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执持应器 当愿众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唵。枳哩枳哩。嚩日啰吽癹咤(三徧。捧钵当胸受食。三匙有节)
(初匙)愿断一切恶(二匙)。愿修一切善(三匙)。誓度一切众生(如是行者。承此咒愿力。胜河沙七宝。百味饮食。供养诸佛菩萨贤圣僧也○五观无违)。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一。计功多少。智度论云。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及成。功用甚多。量彼来处。僧祇律云。施主减其妻子之分。求福故施。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毗尼母律云。若不坐禅诵经。营三宝事。及不持戒。受人信施。为财所堕。则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则可应供受食。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明了论疏云。出家先须防心三过。谓於上味食起贪。下味食起嗔。中味食起痴。以此不知惭愧。堕三恶道。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谓饥渴为主病。四百四病为客病。故须以食为医药。用资其身。凡受食时。当作此观。四百四病者。人身假地水火风四大所成。一大不调。则生百一种病。四大共成四百四病。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谓不食则饥渴病生。道业何成。增一阿含经云。多食致苦患。少食气力衰。处中而食者。如秤无高下。凡受食时。当作此观)。
结斋先念准提咒。次念此偈云。
所谓布施者 必获其利益 若为乐故施 后必得安乐
饭食已讫 当愿众生 所作皆办 具诸佛法
洗钵
以此洗钵水 如天甘露味 施与诸鬼神 悉皆获饱满
唵。摩休啰悉莎诃(三徧)
展钵
如来应量器 我今得敷展 愿共一切众 等三轮空寂
唵。斯麻摩尼莎诃(三徧)
受嚫
财法二施 等无差别 檀波罗蜜 具足圆满
取杨枝
(律中名曰齿木。杨有四种。皆可梳齿也。一白杨。叶圆。二青扬。叶长。三赤杨。霜降叶赤。四黄杨。本性坚致难长。今咸以柳条当杨枝。柳条垂下。乃小杨也。若无柳处。将何梳齿。须知一切木。皆可梳齿。皆名齿木。但取性和有苦味者嚼之。不独谓柳木一种)。
手执杨枝 当愿众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净
唵。萨吧嚩述答。萨哩吧。答哩嘛。萨吧嚩述怛[口*夯]。唵。嚂莎诃(后净法界咒。二十一徧)
嚼杨枝
嚼杨枝时 当愿众生 其心调净 噬诸烦恼
唵。阿暮伽。弥摩隶。尔嚩迦啰。僧输驮你。钵头摩。俱摩啰。尔嚩僧输驮耶。陀啰陀啰。素弥么[口*((禾*ㄉ)/牛)]莎嚩诃(三徧)
(凡嚼杨枝时。须令涎尽。然后以水漱之。不得含水同梳。其嚼杨枝。有五种利益。一口不苦。二口不臭。三除风。四除热。五除痰癊。若用残者。当弃屏处。不得掷大众行坐之所)。
漱口
漱口连心净 吻水百花香 三业恒清净 同佛往西方
唵憨。唵罕莎诃(三徧)
出锡杖
(梵语隙弃罗。此云锡杖。乃三世诸佛所持。以彰智行功德。净除烦恼业障。比丘每日早食竟。齿木已。须礼佛出杖。若有白衣及沙弥。令彼授与。若无。礼佛三拜起已。自取持出。向东拭尘。如法作观。其观行威仪。广详锡杖经中手取杖时。默诵此偈咒)。
执持锡杖 当愿众生 设大施会 示如实道
唵。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口*替]。那[口*栗]咤钵底。那[口*栗]帝。娜夜钵儜吽癹咤(三徧)
敷单坐禅
若敷床座 当愿众生 开敷善法 见真实相 正身端坐 当愿众生 坐菩提座 心无所着
唵。嚩则啰。阿尼钵罗尼。邑多耶莎诃(三徧)
睡眠
(临睡合掌面西。观想念佛十声。或百千声。或万声已。即诵偈云)。
以时寝息 当愿众生 身得安隐 心无动乱
◇阿
(观想阿字轮。一气持二十一徧。然后卧。卧须右胁。名吉祥睡。不得仰卧。覆卧。及左胁卧。不得脱里衣小衣卧。当须忆念本参)。
取水
(梵语钵里萨罗伐拏。此云滤水罗。律中。诸比丘闻佛制戒已。不知作滤水囊。佛听如杓形。若三角。若作宏郭。若作滤瓶。若患虫出。听安沙在囊中。不应弃陆地。还安着水中。会正记云。若作囊。须用细熟绢为上。若无细绢。细绵布亦可。僧祗律云。看水时。不应以天眼看。亦不得使暗眼人看。乃至能见掌中细文者得看。不得太速。不得太久。当如大象一。回顷。若水中极微细者。不得就用洗手面及大小行缁门警训云。滤囊乃行慈之具。济物之缘。大行由是而生。至道因兹而克。凡取水时。诵此诸佛德名偈咒。功德无涯。可谓真持戒者)。
若见流水 当愿众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南无欢喜庄严王佛 南无宝髻如来 南无无量胜王佛
唵。嚩悉波罗摩尼莎婆诃(三徧)
若见大河 当愿众生 得预法流 入佛智海 若见桥道 当愿众生 广度一切 犹如桥梁
浴佛
我今灌浴诸如来 净智庄严功德聚 五浊众生令离垢 同证如来净法身
赞佛
赞佛相好 当愿众生 成就佛身 证无相法
唵。牟尼牟尼。三牟尼萨嚩贺
绕塔
(僧祇中。礼佛不得如痖羊。又礼佛塔。应当右旋。如日月星绕须弥山。不得左旋。旋绕有五事。一低头视地。二不得踏虫。三不得左右视。四不得睡地。五不与人语。又得五福。一后世得端正好色。二得好音声。三得生天上。四生王侯。五得泥洹道)。
右绕於塔 当愿众生 所行无逆 成一切智
南无三满多。没驮喃。唵。杜波杜波娑婆诃(三徧)
看病
(律制具五德者。方听看病。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应与。二不恶贱病人大小便涕吐。三有慈愍心。不为衣食。四能经理汤药。乃至差。若死。五能为病者说法。己身於善法增益。虽不久看病苦。但一见时。即诵此偈咒。以八福田中。看病是第一福田)。
见疾病人 当愿众生 知身空寂 离乖诤法
唵。室哩多。室哩多。军咤利莎嚩贺(三徧)
剃发
(文殊菩萨所集剃发日。初四。初六。初七。初八。初九。初十。十一。十四。十五。十六。十九。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九。默念此偈咒)。
剃除须发 当愿众生 远离烦恼 究竟寂灭
唵。悉殿都。漫多啰。跋陀耶。娑婆诃(三徧)
沐浴
(律制比丘。半月一浴。不得过。除病时。热时。作时。风时。雨时。道行时。不论。又则沐浴。当择其日。所忌者六斋日。斯日诸天下界。察人善恶。宜修善作好事。所谓六斋日者。每月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凡入浴。当将净衣挂净竿上。触衣挂触竿上。不得浴堂小遗。不得共人语笑。不得洗僻处。凡有疮癣。宜在后浴。或有可畏疮。犹宜回避。免刺人眼。默念此偈咒)。
洗浴身体 当愿众生 身心无垢 内外光洁
唵。跋折啰恼迦咤莎诃(三徧)
洗足
若洗足时 当愿众生 具神足力 所行无碍
唵。嚂莎诃(三徧)
沙弥十戒相
(沙弥有二种。一形同沙弥。二法同沙弥。若但剃度。未沾戒品。名曰形同沙弥。若受十支净戒。名曰法同沙弥。法同中又分三种。自七岁至十三岁。号驱乌沙弥。十四至十九。号应法沙弥。二十已上。号名字沙弥)。
一曰不杀生 二曰不盗 三曰不淫 四曰不妄语 五曰不饮酒 六曰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七曰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 八曰不坐高广大床 九曰不非时食 十曰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
沙弥应具五德应知十数
福田经云。沙弥应知五德。一者发心出家。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割爱辞亲。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身命。尊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为度人故。僧祇律云。应为沙弥说十数。一者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者名色。三者知三受。四者四谛。五者五阴。六者六入。七者七觉意。八者八正道。九者九众生居。十者十一切入。
沙弥尼十戒相
(同上不重列)。
式叉摩那戒相
(梵语式义摩那尼。此云学戒女。佛听十岁曾嫁。及十八童女。与二岁学戒以净身。与六法以净心。於尼僧中。集众白四羯磨。与满十二及满二十。方受具戒。若学年未满。六法不净。不与受比丘尼具足戒)。
一曰不淫 二曰不盗 三曰不杀 四曰不妄语 五曰不非时食 六曰不饮酒
(律制式义摩那。沙弥。沙弥尼。此下三众。应持上下二衣。一当郁多罗僧。乃是缦衣。非割截田相衣也。所持钵盂是铜器。非应量钵多罗也。今本山。凡是十八岁已下至七岁。欲受沙弥戒者。如律令造二顶缦衣行持。若是年满二十。来乞受具足戒者。其所办三衣。皆是割截田相。及应量钵器。虽无缦衣。亦方便许受沙弥十戒。着用行持。一则受具不远。莫过以沙弥戒。为比丘戒之基本故。二则衣具难得。欲令求觅缦衣。反成戒障因缘故。今预明於此。使学律者知佛制故。非显异惑众故△又则旧本中。将比丘五篇戒相。开列沙弥戒相后。今削去不存。附两乘布萨正范后。佛制不听沙弥及白衣知五篇戒相。恐受具成遮。犯贼住之咎故)。
优婆塞戒相
一曰不杀 二曰不盗 三曰不邪淫 四曰不妄语 五曰不饮酒
(此五戒。若不能全受者。或受持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佛慈方便。一一随听。若是笃信智人。五戒全持。方为正受)。
八关斋法戒相
一不杀 二不盗 三不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六离华香璎珞。香油涂身 七离高胜大床。及作唱伎乐。故往观听 八离非时食
(毗婆沙论云。夫斋者。以过中不食为体。以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亦名八关斋。成实论云。何故但说离八事。然此八事是门。由此八戒。离一切恶。是中前四是实恶。饮酒是众恶之门。余三能起障道因缘故。以八法成就五乘。关者是闭塞诸恶也。此八戒但受一日一夜。或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或六斋日。其六斋日者。准前沐浴中所明。或诸佛菩萨诞日。或自己生日。皆可受持。论云。若受八戒。应一日一夜。莫使与终身戒相乱。此八戒。不论已受五戒。及受在家菩萨戒者。皆可受之。迩来剃发出家者。多有受持八戒。为师者亦云受与五八戒。而不精究律教。好为人师。自盲盲人。作办皆非。今本山。凡是出家者。但来乞受八戒。欲披五衣七衣者。槩不听允△又则在家优婆塞戒。优婆夷戒。佛制不许披割截福田衣。令着礼忏衣礼佛诵经。即缦衣也。盖在家二众。佛令自己随力供养三宝。不听受他人四事。既非众生福田。故不许着割截福田衣。又纵是受在家菩萨戒。令储畜三衣。钵盂。锡杖。奉供佛前。遇有出家僧尼。缺其衣具者。及有年满欲受具者。乏其衣钵。随乞施彼。更造奉供。不得不储畜。自身听着缦衣一顶。礼拜持诵。不听城邑聚落披着徃来。若入寺礼三宝。当囊盛随身。入寺中方着。所以在家听离衣。若恒披则犯制。出家不听离衣。若离则犯制。今本山。凡有在家信心男女二众。乞受五戒及菩萨戒者。令造缦衣礼敬三宝。不听披条相田衣△又菩萨戒相。此毗尼日用中不列。附布萨正范卷中)。
毗尼日用切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