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家业

  相空分别空疑。
  问相宜观。与分别空。为同为异。若云同。相空是小菩萨所行。乾慧等位修之。唯识空。即大菩萨所修。信住行等修之。彼此门异。根分大小。岂可混滥哉。若既同者。何劳立相空观耶。又於唯识中。开方便空。立为一位者。亦何不开依他。立为一位耶。若云不同。二空名义。无不同故。天亲释论。而会者乎。
  决云。只缘他宗。判相空观。即愿乐位。收地前四十心人。致芿师有此疑也。然不知疏云初浅滞教。谓境是空。又云观事是空。知无我人。善恶等相。灵芝云。虽发大心。未穷心本。如诸般若所被初心等。是则相空但证空理。然唯识观。愿乐位人。虽未证中道唯识。必闻中道理。随闻信乐。与浅滞教。证空理人。不同日而语。余亦评之久矣。三观尘露。曾与决之。右决二十疑。皆宗部要论。学者不明。或有异闻。无吝惠施。

  终南家业卷上(末)
  终南家业卷中(本)
  重受戒父

  予主巾峰坛席。累行重受。今因日本忍师泛舶远来。探阅律藏。明达受缘。微有所碍。戒非增上。自疑先受。力乞重增。世多昧者。輙生疑阻。逆彼高怀。因考律论及诸祖明文。决彼迷情。使教门无拥。大分三段。

  初引据者

  先引有宗多论。不立重受。事钞(中一)云。萨婆多宗。戒不重发。亦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罗汉心。中下品戒等(云云)次引空宗成论。立重受义。钞引成论云。有人言。波罗提木叉。有重发否。答云。一日之中。受七善律仪。随得道处。更得律仪。本得不失。胜者受名。其七善者。谓五戒。八戒。十戒。具戒。禅戒。定戒。道戒。共戒也。又萨婆多师资传云。重受增为上品。本受不失。僧传云。宋元嘉七年。罽宾沙门。求那拔摩。至扬州。许请尼重受曰。夫戒定慧品。从微至着。若欲增明。甚相随喜。至元喜十年。有僧伽拔摩(此云众铠)。於扬都南林戒坛。为僧慧照等五十人。尼慧果等三十三人。重受具戒。有慧义法师。难曰。先贤圣哲。共有常规。岂独改异。何穆众望。僧伽答曰。五部之异。自此常理。相与弃俗。本为弘法。法必可传。何忤众情。又问曰。夫戒非可见之色也。顷见重受戒者。或依旧臈次。或从后受为始。进退之间。足致深疑。答曰。人有二种。故不一类。若年岁不满。胎月未充。则今受为始。若年已满。便入得戒之位。但疑先受。有中下心。理须更求。增胜而重受戒。即依本臈。而为定也。乃至曰。戒有九品。下为上因。至於求者。心有优劣。所托缘起。亦有不同。别受重发。有何障碍等。南山坛经云。余以乾封二年。二月八日。及以夏初。既立戒坛。仍依法载受具戒。于时前后预受者。二十七人等。芝园集云。夫戒者。截苦海之舟航。发万善之端绪。三乘圣贤之所尊敬。历代祖师之所传通。但受之者。心有明昧。学有精粗。而不能一揆。故有初受者焉。重增者焉等。

  二立义者

  原其戒也。即一佛乘。修言而教则有殊。得意而体实无异。须知文文即性。法法归源。玄邈若虚空。深广同法界。所谓深戒上善。亦曰戒德难思。而欲受者。直须知齐佛量。法达唯心。心法圆融。境缘皆妙。能缘所缘。始终一念。三誓三聚。前后皆如。是为上品心。方称上品戒。契如来本志。合南山圆宗。苟一念有差。一毫有碍。难逃数宝之呵。岂免徒劳之责。咒或不逢良导。不具诸缘。虚上戒德之瓶。妄受明珠之喻。后或讲闻始悟。阅教方知。忆前受或劣或无。叹经生虚消虚丧。知非改过。见义勇为。决欲重增。必凭至教。载惟。大觉慈心益物。岂唯在於当机。教网被时。故实通於末世。盖空有传集之不同。致教门去留之乃异。有宗局狭遗之。岂在於重登。四分通深得之。匪专於再受。钞文所谓。接俗揩定。御法无准。萨婆多之责也。人法有序。轨用多方。昙无德之褒也。此方重受。僧传广明。疏钞坛经。略提梗槩。如前列示。俾之有教可凭。更在资深方见。於心为慊。

  三释疑者

  问。今言重受。的义若何。若据成论七戒各受。何见重义。有门十诵。五十具三。亦次第受。岂不为重。
  答。重受之要。唯据发体。体性幽微。宗计有异。如多论中下心受五。上心受十。后五发上。前五仍下。体不增发。体既不增。故於前五。不为重受。彼宗不立。正据於斯。纵使三戒皆发上心。必应三体前后性别。由彼所计。能造是色。所造亦色。虽非见对。体是障碍。故业疏云。然为四大造。更相障碍。据所可分。故名色也。由体是色。不相融通。随其所发。各各局定。故不言重。成实空宗。业由心造。体相虚融。随缘转变。从胜受名。如下心受五。中心受八。增发前五。并为中品。上心受十。前八增上。亦复如是。故就一体。次第增起。增小为大。增狭为广。增劣为胜。其犹添波於海水。湿性无殊。但浅深之有异耳。亦犹加皂於黑。服色体一同。但鲜旧之乃别耳。重发重受。粗为可晓。
  问。重发重受。如何分别。
  答。资持云。重发据多戒。重受约一戒。
  若尔。论明重发。那见重受。
  答。由体重发。即得重受。由彼七受一体发故。
  问。据教重增。宗归成实。如何立义。乃约圆乘。
  答。据彼空宗。纵云上品。犹属偏拥。须究佛怀。及明开会。无法不妙。无戒不圆。吾祖疏钞所明发心。准文约义。虽列三品。为在格量。令知深浅。的穷祖意。全依圆旨。妙发上心。期感圆戒。故名上品。钞疏之中。示上品相。皆云为成三聚。及教开怀。妙发身心。总虚空界。容受法界微妙善法。记以上心。对唯识观。又云。如是心受。即发圆体。今云增受。须依南山宗旨。圆发三心。圆成三聚。方为究竟上上品戒。
  问。吾祖教门。自唐至今。盛行天下。孰其不知上心圆旨。岂有受者。尚滞中下。
  答。教门虽显。机器乃殊。或能授寡陋。开导无方。或所受愚蒙。识心昏散。丝毫落妄。千里乖差。其犹周孔之道。训人以善。贤之不肖。今古咸然。何怪之有。
  问。业体一也。空有何殊。
  答。如来随机。故於一法。或召色心。或召非二。种种不同。诸家论师。不体佛意。随名执体。各计为宗。如涅盘云。我於经中。或说为色。诸比丘便说为色。或说非色。诸比丘便说非色。皆由不解我意。於是祖师穷究佛怀。立圆推体。即一识种。既得佛意。心色非二。随名认体。皆得其实。言是心者。谓此业体。全心本具。唯心发生。能缘所缘。能发所发。无非心故。言是色者。乃即性之色。犹即水之波。了色真源。达色边际。得色实相。则前有宗。虽得色名。不知实故。言非二者。体既唯心。故云非色。实有相状。故言非心。言种子者。然此业种。即性本具。诸缘构造。全性发现。体有功能。出生众善。故名种子。南山考体。旨在於斯。
  问。坛场既纳圆体。更须增受菩萨戒否。
  答。如他文已辨。请自寻之。
  问。重受之旨。如前可知。业体差殊。会之可领。且重受人。事同新入。位分年臈。何以决之。
  答。如前已引僧伽甚明。若前受年登。即依本臈。或亏年月。今受为初学是也。
  问。前既得戒。犯重名边。或戒先无。难逃贼住。二途有碍。重受若何。
  答。如前引示。幸自有例。可攀可条。可准。佛开重受。正为当今。诸祖相承。必非妄据。求那言甚相随喜。僧伽谓必可传。南山达坛亲行。灵芝长书陈秉。然诸祖行受。时当像季。机杂纯浮。边罪贼住。岂一无违。诸师皆四依示现。穷达化源。岂不明难之有无受之可否。今括疏钞坛经僧传重受之文。并无一句言及难障。窃详诸祖。意必有由。盖戒之有无。难之成否。凡小莫测。唯佛能知。但在依教。随顺前机。为之重受。无非诱接总是结缘。今引诸文证显。机性差别。业理幽微。智未及佛。如何妄详。迷者及此。好为一明。齐僧传云。魏文帝三年。设无遮会。帝问。此土僧尼得戒灵验。众无敢对。有一比丘。请往西国。问诸得道。於是发足长安。往至西竺。问一罗汉。答称。小圣不知得否。即为入定。上升兜率。问弥勒佛。佛答得戒。斯明得戒。非凡小所知也。如涅盘诤论品云。善男子。我於经中。作如是说。若有比丘。犯四重已。不名比丘。不复能生善芽种子。譬如焦种不生果实等。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解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重禁已。失比丘戒(此执无也)。善男子。我於经中。为纯陀说。四种比丘。一者毕竟到道(无学)。二者示道(初二三果)。三者受道(通内外也)。四者污道(薄地)。凡四重者。即是污道。我诸弟子。闻是说已。不能我意。唱言。如来说诸比丘。犯四重已。不失禁戒(此执有也)。请视上文。得戒失戒。有边名贼。岂宜妄量。随二执之。非伤重受之教。其可得乎。又珠林云。智严法师在俗。曾受五戒。有所亏犯。出家受具。疑不得戒。禅观不成。遂往西竺。谘询达道。亦遇罗汉。不敢与决。为严入定。上询弥勒。报称得戒。严喜而回。观斯一节。犯边明矣。不妨得戒。是知。机有明昧。志有勤堕。犯有成否。不可以一毫之粗见。碍千古之通规。涅盘又云。若犯四重五逆谤法。名为破戒。有因缘故。则可拔济。若披法服。常怀惭愧。生护法心。建立正法。我说是人不名破戒。若据此文。有惭愧人。虽犯无罪。亦不失戒。今重受者。莫非心生惭愧。信乐志深。纵有所犯。岂成边障。若谓必有贼住一难者。且贼住之难。律因为饥饿故。滥窃形服。冒为同说戒。盗听羯磨。诈称年臈。輙受礼施。名为贼住。今出家者。心怀正信。纵闻羯磨。意非剽窃。据僧祇律。或暗愚钝。或缘余念。不记初后。皆不为障。今时久在教门。尚於作法。不能晓了。况余泛泛。或致愚鲁。何因识达。或被缘夺。终无前后。如斯引示。可决疑情。又复作恶犯戒。律中尚有开缘。今发善心。勇志重增。当今末世。实为希有。如来随机之教。岂无诱道之方。不可局执难缘。阻彼高兴。涅盘四依。宜在一用。略兹叙释。达者鉴之。绍定癸巳冬。日山迷。

  戒体正义直言

  (细色决有。分通决空。圆通空有。正显分大)。
  业疏戒体正义一门。始末文义。皆是大乘。与昔全别。中间再述空有。乃是引古腾计。意在对破决显。能决之文。尽出祖怀。俱为正义。但先就计。义尚含容。故后立圆。分明指示。识藏种子。方显其实。
  初顺有门。谈体是色。然有宗诸师。一谓体是身口所成。二计体有损益。故判为色。如前引示。虽据杂心俱舍。无非皆是如来权巧。随机而说。诸师不晓。乃成宗计。今立正义。且顺彼计。以色决色。谓一切众生。造善造恶。所发业体。相貌显然。故名为色。乃全心即性之色。微细难知。凡小莫测。唯佛如来。种智圆明。穷尽业性。实知实见。如实而说。显前所计。虽亦名色。不知其实。故总斥云。意言如此。
  假宗中。钞及今经。上品既令受大。今依受出体。须约大论。初略标古计。由下示今立。业既心起。色岂他成。则内外色心等法。全是一心。随缘变造。故云分心成色。乃显能受之心。起得其实。身口之具。体亦虚融。盖准此律大义。而有此示。能造既融。所发之体。岂是非二。且顺教限。故云强目。考下重显体用。决前空计。虽依成实。由彼止是小教空门。与四分旨取不同。彼云心造且据六识。今谓诸法体。唯一心随缘变造。文云本由心生者。发起有从也。还熏本心者。依持得所也。心既真常。体乃微妙。故得熏习。有力用也。心道冥昧者。戒业之体。隐密难知也(体是心业。故云心道。如杂心论召无作为思显道亦名业道等是也)。止可名通者。诸师通体。止在循名也。故约等语。重牒前计。斥其不知。虽云非二。犹是强立。又复前有宗中。直决所发之体。昔云假色。今谓细色。此假宗中。乃决能造。显於所发。昔谓作戒能造体是色心。无作异前。体名非二。今决能造。造能在六。起必因八。所发之体。岂是他法。是则能所。方知其的。假宗诸师。以色心五义。推穷业体。全不知实。故又斥云。不知何目。强号非二。济缘云。且附权意。故云强目。又云。今取道意。识达体貌。即知二非。附权而立。故云强耳(彼文)。若体权取通意者。岂唯四分。一切小乘。若教若行。皆附权立。若取通意。无非一实。有宗假色。非强号耶。今谓不然。两云强号。前且顺古。后是斥非。文意若此。何必他求。盖南山已前。弘律诸师。不达四分宗旨。但依成实。非二出体。故此决之。若尔。此宗正义。以何为体。答。受既纳大。体依大出。如前叙释。心生熏心。体是心种。义实昭然。但教限局。在文尚隐。后圆决教。扶显种子名。问。记释心生熏心等文。并约六识。子何相违。答。就文释义。不乱宗途。理当如此。不妨记主意自明白。如云即此乃是示体之处。岂不然哉。须知此科。正是考出无作。体是心种。决前不知也。请细读文。其义自显。又况摄大乘释论云。眼等六识。生灭不定。余识间起。熏习种子。不得成就。阿梨耶识。不生不灭。体唯是一。常受贪欲等。六识所熏。成世间果报等。准此文决。六不受熏。今文熏心。若谓熏六。恐非疏意。
  疏接假宗能决文后。立问答云。如正义论。熏本识藏。此是种子。能为后习。何得说为形终戒谢。答。种由思生。要期是愿。愿约尽形。形终戒谢。行随愿起。功用超前。功由思生。随心无绝。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不约虚愿。来招乐果。记云。此问所来。由后圆教。决此二非。以为识种。识既常存。种则不灭。即违今家命终失义。故探取后文为难。(文)若云探取后圆者。何不直於圆教后难耶。今谓。此问即蹑前科大乘之义。以难戒谢也。由前依宗。约大考体。能生所熏。唯一真常。所发业体。岂随形谢。此问之来。其意若此。但正义所立。的在识种。前顺宗计。语尚暗含。今特指决。故云如正义等。显此生熏。即是藏识。显此业体。即是种子。彰常存之义。俾问意分明。复使学者。晓前能决即大义也。问。能决既即大义。何不显谈识种。答。四分虽大。教犹在小。所以文隐。而义明也。若尔。此问答中。显谈识种。岂非混乱。答。若不显陈。何彰问意。正恐混乱。故立问决。问。此问答中。既谈识种。后圆教中。何再出耶。答。此问答中。且显四分。后圆教中。通决空有。不妨重示。余如前决。问。记释疏中答文思愿行等。并约受论。其义如何。答。约受释文。其义虽善。但述意未明。致学者多昧。须知思即能缘能受之心。愿即尽形断恶。纳戒之誓。行即随愿。而起奉持之志。若唯思愿。而无持心。不发戒体。如戒疏释共戒同戒云。前列共者。明同受愿也。后列同者。明同随行也。若受戒时。且论受愿。无思学行。则但虚愿。不感戒也。又钞云。若但有受。无持心者。受戒不得。又云。宁起行用。不须愿求。据此诸文。必须持心。方感戒也。今文以愿期有谢。戒种无亡。而通来难。受既无获。何论无亡。文中上二句。示思愿之别。次二句示释愿期有谢。行下明戒种无亡。思之一字。即同钞中测思明慧之思。皆指圆人。能缘能受。六识意思也。但圆解微妙。举心动念。皆不思议。以此心受。戒体何量。成体之功。推行为胜。故云行随等。行力虽胜。论其所自。还须思妙。是知妙思。非唯发体。亦起行功。二皆微妙。故得随生死心。绵绵无绝。故云功由等。问。有宗云。感生集业。其行在随。与此故偏就行能起后习。义何异耶。答。有宗体无力用。全假随行。而成集业。此中体具妙能。假行庄严。行全体起。体假行成。若无行功。体难终续。故云偏就等。问。此云后习。乃推於行。后云牵习。而推於体。其义若何。答。此论习胜种存。故推於行。后论起习之能。故推於体。又复此虽推行。行全体起。后虽就体。体假行成。请考二文。义可见矣。问。思愿行三心间起。相续不断。共圆戒品。何以疏中。种存推於思心。后习推於行力。未详何义。答。极有理也。且善恶诸行。悉由现前一念。造成业种。心坚业坚。心广业广。今圆受微妙。故体无终极。体既无尽。力用难量。至於显发体用。要在行力庄严。故当深坚。行学奉持之心。始於初受。念念无违。及乎受后。对境防敌。心心无间。不思议力。展转熏习。相续无穷。涤除妄业。显净心体。即成圣果。故云不约虚愿。来招乐果。如是推之。行力超前。义可见矣。问。大小两乘。皆云戒谢。义有何别。答。小教言谢。行体俱失。何耶。由彼小教。能发所依。皆即六识。命终之时。六识随去。体亦随灭。行亦无续。大教乃论心具心造。造虽在六。全八而起。如海之浪也。能所发既皆常住。体有何谢。但是愿行。形终则止。故云戒谢。大小不同。其义若此。今文问答。正据后义。问。地是无记。结界亦发无作。受戒纳体。何得须论受心。答。地是无记。功推能秉。要缘限域。众念业力。结成无作。纳戒不尔。体是道基。非能所而不克。法为行本。非授受以何归。故得事钞羯磨。受前具缘。并列五种。要须能所相应。方发无作戒业。经不云乎。戒是生死舟航。正法根本。必须缘集相应。有违虽受不得。斯盖禀法修道。要在前机。体备功成。必须缘具。当知戒法。佛佛相承师师相授。授非虚授。要须前机。受心分明。方显传授之益。受非易受。必须澄心。一毫无妄。方彰领纳不虚。岂非受戒发体。唯推受者心耶。故事钞云。戒者以随器为功。行者以领纳为趣。而能善净身心。称缘而受者。方克相应之道。此文明矣。何得昧焉。疏云。后约圆教。明戒体者。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支无始。随妄兴业。动兴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故律中云。欲修梵行。尽苦源者。便命召之。入圣戒数。此根利也。后渐浇浊。不可示本。乃就傍缘。广开衢路。终依心起。妄分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