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百丈清规证义记
百丈清规证义记
第五百起
一心顶礼。伏虎施尊者。(四百一位)。幻化空(二)。金刚明(三)。莲花净(四)。拘那意(五)。贤首尊(六)。调定藏(七)。利益罗(八)。无量光(九。此与第三百九十九位同名)。无垢称(十)。大音声(十一)。大威光(二)。自在王(三此与第三百二十六位同名)。明世果(四)。最上尊(五)。金刚尊(六)。蠲慢意(七)。最无比(八)。超绝伦(九)。月菩提(二十)。持世界(一)。定华智(二)。无边胜(三)。最胜幢(四)。弃恶法(五)。无碍行(六)。普庄严(七)。无尽慈(八。此与第三百八十七位同名)。常悲愍(九)。大尘障(三十)。光焰明(一)。智眼明(二)。坚固行(三)。澍云雨(四)。不动罗(五)。普光明(六)。心观净(七)。那罗德(八)。法上尊(九)。师子尊(四十)。精进辨(一)。乐说果(二)。观无边(三)。破邪见(四)。师子翻(五)。无忧德(六)。行无边(七)。惠金刚(八)。义成就(九)。善住义(五十)。信证尊(一)。行敬端(二)。德普洽(三)。师子作(四)。行忍慈(五)。无相空(六)。勇精进(七)。胜清净(八)。有性空(九)。净那罗(六十)。法自在(一)。师子颊(二)。大贤光(三)。摩诃罗(四)。音调敏(五)。师子臆(六)。坏魔军(七)。分别身(八)。净解脱(九)。质直行(七十)。智仁慈(一)。具足仪(二)。如意杂(三)。大识妙(四)。劫宾那(五)。普焰光(六)。高远行(七)。得佛智(八)。寂静行(九)。悟真常(八十)。破魔贼(一)。灭恶趣(二)。性海通(三)。妙法通(四)。慜不息(五)。摄众心(六)。道大众(七)。常隐行(八)。菩萨慈(九)。拔众苦(九十)。寻声应(一)。数劫空(二)。注法水(三)。得法空(四)。惠广增(五)。六根尽(六)。跋陀罗(七)。思萨埵(八)。注茶迦(九)。钵利罗(五百)。愿事众(五百一位)。
○(拜竟。少顷。回向。香灯师预焚香在手。知客领施主中间拈香。设拜。众师唱香赞毕。维那举)天上天下无如佛。(四句偈已。仍如奉请时。出位右绕。仍念释迦佛名。施主各各上香。问讯已。归位。收佛号。宣疏。化疏。举福田应供云云。罗汉赞见前。维那举云)修斋功德殊胜行(回向偈已。三皈依毕。各回本处)。
证义曰。三藏法数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其生死已尽。无法可学。又云无生。谓其断见思惑尽。无复三界受生。又云应供。谓其应受人天供养。又云杀贼。谓其能杀烦恼之贼。以其皆具三明六通无量功德。故称为大。此阿罗汉。承佛敕故。以神通力。延自寿量。住於世间。守护正法。至今犹未入灭。若遇世间。设大施无遮会时。即同诸眷属。蔽隐圣仪。同於凡流。密受供养。令施者得胜果报。法华经云。我等今者。真是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於诸世间。天人魔梵。普於其中。应受供养。据此。供养罗汉。福德果报。俱不可思议。昔无相真禅师。供罗汉颂曰。应供真人着眼高。海山来往不辞劳。也知为瑞为祥处。惹得天花上毳袍。石梁方广路非遥。檐卜堂中信手招。尊者半千谁是主。海天云静月轮高。
放生
(生命随到随放。不可拘时。恐伤物命。宜向外设案。安杨枝净水。醒尺。法师施主作礼。众等以。慈眼视诸异类。念其沉迷。深生哀悯。复念三宝有大威力。能救拔之。作是观已。法师执炉白云)。
一心奉请。光明会上。诸佛菩萨。十方慈父。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天龙神祇。现在道场。加持此水。具大功勋。洒沾群品。令彼身心清净。堪闻妙法。(遂举)柰麻观世音菩萨。(三称。众和。齐诵大悲咒三遍。法师执炉白云)仰白。
十方三宝。释迦本师。弥陀慈父。宝胜如来。观音菩萨。流水长者子。天台。永明。诸大士等。唯愿慈悲。证知护念。今有诸众生等。为他网捕。将入死门。幸值(某甲)。(称施主名)修菩萨行。发慈悲心。作长寿因。行放生业。救其身命。放使逍遥。比邱(某甲)。仍顺大乘方等经典。授与三归。称扬十号。复为宣说十二因缘。但以此类众生。罪障深重。神识昏迷。仰乞三宝威德冥加。哀怜摄受。(法师抚尺一下。高声说三归依)现前诸众生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说。众等三和)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三说。三和)从今已往。称佛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称法为师。更不归依外道典籍。称僧为师。更不归依外道邪众。(三说。三和)诸佛子等。归依三宝已。今当为汝。称扬宝胜如来十号功德。令汝得闻。如彼十千游鱼。即得生天。等无有异。(遂举)柰麻过去宝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三说。众三和已。法师抚尺一下。白云)诸佛子。我今更为汝。说十二因缘生相灭相。令汝了知生灭之法。悟不生灭。同於诸佛。证大涅盘。(白已遂举)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三说。法师抚尺一下。白云)诸佛子。我今依大乘经。授汝三归十号。十二因缘已竟。今当为汝。对三宝前。发露罪愆。求哀忏悔。愿汝罪业。一切消除。得生善处。近佛闻法。汝当至心。随我忏悔(白已。遂举)。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三说。众三和已。遂唱)柰麻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唱。众三和已。一僧向佛作礼毕。遂执水盂。遍洒诸物身上已。法师白云)。
唯愿放生以后。永不遭遇恶魔吞啖网捕。优游自在。获尽天年。乘三宝[力@、]。宝胜如来。本愿慈力。命终之后。或生忉利。或生人间。持戒修行。不复造恶。信心念佛。随愿往生。更祈施主(某甲)。现生如意。他报随心。菩提行愿。念念增明。救苦众生。当如己想。以是因缘。得生安养。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证无生忍。分身尘剎。广度有情。俱成正觉。现前大众。齐声念华严十回向经。往生净土神咒(白已。悦众鸣小木鱼。大众齐声。朗诵经咒)。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随顺坚固一切善根回向。佛子。菩萨摩诃萨。作大国王。於法自在。普行教命。令除杀业。阎浮提内。城邑聚落。一切屠杀。皆令禁断。无足二足。四足多足。种种生类。普施无畏。无欲夺心。广修一切菩萨诸行。仁慈莅物。不行侵恼。发妙宝心。安隐众生。於诸佛所。立深志乐。常自安住三种净戒。亦令众生。如是安住。菩萨摩诃萨。令诸众生。住於五戒。永断杀业。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具足智慧。永保寿命。无有终尽。愿一切众生。住无量劫。供一切佛。恭敬勤修。更增寿命。愿一切众生。具足修行。离老死法。一切灾毒。不害其命。愿一切众生。具足成就无病恼身。寿命自在。能随意住。愿一切众生。得无尽命。穷未来劫。住菩萨行。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为寿命门。十力善根。於中增长。愿一切众生。善根具足。得无尽命。成满大愿。愿一切众生。悉见诸佛。供养承事。住无尽寿。修习善根。愿一切众生。於如来处。善学所学。得圣法喜。无尽寿命。愿一切众生。得不老不病常住命根。勇猛精进。入佛智慧。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聚净戒。永断杀业。善根回向。为令众生。得佛十力圆满智故。(接诵徃生咒三遍已。法师白云)上来放生功德。四恩普报。三有均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举三归依毕。各回本处)。
(△以上略明放生仪轨竟。若放生而兼念诵。或兼饭僧等事。并见前仪。唯回向疏文随施主所求事)。
证义曰。放生仪凉译金光明经如此。若据隋唐二译。俱有咒语。梵网经亦有放生之条。又考律藏。凡士女先授三归。次传五戒。不许猎等。故今放生。似应但说三归。不必添说五戒。或间云栖莲池师云。说法对人。人犹未信。劝畜发心。畜则何知。师答曰。性在含灵。不可思议。安期畜类。终无觉心。蛤之生天。鹏之敬律。虎之弭耳避地。蟒之垂泪革心。如斯比类。曷胜枚举。纵彼业重无知。亦为未来善种。譬如严冬下种。春暖自然发芽。但以慈心向说。行人自当获福。故应教化。无间人畜也。至於放生感应。内典甚多。今略举最古者数条。金光明经第四卷。流水长者子。路见一池。水涸。有十千鱼。将入死门。四向宛转。是时长者。施水并食。而救其命。复入池中。为鱼说十二因缘法。并称南无过去宝胜如来名。后十千鱼。俱生忉利天。自识前生为鱼。流水长者子。与我等水。及以饮食。复为我等解说十二因缘。并称宝胜如来名号。以是因缘。令我等辈。得生此天。於是为报恩故。各持真珠璎珞。到流水长者子家。奉宝散花。流水长者子。即今释迦牟尼佛是。十千鱼。即十千天子。并蒙佛授菩提记。隋朝。天台智者大师。居台州修禅寺。以身衣资。劝人赎[竺-二+(一/尸/邑)]一所。为放生池。尝於其上。讲金光明经。忽一日。法堂前。见黄雀无数。翔集半日。悲鸣而去。大师见之曰。乃江鱼化为黄雀。来谢吾恩耳。今大慈寺是也。又隋计诩。任台州郡守。尝请天台智者於江上。讲金光明经流水品。渔者闻法。皆好生去杀。诩后还都。坐罪下狱。临当伏法。遥祈大师。一伸救护。乃夜梦群鱼。吐沫相濡。明旦降敕。持原诩罪。据此。则金光明经中。流水长者一段。为放生最初典型。故此经为放生切要尊法。后贤当知之。
(附)生所规约(凡十五条)
佛言。情多想少。流入横生。故知彼等异类。昔以暗蔽愚痴。不修正念。今则羽毛鳞甲。受此劣形。水陆飞空种种不一。吾等当遵佛敕。宜随力放生。并舍粮草。愿彼异类。尽此报身。往生净土。管生灵者。发恒慈心。尽己所执。随宜调法。所有规条。开列於左。
凡送来生灵。问已说三归否。若未说。即移至佛前。焚香说三归放生法。飞禽水族。即念佛放去。牛羊鸡鹅等。别其雌雄。另拦关放。不得混作一处。 各生头。(如管鸡名鸡头师。余例此)管生灵出入。各登簿记。晨昏槎数清楚。倘有死者。白库房客堂看验。然后埋葬。 生所。常使乾净。不得任其臭气难闻。牲口身秽。 新放生至。必另置一处。待夜方入群。 粮草。一日早晚二食。食毕即收食盆。不得任粪泥。践污盆食。 生头打生灵致损者。照大小罚钱。归入生所公用。致死者。罚已摈出。失管致被恶兽伤害。恶人盗去者。亦照大小罚钱。放牧损人苗稼等。照数赔钱。 米糠麦麸等。凡霉湿即晒。或烘。不得任其虫生烂坏。 凡施生粮钱。不得作别事用。 池中不可放黑鱼。鲇鱼。汪剌。黄[(乏-之+虫)*善]团鱼等。恐残害他鱼故。亦不放螺蛳。青鱼食螺蛳故。宜另设池放之。 不得以洗刮油腻。及糟糠等物入池中。 鱼食青草。宜不时与之。 池中不得浸柴竹黄篾等一切物件。 池水不得挑动别用。常使盈满清净。 凡水陆生口至。各生头所值。自有常住旧例分规。不得私向施主索取财物。违者得一偿二。以买生粮。 鸡鹅鸭蛋。所卖之钱。仍买生粮。私卖入己者罚。
○年月日○住持(某甲)重录。
证义曰。生所规约。护生灵而修慈行也。梵网经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云云。又放生是作善。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止善。止作双持。是真护生也。或问莲池师云。墨子兼爱辟为异端。云何众生。皆以作我父母观之耶。师云。儒道止谈今世。佛法乃论前身。受身既列多生。托胎必遍诸趣。六道众生。皆我父母。岂不然乎。唯拘近迹。不审远缘等之异端。其过甚矣。
供法衣(法帔。宝盖。幢旛等法器。皆同此)
供法衣之仪。与前不同。前之受法衣。乃门人受嗣法师之衣。或尊长所赐之衣。故须住持。往客堂亲接。及至方丈见礼。答拜不受。此之供法衣。乃施主供住持也。待客之仪。如饭僧例。然住持。乃一寺之主。凡施主所供法衣等。一切法器。须上堂白众。入万年簿。交庄严衣钵。收归庄严厨。上记年月日。及施主名。不得以施主供我。私自受之。有违佛制。
证义曰。施主施法衣。住持若预知者。当讯其造法。不得绣佛在衣上。云栖正讹集云。近世袈裟上。遍绣诸佛。云千佛衣。此讹也。佛像止宜顶戴在首。负荷在肩。悬挂胸膈。已涉亵慢。况罗缀一身。自腰膝而下。皆佛也。其过可胜言哉。轮王福倾。谅非虚语。而成风久袭。不自觉知。愿高明俯察刍荛。慎勿着此。或曰。然则千佛衣。果无之乎。曰。有之。即今二十五条衣者。千佛相传之衣也。佛告比邱。我此僧伽黎。过去未来诸佛。皆着此衣。而得解脱。是其证也。或绣寿字。名万寿衣。亦属非是。或绣以花。名千华衣。亦非所宜。又千华之名。犯千华台上卢舍那佛之义。亦恐折福矣。
受煎点
煎是烧煮之意。点乃小食之称。煎点之礼。或住持回祖剎而行。盖住持回祖庭省觐。彼必以尊宿之礼。待之。住持亦应以礼。回敬祖庭之众。设此煎点。即设斋也。至临斋之际。仍命侍者代拜。不敢亲诣以动众。又或以上待下。下敬上。或比肩转敬。或特为。或谢法。或报恩。或答礼。或发心。或行罚而设。此则轻重。各随己力。其中或设斋。或设腐。或设茶。均谓煎点。仪与饭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