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警策句释记

  记曰。新新不住。念念不停。谓之无常。经云。无常力大。迅速过於山水。折论云。无常有三种。一念念坏灭无常。二和合离散无常。三毕竟如是无常。

  ○三生灭时速

  朝存夕亡。剎那异世。
  上句言现生。下句言后世。此二句并释无常义。下更以霜露等喻明。言剎那者。时之极速也。谓人临终舍寿。只在最后一剎那顷。即诸根坏日。识迁离际。舍此故身。别受余质时也。识谓第八识。去居殿后。来为先锋。一剎那间。揽父母精血住胎藏中。为生死之根。苦果之源也。
  记曰。识有八种。一眼识。二耳识。三鼻识。四舌识。五身识。六意识。七末那识。八阿赖耶识。
  譬如春霜晓露。倐忽即无。
  上句设体。下句释性。以霜露遇日即消。体既不坚性亦非常。譬如者。设况之词。倐忽者。暂有而无也。
  记曰。本文二句。是释朝存夕亡一句。总明时速也。倐者。速疾也。宗镜云。虽年百岁。犹若剎那。如东逝之长波。似西垂之残照。击石之星火。骤隙之迅驹。风里之微灯。草头之朝露。临涯之朽树。烁目之电光。若不遇於正法。必永坠於幽途矣。
  岸树井藤。岂能长久。
  上句出体。下句释义。临崖之树非长。二鼠侵藤岂久。大集经云。昔有一人。避二醉象。缘藤入井。下有三龙吐火张爪。彼即悬藤而住。上有黑白二鼠啮藤将断。傍有四蛇欲螫。其人仰望。二象已临井上。忧恼无托。忽有蜂过。遗蜜五滴入口。是人唼蜜。全忘危惧。今以二醉象喻生死。藤喻命根。入井喻无常。二鼠喻日月。四蛇喻四大。三龙喻三毒。五滴蜜喻五欲。三毒乃三恶道之因。故藤一断。即有堕落之患矣。
  记曰。本文二句。释不与人期一句。斯明年月日速也。身似临崖树。业风一至。非力能挽。命如井中藤。日月时亏。使人不觉岸树是年不长。井藤是日月之速。言井藤者。是井边所生之藤。或云。树根。井谓丘墟枯井也。罗什法师曰。昔有罪人。怖罪逃走。王令醉象逐之。其人怖急。自投枯井。云云。三毒者。贪嗔痴也。三恶道者。地狱饿鬼畜生也。五欲者。色声香味触也。或以财色名食睡为五欲。谓众生迷於五欲少乐。全忘生死危险诸苦也。
  念念迅速。
  念。谓凡夫生灭心之妄念。前念未灭。后念续生。念念生灭。如灯烧炷。起灭不停。如是生灭迅速之相。非具慧眼者莫见。
  记曰。此明念速也。妄念。故生灭不停。真心。则常住不迁。
  一剎那间。转息即是来生。
  梵语剎那。此言一念。乃时之极速也。僧祇云。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俱舍云。壮士一弹指顷。有六十五剎那。然念有大小。大念者。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灭。此言一剎那者。小念也。息。即出入息。此息名曰寿命。以一期为寿。连持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故出入息名为寿命。转即出已不复更入。名曰命终。此只在一剎那间。即第八识舍前阴。受后阴时。今不言中阴者。以举前后而该其中也。又中阴迟速不定。迟则七七之日。速则疾於心念。便舍中而受后矣。来生者。总该六道。随善恶业。而报生其处也。
  记曰。本文二句。即释上剎那异世一句。此明剎那速也。上善生天。中善生人。下善生阿修罗。上恶生地狱。中恶生饿鬼。下恶生畜生。言瞬者。目动也。言中阴者。谓人命终。出入息断时。第八识舍离前阴身。即有中阴身。在虚空中。冥无所睹。以香为食。於有缘处。即见父母交会。欲火之光。随念便至。以颠倒想。一剎那顷。揽赤白二点。而成后阴。其中阴即灭矣。若其生方未定。或父母不会。此中阴身。七日一死。乃至七七日。必定托生。不出四十九日。若彼业报已定。或生人天。或堕鬼畜。一剎那间。舍前阴受中阴。舍中阴。受后阴。迅逾电光。非凡所测。唯佛能知。
  何乃晏然空过。
  何乃犹何为。亦反诘之词。亦承上转下之语。以上示知生死过患无常迅速。向下令悟舍俗入道。依法勤修。期出轮回。晏然者。安然也。总谓光阴迅速。人命无常。何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而晏然虚度。不谋上进。以脱生死者乎。

  ○四违俗入道

  父母不供甘旨。六亲固以弃离。
  上句缺反哺。下句缺敬睦。父母者。子之天地也。诗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恩。昊天罔极。经云。若有供养父母。得无量福。佛言。父母於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若人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百年。便利背上。无有怨心。四事供养无乏。此子犹不足报父母之恩。欲报恩者。当劝父母於佛法僧。因果等法。未信者令信。已信者令增长。无净戒者。劝受持戒。有悭贪者。劝行惠施。无胜慧者。劝修胜慧。令善安住。以自调伏。乃名真实报父母之恩。六亲者。父母兄弟妻子也。又曰。一父。二子。三从父昆弟。四从祖昆弟。五曾祖昆弟。六族昆弟。弃离者。经云。菩萨出家。舍离六亲。不记不忆。勤修道行。以速成菩提故。
  记曰。甘旨者。美食也。犹不足报父母恩者。谓虽色养无违。而不能置亲神於上界。欲利亲灵於多生者。必须劝持斋戒。广修福慧。若出家者。父母贫乏。不能自活。佛听教令信心。授彼三归五戒。然后乞食供之。南山云。真出家者。怖四怨之多苦。厌三界之无常。辞六亲之至爱。舍五欲之深着。能如是者。名真出家。则可绍隆三宝。度脱四生。利益甚深。功德无量矣。
  不能安国治邦。家业顿捐继嗣。
  上句缺致君泽民。下句缺承业继嗣。释子出家。舍生育继嗣。绍隆三宝种族。虽似忠孝有缺。然立身行道。以报亲恩。说法劝善。用羽皇化。如斯报德。孰能加焉。昔宋文帝。谓何尚之曰。若率土皆淳释化。则朕坐致太平矣。尚之对曰。夫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人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此明旨所谓坐致太平者也。
  记曰。上文明违俗。下文明入道。
  缅离乡党。剃发禀师。
  上句离俗。下句入道。缅者远也。谓远离乡俗。趣向无为。即舍家。趣於非家也。剃发禀师者。弃俗容仪。坏世饰好。仿同如来。具佛德相。禀命於师。从师受学。乃入道之玄规。出世之洪范也。
  记曰。世以须发为容仪饰好。比丘出家。违俗慕道。弃世所好。绝灭爱情。今时留须长发。号曰头陀。名既叛而行复乖矣。梵语头陀。此云抖擞。谓抖擞三界尘劳烦恼。其行则有十二法。今以披发。号为头陀者。讹妄之甚也。佛言。须发爪长。是恶比丘破戒之相。若阿兰若独住比丘。无人剃者。听发极长一寸。爪长如一麦。不得过。舍家趣非家者。弃世俗之家。入无为之舍也。文殊菩萨白佛言。云何如来说父母恩大。不可不报。又言师僧之恩。不可称量。其谁为最。佛言。其在家者。孝事父母。在於膝下。莫以报生长之恩。以生育恩深。故言大也。若从师学。开发知见。次恩大也。夫出家者。舍其父母生死之家。入法门中受微妙法。师之力也。生长法身。出功德财。养智慧命。功莫大焉。追其所生。乃次之耳。乡党者。乡向也。谓众人之所向也。党朋党也。古以五百家为党。周礼云。百家之内曰乡。汉志以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斯则以万二千五百家。而为乡也。禀者。受命也。
  内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诤之德。
  上句明念慧。下句明和敬。内切念慧。外阐六和。乃入道之功勋。立德之基本也。肇师云。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本也。
  记曰。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
  逈脱尘世。冀期出离。
  上句出世俗家。下句出三界家。欲脱尘俗。须发足超方。期超三界。当断烦恼。始符出家之本誓也。此二句。总结上文以起下词。
  记曰。上句结父母六亲邦国继嗣乡党五句。下句结剃发内勤外弘三句。逈者。寥远也。冀者。欲也。望也。

  ○五名利失道

  何乃才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
  上句明无作始沾。下句明止德未备。由名行未当。非称比丘之义。辞亲入道。内勤外弘。本为期出生死。何以才入僧数。即便饕餮名利。放逸恣情。造有漏因。结生死果。违背初心。失出离行耶。才登戒品者。方禀具足。无作初成也。戒品有四。谓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前后俱通在家出家。中二唯局出家。我是比丘者。具足戒人也。比丘是梵语。名含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含此三义。不能翻译。故存本音。
  记曰。无作者。亦名无教。又名无表色。乃戒体也。从三羯磨而得。得此体已。任运止恶。任运行善。不用再作。故名无作。言止者。谓止断诸恶。令不更起也。破恶者。如初得戒。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若通就行解。能破见思之恶也。怖魔者。既能破恶。而魔王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也。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谓内修清雅之德。外离四邪之食。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也。今人多求多畜。岂称清雅之德。既乖其名。尚得为比丘者乎。
  檀越所须吃用常住。
  上句明信施。下句明僧物。若无戒德。则寸丝滴水难消。况檀越之四供。僧祗之受用乎。檀越者。檀是西音。此言施。越乃此方之语。谓能行施。则生生越度贫穷苦海也。常住有四。一。常住常住。谓僧寺房舍。众具。花果。田园。仆畜等。以体局当处。不通余界。但得受用。不通分卖。故重言常住也。二。十方常住。如寺中供僧常食。体通十方。唯局本处。此二名僧祗物。三现前现前。谓僧现得施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四十方现前。如亡五众轻物。若未羯磨。物通十方僧。若已羯磨。物属现前僧。此二名现前僧物。
  记曰。所须者。通食用。吃用者。吃局饮食。医药用通衣服卧具房舍等。
  不解忖思来处。谓言法尔合供。
  上句失观。下句痴议。以无观慧故。不解思法。由痴暗故。别生愚见。无惭无愧。慢怠贪嫉。因之而生矣。忖谓计度。思谓筹量也。谓言者。自出非语也。法尔者。理之当然也。合供者有二。一谓他合当供养於我。二谓我当合受他供。来处者。计一钵之饭。作者功用不少。施者割妻子之分。以种福田。自德不全。岂合受供。众德虽备。犹须观行。方消信施。故文殊问经云。菩萨若无思惟。饭亦不应食也。
  记曰。迦叶经云。时五百比丘言。我等不能精进。恐不能消信施供养。请乞归俗。文殊菩萨赞言。若不能消信施之食。宁可一日数百归俗。不应一日破戒受人信施。佛告文殊。若有修禅解脱者。我听受人信施食。慈恩法师云。不蚕衣。不田食。织女耕夫汗血力。为成道业施将来。道业未成争消得。慈受深禅师云。如今有等初学。饱食高眠。任性过口。犹嫌不称意。不知出家人。如一块磨刀石。一切人要刀利。便来石上磨。磨来磨去。别人刀利。自家石渐消薄。有等更嫌他人不来我石上磨。有甚便宜处。此语最切。如施金针。中人病处。假其石如金刚。不妨嫌他不来磨。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成之。食少汗多。此食作之功重辛苦如是。入口食之即成不净。更无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行者自当思惟如此毙食。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啖烧紩丸。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宿债。或作猪狗。常啖粪秽。如是观之。生厌离想。方堪受食。道安法师云。减割之重。一米七斤。无戒食施死入泰山。烧铁为食。洋铜灌咽。如斯之痛。法句所陈。所谓学道不通理。复身还信施。长者八十一。其树不生耳。若也一念回光。忽与道合。万两黄金亦消得。
  吃了聚头喧喧。但说人间杂话。
  上句总标。下句别释。以喧喧未审何言。故释曰。人间杂话。吃了者。饱食已。聚头者。共相聚首也。杂话者。世俗之言。不涉经律之语。犹无克念。外发言非。不修观慧。奚解忖思。三业不勤。掉举由生。遗教经云。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解脱。是故急当舍离戏论散乱之心。求於无为寂灭之乐。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摄其心。灭除戏论之患。长芦赜禅师自警文云。若乃窃议朝廷政事。私评郡县官寮。讲国土之丰凶。论风俗之美恶。以至工商细务。市井闲谈。边鄙兵戈。中原宼贼。文章技艺。衣食货财。自恃所长。隐他好事。揄扬显过。指摘微瑕。既乖福业。无益道心。如此游言。并伤实德。坐消信施。仰愧龙天。罪始滥觞。祸终灭顶。何也。众生苦火四面俱焚。岂可安然坐谈无义。古德尚言自警。我等何人好不自思。
  记曰。喧者哗也。掉举者。有三种。一身掉。谓身好游走。诸杂戏谑。坐不暂安。二口掉。谓好喜吟咏。竞争是非。无益戏论。世间语言等。三心掉。谓心情放逸。纵念扳缘。思惟文艺。世间才技。诸恶觉观等。宋光孝安禅师。在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扫其脚迹。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序间阔。末谈资养。安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律云。有二苾刍。随路而行。说非法语。时有不信心夜叉。欲吸其精气。佛言。苾刍在路行。应思惟善法。有二种事。一作法语。二如圣默然。至止息处。说圣伽陀。今人终日闲谈杂话。尚不免神鬼呵责。而况求其拥护。可得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