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杀四十八问


  不持而持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於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濯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美不胜举也)。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结期持名

  福薄耳。
  答曰。食肉是君禄。不食是君福。持斋戒杀。正是积福耳。岂以八口。即名福耶。
  客曰。信斯言也。必持斋而后可。吾不知孔子亦持斋否。
  答曰。书云。斋必变食。又曰。子之所慎。斋。礼言。致斋於内。散斋於外。班班可考。今人事事不能如孔子。而独藉口於食肉法孔子。岂孔子尚为肉食者鄙耶。
  客曰。持斋固善矣。其如形容枯槁。奈何。
  答曰。真身为重。假身为轻。且神明赏罚。论人之形容乎。抑论人之心术乎。弗思而已。
  客曰。世间五种辛。本地中所生。佛经。何为一并戒之。
  答曰。经言。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诸天厌弃故。熟食助淫。生食发嗔故。邪魔饿鬼。尝嗅其唇故。
  客曰。有人谓吾虽不持斋。犹胜于持斋而破。有人谓。吾虽持斋而破。犹胜于不持。何如。
  答曰。譬如仕宦。其不持斋者。未曾出仕者也。持之而破者。既仕而被黜者也。何优何劣。
  客曰。吾亦欲持斋。无如美味当前。便不能自主。奈何。
  答曰。上根人。发无量慈心。自不忍食。否则。作五不净想。则决定能持斋矣。一者。彼种子不净。二者。彼所食不净。三者。彼住处不净。四者。彼腹不净。五者。彼死后不净。常作此想。何不能持斋之有。

  释佛理难信之疑(三问)

  客曰。诸佛菩萨救苦寻声。梁武帝。奉佛。其后饿死台城。何故。
  答曰。饿死台城。此迂儒之说也。通鉴载侯景。攻陷台城。见梁武帝。神色不变。不敢仰视。退告王僧贵。有天威难犯。不敢再见之语。后王纶上鸡子数百枚。武帝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殂。夫曰口苦。则非枵腹可知。求蜜。则非疗饥可知。且鸡子至数百枚。则他物必称是矣。焉有饿死之理。噫天下读史者。每称独具只眼独此一段史文。不觉以耳代目。甚矣。习染之深也。
  客曰。后之论者。皆谓武帝舍身。并其天下舍之。吾是以不取焉。
  答曰。古今圣凡。未有不舍其身者。只如足下。今日深以。
  啊[口*耶]二字。不知何往矣。
  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临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於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回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则当心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巨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戒杀四十八问(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