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宗会元


  戒律木叉翻名略释

  戒疏(一上)云。或云尸罗。或云波罗提木叉。或云毗尼。皆本梵言。非此所有。初云尸罗。此翻为戒。戒有何义。义训警也。由警策三业。远离缘非。明其因也。如古所传。防非禁恶以解於戒。然戒通善恶。律仪亦然。不可偏举以释戒义。乃至云。依如成实善生所明。善恶二戒互受互亡。功用齐伦。名义无别。止得通解戒为禁也。随用两得。何以知之。若解善戒。善法禁恶。警持不起。若解恶戒。恶法禁善。护摄不生。以斯义求。想无惑矣。
  又云。波罗提木叉。此翻别解脱也。如论所引。道戒名解脱。事戒名别脱也。随分果得。寄以明之。以道性虚通。举法类遣。不随缘别。但名解脱。事戒不尔。别缘而生。缘通万境。行亦随徧。持行凌犯。别名得脱。余非未行。不名解脱。或有解云。戒障有二。一者业非。二者烦感。戒净业非。感待智亡。望分所除。故名别脱。后智除感。乃称空竟。名解脱也。故律云。除结无挂碍。缚着由此解。据能克果。用目本因。因定是戒。非木叉也。故经云。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木叉。明知是果。
  又云毗尼。亦名毗那耶。鼻奈耶等。皆是传梵之讹替耳。古译为灭。以七毗尼。用殄四诤。今以何义翻之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俗有九流。法其一也。故世付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於处断。必依恒法。又钞(中一)云。由出家五众形服异世。显内法亦异。而外道俗流。滥同圣迹。无由取别。妙以法除。故创弘律名。用显知法。资持(上一)云。梵云毗尼。华言称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下文云。又如世法。据刑约制。道法亦尔。依根附教。各有差降。不可乖越。故曰法也。二云律者分也。谓须商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也(一年十二月。奇月属阳名律。偶月属阴为吕。一律一吕各分二气。则二十四气)。又云。教相所诠。四字斯尽。谓犯不犯。轻与重也。若解四字通达无疑。是则上品持律之最。何名为犯。境缘具也。何名不犯。起对治也。何名为轻。因果微也。何名为重。反上句也。然此四相。非律不分。持犯不滥。有同气候也。三云律字安聿。聿者笔也(楚谓之聿。秦谓之笔。出字书注)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又云处[亥*刃]决正。非笔不定等。问。如上三义。何以分之。答。三并世法。北拟取名。教诠楷定。即法义也。辩析轻重。即分义也。临事决判。即笔义也。具含此三。故称为律。

  别释四分名义

  资持(上一上)云。四分者。五部之别名。一宗之通号。从文段数。即以为目。翻就此方。总六十卷。新学多味。委引示之。初分二十卷。即比丘戒本。第二分十五卷。比丘尼戒本八卷。受戒犍度五卷。说戒犍度二卷。第三分十四卷。总十六犍度。第四分十一卷。房舍及杂二犍度。五百七百两结集。调部毗尼。毗尼增一。以法正尊者。於根本部中。随己所乐。采集成文(起自佛灭百十六年)。随说止处。即为一分。凡经四番。一部方就。故号四分。非同章疏。约义判文。故业疏云。四分即说之断章(断字上呼。止也)。戒疏云。四度传文。尽所诠相。此据说之所至。非义判也。二十犍度。离分三分。可是义开耶。教流此土。四律已翻(四五十祇)。祖师何意。偏宗四分。答。此土受缘。始从四分。余部虽翻。未闻依用。业疏云。神州一统。约受并诵四分之文。今所判释。约受明随。故立一部。以为宗本。下云。今判其持犯。还约其受体。斯意明矣(义净三藏反宗有部未体此意)。问。有引人法有序等文。而云四分部胜。其意云何。答。非无此义。必依十诵受戒。可以部劣而宗四分耶。序明胜劣。为彰部计浅深。至第三门。始论约教判处耳。问。且据现翻。总六十卷。梵本仍多。如何四度。诵终一藏。答。非谓一座。名为一度。尽取一期不定时限。随集至处。未终且散。即为一度。如是至四。一部方终。五分十诵。大同於此。唯八十诵律。一夏之功。逐席为目。随时各立。未可一槩。

  广略二教兴意

  戒疏(一上)云。何名略教。以佛初成道。将开化法。创起希仰。寄心无地。故先示行法。令依奉行。不待犯戒。未有罪故。不得怀疑起谤。略陈教法。故曰略教。言广教者。由略名含。未晓前相。虽造诸非。不谓有犯。故须广张纲目。收摄罪聚。钝根之流。闻便得解。因广说故名为广教。

  广略由机

  又云。问。广略二教。通被时机。佛初成道。何不顿说。答。圣人布教。义不徒然。药病相投。是其宗趣。故初不说止是无机。所以善见论云。若漏未起。輙先制者。生诽谤故。我等出家。弃舍财色。於世名利无所希求。云何如来。反以木叉。系缚我等。岂谓善识世人心器。又於佛说。不生敬重。令法疾灭。故不先制。待犯便制。则知圣恩。如医破痈。待熟方举。

  两教相成

  又问。略教所为。在彼利机。於此钝根。事同不说。故须制广。广则毁略而制。用略何为。答。元制略教。虽为利机。言略义通。非不收钝。由钝不解。违略起非。是教行俱缺也。后遂制广。用充前略。何以知然。但略有包通之理。广无异略之能。钝士当机。先作无犯。广名虽异。还同略教之功。是名教行俱补。斯则两教相成。通无废立。约缘利钝。据实兼之。

  二教时节

  又云。若依本部十诵增一。十二年前。略教所被。后付弟子。则通二教。何以知然。略教通含。利钝俱摄。未张轻重。又总机缘。广教不尔。反前不说。故善见云。一切诸佛。但说教授木叉(略教但指三业直示。故云教授)。不说威德木叉。(广教追事有怖。故云威德)岂非直陈三业。通被群机。若具篇彰。便同广戒。故律文云。此是如来最后说戒。是良证也。由佛自说。不容非滥。十诵五分云。若为犯说。头破七分。弟子不尔。肉眼所见。天眼举罪。违佛制故。记云。本律中说戒犍度云。佛在瞻波国。十五日说戒时。在众默不说戒。初夜已过。阿难请说。佛言。欲令如来於不净众中说戒。无此理也。中夜后夜。请答亦尔。时大目连即以天眼。观犯戒者。去佛不远。即以手牵出。听作自言治。自今已去。汝等自作羯磨说戒。此是如来。最后说戒。据此可验佛不说广。明矣。

  制广补略使相易明

  又云。良由五众。不摄情根。於诸名利。无思捡约。广生有漏随尘起染。外缠邪慢。内增痴惑。是以如来。随其所犯。略教既坏。制广补之。使夫持犯的明。愚智齐晓。戒禁时机深有弘益。即斯言教。号曰广宗。初制广教。随犯便结。轻重前后。杂乱难分。至佛灭后。一夏结之。重者道源。轻止世谤。八篇以次。渐降不伦。

  佛记灭后五师异执

  又引大集云。梦氎一假。后分为五。佛告长者。我灭度后。有诸弟子。颠倒解义及以说法。覆隐法藏。名昙摩鞠多。此云法正。律名四分。凡解行法。先果后因。此就化仪。说相明显。故倒解之。如四谛法。苦初道后。覆彼常途。因先义也。又疏序云。斯人博考三机。殷鉴两典包括权实。统收名理。集结兹藏通被时宾。济缘云。彼明诸法缘生故空故名空宗。但有名字。故名假宗。又深取大乘空义。故名经部师。行宗(一上)云。心为业主。识对诸尘沓婆回心。施生成佛逈异有宗。深通实道。但教局小乘。未容直显故也。
  又云。受有三世。及以内外。善能论议。破坏外道。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难问。善能答对。名萨婆谛婆。此云有也。法名十诵。记云。受则执计。五尘四大。并有内外。即情非情。二种世间。彼计诸法。名字是空。法体皆实。又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名迦叶毗。此云重空观。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记云。我即所计倒本。受是能执妄情。凡谓实有。遂生执着。我既本无。执将何附。下翻重空。义在此也。
  又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此云不着有无观。法名五分。记云。经举六大。摄尽世间。色心等法。不作六相不着有也。存此六故。不着无也。
  又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名婆粗富罗。此云着有行。不传其法。又云。广博徧览。五部经典。是故名曰摩诃僧祇。此云大众。此有其律。

  执教虽殊会道无异

  疏文云。如涅盘说。由此异想朋党相援。互相诤讼。皆悉悟道。又大集文云。五部虽各别。不妨诸佛法界涅盘又云。理本一也。悟有浅深。由机涉明昧。计有利钝故入观也人法俱亡。及其出也不无缘习。教约相动随义以张。道据正理分通会契。故无量义经云。法水一也。江河井池分其异。初说四谛。本为声闻。八万诸天。发大道意用斯文证何得怀疑。又引文殊问经云。根本二部。从大乘出。摩诃僧祇部。分别说有七。二者体毗履分别有十一。十八及本二。皆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

  斥世妄执大小相违

  事钞(中一)云。今时不知教者多自毁伤(身□□□□弗□□□□□□故云自毁也)。云此戒律所禁止是声闻之□□□□□□同粪土。犹如黄叶。木牛木马。诳止小儿。此之戒法。亦复如是。诳汝声闻弟子也。原夫。大小二乘。理无分隔。对机设药除病为先。故鹿野初唱。本为声闻。八万诸天。便发大道。双林告灭终显佛性。而有听众果成罗汉。以此推之。悟解在心。不唯教旨。故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但由身口所发。事在戒防。三毒悖兴。要由心使。今先以戒捉。次以定缚。后以慧杀。理次然乎。

  约圆义叙教源

  (吾祖深体佛意。立一圆教。融会空有。受随行相。文义广在戒体戒行门中。余门亦略明之。则知一家宗旨。唯在於圆)。
  羯磨经序云。原夫大雄御宇。意唯拯拔一人。大教膺期。指归为显一理。但由群生着欲。欲本所谓我心故能随其所怀。开示止心之法。然则心为生故之本。灭欲必止心源。止心由乎明慧。慧起假於定发。发定之功。非戒不弘。是故特须尊重於戒。故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

  破古记不识今家宗旨

  资持(上一上)引古记云。今所学者。正为求此四果。以斯宗正属声闻乘。故谈至此。以为极矣。昔尝听习。每临此语。不胜痛咽。可谓屈抑祖乘聋瞽来学。受戒篇。明上品发心。沙弥篇。说出家学本。篇聚所引胜鬘智论。并以毗尼即摩诃衍。羯磨疏中。圆教出体。即同三聚。终归大乘。域心於处。何得不思致亏发足。如是等文。如何销释。致使一家教门。宗骨俱丧。后贤有识。深须镜诸。

  济缘五门伸圆教义

  三圆教中。先开大意。略为五门。

  初叙教本

  良以众生。本有清净真常妙性。由诸妄念。故受轮转。如来欲令息妄归真。故於寂场首制心戒。令息妄缘。名为菩萨心地法门。小机昧己力不堪任。而又降迹鹿园。方便提诱。乃於菩萨。戒中。摘取小分。以为五八十具。后既开显。尽用付之。所以梵网顿制。则具十夷。善戒渐圆但列四重。杀盗已制不复重明。是知如来。唯有一乘圆极妙戒。华严直与。鹿园曲示。三世十方莫不皆尔故云於一佛乘。分别说三。即其意也。

  二释名者

  前并小教此是大乘。以大决小。不待受大。即圆顿义也。前二偏计空有不均。今悟教权。名殊体一。色与非色。莫不皆然。即圆融义也。前既从权。一期赴物。今此克实究竟显示。即圆满义也。具此诸意故名为圆。

  三显体者

  一切大乘莫不皆以常住佛性。妙理为体。诸佛所证。安住其中众生所遗。日用不觉。包徧十虚。含育万有。随顺物宜。种种异说。法界涅盘。中道实相。圆觉般若。真如真空。法性佛性。唯心唯识。佛藏佛母等。故於一法。说种种名。今衣楞伽起信。唯识摄论以明藏识。梵云阿棃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真谛翻无没识亦取任持不失之义)。此有二宗。唯识师谓真如随缘。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即真妄和合识。摄论师谓外尘本无实唯有识。是大菩萨。佛果证行。此即全指真如为真识。此亦如来随宜异说。后有宗师。第八识外。别立第九清净真识。今准楞伽。略明三种。经云。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种相。何等为三。谓真识(即是真如)。现识(亦名藏识)分别事识(亦名转识)。此约真如随缘不变。不与妄合为真识。不变随缘。和合现起为现识。譬如明镜众色像现。余之七识。为分别事识。用此三种统收诸说。彼经文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尔不绝。又云。如来藏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今明此识体本真净。随缘妄动积藏业种。名为第八。转趣诸根为第七(名为传送亦名染污)。流於心意为第六。徧至五根为五识。所造成业。第七揽归。第八含藏。成熟来果。果有善恶依正差别。今就已成。差别法中。了无差别。故云唯识。即知十界依正因果。同一识体。未有一法而非识者。楞伽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今明戒体。造虽在六。起必因八。造已成种还依於八。问。八识之相可得知乎。答。通而为言。法法皆是。别就己身现前阴入。无非识变。始来末去。任持报命。六识依止忆持往事。睡眠魂梦。故习瞥起。皆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