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真言宗
-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修设瑜伽集要施食坛仪注
有三种七。一约世间者。一长寿。二妙色。三无病。四辩才。五智慧。六威仪。七大家业。二约小乘者。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智。五身证。六慧解。七具解脱。三约大乘者。瑜伽七地。即七贤位。又璎珞六位及信。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定。五知身。六知众。七知尊卑。有云即七善法也。
七种圣财。
如未曾有经云。一信信。二进进。三戒戒。四惭愧。五闻闻。六舍舍。七定慧。
三灾。
小三灾。人寿三十岁时。身长三尺。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人长二尺。疾疫灾起。减至十岁时。人长一尺。刀兵灾起。此出俱舍劫章。大三灾者。因本经云。大三灾起时。有大黑风吹。使海水两披。取日宫殿。置须弥半。安一道中。缘此世间有二日出。河渠流竭。久生大风。第三日出。大恒河竭。四日出。大海竭。五日六日出。天下烟起。至七日出。天下洞然。上至梵天。火灾之后。布大黑云。周徧降雨。滴如车轴。复成世界。无数千岁。又水灾时。其水渐涨至光音天。此水后灭。有大风起。鼓动波涛。起沫积聚。自然坚固。变成宫殿。七宝严饰。由此复成梵天。次第渐成四天下。依前建立。水灾之后。其次久久。大毗岚风至徧净天。其风四布。吹诸天宫。使宫宫相拍。尽碎为末。直至天下诸大山王。互相岌峇碎为微尘。地下水尽。水下风尽。后还复雨。至果实天。风鼓波涛。起沫积聚。如前水灾。仍旧建立。所以小三灾损人民。大三灾坏器界。人则生住异灭。器则成住坏空。
五浊。
一劫浊。约四浊假立其名。谓四浊增剧。聚在此时。二烦恼浊。五钝使为体。三灾为相。三众生浊者。见慢果报立此假名。恶名秽称为相。四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转盛为相。五命浊者。连持色心为体。摧年减寿为相。
七难。
一火。二水。三罗剎。四王。五鬼。六枷锁。七怨贼。名为七难。
八怖。
一怖烦恼。二怖死。三怖天魔。四怖无常。五怖苦。六怖空。七怖无我。八怖不净。
八福田。
一孝顺父母。二恭敬沙门。三平修险隘。四市开义井。五水路船桥。六给事病人。七救济厄难。八设斋赈济。此是世间八福田。出世八福田者。一深信诸佛。二依经法修。三遵师训诫。四明解因果。五远恶近善。六受佛戒律。七转诵大乘。八参禅。
三轮体空。
能施之人。所施之法。受施之者。故曰三轮。若不住相。则三轮体空回向已。主者即念伏以文。先举楞严文殊选圆通偈云。
见闻如幻翳(至)尘消觉圆净。
见闻者。六根之首也。谓见闻觉知之六根。皆由前尘之所黏发。正眼看来。犹如幻翳。是以三界宛然空花。何则。以目有翳。妄见空花。翳病若除。何花之有。若能返闻自性。则闻根自复。一根既返源。六根同解脱。翳除尘消。觉心明净。净极光通。寂照含虚。返观世间。犹如昨梦耳。
伏以真源湛寂(至)同圆种智。
文中无非发明众生从真起妄。沦溺诸趣。故如来兴慈运悲。特驾般若之航。普载迷流。俱登解脱之岸。返妄归真。究竟成於无上菩提也。
三十六部鬼王。
光明疏问。云何谓神。答。神者能也。大力能移山填壑。小力能隐显变化。云何曰鬼。婆沙论云。鬼者畏也。虚怯多畏。又威也。能令人畏其威也。又希求名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其命。神之与鬼。净名疏云。皆鬼道也。而有优劣之殊。粗分三品。细分九类。三品者。正理论云。一无财。谓不得饮食。二少财。谓少得饮食。三多财。谓多得饮食。无财中分三。一臭口。二炬口。三针咽。少财中分三。一针毛。二臭毛。三大瘿。多财分三。一得吃。二得时。三势力。即药叉罗剎毗舍遮等。所受富乐类於人天。彼皆人间一月。鬼为一日。寿五百岁。儒者郑玄子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尸子云。天神曰灵。地神曰祇。人神曰鬼。三十六名者一波咤薜荔多。二婆罗门仙。三婆咤远害大力。四若夜叉吉遮。五波罗剎食不净。六饥虚食粪。七波咤富单那。八婆叉人吉遮。九婆罗多热病。十阿附邪接传送。十一波咤吉遮。十二毗陀罗多。十三若健陀罗。十四乌摩勒迦。十五阿跋摩罗。十六鸠盘茶罗。十七毗舍阇多。十八韦陀罗多。十九附物为怪。二十风行妖怪。二十一畜行精魅。二十二虫成蛊毒。二十三瘟衰疠疟。二十四阴昧幽视。二十五精明魍魉。二十六明灵役使。二十七阿利帝母。二十八食小儿精气。二十九河海精魅。三十波咤食尿。三十一日月薄蚀。三十二波罗遮文茶。三十三婆咤食涎便。三十四波咤食浓涕。三十五婆咤食胎血。三十六婆咤摩罗。此乃鬼神中之王。能统领无量诸鬼。举其主则部落从矣。
恒河沙。
举此以明数之多也。此河在西域。香山顶上有无热恼池水。流出四河。恒河在南。广四十里。沙逐水流。其细如面。佛常在此说法。举此为喻。
五衰。
天帝将死。而现此衰相也。有大小之分。涅盘经云。一花冠萎落。二腋下汗流。三衣裳垢染。四身体臭秽。五不乐本座。小者。俱舍论云。一衣服香绝。二身光忽灭。三浴水沾身。四本性嚣驰。五两目眴动。大现必死。小者不定。遇缘而可救也。
四相。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四恩。
一父母。慈悲顾复之恩。二师长。有训导愿成之恩。三国王。有正法治水土之恩。四三宝。有利乐有情之恩。僧俗通俱。若能供养给事。得无量福。未来必能成佛道也。
三有。
欲有。色有。无色有。即三界。因果不忘谓之有。
诸佛正法菩萨僧(至)随愿所成。
此乃再皈依三宝也。始曰未证菩提之间誓愿皈依三宝。今曰直至菩提我皈依。正法源始要终。莫不乘三宝之力。故不敢忽也。复以所修善根。非专为己。回为法界众生同时成佛。又愿世出世间之法。随愿处所成。毕竟无诸障碍也。
谨依瑜伽教(至)奉送印。
化事已毕。当普奉送。先伸偈云三密证作法时。应想诸佛菩萨四生六道悉皆不现。究理言之。而实无来去。若有来去。何异常情。若无迎送。不成礼仪。谓法身如来。本无生灭。从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应一际。即不来不去。故金刚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又化即真。本无去来。从真流化。现有往还。即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也。不来相而来。似水月之顿成。不见相而见。犹空花之忽现。譬诸幻事虽无来去。以幻力故分明可见。我今所作亦复如是。随愿智力。万象顿彰。化事既毕。诸相奚存。缘生无性。法应尔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又如善财参毗目仙人。仙人执手。即入三昧。具见微妙庄严等事。尔时仙人还摄神通。须臾不现。此其证也。
次诵药叉偈。
天阿苏啰药叉等。此偈出随求孔雀等经。诵此偈者。以成善报圆满也。意在诫勉护法神。唯当精诚护法。并卫国护民也。到此。下五佛冠。诵咒。
金刚萨埵百字咒。
此咒乃补阙之谓也。或行者。手印不次第。观想不专注。真言恐誵讹。如是等过。诵此咒已。悉皆清净。复回观自心月轮上金色阿字。一气默持二十一徧。则前来能想所想一一作行皆不可得。若不如是。则堕有为矣。问。初入坛时。则以[口*纥]哩字为主。此处何得又观阿字。岂前后所主不同耶。答。[口*纥]哩字者。是大悲真体。利生妙智。故初以之为主。阿字者。无生义。亦名菩萨威力入无差别境界。如上所作。皆以如幻三昧。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成就梦中佛事。虽有种种差别。以此字威力印之。当体亦无差别。究竟证入无生自性之涅盘也。又上来所作。皆从因缘生。而法性实无生也。中论云。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缘生法不生。缘灭法不灭。於吾体上。何曾有丝毫增益损减也。所谓焰口。岂易语哉。
皈依三宝(至)和南圣众。
复皈依三宝。请求证明耳。下座。至佛前唱回向偈。
施食功德殊胜行(至)波罗密。
此正行者所集功德。尽以回施法界有情。同生西方无量佛剎。见佛闻法。入不退地。而证无上道也。
施食补注
竹窗随笔云。焰口施食。启教於阿难。盖瑜伽部摄也。瑜伽大兴於唐之金刚智。大广智不空。二师。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议。数传之后。无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三业相应之谓瑜伽。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况观门乎。则不相应矣。不相应则不惟不能利生。而亦或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笃。是晚外正施食。谓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辞不往。俄复来云。法师不诚。吾辈空返。必有以报之。於是牵我臂偕行。众持挠钩套索。云欲拽此法师下地。我大惊怖。失声呼救。一时散去。越数日僧死。盖未死前。已与诸鬼为伍矣。向非惊叫。台上师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诚。被鬼舁至河滨欲沈之。一僧失锁衣箧。心存匙钥。诸鬼见饭上皆铁片。遂不得食。一僧晒毡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诸鬼见饭上皆兽毛。遂不得食。各受显报。又一人入冥。见黑房中有僧数百。肌体瘦削。颜色憔悴。似忧苦不堪之状。问之则皆施食师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