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规矩通说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诤
  此颂八识行相也。此识唯一精明。本无善恶。故四性中唯无覆无记。诸心所中。唯与徧行五法相应。以有微细流注生灭故。三界九地。乃生死六道。此识为总报主。当体虽无善恶。而被他六识业力牵引而生。前六识颂引满能招业力牵者。此也。以此识深细。世尊寻常不说。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向为二乘。但说六识建立染净根本。二乘一向未闻。故不了耳。又云。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云因迷执。以小乘不知。故不信有此识。是故大乘论师。引大小乘三经四颂。五教十理。证有此识。故云由此能兴论主诤。十证之义。论中广明。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此颂八识体相力用也。浩浩者。广大无涯之貌。谓藏识性海。不思议熏变而为业海。故此识体广大无涯。以具三藏义故。名为藏识。三藏者。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以前七识。无量劫来善恶业行种子习气。唯此识能藏。前七识所作异熟果报。唯八识是所藏之处。由第七识执此为我。故云我爱执藏。论云。诸法於识藏。识於诸法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积劫因果不失不坏。故云不可穷。本是湛渊之心。为境风鼓动。故起七识波浪。造种种业。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洪波鼓冥壑。无有断绝时。故云渊深七浪境为风。前七现行。返熏此识。以其体有坚住可熏性。故云受熏。前七善恶种子唯此识能持。又能持根身器界。一期令不散坏者。以是此相分。乃所缘之境故。以为三界总报主。故死时后去。投胎先来。为众生之命根。故云作主公。共实不知不死不生法身常住也。故经云。识藏如来藏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一切众生身中。故如来藏有恒沙称性净妙功德。岂生死耶。今迷而为藏识。亦具恒沙染缘力用。能一念转变。则妙性功德。本自圆成。以真妄觌体。故颂四句叹其力用广大也。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剎中
  此颂转成大圆镜智也。谓此识因七识执为我。故后无始时来相续长劫。沉沦生死。圆教菩萨从初发心修行。渐断习气。历过三贤登地以去。至第七地破俱生我执。此识方得舍藏识名。显过最重。故云不动地前才舍藏。以微细法执。及有漏善种间起。尚引后果。名异熟识。至金刚心后。证解脱道。异熟方空。故云尔也。异熟若空。则超因果。方才转成大圆镜智。言无垢同时。发者。以佛果位中。名无垢识。乃清净真如。谓镜智相应法身显现。圆明普照十方尘剎。故结云普照十方尘剎中。以理智一如。方证究竟一心之体。此唯识之极则。乃如来之极果也。谛观此识深潜难破。此识丝毫未透。终在生死岸头。古德诸祖未有不破此识而有超佛越祖之谈。今人生灭未忘。心地杂染种子。未净纤毫。便称悟道。岂非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可不惧哉。
  此论古存一解。今人解者甚多。但委细分别名相。转见难入。而修行之士未亲教者。望崖而退。即久依讲席罢学参禅者。但勘话头一着。而心地生灭头数。亦没奈何。此论虽云相宗。但显唯心之相。若不知此。亦难究心。不免得少为足。故予此解虽未尽依论文。唯取其义而变其语。使学者一览便见。正要因此悟心。不是专为分别名相也。若责予杜撰荒邈之罪。固不敢辞。而为修行者未必无功。幸高明达士。得意遗言。是所望也。

  ○六祖大师识智颂解

  大圆镜智性清净
  教中说转识成智。六祖所说识本是智。更不须转。只是悟得八识自性清净。当体便是大圆镜智矣。
  平等性智心无病
  此言七识染污无知。乃心之病也。若无染污之病。则平等性智念念现前。
  妙观察智见非功
  言六识本是妙观察智。於应境之时。若以功自居。则执我见。此则为识。若不居功。则日用应缘。纯一妙观察智矣。
  成所作智同圆镜
  言前五识转成所作智。此亦不必转。但悟八识清净圆明。则於五根门头放光动地。一切作为。皆镜智之用矣。
  五八六七果因转  但转名言无实性
  此言转识分位。虽说六七二识是因中转。五八二识乃果上转。其实转无所转。但转其名。不转其体。故云但转名言无实性。
  若於转处不留情  繁兴永处那伽定
  此结前转而不转之义也。所言转识成智者。无别妙术。但於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着。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着。不结情根。即识成智。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岂是翻转之转耶。观六祖此偈。发挥识智之妙。如倾廿露於焦渴喉中。如此深观。有何相宗不是参禅向上一路耶。予昔居五台。梦升兜率。亲见弥勒为说唯识曰。分别是识。不分别是智。依识染。依智净。染有生死。净无诸佛。予因此悟唯识之旨。此虽梦语。不可向梦人说也。

  八识规矩通说(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