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五位显诀

续藏经 (重编)曹洞五位显诀
 宋 慧霞编 广辉释

重编曹洞五位序

    传付守澄上主雪岑
  详夫石头一派源乎曹溪。浸润四世至于洞山。其流始大。盈科洋溢而有条不紊。自大师谢世。世五传而到于大阳。机法未融斯道寂寥。赖慈济塔开。异苗间出。激浊淮舒。以结悬丝之寄。流芳襄郢。能回既倒之澜。及其大渐童岭涡漩四明。流乾荡坤坱轧无限焉。则其前后波及海东者特彼余沫耳。是以宗徒鲜有得其醇全者。然有新罗金藏灵岩清虚云住岳须弥俨无为微燕口慧虚凤湛大岭清院卧龙海龙瑞岩洎岩。比现於典。二十许员尊宿是醇乎醇者也。各自问津津会。返鲁鲁变。故得正中妙叶行于青丘者。其来尚矣。迨后昆洞陈其五。胶柱刻舟。使一味浇漓之甚。人或面之。以茎草禅谓涉意想置之阃外。或溟涬然望涯而退。噫广陵散几乎绝矣。岂不曰两刃交锋电火难追。动成窠臼差落顾伫。何尝误人落意思血指汗颜哉。恚妇谤沈无香。故人饮乳成毒。斯有征矣。且观价之垂范固难拟议。雪峰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九嚼屠门而染指云居。是妙光幻有东土七生大宗师再投炉韛以请槌。况其狞焉者乎。匠民云亡。操斧失措。海印沈辉。按指不妙。苟一月之未窥。则三舟领略有执指之迷。一源之不复。则九流扶疎有殊致之惑。致之不一。指之不忘。良导之忧也。斯曹山所以种种指注而不辞也。霞以编之辉以释之。此录之所以行也。而辞语纠缠。寻究稍难。比有普法禅师老谦得宋本重刊。又拾曹洞之遗文并疎山末山二家语诀排为下篇。[怡-台+(糒-米)]其不甚详过。致多乖谬。为失不浅。尝自介怀。曾谒曹溪小融和尚语及曹洞家世。和尚亦以此云慨然流叹者再三。然未暇一二谘禀。噬脐无及矣。心窃自谓遇幸因缘心须改正。值世多难未偿素志。越丙辰夏寄锡轮山吉祥庵。因有余闲乃将旧本三家语句务便检阅。错综其辞。随门夹入。依旧离为二册。以备童蒙之求。同袍之上人素观之惧稿本之或泯。切有刀梓之请。予曰。嘉矣。庶凭法水之清。一洗障[蒺-矢+生]之茂。子其图之。凡拣云者曹山语也。释云者辉语也。二文前后详略不同者。取详去略。两通者俱存之。但文有前却岂涉胸臆。至於阙注不释处。补以短闻。如支敏度首楞合文。杜亢凯麟经夹传。岂丧雕文。实全半璧。摸影厥踪涓尘足壑。庶几寻流得源掬海识川。新丰老人免其堕地尔。
  中统元年实沈臈八遗凤笑轩晦然序

洞山五位显诀并先曹山拣出语要序

    门人后曹山了悟大师 慧霞 述
  西祖持来花。一真而截名相。南华圆去果。五叶以散师承。迨及新丰。宏提纲要。圆融一句。分列五门。洎曹山大师乃新丰嫡嗣。将明五位。颂出五篇。兼举一例之言。以显五门之旨。一者正位为之主。二者偏位为之宾。三者正中却偏是恁么来而显位。四者偏位却正是恁么去以明宗。五者相兼带来不涉有无顿亡宾主。不偏不正至妙至玄。或当头而来。宁从语默。或正面而去。岂在言诠。如药山带刀。布衲洗佛。逈绝教中之则。卓然格外之机。诚出常途。全超异路。永言宗旨。此位最玄。其有借位明功。备功明位。从缘辨正。体妙知归。乃至玄谈咸标位次。因披旨要。敢有序题矣。

重集洞山偏正五位曹山拣语(并)序

    门人 广辉 述
  叙曰。甚奇世尊。於无言说法能以言说建立一切法。此是至人说教方便之门。后代师承高山仰止也。
  偏正五位者。洞山大师之所作也。大师法界医王。宗门化生。凡有一言一句皆为入髓入神。略开方便之门。爰制偏正之位。其言约其理深。天不高。海不阔。若不曾参祖室。谁能测彼津涯。次有曹山大师者。新室之人也。早通真理。复遇明师。亲授其文密传其旨。不欲坠於师道。见示学徒。上智之人一隅易晓。中庸之士三复难明。於是制颂排章若获神珠出海。随文解释如窥明镜照人。盖谓父作之子助成其事也。於是决释之者旦夕不同。饱去饥来控门非一。拣出由其先后。言词从此重繁。若知枢要之门。易通径直之路。未达纲宗之趣。长迷言句之中。广辉南北寻参二十余载。每因师友仰访真宗。忽披偏正之文。稍识先贤之迹。实是玄门话柄。堪为暗室灯光。然以明匠对机省言施设。凡将提昌略举一隅。在於耆学之徒足知枢要。或有晚生之子莫晓旨归。具录诸宗续申管见。久参作者明[日*夕]道人。或有差当请垂匠手。云尔。

  
  重编曹洞五位显诀

  五位显诀凡例

卷上
  洞山五位显诀(拣释补○附六借)

卷中
  天童四借颂逐位颂
  汾阳五位答问(并)颂(是至下闲居士曹洞赞附例)  慈明和尚颂  大阳楷五位答问  道吾真五位答问  则之禅师五位颂  天童觉五位颂  妙喜示众

  元真长老拣五位  五位宝箧论

卷下
  洞山三句(附百文三句)  宝镜三昧  汾阳广智歌  心闻贲曹洞宗派颂  闲闲居士曹洞赞  曹山三种堕四种异类

  凡例终

  重编曹洞五位卷上

    门人 后曹山 慧霞 编
    门人 广辉 释
    后学 晦然 补

  洞山五位显诀

  补曰。善卿云。价初住新丰。晚迁洞山。大驾其道。立偏正五位。为当时首唱。今此亦云洞山显诀。则五位之设始自洞山。是天下之通论也。是以宝镜三昧歌与玄中铭.雪子吟.纲宗三偈等。词语多相同。皆出於悟本无疑矣。而僧宝传云。曹山欲辞洞山。山云。三更当来。授汝曲折。至中夜授章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五位显诀.三渗漏。又赞曰。宝镜三昧。其词要妙。云岩以授洞山。疑药山所作也。先德惧属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渗漏之语。见於禅书。据此则三昧显诀逐位颂三漏等文。皆似出於药山。与此不同。以何为正。今以管豹窥之。宝镜显诀三漏之旨。虽皆禀於药峤。至於着文设位流布丛林。则创自洞山。故天下称洞山五位。又亲承克家曹山父子皆云洞山显诀。此为明证。何必惑於后来之说乎。但祖上秘之。虑成路布。洞山大开户牗。无嫌底法遂乃立名定位施设不疑耳。故云显诀。意可知矣。或云宝镜三昧是药山之作。余皆洞山相承而述。父基子构其殆庶几。然药山门下有二宗途。道吾下至於石霜末山(即九峰也)而去。多以君臣父子用之。云岩下至於曹洞父子而来。多以偏正用之而兼含君父。若使宝镜三昧药山已有正偏回互三五之说者。秘於智而不传。独私於晟。使家风乃尔不同。何哉。又洞山不合得首唱之名。是可疑也。然则宝镜之作阙疑可也。至於显诀三渗漏则悟本之嘱。耽章彰彰矣。宝传中含胡为文。致生疑豫。惜矣。
  正位却偏。就偏辨得。是圆两意。
  曹山拣云。正位却偏者。为不对物。虽不对。物却具。 辉释云。却具者。具用也。 别时拣云。正中无用为偏。全用为圆。是两意。问。如何是全。云。不顾者。得底人也。此正位不明来也。若佛出世也恁么。若佛不出世也恁么。所以千圣万圣皆归正位承当。 释云。不顾者。此明具圆用也。又就偏辨得是圆两意者。偏中辨得正位。故云全。就偏辨得其正位。故云圆。偏正一一位具两意。偏正双圆体用俱全。故云两意。凡有涉缘言句。呼为用也。 又别拣云。夫先师所明偏正与兼带等。用先师本意。不为明功进修之位兼涉教句。直是格外玄谈要绝妙旨。祇明从上物体现前。冥叶古圣之道。今见诸学士诠拣先师意度。似有误彰。不免聊为叙其差当。媿在不混其功。於中或有借位明功。借功明位。缘绪多端。功在临时。看语来势。不负来机。妙在佳致尔。 补曰。尝阅广弘明集。讲肆诸释氏皆称学士。如云今学士如林。又妙玄云。学士光统(云云)。借功借位等。释文见下。 拣云。正中偏却具此一位。第一不得动着。 释云。洞山到田畔。有师僧插田。有一僧倒插。山问。阇棃因什么倒插。对云。心中活在。师不言归院。翌日众僧普请出。次日先出候问昨日倒插田僧出来。其僧末后出门。山问。阇棃昨日东园斫竹者谁。其僧罔测云不知。山云阇棃什么处人。云邓州人。山云老僧行脚时曾往过来。 又伪山大众作田次。山出门拟往作田处。恰遇仰山从田中上来。山问田中多少人。仰山便插锹子侧立。山云今日南山多有人刈茅。此等语例不常用也。子细详之。 拣云。如学士拣独脱物外起众圣之前云。是正位却圆。其实屈正位也。此例语是古人道。过迹尚存。犹未得语中无语。此复呼为非正位也。为语中有语。故此可呼为有病兼带。不得呼为相兼带来耳。 释云。此是曹山贬真和尚之语。若非深契玄枢。谁敢辨其邪正。一字褒贬。万古明规。独脱物外语者。来从肇法师论云。理为神御。独朗众圣之前。百丈云。我有语独脱物外。起於众圣之前。云岩因举此语云。我道独脱物外。岂众圣之前。此是云岩助明提举之语。所以起岂两字各有来由。玄学之徒须知的意。 补曰。正位之名。非局於洞上。元自乘教。如维摩经云。若声听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摩诃萨以一切空为所住处。善巧观察故。以无相为所住处。不出正位故(云云)。起信论云。此体用熏习有二种(云云)。释论云。一者未入正位。二者已入正位。云何为未入正位者。谓十信凡夫一切二乘三贤菩萨。未得正体智。不证如理故如本。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云何为已入正位。谓十地菩萨。内得正体智。外得后得智。一分智用与如来等。唯本熏习力自然修行。增长真如。能灭无明故如本。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亦灭无明。故岩头大师云。一个力在转处。犹如氷上葫芦子。等闲荡荡地。按着便转。若是正位中来。不合着规摸饾饤伊。唤作恁么时一物不思。亦云正句。湛湛地亦云孤峰。亦云顶王。
  偏位虽偏。亦圆两意。缘中辨得。是有语中无语。
  拣云。为用处不立的。不立的则真。不常用也 释云。偏位虽偏亦圆两意者。为缘中辨得。是有语中无语也。为用处不立的。不立的则真。不可常用也。偏正双现故云圆两意也。又缘中辨得。是有语中无语也者。谓涉缘明妙。借句现体。又用处不立的者。虽就用中。明为语中不伤。 又拣云。偏位虽偏亦圆者。用中无物不触是两意。虽就用中明。为语中不伤。此乃竟日道如不道。一般又云。偏位却圆。亦具缘中不触。 释云。用中无物不触两意者。宾主两意不触也。洞山问僧你名什么。僧云请和尚安名。师却称良价。僧无对。云居代云。恁么则无出头处。又云恁么则总被和尚占却也。又看上[病-丙+生]来礼拜洞山。洞山云来作什么。[病-丙+生]云不为和尚来。山云。若礼尊者。某甲则偏坐。曹山云。若礼尊者者。此明正面而去。某甲则偏坐者。此具两意。一识渠知有。二识渠不当头。云如何不当头。云不为和尚来是也。
  或有正位中来者。是无语中有语。
  拣云。正中来者不兼缘。如药山云。我有一句子。未曾向人说。道吾云相随来也。此是他妙会得。如湖南观察使语。此例甚多。事须合出。不得混尊卑呼为无语中有语。又我有一句子未曾向人说。此问答家须就出不得乘角。乘角则不知有故。
  释云。云岩问道吾。药山最后云。我有一句子未曾向人说。如何吾云相随来。又有人问云居。相随来者意如何。答说了也。如湖南观察使语者。百颜和尚问洞山从甚处来。山云湖南来。颜曰观察使姓什么(此问正位中事)。 山云不得姓。颜曰名什么。山云不得名。颜曰还理务也无(此问偏中事)。 山云他自有郎幙在。颜曰还出入否。山云不出入。颜曰岂不出入。山拂袖出去。来日参退。百颜自下僧堂前。问夜来新到在什么处。山称名良价。颜曰夜来赚进一转语。直得一夜坐卧不安。请阇棃堂头吃茶去。来茶罢。颜曰。请阇梨别为老僧下一转语。山云请师举。颜举前语云不出入。山云太尊贵生。颜喜曰。三十年住山。今日方遇一人同道。阇梨若在当山过夏。老僧足可依栖。此例甚多。事须合出不得混尊卑呼为无语中有语也。 又拣云。句句无语。不立尊贵。不落左右。故云正中来也。正位来明正位不涉缘。文引语例者。如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又如云有一人无出入息。又云未具胞胎时还有言句也无。十方诸佛出身处也。此例唤作无语中有语。 释云。王侍郎问三平。黑豆未生芽时作么生。平云诸佛亦不知。一句子未曾向人说前已明也。有一人无出入息者。道吾问石霜云。有一人无出入息速道将来。霜云不道。吾云因何不道。霜云不将来。又问鲁祖。出息不依众缘。入息不居阴界而住。此意如何。云有一人无出入息。 又南泉云。未具胞胎时还有语也无。此是南泉提起之语也。有人举问雪峰。峰云道有道无则吃三十棒。又问松庆。庆云从他自道。又举问曹山。山云有。云请。和尚傍瞥云将什么物闻。云聋者还闻也无。云聋者若得听则具耳目。云什么人得闻。云未具胞胎者。此例亦多唤作无语中有语也。又洞山云。今时学者欲得学。直须体取佛向上人始得。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有人问投子。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子云恶人。又有老宿云。诸佛谩我道。又云几向阇梨道。 又拣云。又有借事正位中来者。此一位答家须向偏位中明其体物。不得入正位明也。此一句要知先师问新罗僧。未过海时在什么处。无对自代云。祇今过海也在什么处。又如先师代慎征长老出柱杖语云。如今出也。有人辨得么。此例虽缘中认得。不同向去辨不得。恐后人收落功勋。将为向上事。 释云。两僧在一处手把柱杖。一僧指云这个柱杖出何处。一僧云雪地出。洞山不肯。自代云。如今出。有人辨得么。 又拣云。诸学士云。问祖师意。答拣待特牛生儿则向汝道。云此是正位中来。此一例语切不得呼为正位中来。可云玄学路中问答俱然也。别是一路。又不得呼为相兼带。为显明故。纵宾主回互。祇得呼为有病兼带。 释云。显明者。语中当明故也。药山云。我有一句子。待特牛生儿则为你说。有一僧黑处立云。特牛生儿了。只是和尚不说。云岩举似洞山。山云。此僧却见道理。只是不肯和尚。偈曰。无角特牛生得儿。才生头角被人欺。绝缝室内直须养。莫使常流造次窥。真和尚将却特牛语取入正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