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羯磨仪式
羯磨仪式
(此但准一百法中初戒而言。余有所犯。忏法同上。唯更罪名为异。若诵戒错落。或羯磨差脱者。则云错落毗尼。犯突吉罗罪 若羯磨文中多字而作。或少白字者。则云增减毗尼。犯突吉罗罪 若自作羯磨。羯磨作白。或牒事不清。说欲错者。则云颠倒毗尼。犯突吉罗罪 若破安居者。则云故破安居。犯突吉罗罪。今向大德。云云)。
次除悞作法
应具修威仪。心生惭愧。口作是言。
我(某甲)比丘。悞不齐整着僧伽黎。犯突吉罗罪。我今自责心悔过(一说)。
十诵毗尼序云。若贼捕得。若病人。虽相应罪。听心念口言。忏后从清净比丘忏悔。后听受彼。
(所言相应罪者。同犯此一罪也。谓平居之时。不得向同犯者忏悔。同犯者。亦不得受他忏悔。今在难中。故令不病之人。不被贼捕之人。先作意曰。我今此罪。后更当从清净比丘忏悔。作此意已。即得受彼病人。贼捕得人忏悔。使彼死后。不堕落也)。
根本杂事云。具五种法。应作忏摩。一者有信心。二者发精进。三者生恭敬。四者口出美言。五者近善知识。
毗尼母论云。上座於下座前忏悔者。应具四法。一者褊袒右肩。二者脱革屣。三者合掌。四者说所犯罪。下座向上座忏悔者。应立五法。四法如前。加胡跪一法。本律云。上座向下座忏悔者。但除礼足。亦须胡跪。
(此上座不约九夏。二十夏。外论也。但先受持具足戒而言。乃至须臾顷者。即名上座。梵语悉替那。此云上座。亦名上士。具自利利他行者。为上士。单自利者。为中士。无一利行者。名下士。故须跪也。然忏者受者。善须珍重)。
羯磨仪式卷下(终)
跋
本师先老和尚之中兴止作也。乃苦心阅律。深究开遮。竭力躬行。方还佛制。所以律风扇於宇内。称为古佛再来。非谓逞性而行。妄齐先哲者也。故世尊灭后。迦叶尊者。语阿难言。供养舍利。乃人天所为。非我等事。宜当结集如来法藏。(玉)行解踈缺。辜负师门。不能高竖法幢。仅将羯磨仪式。记录於此。以益时机。倘有同志竞行。庶可报佛祖深恩於万一也。
戊寅佛成道日书玉阁笔题
音释
戒场
场者。地也。众僧作法。结地为场。於中受戒。故曰戒场。律云。有须四人。十人。二十人。羯磨事起。众僧集会疲极。佛言。听结戒场。
檀越
檀。是梵音。此云施。越是此方之言。谓人能行施。即得超越贫穷苦海故。
常住
古今不变为常。依处不移为住。
盛衣贮器
文具。箱。笼。之类。
四方僧物
或云十方。四方唯凡。十方通圣。如供僧常食。体徧十方。唯局本处故。
现前僧物
此有二种。一。如檀越所施之物。唯施此处现前僧故。二。如亡五众轻物。未秉羯磨。通於十方。白羯磨已。唯局本处。
波利婆沙
四分律云。覆藏行。律摄云。覆有两种。一覆夜。二覆心。若作覆藏心。至过明相出。是名一夜覆藏。根本律云。徧住行。律摄云。别住行。
摩那埵
汉言折伏贡高。亦言下意。谓承事众僧故。秦言意喜。目意欢喜。亦使众僧欢喜也。
出罪
梵语阿浮诃那。汉言唤入。亦云拔罪。即出罪也。谓布萨。羯磨。自恣。说戒。一切法事。皆得共同故。母论中。名清净戒生。谓於此戒中清净无犯善持起去故。
偷兰遮
善见律云。偷兰名大。遮言障。谓障善道。后堕恶道。体是鄙秽。从不善以立名也。
独头
亦名自性偷兰。乃别自犯故。谓本发心破羯磨转法轮僧。或发心盗四钱以下等。若遂所欲。是名独头。
长衣
长者余也。若有多余衣财。长一尺六寸。阔八寸。即名长衣。应当说净。
有漏
谓不修出世善法。漏落三界生死故。
无漏
谓修出世善法。证得无余涅盘故。
三学
戒。定。慧也。
三增
增戒。增心。增慧。
有余涅盘
涅言不生。盘言不灭。不生不灭。故言涅盘。秦言无为。或翻圆寂。或言泥洹。有翻安乐。谓已离烦恼结贼。故有余苦。谓子缚已断。果缚犹存故。
氍氀
音渠吕。毛席也。又曰毛布。即毡[毯-炎+辱]之类。
二报
华报。果报。
三途
地狱。饿鬼。畜生。
自然界
未曾作法故。
阿兰若
或名阿练若。多论翻为闲静处。天台云。不作众事名闲。无愦闹故名静。或翻无诤。谓所居不与世诤。即离聚落五里处也。
须臾顷
梵名摩睺罗。毗昙论翻为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言极少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