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禅宗杂著
- 宝镜三昧本义
宝镜三昧本义
次取外卦三爻为他受用三昧者。盖第四爻乃阳居阴位。象妙觉逆流。回入生死海。将欲从体起用。分身於法界之中。随机普应。虽未入俗利生。已运大悲。已垂冥迹。与前爻不同。故寄阴位以表之。学人到前位已证法身。能不住法身边。不守枯桩处。不着无言说。不为自了汉。誓愿垂珍着敝入泥入水作大佛事者。配属此爻。若合祖意。以前三爻之阳是功穷位极之阳。此是转位就涂之阳。两阳合观。一镇静。一暗动。故为正中来也。故谓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至此二位自利已满天然尊贵。以法界法性为身。故成法身德也。恐学人到此坐着。故取中迭二爻上下回互。以彰果德之妙。所谓通宗通涂挟带挟路。
第五爻是老阴居老阳之位。象道后普贤圆满行。以前位乘愿涉俗随类化身繁兴大用弥纶法界。故体偏而位常。正是佛果后行。与华严离世间品同旨。於止观五章中。此当裂大网也。若约本师。为转大法轮之相。学人福智已足。时节若至。得座披衣。横身为物。向玄门要路杀活擒纵。宾主君臣投机合道。箭锋相拄啐啄同时者。配属此位。若合诸祖。此是已透法身为物作则。故为化生。果后不舍因门。故犹为王子。诸法并兴。万机齐赴。故为共功。妙叶通涂敲唱双举。故为兼中至也。所谓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第六爻是老阳居老阴之位。象究竟真如法界海。与四爻体同而用异。四爻是以体涉用。此是摄用归体。外不住万行。内不住一心。三际平等。十方坐断。心佛众生了不可得。是为秘密藏。於止观五章中。此当归大处也。若约本师。为入般涅盘之相。学人一则出世能事毕已。权实双收。万机寝息。退藏稳密。犹如羚羊挂角者。配属此位。若合诸祖。此是虚玄无着之宗。循复还之。与第一位同体。故为内生。无生可度。无世可兴。乃无功之极致。故为功功。行位齐泯。不落有无。极尽今时。还元合本。故为兼中到也。所谓潜行密用如愚若鲁。此上二位展则行弥法界。收则足迹难寻。即展即收。绝思绝议。以其四句百非皆悉不到。故成解脱德也。恐学人到此未得自在。故取第三迭二爻上下回互以尽隐显之妙。所谓但能相续名主中主。又以前四爻是利他之愿。五爻是利他之行。至此六爻是利他行满回途得妙。如大涅盘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我亦不久自住其中。故合此三爻为他受用三昧也。问。前内卦第三爻既证极果。则已到涅盘彼岸。已住秘密藏中。返本穷源更无升进。今此第六爻所到境界。与前第三是同是别。若同。何分五位。若别。则应更深。此义云何。答。真如性海本无二源。但前是本门还源。今是迹门还源。又前是功穷位极。人位皆正。今是功亡位泯。人位皆无。故不同也。故知洞山立位。於中间尊贵一位。不取第三还源之爻。而取第四逆流之爻。以成位义。弥见祖意之妙。
又此重离六爻之象。究其起尽。循环无端。盖一真法界浑无朕迹。无有能所。本不可说。初开理智二门。则理为所证。智为能证。故有初爻象生。其图为多黑少白。多黑处即理。少白处即智也。以此当初住位。初断一品无明理障。具一分智德故。次智开因果二门。故有第二第三爻象生。二是因。三是果。二爻图为多白少黑。多白处即因。少黑处即果也。以此从二住去。位位中证一分真如果。故三爻图为圈内黑相。此是果海已极。因位已满。智与理冥。故但成圆相也。次理开体用二门。故有第四第五爻象生。四是体。五是用。四爻体虽挟用。未离果海。故其图即前圈内黑相也。五爻不舍因行。大用现前。其图为纯白之相。此白相中有白有黑。以黑白双照故成纯白也。若不照黑。非兼至义。既至此已展尽还收。摄体用为一理。泯因果为一智。双收理智归一真法界。故有第六爻象生。其图为纯黑之相。此黑相中无黑无白。以黑白双亡故成纯黑也。若黑不亡。亦非兼到之义。然此一真法界。究竟不可说。还与第一爻为体。元是最初理智未分已前个一着子。到此所谓威音浑未晓。弥勒岂惺惺。故知一卦六爻。取要言之。初爻是理智初开。六爻是理智还泯。中开四爻。是因果体用。周而复始。如大圆镜。学人於此一眼觑透。全身拶入。则谁为生。谁为佛。谁为宗乘。谁为教乘。又谁为洞上。谁为济上。四生六道一光中。一切圣贤同影像。是则镕缾盘钗钏之金。都卢成一个大圆镜。然后打破镜来无物可得。法华所谓究竟涅盘常寂灭相。终归於空。任他千圣出头来广立纲宗。尽是鬼门贴卦。个中无元字脚。唤什么作宝镜三昧。所谓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稽首净觉尊 宝镜大三昧 洞上诸贤圣 及一切诸祖 愿各垂冥印 令所说无违 普愿参玄人 见闻同证入
宝镜三昧本义(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