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家业

  问。后唯识观。何不云照。
  答。前二根钝。作心对照。然后方空。后乃利智。深解妙理。遮照绝待。能所圆融。
  何待照耶。若尔资持那云照之。
  答。此且一往总示。三皆云照。至后唯识。虽有照义。智解既妙。非照而照。故照而常寂。寂而常照。故不立照名也。业疏云。对我观析唯见是尘者。记云。我即法尘。须知法尘有二。一者。落谢五尘。二者。心数法我人妄计。体是意思。即心数法。故属法尘。或可。尘即是境。对境观度。境落法尘故也。有人云。我人乃於色阴尘大体质上。横起执情。今求我人。本无有体。但见色阴。尘大而已。次以法空求色阴尘大及余四阴。但见名色(彼文)。识者更详。
  问。观之与理。何以分异。
  答。克体言之。观即是理。或分因果。能所之殊。不无其致。在因名视。在果名理。又复观是能观。理是所显。
  问。观之与行。亦何以分。
  答。观是极理。体绝言思。行即行心。造修履践。观无行而无以显。行无观而无以成。解行兼济。如目足相资也。
  (上示理竟)三者指人。即三乘也。初观言少乘。通收声闻缘觉。后二云菩萨。复分大小之别。
  问。小乘菩萨等文中。或似修观行人。或举果人。彰理。如何定当。
  答。若据疏钞忏篇。克体立观。唯据极理。如云然理大要。以此三理等。故举三位果人。以彰三理深浅。后位菩萨佛果。乃重示者。一显非偏。二彰圆极也。若沙弥篇(疏见受戒)。约行示观。故小乘菩萨。即修观之人。如云一者小乘人行等。岂不然耶。记释忏篇云。持举深位。以彰理妙。不妨令辙。
  问。如文所示。观据极理。复名圣业。深位可修。在凡无分耶。
  答。观虽是理。行通凡圣。如小乘人。必先闻空理。故用空观。历诸行相。行微观昧。见理未明。故位在凡。行但属事。观明理显。即证初果。观方契理。行名圣业。后唯识观。四位通修。若圆机上达。用观见理。初后一如。如摄论中十住名圣。自此以后。并名圣业。若钝士利修。於前愿乐。虽观空有。未见中道。犹在凡位。入见道去。方得称圣。行名圣业。文召理观。名为圣业。何妨修奉。自通凡下(上示人竟)。又云。摄论乃示后观所出也。本释多译。作图示之。
  
  问。如上多译。今依何本。
  答。梁朝真谛译本。是今所宗。
  问。何处文明宗梁摄耶。
  答。吾祖所立。圆观正本。梁摄知尘无所有。通达真等文。又钞云。从愿乐位。至究竟位等。亦出彼论。若是唐摄。初位名胜解行。彼谓一向随闻生胜解。故梁摄初位名愿乐。亦名信乐。论云。依此境界。随心信乐。入信乐位。文云愿乐。宗梁明矣。若唯识论。五位修证。与此不同。
  问。梁唐两摄唯识等论。当时并行。祖师何意。唯宗梁摄。
  答。诸祖宗承。各有主意。如天台示观。乃依中论。然唐摄等论。南山同时翻译方就。承用者稀。真谛所翻。理圆行妙。深契祖怀。故所承用。
  问。三观之立。通依两乘。何得后观。唯专梁摄。
  答。理观行相。经但泛明。故诸论师。广遵众典。自成一家。示体立行。条流有归。故今所宗。通则一代大乘。局则梁朝摄论前二观行。所本之教。於后决异传中略辨明之。

  第三示立意者

  又二。即通别也。初通意者。吾祖宗。阐毗尼。观明极理者。深有旨焉。盖由佛所设教。下至三归十善。莫不被三乘。修学为成出离之益。况律令比丘衣食四仪。语默动静。常尔一心。念除诸盖。违则结犯。又戒疏云。为道制戒。本非世福。戒乃事行。非假理慧。何云为道。且为道之言。义该深浅。若据毗尼教限。则曰为求四果故。制增戒学。若究佛怀。为成一实。祖师弘阐。亦本圣心。若不然者。何以逃数宝之诃。得免徒劳之责乎。但以教为机。设机有利钝。理有偏圆。略分三位。以显教殊。的详祖意。唯在不徧性相。圆修唯识。庶使出家五众。受(纳体)随(持奉)诸行。日用轨仪。一一皆与圆理相应。一家部文。示观明理。导於受随。义见诸文。故略引之。故事钞云。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与彼妙法相应。及令发心。唯明上品。且上品心。非理观而何。又业疏云。智知境缘。本是心作。不妄缘境。但唯一识等。斯并示受者。令以妙观。融会前法。能所一如。究竟微妙也。又显随行云。希思此行(即篇聚小行也)。即是三聚(即大乘圆行也)。又云。今识前缘(此指已受篇聚戒法)。终归大乘。故须域心於处(以一实妙理。为指皈之处)。又通括教源云。意唯拯拔一人指归为显一理。斯乃用实相慧受。小戒即大戒。以实相慧持。律行即妙行。智解既明。法无不妙。正如智论以八十诵。即尸罗波罗蜜。胜鬘以毗尼即大乘学。大集谓五部虽异。不妨诸佛法界涅盘。斯则皆以戒律为一乘妙行。不由妙解。何由然乎。亦如天台止观云。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故经云。式叉式叉。名大乘戒也。荆溪云。以此中慧。融一切法。故使一止一作。无非法界等。须知法华涅盘之后。凡有弘阐。判教浅深。丝毫不滥。被机修奉。大小融通。无不圆妙。故知。吾祖弘律。以妙观为宗。亦由不此。斯是吾辈。用心之处。不可不明。多见讲学。不善深究。屈丧祖怀。故略叙引。不觉繁累。次别意者。事钞及业疏忏六聚篇中。广明化制行仪。盛罗理事忏法。制唯羯磨。则独据律文。化兼理事。则通遵经论。复於理忏。具陈三观。使化制俱遵。理事并运者矣。又事钞沙弥篇。及业疏受戒篇。广陈凡圣行法。该列福道两修。复上於圣道行中。备明三种理观。意使初心。修奉有从。域心得处。出家学本。义不虚设也。

  第四决异传

  又二。即总别也。初总决三观者。
  问。有人云。南山教部。但通律相。那示观法乎。此说如何。
  答。不然也。如灵芝云。三藏为一人。而设三学。为一人而修。又云。据行则虽通兼济。在教则各有司存(文)。焉有出家修道。而但专一行。撰集流通。而不明理事乎。但以据进修。而必须相资。在弘通。而用分旁正。诸祖疏钞莫不皆然。又如四分等诸部律中。明五停四念。一切行相。又涅盘等诸部经中。列五篇七治。一切律事。斯盖如来说法。被机。理须通示。至於诸祖。约教判文。义有条贯。若律中示定慧等行。判为随律之经。经明戒律之文。判为随经之律。如斯摄属。行有所归。然今一家。约教释文。则唯归律藏。被机修奉。而观行兼明。苟若各专一隅。何为高达者乎。
  问。辅行云。南山亦云无生忏法。总别三种(如前所列)。乃至云。南山此文。虽则有据。然第一判属小乘。小乘且无忏重之理。况复此位已隔初心。第二第三。复属菩萨。及以佛果。凡夫欲依措心无地。乃至云。判位太高。初心无分。高位无罪。何须列之等(文)。此文传久。其义如何。
  答。荆溪尊者。一代宗师。人天眼目。教门抑扬。无非利物。岂悠悠者。而可议哉。然晚学相承。故多妄说。既忝学徒。无宜缄默。今略叙明。知我心者。无咎加焉。初云。小乘无忏重理者。此语自谓依律羯磨。忏初篇罪。不复本净。故云小乘无忏重理。彼以此义。而行立观。两无交涉。盖不晓化制之殊也。
  问。律有羯磨许忏。初重何得言无。
  答。祖师云。就律文中。忏重之相。虽非足数。有可收理。尽形学悔等。灵芝云。律开忏者。为同财法。及障来报。若望坏体。无任僧用。不复本位。犹同不忏。故云无也。非谓不许等。
  问。忏之既净。何不足数。
  答。事钞云。忏本清净。理当足数。如得作说戒自恣羯磨等。但由情过深厚。不任僧用。故云来否随意也。
  问。既不足数。开忏何为。
  答。若不求忏。财法两亡。僧须灭摈。由忏净故。得入僧中。同於财法。但不足数。又除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地狱之苦。顿然清净。岂得无益耶。
  问。上引荆溪谓南山小乘理忏。不灭重罪。立之无益。其义如何。
  答。荆溪意谓。欲灭四重五逆之罪。须依普贤方等大乘理忏。故行此位立而无益。然不知四重等。律制之罪。设依大忏。亦所不灭。小教无生不灭可知矣。而荆溪不晓南山立意。妄为破斥。然南山依律示六聚忏法。而忏制罪。据经列三位。理观为除化业。意使化制双行。罪业俱遣。何尝独以空慧。而忏四重耶。今更因明。化制犯忏相。须略分二意。一者犯意二者忏意。言犯意者。且淫杀等过。体是十恶。本有之愆。化教亦禁。佛为出家。又加制约。而成篇聚。五众有犯。一违本有化业。二犯篇聚制罪。故钞云。重增圣制者。是也。二忏意者。祖师云。佛法东流。行此法者。亦小。纵有行忏。则弃小取大。依佛名方等而忏者。余意之所未安。由心怀厌忻。未合大道。但篇聚则依教自灭。业道则任自静思。又钞云。五众犯罪。则理事两缘。事则顺教。无违唯识。理则达妄。外尘本无。记云。事则顺教者。谓作律忏。历事缘境。常照起心。知唯本识。随缘流动。趣向於理。故云无违唯识也。又云。达法皆真。何妨泯净。了真即用。岂碍修行。是故悟理则万行齐修。涉事则一毫不立。自非通鉴。余复何言。又云。化行二教。罪忏相须。若唯依化忏。则制罪不亡。若专据制科。则业道全在。故当化行齐用。则使业制俱除。
  >又问云。若依理事忏已。制罪灭否。
  答。灭否难知。须准教判。化灭心业。制忏违教。准知制罪不灭(上资持文)。
  问。化忏观成。道圆业遣。若制罪不灭。应更堕狱耶。
  答。上云。制据违教。设证圣位。亦须忏悔。焉有圣人。故违佛制。阿难道证四果。忏七吉罗。可以准知。且阿难既经开显。已达中道。岂同愚小耶。又据大教。观成理显。如翻大地。罪业皆枯。岂有制罪。而不清净。但是违教。理难覆藏。又复先犯戒失。今虽阶圣。还依律忏。复本戒体。又复妙解既发。备修万行。岂有过犯。而不求忏。吾祖双立二忏。正被圆机。若钝劣者。事尚不同。何能合理。若据天台诸文。三种忏法。皆灭制罪。及荆溪记文。各词异辞。今略引之。以通大见。光明文句云。作法忏成。违无作罪灭。而性罪不除(云云)。取相忏。能灭性罪。违无作罪亡(云云)。无生忏。能除无明。如覆大地(云云)。止观云。事忏忏苦道业道。理忏忏烦恼道。文云(虚空藏经文也)。犯沙弥戒。乃至大比丘戒。若不还生。无有是处。即忏业道文也。眼耳诸根清净。即忏苦道文也。第七日见十方佛。闻法得不退转。即忏烦恼道文也。又百录通示三忏云。四重五逆。若依大教。则许忏悔等(文)。然上天台诸文。乃准虚空藏经。依化教理事行忏。并灭制罪。至荆溪文中。初决作法不灭制罪。不堪足数。次决取相无生可灭可足。亦因略引。又加随决。辅行引虚空藏经云。若比丘至心方等。诵陀罗尼。一千四百遍。乃一忏。如是次第。八十七日行道。若诸菩萨。八百遍一忏。六十七日行道。(乃至)尼众须大僧为主。如是忏者。皆论夷罪。犯此罪竟。佛法死人。今复清净戒体还生。悔法若成。罪无不灭(上依经示。下彼自决)。然小乘教门。尚不开忏。虽曰还生。无任僧用。沙弥犯已。忏成进具。大乘所许。事可通行。倘听大僧。招奸来诈。实梁诚制。足数无文。信大小区分。听制条别。小无忏重之说。仍成重罪未亡。安用大教忏夷。以足小乘僧数。依大忏已。内进已道。何须混滥。以惑时情。又引虚空藏云。知法者。须教八百日涂厕。日日告言。汝作不净事。一心涂厕。勿令人知。涂已洗浴。礼三十五佛。称虚空藏名。(乃至)文殊普贤为证。白四羯磨。如前更受。此亦是犯重失戒之文。若不失者。如何忏已。令其更受(上并荆溪决作法忏。不灭制罪之文)。彼又引经云。虚空藏顶有天冠。冠中有如意珠。冠中有三十五佛现。是菩萨结跏趺坐。或时现作一切色像。行者若於梦中。若坐禅中。见此相时。以摩尼珠印。印行者臂上。作罪灭字。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戒。若准此意。足数可矣。故付法藏中。灭重罪已。时人名为清净律师(已上是荆溪决取相灭制罪也)。今曰。彼见经中云。若得此相。还入僧中。如法说戒。更决取相能灭制罪。可以足数。然恐经中。乃谓得相好已。化灭制轻。可容同法。而云如法说戒。未必便应足数。又引付法藏文。切详彼文。恐是依律羯磨忏已。名为清净。虽名清净。未必足数。彼又云。凡下欲用大乘。忏重罪者。当依方等普贤观等(已上是荆溪决无生灭制罪也)。今曰。彼意欲以大乘理忏。通灭化制之罪。便为清净足数。谅恐未然。如前引示。可以自明。
  问。制罪灭否。如前可晓。未知依化教理事二忏。灭业道罪。其相如何。
  答。天台忏分三种(作法。取相。无生)。南山悔列二科(理事)。文义深广。卒难道尽。略而言之。事但伏业。理可除愆。但教有偏圆。忏分大小。大则观妙理圆。见罪边际。无非一实。初心分见。妙觉极圆。忏悔位长。诸文具广。小乘观显。觅罪叵得。但免恶道。不无别报。故业疏云。若论别报。无学未免。故有贯恼之苦。碎身之痛。狱火烧身。饿饥切体等。若尔。小乘观成。业不尽遣。是则南山性空一位。立之无益。荆溪之斥。理有可从。答如前已决。何为再问。盖彼引语斥文。不明化制。一不可从。小乘理忏。虽非究竟。经论所载。理须引示。令识偏圆。指归得处。天台亦云。亦有观空忏。即真空也(见百录文)。彼不究此。二不可从。南山约教立观。虽分三位。结劝指归。唯在唯识。敬仪诫观。广明妙解。已上略引。可以自知。彼又不究。三不可从(已上。斥初二句文竟)。辅行又云。况复此位。已隔初心。乃至初心无分等。今决此文。总有二失。一者不究南山教门。被机无局。二者不晓文中。举人显理。今略引文。决令无壅。且此宗坟典。理事行仪。结劝指归。并令下凡。随心忻慕。修舍有从。焉有立观。而独被深位。不为下凡乎。如事钞云。以此三理。任智强弱。随事观缘等。归敬仪云。圣道远而难希。净心近而易惑。为山基於一篑。为佛起於初念。故万里之克。离初步而不登。三劫之功。非始心而罔就。是知行人发足。常步此心等。又云。发心毕竟。初后心齐。唯识四位。凡圣通学。今则在凡不学。何有克圣之期等。又云。此解微妙。唯圣达知。位在下凡。不宜不解不修习也。请观上文。岂祖师立观。唯被深位。观位阶降。理事浅深。具在疏钞敬仪等文。非积学而莫尽玄微也(决初失意)。又事钞云。然理大要不出三种。又云。以此三理等。则知立观。乃据极理。故举三位果人。用彰三观分齐。意令初心行者。操心信乐。妙达偏圆。以理照心。渐阶极位。而彼不晓此意。乃将文中菩萨等文。属观法所被禀教修奉之人。故有判位太高之责。灵芝虽曾决云。特举深位。以彰理妙。晚学尚昧。故特明之。几悛旧执(决次失竟)。辅行又云。深位无罪。何须列等。且吾祖立观。不专深位。如前可知。等觉已还。皆须忏悔。经中具明。何云无罪(已上决辅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