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欲断轮转因  鬼畜食应除  学佛中道义  便获九种禅
  此颂明断习修证。欲断烦恼因鬼畜食应除者。众生既以食为生死因。而生死最劣者。无过鬼畜。苟习其因。便招其果。故佛制断其因。令同三世佛食。经云。晨起诸天食。日中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以劣因既断。胜果渐圆。又非时不食。现获四益。一少昏眠。二无宿食患。三身轻安隐。四心易得定。有如是利。故制中食。学佛中道义者。学谓习学。中即中正。谓绝有无二边之对待。观此现前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由观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以三观当处。皆能绝待。故名中道然诸佛如来。恒处中道。故离非时。所以世尊自诞王宫。乃至涅盘。於其中间七十九年。未尝非时受食。故婆沙论云。世尊性离非时食故。僧本学佛。远离二边。故不非时食也。便获九种禅者。○一自性禅。谓菩萨从前所行世出世间诸善。一心安住止观禅定位中。言自性者。谓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自性本有之定也。○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善法乐住禅。二出生三昧。功德禅三。利益众生禅。○三难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一久习禅定。心得自在。哀愍众生。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二依此禅定。生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超过二乘之上。三依此禅定得无上菩提也。○四一切门禅。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有觉有观。即初禅也。二喜俱禅。即二禅也。三乐俱禅。即三禅也。四除俱禅。即四禅也。○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九种。一不味着禅。二慈心俱禅。三悲心俱禅。四喜心俱禅。五舍心俱禅。○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也。名有十三种。一善禅。二无记化他禅。三上分禅四观分禅。五自他利禅。六正念禅。七出生神力功德禅。八名缘禅。名即名相。缘即因缘。九义缘禅。即诸法义理因缘也。十止相缘禅。十一举相缘禅。十二舍相缘禅。十三现法乐住第一义禅。○七除恼禅。谓修此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咒术所依禅。二除病禅。三云雨禅。四等度禅。五饶益禅。六调伏禅。七开觉禅。八等作禅。○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定能令众生悉得现世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二随说调伏众生禅。三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四为恶众生示恶趣禅。五失辨众生以辩饶益禅。六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七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为令正法久住禅。八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九暂息恶趣放光明禅。○九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二出世间清净净禅。三方便清净净禅。四根本清净净禅。五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六入住起力清净净禅。七舍复入力清净净禅。八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九离一切见清净净禅。十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此九种大禅。出地持经中。谓诸菩萨。既披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无过禅定。故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盘。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菩萨欲修六度万行。集诸福智。成无上道。当习此九种大禅然此九禅。悉从三观而得。三观圆融。即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是为中道。故云学佛中道义。便获九种禅。释第九戒竟。
  金银珍宝物  沙弥不受畜  设有檀越施  以供佛法僧  为彼兴福故  乃听而受用  若自私积财  即犯动策禁
  此颂持犯之相。上二句遮禁。中四句开听。后二句违禁获罪。金银珍宝物者。金谓已成金。未成金。银谓已成银。未成银。珍宝物谓七宝及钱等。沙弥不受畜者。受谓受取。畜谓畜持。如僧祇律云。时有比丘。将一沙弥归看亲里。路经旷野。中道有非人。化作龙形。右绕沙弥。以华散上。赞言善哉。大得善利。比丘到亲里已。欲还。时亲里妇言。道逈多乏。可持是钱去。市易所须。沙弥受取。系着衣头而去。中道非人见沙弥持钱在比丘后行。化作龙来。左绕沙弥。以土坌上。说言。汝失善利。沙弥便啼。比丘顾问。汝何故啼。沙弥言。我不忆有过。无故得恼。师言汝有所捉耶。答曰。持是钱来。师言舍弃。弃已。非人复如前供养。有如是之失。妨道败德。故佛喻之为大毒蛇。是故不听受畜。设有檀越施等者。设有。乃假况之辞。檀施也。越度也。谓彼施主。能行檀度。即便越度贫穷苦海也。彼既能施。故越度苦海。而所受施者。岂当秘惜。为有漏业。应更为彼作福。转供三宝。是故听受。如或不然。私畜即犯沙弥戒也。
  诸有快乐具  不可生贪爱  生死不断绝  因由贪着故
  此颂生死根源也。诸有快乐。具不可生贪爱者。除金银钱宝外。所有衣服资具。并余玩物。亦不可爱着也。生死不断绝因用贪着故者。贪为生死之根。如蝇着唾。爱为有漏之源。犹龟念水。所以爱不重不生娑婆。欲得无生。当绝爱源。故云爱尽涅盘。是也。
  世利不染身  恒修少欲行  圣法财日长  当证十力智
  此颂离染证道。行者不被世间名利染污身心。常修少欲知足之行。则信。施。戒。闻。慧。惭。愧。根。力。觉。道。解脱。诸禅三昧。无量胜妙法财。昼夜增长矣。由此增长圆满。故於当来得证如来十种智力。一知是处非处智力。谓佛於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徧知。二知业智力。谓佛知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业缘。果报。生处。皆悉徧知。三知定智力。谓佛知诸禅三昧。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徧知。四知根智力。谓佛於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徧知。五知欲智力。谓佛知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徧知。六知性智力。谓佛知世间众生种种界性不同。如实徧知。七知至处道智力。谓佛於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盘无漏行所至处。如实徧知。八知天眼智力。谓佛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如实徧知无碍。九知宿命智力。谓佛知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我在彼中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寿命长短。如实徧知。十知永断习气智力。谓佛於一切烦恼惑。及余习气。永断不生。如实徧知。此十通名为力者。谓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为力。诸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小劣。故没不受名。如上所明持戒发愿修诸道品。并九种大禅。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此十力乃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知菩萨持戒发愿。不修道品除诸障恼。欲得诸大禅定。无有是处。诸禅不具。欲证十力。亦无是处。故第九清净净禅。於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是也。释第十戒竟。
  如是十禁戒  前四为根本  慎勿轻毁犯  而失沙弥性  犯重如断头  不许更重受  比丘及菩萨  悉皆无其分  后六设有亏  深惭向师悔  断於后作心  戒品还圆净  犯罪无惭愧  覆藏不发露  罪垢日夜增  后堕三恶道
  此中四颂。统结前之十戒。初句总标。下句别结。先结性戒。次结遮罪。如是十禁戒者。从初不杀。至后不受畜金银宝物。前四为根本者。谓杀盗淫妄。为诸戒之根本。如树之根。坏则枝叶花果悉皆堕落。性戒亦尔。随犯其一。余悉失矣。沙弥性者。即无作戒体也。犯重如断头者。根本一毁。如人断头。终不复活。故经云。若犯十戒中重戒。更受十戒。及比丘戒。菩萨戒。无有是处。故云悉皆无其分。是知此戒。能为比丘戒。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故云慎勿轻毁犯。后六设有亏深惭向师悔等者。谓不饮酒。至不受畜金银之六遮戒。设有亏犯。即须深生惭愧。向和尚。或阿阇梨。发露忏悔。誓不更作。戒体还得清净圆满。不同前四性戒。犯即灭摈。不通忏悔。言性戒者。无问受戒与不受戒作之性自是恶。不由佛遮制故有善恶。作之即堕落三途。若受佛戒已。犯之更加违制之罪。言遮者。是佛遮制。不听沙弥违犯也。犯罪无愧惭覆藏不发露等者。谓犯遮戒。不生惭愧之心。覆藏瑕玼。不肯向人发。露。如盆覆草。昼夜增长。罪亦如是。因移果熟。即便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已释十戒竟。次释随律行法。
  沙弥受戒已  复有不应作  所谓弄兵杖  恣意骑乘舆
  此颂随律行法初相。上二句总标。下皆别列。沙弥受戒已者。拣非形同也。复有不应作者。除上十戒。此下诸条轨则。违出离行。故不听沙弥作也。所谓弄兵杖者。所谓。乃发语之辞。为下名句文身之纲领也。弄谓为戏弄。兵杖乃弓箭矛槊刃斧之总称也。恣意骑乘舆者。谓恣情肆意。乘车策马等。沙弥尼戒经云。自身无疾。不得乘车马象。当念轻举八不思议神通之达。以为车乘。
  笼系诸飞鸟  畜养於六畜  戏弹禽兽类  看捕鱼鳖等
  此颂明杀因缘。笼谓牢笼。系谓系缚。诸飞鸟。是空行众生。畜养於六畜者。谓马牛羊鸡犬豕。为俗之所畜养。道与俗违。故不听畜。若为知时守护。听畜雄鸡牡犬。飞曰禽。走曰兽。戏弹是杀法。鱼鳖是水族众生。看捕是随喜杀。等者。谓一切水陆空行众生。皆不得看他捕捉也。
  焚山堰塞渎  垦掘并耕犁  种植於五谷  贩卖贾客作  学习奇伎艺  地理及医巫  占相示吉凶  仰观星历数  谈说国政事  及与世言论  评议诸物价  与他共诤利  驰骋於四方  邪求以活命  自作若教他  尽犯沙弥行
  此颂四邪命食。谓以邪法而自活命根也。焚即烧也。堰谓以物壅塞上流。令下水枯涸。残害水族故也。渎谓江河淮济溪沟之总名也。垦掘谓开辟田地也。耕亦犁也。又人曰耕。牛曰犁。按世界初成。地生粳米。不假人力。因世诤夺。粳米渐减。共立大人王。为众处分。自大人王后。耕掘渐兴矣。若按此土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植五谷。至於帝喾之子后稷。好为稼穑。舜因以掌农正。造牛犁也。五谷如酒戒出。贱买贵卖曰贩。行曰啇。坐曰贾。客作即受他雇也。学习奇伎艺者。谓学知日月五星。原梦。地动。鬼语。鸟语。兽语。占相丰险。日月五星相斗。医药。章算。数卜。歌舞。伎乐。诸工巧技术也。谈说国政事及与世言论者。国以正理立法曰政。政之所行曰事。非经律之语。曰世论。沙弥尼戒经云。不得论说俗事。不讲王者臣吏贼事。是也。四邪命食者。一下口食。谓种植田园。和合汤药也。二仰口食。谓仰观星宿日月。风雨雷电霹雳。术数之学也。三方口食。谓曲媚豪势。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也。四维口食。谓学习种种奇艺。咒术。瞻相。卜算。四方驰求也。焚山塞渎垦掘耕犁种植医药。是下口食。学习奇艺地理占相。是维口食。观星历数。是仰口食。谈说国政。世间言论。评议物价。驰骋四方。并属方口食也。贩卖客作。与他诤利。悉是邪求。乃至戏弄兵杖。看捕鱼鳖等。皆非随顺法。故自作教他。尽犯沙弥行。沙弥出家。为修道业。弃世缘务。闲居静处。舍四邪命奉。四正教。一居深山菜根草果。随得资身。二常行乞食。三檀越送食。四僧中净食。是释子清净自活。不为邪求恶求也。
  非贤不可友  非圣不可宗  莫与年少交  狎近而亲厚
  此颂亲师择友。谓友须良朋。师宗明哲。近必耆德。莫交年少。日近时亲。情染渐染。败名丧德。由此始也。
  在家出家女  居止勿同处  路逢不相谈  亦不共船载  书疏绝往来  无令浣割裁  不从彼乞求  贷借与赠遗  彼若惠施己  无宜辄受取  设持於异物  亦无察视之  若彼请法时  傍有宿德人  或彼所尊者  乃可而为说  说已默然止  不得笑露齿  所有非法事  尽皆不得为
  此颂男女道俗之别也。出家女。即沙弥尼。式叉尼。比丘尼。在家女。则优婆夷。居士妇。寡女。处女。童女。如是诸女。皆不得同居共载。书疏往来。路逢接对。亦无从乞贷赠。彼若布施。师听方受。纵持奇物。亦不瞻视。若请说法。傍有耆老宿德。或彼父母叔伯尊人。乃可为说。语默动静。须依法律。所有一切不相应事。尽皆不得作。释随律行相竟。次释威仪。
  求寂诸威仪  律藏中广备  为利初学故  今当说少分
  此颂威仪法式。兹总标。次别出。求寂威仪。备载沙弥十戒经中。共有七十二种。今以初学。未能全习。故略出少分。以便行持。后当广学。方为应法也。
  既为出家者  夜当少眠卧  中夜过应起  盥漱嚼齿木  徐步参师房  以指轻击户  入已问讯师  夜卧安乐否  具水及杨枝  澡豆并坐物  取衣轻抖擞  两手而擎授
  此颂卧起法。上二颂。是自行。后一颂。是事师。佛法中一夜分三时。初夜后夜。执劳服役。[言*奉]诵禅思。中夜方为卧息。当起在师前。卧在师后。问讯者。即是问师夜卧安乐否。四大平和否。动止轻利饮食消否。杨枝即齿木之别名。除诸毒树。余一切苦涩辛酸枝条。皆可作齿木。藻豆是去垢腻之物。抖擞为除尘。及防毒虫之类。律云。每於晨旦。先嚼齿木。次可就师奉其齿木。藻豆水巾。敷置坐处。令安稳已。然后礼敬尊仪。旋绕佛殿。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