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百丈清规证义记
百丈清规证义记
证义曰。设斛之事。至於今日。其讹多矣。略言有十。按密部仪轨。将欲施食。当先结界。以成净地。结界之法。用木四方定椿。以绳拦之。使人畜不得进界。然后设施食坛。鬼神坛。俗呼寒林台。又呼孤魂台。及设两旁荐位於界内。其施食坛。至孤魂坛。中间用白布三疋。作三道宝街。待戌时初。法师同表白。先持大悲咒。四方洒净水。想此界内。以神咒力。及观想力。变成净地。以为坛基。诵咒三遍已。法师施食坛前。中间立定。表白辅弼左右。法师随想界内。净地广大无边。众动鼓钹。用七星板。如唱阿弥陀佛身金色腔。齐唱净地偈云。一切方隅所有地。瓦砾砂碛等皆无。琉璃宝地平如掌。柔软微妙愿安住。犹如极乐国庄严。妙宝为地众花敷。园林池沼无缺少。以大法音愿具足。从出世间复能现。种种七宝之所成。无量光明遍照处。诸佛菩萨愿安住。唱毕。煞下鼓钹一阵。法师自举偈云。先结大轮明王印。加持坛场悉清净。我今依教诵密言。令我所作皆成就。白已。即默诵大轮明王咒。二十一遍。咒详施食仪轨。咒毕。即起香云云。兹者密部绝响。结界不行。其讹一也。
○又准本经。佛说是摩伽陀国所用之斛。此食。此水。量同法界。食之无尽。今据我国。一斛。当五斗。凡施食。应用五斗米饭。以成饭山。五斗桶煮熟得味菜。以成菜山。五斗缸清洁冷水。以成乳海。方合佛制。祀孤已。次日清晨。将此菜饭。分为三分。一施水族。即放生池。或大河海。二施毛群。即放生所。或山野处。三施他方。即乞丐流。或贫苦人。若无放生处。即施远地贫苦者。近见饭不满一杯。菜不敷一筯。或诘之以食太少。则曰七粒遍十方。而水全无。殊不知七粒遍十方。是僧众二时临斋。出生之法。乃常行之。其势不能多。施食。则专为此事而设。故须事相全备。依佛敕。用摩伽斛法。故云设斛修斋。加以神咒法力。能令一食。变无量食。充足河沙品类。皆得饱满。又恐众类。以贵轻贱。以强陵弱。拥遏孤幼。令不得食。使不均平。越佛慈济。故请三宝。及诸神祇。监坛敕令。使我所施。一切无碍。无高无下。不择冤亲。平等普遍。迩来多不如法。只用斛手。不设斛饭。正是食物未周。终成虚设。其讹二也。
○又施食之事。全重在有戒。有定。有观慧。有手印。有真言。至於敲唱。助道而已。兹者。不择戒定。不熟观想。手印讹舛。真言模糊。唯将唱腔。以为正务。匪唯赴应庸僧如此。即丛林高德。亦习而不察。甚至以酒为敬。桃榴为供。不知其过。其讹三也。
○又祀孤。原以施食为名。则重在饭多。菜多。水多。可遍济饥渴。至於冥资纸衣之类。亦施道而已。今者反是。菜饭水。不合佛制之供而主家饮啖。反多縻费。全无诚意感通不济苦鬼饥渴。举世皆然。不觉颠倒。其讹四也。
○又设坛祀孤。召诸鬼来。重在三檀等施。施其饮食。资生施也。施其破狱摧罪等。无畏施也。施其三皈七如来名等。法施也。然此三施。俱在坛前获益。即有冥锭亦应在坛前。待诵尊胜咒完后。方可焚化。使诸众食足。法足。财足。既济饥渴。复转善道。方为有益。乃迩来焰口。鬼未召完。先往沿路焚化冥锭。使彼鬼众三不得全。爱冥资者。失其闻法受食。爱法食者失其冥资。又不在坛前焚化。则无神祇监管。谅彼鬼众以强欺弱。在所不免。施不平等。又或榴桃树边即化纸散食。是鬼畏惧。不敢来受。或火未尽扫灰。破碎难用。举世不知其非。其讹五也。
○又施食法坛。全出密部。今略言之。用大方桌两张。前一张。为供佛坛。最前一行。香炉。烛台。花瓶。第二行。花香灯涂果乐。六天母像。此六天母像。或用木雕。或用铜锡。细装颜色。六位各一色。一面四手。少年窈窕。两脚左舞右跪。两手各持本供。面向於佛。花母持花。衣淡红色。表施。香母持香。衣黄色。表戒。灯母持灯。衣红色。表忍。涂母持水。衣白色。表进。果母持果。衣红黄色。表定。乐母持乐器。衣青禄色。表慧。像下俱踏莲花。花下俱一◇吽字。书於立脚台面。大众唱吽字涌出赞时。法师不必做手势结印。但澄心闭目。想六天母色相。各从一吽◇字涌出。既涌出已。面手放光。各持香花等。供养三宝。此名运想供养。第三行供佛亭在中。恰似宝塔形。中供毗卢遮那佛。佛亭后插一铜竿。上用小钩。悬旛一首。写中央毗卢遮那如来。又四方供四佛。面面向中央佛。莲座火焰后。亦各插一铜竿。上用小钩。各悬旛一首。写东方阿閦如来。南方宝生如来。西方无量寿如来。北方不空成就如来。中佛两傍。再点大烛一对。中佛后。即后八仙桌第一行。用镜架。置大圆镜一座。即准提经所说镜坛也。镜前供曼怛。所谓曼怛者。梵语曼怛。此云坛。此坛约一世界总论。非但为南洲一洲言。坛如世界中之须弥山。法师座处如南洲。四洲皆朝须弥。南洲。坐南向北。在下。就南而论。须弥在北。南北之位既定。则东洲应在右。西洲应在左。即依此铺米入观。师前铃杵花米盘。两傍随置仪轨共四本。此正制也。迩来坛前。讹用五方童子。坛中讹用水果等。不知佛过午不食。奚用食果。铺曼怛误以南上北下。西右东左。其讹六也。
○又施食文卷重在下半卷所有偈文咒印。俱当缓诵。前半卷从开首至召请地藏。皆为求佛法僧。三宝作证。乞济度拔苦而已。所有偈文。可直声快诵。今者反是。先在坛下诸设位前。种种念诵。次及上坛。乃至别别召请叹孤。种种敲唱。延缓良时。直至破狱。召请饿鬼乃至尊胜咒。正当运心作观。缓缓持诵。反急如风。至於法事未完。先收坛仪。上则轻慢佛圣。下则虚诳鬼神。举世不觉。其讹七也。
○又施食。结界上坛应在西末戌初。盖戌亥二时。乃纯阴之际。鬼神无畏之时。施其法食。则受益良多。一交子初。则阳气转。而阴气衰。鬼即有畏。纵施法食。彼不来受。迩来有戌末尚未登坛。至五更方完者。或一夜登二登三者。是则虚耗财物。空骗鬼神。唯了心愿。不谅阴灵。其讹八也。
○又施食。普结鬼缘。当先施其无畏。是故先结界限。不许人畜进界者。使其安位也。盖人。阳也。鬼。阴也。阴常畏阳。故施食坛前。人不得走。设不得已。当从坛后行之。迩来或以兰盆胜会彰名。或以保佑平安为号。盛悬灯彩。广挂纸神。招摇男女聚集。如看美戏。如观奇伎加以大锣音乐。喧闹尘嚣。纯以人之阳气逼之。匪唯远处鬼神。不敢赴召。即本地祖先。亦惊往他方矣。如此。则徒设财食。难结鬼缘。反结鬼怨。举世不觉。其讹九也。
○又考藏中。施食最初缘起。唯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不空译。又实叉难陀译。名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即前经重译俱。唯有变食真言而已。不空又译出。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仪轨经。嗣有阿阇黎。复依此经。节为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轨。北卷现见藏中。简要直捷。只有一条法界六道总召请。及召请饿鬼印咒等仪。无奈时人。爱饰口耳。加别别召请叹孤等事行世。俗称海上焰口。是也。致使藏中原卷。寝搁不行。嗣天机大师。目睹海上所行。有违佛制。节去繁芜。不意后人。仍加繁琐。即今流通本。是也。又按云栖本。考正本等。并无五方结界者。迩来好事者。请五位法师。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法坛。既然称五方结界。应当如前结界所说。而结界之。即四方四位法师。亦应各持一咒。东北楞严。东南大悲。西北尊胜。西南随求。今但四方空坐。而不持咒假称作观。其讹十也。
○有此十讹。不惟无益。而恐有损。俗语云。短寿焰口。正在此耳。主施食者。可不慎乎。是故欲学施食。外当反此十讹而成十真。内则发无上大菩提心。先习观智及诸印咒。皆令精熟。不得谬悞。若稍谬误。不成印契。贤圣不喜。凡所祈求。不获成就。作法者知之。广如诸家施食疏释所说。
熏塔(熏塔者。斋主与诸师。各侍香烟而绕。故名熏塔。今但念诵。而不执香。失所敬也)
齐主至。客堂接待。与饭僧例同。即挂牌。(牌云)即日某时。某护法熏塔。请师几位。列名于左。(某某)师云云。(即通知塔主。上下内外。扫洒洁净。行单二人。诣库房领灯油灯草。共灯若干盏。每盏油满。灯草七枝。时至。集熏塔师。知客请斋主拈香。维那唱香赞。施主三拜已。维那举绕塔偈云)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偈毕维那举腔。悦众鸣鱼。众齐诵)奈麻多宝如来。奈麻释迦牟尼佛。(从第一层。右绕三匝。次至第二层。右绕三匝。乃至最上末层。俱各绕三匝。又从上。次第下来。亦各三匝已。维那收佛号。即举礼塔偈云)顶礼於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偈毕。维那举腔)一心顶礼。多宝如来。释迦牟尼如来。(众齐拜四十八拜。极少十二拜。在上午可上供。若下午不上供。或一日三次。二次。随意。至晚点灯。迨第二日天明。再如上熏塔一次。回向熄灯。维那宣疏云)。
伏以。睹舍利之光明。灵踪弥布于法界。瞻浮图之高广。剎幢遍照于人天。洒香水以敬扫涂。烛明灯而遥称拜。罄兹诚切。仰渎圆明。(续入乡贯。年庚。谨为某事)切念(某甲)。积劫伶俜。不悟法华之变土。多生轮替。罔逢双树之潜辉。幸宝塔之在处巍然。信如来之法身常住。欣修行愿。用展虔恭涓于今月(某)日。谨备油香。恭诣(某)寺顶礼宝塔。称扬圣号几次。点灯几夜。集此微因。仰酬慈荫。伏愿。宝盖旋空。天乐奏梵音之深妙。金莲涌地。旃檀杂花雨之缤纷。现瑞相於娑婆。使群生咸知归仰。放毫光於尘剎。俾万汇尽出苦轮。以今称礼之因。愿成菩提之果。(如有愿求之事。於此加入。但不得近俗事。而违远佛法。致成亵慢)右疏恭请三宝证明。熏塔文疏。年月日。(某甲)具疏(宣毕。化疏如常仪。次举)熏塔功德殊胜行云云(结三自归。三拜。各回本处。然此。亦可僧中。或一人。或多人。私自称礼。不必燃灯)。
证义曰。此中绕塔四偈。出华严净行品。又藏中有绕塔功德经一卷。佛说绕塔胜妙。不可思议。古云。无事莫登三宝殿。等闲休向塔中行。若非扫地添香水。总有轮王福也倾。盖宝塔。诸佛法身所在。须信归敬。则生善灭恶。而登礼有福不可戏笑登游。笔之以告今之游观者。三宝殿亦然。
点药师塔灯
点药师塔灯者。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斋戒。(即八关斋戒)应以饮食。及余资具。随力所办。供养苾刍僧。昼夜六时。礼拜行道。供养彼药师瑠璃光如来。读诵此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灯造彼如来形像七躯。一一像前。各置七灯。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绝。造五色彩旛。应放杂类众生。至四十九日。可得过度危厄之难。不为诸横恶鬼所持(据此经文。坛仪甚为明易。今改作药师塔灯。是依大灌顶部成式。若无塔灯。仍依经点。又若无七位佛像。亦可依七佛药师经。而供七佛名位。上悬十二药义大将五色神旛。及诸庄严。或诵经。或礼忏。或一日。三日。七日。乃至四十九日。随斋主意。回向疏云)。
伏以。慧日圆明。烛十方之世界。智灯晃昱。破大地之昏蒙。入二六之愿门。越三祇之果海。(续入乡贯。年庚谨求某事)恭惟。一十二愿。誓度沉沦。四十九灯。光明普遍。七层洞彻於天宫。三德普沾於沙界。延寿量以无穷。述宏功而罔测。兹今月某日。恭诣某寺(云云)伏愿。无明顿破。本觉开明。常瞻满月之金容。恒睹义天之玉轴。慈辉照处。灾难全消。愿轮转时寿年绵远。恭请三宝证明燃灯文疏。年月日具疏(宣毕化疏。次举燃灯功德殊胜行云云。亦可燃灯度亡。具如本经所说)。
证义曰。可供七佛名位者。据七佛药师经。
(一)奈麻善明称吉祥王佛。
(二)奈麻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佛。
(三)奈麻金色宝光妙行成就佛。
(四)奈麻无忧最胜吉祥佛。
(五)奈麻法海雷音佛。
(六)奈麻法海胜慧游戏神通佛。
(七)奈麻药师琉璃光佛。
药义十二神旛者。
(一)金龙身首威光同王。宫毗罗大将。
(二)执金刚杵。长寿童颜。伐折罗大将。
(三)腰束金带。多种福善。迷企罗大将。
(四)住持十山。有大名闻。安底罗大将。
(五)身如净珠。戒香光严。頞你罗大将。
(六)首冠花鬘。现石女形。珊底罗大将。
(七)能为天主。护持田地因达罗大将。
(八)名号鲸鱼。具诸幻术。波夷罗大将。
(九)行同龙蟒。执日戏乐。摩虎罗大将。
(十)头有一角。人见起疑。真达罗大将。
(十一)威严若杀。身光如月。招杜罗大将。
(十二)广寻善艺。教诸字本。毗羯罗大将。
又本经云。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所。听闻正法。而未定者。若闻世尊药师瑠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空而来。示其道路。即於彼界。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乃至还生。人间云云。据此。称名可以度亡。而荐往生。燃灯亦可以度亡。而荐往生。不仅现世消灾延寿而已也。上供仪轨。见前报本章。药师佛诞同。
普佛
接待斋主。照饭僧例。即挂牌。(牌云)。普佛。
△时至鸣大钟三下。巡照打催板一转。众集殿。知客领斋主上香。行礼。维那举香赞。诵弥陀经。大忏悔。绕行称佛名千声。拜弥陀十二礼。观音势至。海众。各三礼。三皈依。宣疏回向。散嚫。(或有宣疏。移在前香赞之后)若度亡。念佛完。即往灵前上供。化设位。回向竟。知客命斋主礼谢大众。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