。恒不动而升光明之殿。爰有一四天下云云。(入乡贯姓名)切念(某甲)。前於(某日)发心。虔造释迦如来。迦叶。阿难。圣像三躯。(余佛菩萨随改)兹於(某日)成就欣承至圣之范。不同汉寝飞光。得被道树之阴。俨若祇园敷座。归依有幸。踊跃曷胜。敬涓今月(某日某时)。安位莲台。圆成法相。(若拜忏诵经。当续入於此)以此功德。谨申回向。伏愿宝座分身。普应群生之机感。玉毫现瑞。广开法界之因缘。俾低头合掌。皆种善根。或心念口称。俱沾福慧。更祝皇图永固。法道昌隆。丛林安静。济济来贤圣之徒。僧海调和。绵绵挺龙象之子。右疏恭请三宝证明。造像圆成。升座开光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宣疏毕。诵消灾吉祥咒化疏。斋主奠茶作礼。焚疏毕。结咒已。仍向上立维那举回向咒。用鼓钹。众僧齐唱偈咒三遍)。
  唵。娑摩啰。娑摩啰。弥摩曩。斯哈啰摩诃咱哈啰吽(三遍)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一切时中吉祥者。愿诸。
  上师哀摄受(初遍)。
  三宝哀摄受(二遍)。
  护法常拥护(三遍毕。三皈依竟)。
  (其余如装造药师。弥陀。文殊。普贤尊圣像。凡开工。开光。回向。仪俱同此。已酌改文偈。其华严十佛吉祥偈。惟诸佛可用。造佛殿上梁。圆成。亦可用)。
  ○(是日。即称释迦佛名。或别佛菩萨。亦随新装所改称)。
  证义曰。吉祥偈。出华严经第十六卷。系世尊初升须弥山顶。帝释天主。为佛敷座。请佛纳受已。颂此十佛吉祥偈也。今开光亦诵此偈。以安圣位者。以标佛像新成。世尊初降亦如天主请佛纳受。而表此处最吉祥。以辟除诸不祥也。又按华严经。佛升夜摩。升兜率。彼彼天主。请佛纳座。皆先颂十佛吉祥偈。何况人间。岂可忽焉。予私意。凡新装佛。或新造佛殿。当写此十佛吉祥偈数张。实贴殿上。仗此经语。御捍邪崇。犹如俗人书贴紫微黄道之意也。

  修整经典

  三归正范云。贝叶黄卷。三藏圣教。是为法宝。经卷既为住持法宝。是我所依。理合敬奉。使其装订整齐。次第不乱。乃或长闭经厨。致虫蠧朽烂。或篇幅脱落。部帙失次。急宜修补。或募施主修整亦可。但不得作别用。夫佛以法为师。僧不重法可乎。梵网经。第四十四。不供养经典戒云。若佛子。常应一心。受持读诵大乘经律。乃至云。若不如法供养者。犯轻垢罪。是故丛林立知藏藏主二执。专司其事。凡函帙安置。修补残缺。以及经本出入等事。俱知藏总其纲。而藏主分其执也。凡经书。以不出山门为限。夏季风日暄明。晾晒诸经。查理字号。候冷收橱。本寺僧众有请看者。须登牌。某月某日某人。请某字函经。还则消账。若其人告假并余事欲去者。先查取。遗失者。罚抄赔已。出院。若失於查取。则知藏藏主二俱受罚。照数赔补。若私借与外人。即无失亦罚。凡交替执事。须会客堂库房及知藏到。一一检点清楚。对众清交新执。若有流通经版。安版处。须明暗适中。近风日则易裂。太阴闭则易朽。凡装印纸墨。以及书而订线等。俱以洁净坚固为佳。断不可惜费省功咎同轻法也。
  证义曰。修整经典。乃表敬法宝。此事系慧命攸关。故此执。亦为一寺重任。而尤要在住持不惜赀费。则修整为易。即执事之人。亦因之而慎重矣。至於丛林。刻印经典流通。乃兴起佛法之第一大事。愚意与其画柱雕梁之多多益善。不如黄卷赤轴之源源不竭。利益后人。诚非浅鲜。即如今日缁白。各得书本经典阅诵者。乃嘉兴楞严寺。刻印大藏方册之遗惠也。假使无此一翻刊刻。则书本必少。梵本既难购。且不便携带。岂非僧俗之一大缺陷乎。故凡丛林住持。有心宏法者。若果宗教精明。自可随机利人。倘或住持事繁。无暇及此。则於现在切要经典。随力刊刻数种。印送无力禅和。功德无量。华严经贤首品云。又放光名法自在。此光能觉一切众。令得无尽陀罗尼。悉持一切诸佛法。恭敬供养持法者。给侍守护诸贤圣。以种种法施众生。是故得成此光明。又每见丛林之有经藏者。住持漠不关心。任其雨湿虫蠧鼠残。而不一料理。住持如此。则执事可知。若是者。罪过亦无量。愚意凡有藏经之处。宜供一阅藏之僧。使其日日翻阅看诵。即是法轮常转。诚为丛林吉祥善事。又有益於学人。倘其日新有功。即可延佛慧命。岂不美哉。第恐阅者。有名无实。或私行借卖者有之。此则住持。当不时稽查为妙。愚庵摭古云。栖贤諟禅师。性高简。律身严动不违法。暮年阅藏三次。以坐阅不恭。则立诵行披。愚庵颂曰。宝函藏。真舍利。积劫定慧。深为法施。迢遥来真丹。征役非容易。岂但立诵行讽。图报碎身犹愧。

  修造僧坊(即寺院也。从古立名。故称僧坊)

  三归正范云。剃发染衣。严净毗尼。绍宏佛化。是为僧宝。既常宏化。必依处所成就僧坊。即其处也。梵语僧伽。此翻和合众。即出家五众也。梵语伽蓝。此翻众园。即僧众所居也。今名僧坊。乃华梵兼举耳。然此中。即供佛奉法之所。而以僧坊为称者。佛殿法堂。无独立故。梵网经不修福慧戒云。若佛子。常应教化一切众生建立僧坊。山林园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禅处所。一切行道处。皆应立之(云云)。夫既应立处所。修造之工费。不能已也。故丛林有知屋之执。专司其事。凡各处屋宇。本无而新造者。谓之造。已有而或倾頺损坏。须重修者。谓之修。凡所修造。当於必不可已者。若其可已。则已之。盖为修道而出家。非为修寺而出家也。或在家檀信。发心为之。则可。若出家人。断断不宜孳孳而为。当知以己躬下事为要紧。此上等出家子之立志也。至若志不及此。而以造寺为功德者。虽非性分中功德。而有相庄严亦不可少。但须不昧因果。深知罪福。不可克减常住藏匿信施。或不图利而贪名。以兴建丛林为有光。遂至运谋结势。巧夺强取。令人吞声输纳。丛林未必遂兴。而已结若干怨愤。人心若此。佛意可知。即守分僧。苦行善募。而未暗律学。但知戒不私用则已。遂乃移东就西。将甲补乙。或挪还急债。或馈送僧俗。不知砖钱买瓦。僧粮作堂。枉受辛。勤。反招恶报。所谓天堂未就。地狱先成也。岂不悖哉。又有住持。虽不外募。而别僧假名私募者。当於寺外贴告帖一张。上书本寺修造某处。系本寺自行竭力修造。静听檀越发心相助。并无人在外募化云云。一则免其修名募化。造业堕罪。一则免其或因此。滋生事端。贻累常住。
  证义曰。云栖法汇云。建立丛林为众。固是美事。然须己事已办。而后为之。不然。或烦劳神志。或耽着世缘。致令未有所得者。望洋而退。已有所得者。中道而废。虽钦工御建。事事优裕。尚劳神费心。自损不少。况尽心力而募求乎。或曰。果如子言。则佛像凐没。谁其整之。塔寺崩颓。谁其立之。僧饿於道路。而不得食。谁其济之。人人唯办己事。而三宝荒芜矣。岂不闻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乎。答曰。不然。但患一体三宝荒芜耳。世间三宝。自佛法入中国以来。造佛建殿斋僧者。时时不休。处处相望。何烦子之私忧。而过计也。又愚庵摭古云。延恩法安禅师。至黄山如意院。败屋破垣。安住十年。大厦化成。即弃去。所至不倦利济。晚居延恩。屋庐床篑。破败尤甚。殊乐之。令尹纠豪右将新之。安哂曰。檀法本於度人。今非其发心而强之。是名作业。不名佛事也。每谓人曰。万事随缘。是安乐法。愚庵颂曰。威之以行惠。非出其诚心。催科作檀度。何异昼攫金。我先如意院。无意成丛林。今之老也延恩院。蔽风遮雨有茆苫。君子居之有何陋。蓬户桑枢乐原宪。破屋且胜树下居。圣师老衲皆茆庐。顾我过之矣。绎古发长嘘。按法汇摭古二条。后人须善会其意。法汇谓立志参学人。己事去办。不可因此而自荒学。非谓世间三宝之可荒芜也。特慧命为重耳。摭古谓大修行人。自不图安居大厦。非谓佛殿之可任其倾頺。且恶募强求。有违佛制。故不为也。今之住持。或不然。既未尝立志参学。终日为利夤缘。只求自己之安饱。不顾佛殿之倾頺。有之。稍图体面者。又或仗势假威。恶募强求者。亦有之。殊可慨矣。夫既不能庄严自己一体三宝。果能庄严世间三宝。亦还救得一半。此法汇未言之意也。虽自己可以茆庐而居。而三宝则当金碧以处。但须有子来之风。不可有催科之行耳。此摭古未言之意也。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五
  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第六

    唐洪州百丈山沙门 怀海 集编
    清杭州真寂寺苾刍 仪润 证义
    越城戒珠寺住持 妙永 校阅

  两序章第六

  述曰。两序之设。为众办事。而因以提纲唱道。黼黻宗猷。乃至司帑庾。历庶务。皆所以辅弼门庭。关系甚重。故夫世出世法。无不闲习。成己成物。全体备用。尚矣。次之或守一材。效一能。尽执无忝。丛林亦嘉赖焉。序列虽分。古每易位而交执。无彼此之别。无崇卑之嫌。今则判然不相代谋。又单异内外。班列崇卑。亦时会所趣。事虽不古。理尚无舛。至於擅事权。结朋党。独断而群哗。岌岌乎不相容。岂不谬欤。此在主者。慎择所任。复时申祖训以戒之。纳诸条约而善调之。庶几众无弃材。人无废事。或驰驱於僧务。或坐禅而勤修。老祖风规当不远於今日耳。

  执事单

东序
  都监  监院  维那  副寺  知众  知客  知事  悦众  值岁  知浴  典座  监收  衣钵  汤药  请客  侍者  知屋(带知器)  监修  知山  庄主  库司

列执
  化主  收供  化饭  库头  米头  炭头(兼炉头)  担运  茶头  行堂(碗头)  门头  贴案  饭头  二饭  菜头  火头  水头  磨头  杂务  (厨房香灯)  巡山  柴头  (山寮香灯)  净头  园头  照客  知随

西序
  首座  西堂  后堂  堂主  书记  知藏  藏主  参头  祖侍  烧香  记录  圣僧侍者

列执
  殿主  寮元  钟头  鼓头  印房  夜巡  清众  香灯  司水  (法堂香灯)  (藏楼香灯)  (佛塔塔主)  (塔院塔主)  (祖堂香灯)  耆旧  闲住  看病  打扫  行者  佛子  净人

  僧值(此执不在两序之内。当录在单之正中央)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古之清规。佛法为重。故先西而后东。今之丛林。办事为能。故先东而后西。其两序执名。此据大槩而已。各家增减。先后随宜。不以此为拘也。亦名执事榜。实贴斋堂。每执若干。另用小条书人名而加贴之。又客堂用大牌一块。照斋堂单而具书之。书法从中至边横列。上书序执。下书列执。字须正楷。右之边行书题。左之边行。年月日。及住持某甲重录。盖丛林人众。难尽知识。或有事举。难以稽查。一视斯单。人执了然。是故执事进退。先於此单出没名条。使一众了了。不致错误也。他如律堂讲堂。另有执名。此不录入者。原本无故。非敢遗漏也。又凡充执事。无论崇卑。咸宜竭尽心力。辅翊常住。不当以人我荣辱。自生分别。苟能取舍情忘。圣凡念寂。搬柴运水。总是禅机。执爨负舂。无非妙用。头头显唯心之三昧。法法了唯识之圆融。所谓智慧了办。行愿无亏也。
  ○两序分十寮。见首卷目录。

  西序
  首座

  乃西序首领。表牵丛林。辅翊住持。分座说法。开示后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罚。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一众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虽诸方尊宿。住持能以礼致之。亦乐充此执。谓之退位为人。如文殊为七佛之师。犹助释迦扬化。为众上首。故此执必择其己事已办。众所服从。德业兼修者。充之(在讲堂。即都讲之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