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 律学发轫
律学发轫
菩萨随身十八种物。杨枝.澡豆.三衣.瓶.钵.坐具.锡杖.香炉.奁.漉水囊.手巾.刀子.火燧.镊子.绳床.经律。佛像菩萨像。
经言。十八种物许常随身。非谓必备方为菩萨也。世之受菩萨戒者。汲汲乎惟十八物是办。肩荷随身。便为毕事。胶彼琐仪。忘其大义。上求下化之弘规。果如是而已哉。
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若不受此戒。外道.邪见人.畜生与木头平等。无有异故。知不受菩萨戒者。纵学佛法。勤苦修行经千万劫。祗名众生。欲脱生死.欲破业障.欲成菩提。终无得理。纵或受已。毁戒。还是佛之弟子。若不受者。名为外道。故经云。薝卜花虽萎。犹胜一切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
今此菩萨三聚净戒受之者。报圆佛果。相好无边。三达.五眼.十力无畏。一切功德无不具足。即于此身一念之中。讫至成佛。具足八种殊胜功德。
一者。趣道场殊胜。当知受菩萨戒者。如大鹏鸟。举翅高飞。能至十万九千里。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能越六趣.二乘。径趣无上菩提。坐于道场。 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大悲.大智之心。受菩萨戒。即超过二乘境界。如昔有沙弥侍一罗汉而行。忽发菩提心欲受菩萨戒。此罗汉反生恭敬。为担衣钵。让路而行。 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阎浮提大阿罗汉。不如供养一发心受菩萨戒者。以彼运心广大故。四者。功力殊胜。若受小乘戒者。犹如萤火。但能自照。受菩萨戒者。状似日光当午。一切普照故。 五者。灭罪殊胜经云。受戒后破戒。犹胜诸外道。以外道邪见。永沉恶道。无有出期。破戒之人。以戒威力故。设堕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中。作地狱中王。若堕畜生中。作生畜中王。若堕饿鬼中。作饿鬼中王。所生之处。不失王位。经云。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故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 六者。受胎殊胜。受戒之人。若在胞胎中。常为天龙善神。所共守护故。 七者。神通殊胜。受戒之人。以持戒力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能于一念中超越千生。能于一日内。度无数众故。 八者。果报殊胜。受戒之人。即是菩萨。当生莲花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故。
受菩萨戒者。当以发菩提心为先。菩提心者。四弘誓愿也。若实发此誓愿。复以至诚心。仰承大戒。则能发起无作戒体。方名得戒。既得此戒。后或遇缘破犯。亦自有殊胜功德。故云。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又云。所生之处。不失王位。若无此真实广大之心。但希破后功德。轻求受戒者。则戒决不可得。戒既不可得。况破后功德乎。求受戒者。宜知此意。
此戒体不发则已。发即是性。故名无作。小乘明此。别有一善能制定。佛法凭师。受发极至尽形。或依定.依道别生。皆以心力胜用。有此感发。成实论判为非色非心聚。律师多依此说。未尽其义。大乘明戒是色聚。谓大乘情期极果。凭师一受。远至菩提。随定随道。誓修诸善.誓度含识。亦以心力大故。别发戒善。为行者所缘。止息诸恶。大论云。罪.不罪不可得。具足尸罗。此是戒度正体。以心生口言。从今受。息身.口恶法。是名为戒。即无作也。此无作虽无色相。而有能持.所持。有得.有失。亦似有色相。故曰假色。亦名无表色也。授戒羯磨文云。初番羯磨时。十方妙善戒法悉皆震动。第二番羯磨时。诸妙善戒法举集虚空之中。如云如盖。覆汝顶上。第三番羯磨时。此诸妙善戒法。从汝顶门灌注身心。充满正报。汝心.汝身即是无边功德之聚。此文正形容无表之色。如此虽非实有。戒从外来。然亦不可谓自心本具。□无得与不得。盖以。理虽本具。藉缘方发故也。
律学发轫卷上
律学发轫卷中
福州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 述
结界
比丘住处。先当结界。盖羯磨.说戒.授戒.治罪等事。悉依界立。若无界。则诸法皆不能成就也。结界者。当打楗椎集众。不与欲。先唱定四方界相。若山.若谷.若河.若田园.若村坊.若林木.若岩石等。然后作白二羯磨。当白云。大德僧听。今此住处东至(某)西至(某)南至(某)北至(某)。若僧时到僧忍听。今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白如是。大德僧听。今此住处东至(某云云)。今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一住处。一说戒.结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有住处地广人多。诸比丘各造屋居。或树下.或石窟.散处不一。当结大界。亦如前法。但改结界为结大界。改一住处一说戒。为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余并同。
有五众.十众.二十众。不能远往说戒。听于大界内结作戒场。先唱定小界相。或山.或水.或墙垣.或屋壁等。羯磨亦如前。但改结大界为结小界。于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处。改云于此四方小界内结作戒场。余者并同。
若有时。诸比丘欲改狭界作广界者。有欲改广界作狭界者。必先解前界。然后广.狭随意。结解大界。亦当作白二羯磨。白云。大德僧听。此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今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下可知。解小界亦仿此。
若二住处。比丘欲结共一说戒.共一利养者。当解前界。应尽集一处。不得受欲。当唱四方相齐限。然后作白二羯磨。亦如前。但于僧听下云于(某)处(某)处结同一利养.同一说戒界。白如是。下羯磨可知。或有二住处。僧欲同一说戒.别利养者。当解前界后作白二羯磨。亦如前。但于僧忍听下。改云於(某)处(某)处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界。白如是。余羯磨可知。或有二住处。僧欲别说戒.同利养者。为欲守护住处故。亦如前。但于忍听下。改云。于(某)处(某)处结别说戒.同利养界。为守护住处故。余可知。有二住处僧。同说戒.同利养。后又欲别说戒.别利养者。当先共解前界。然后各别结界。若比丘在村远旷野中。行遇布萨日。应和合在一处共说戒。当结小界。作白二羯磨。白云。大德僧听。今有尔许僧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羯磨下可知。去时。当作白二羯磨解界。而后去。凡有事缘当出界作羯磨者。俱准此小界。无四方界相者是。即数人坐立之地为界也。
布萨
布萨。梵语讹略。具云钵多帝提舍那寐。此云相向说罪。即今半月半月说戒。问清净者是也。凡住处当立说戒堂。遇白月.黑月。十四.十五日。诸小比丘当先往堂中。洒扫.敷设坐具.净水.然灯等一切所需之物。时到。令净人.沙弥打楗椎三通。界内比丘尽集。惟除未受戒及犯罪未忏悔者。不许听。有为病因缘.或如法僧事。听与欲。若琐末。非如法僧事。不听与欲。其来集现前人。有可呵.不得呵。是名僧集。和合僧中。差一人能羯磨者。作白.说戒。说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七条衣。依次而坐。如无事缘阻。当全诵戒本。若有事缘阻。随所至处便止。余云。僧常闻。或有事急。不得诵时。即起座。或有势力人要来听戒者。或先一日诵.或延至次日诵。或正诵戒时。来者。便当止云。僧常闻。或有强要诵毕者。当乱其句读诵之。俾彼不可解也。
说戒比丘。若有失误次座比丘当授语。若有事缘不能终诵者。次座比丘当代诵。
若诵戒日。比丘俱无能诵者。当诵七佛略教偈。如又不能。当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制五夏比丘当诵戒。若不诵戒。如法治。若不能者。终身不得离依止。
若一比丘住者。当说戒日。应诣说戒堂。洒扫令净.敷坐具.净水瓶.然灯火.具舍罗。若有客比丘来。若四.若过四。应先白己。然后说戒。各各相向。说。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如是三说。若一人应心念口言。如是三说。若三人不得受第四人说欲清净。若二人不得受第三人说欲清净。若一人不得受第二人说欲清净。皆当各各自说。
说戒日。有客比丘来。客比丘少。应从旧比丘求和合同说戒。若客比丘来与旧比丘等。亦应从旧比丘求和合同说戒。若旧比丘少。客比丘多。应从客比丘求和合同说戒。
若说戒日。旧住比丘集说戒经序。有客比丘来少。当告清净。次第坐听。若已说竟。众尽散。亦当告清净。不告者。如法治。若客比丘来。等旧比丘。或多旧比丘。应更与说戒。不说者。如法治。若旧比丘说戒。旧比丘来。或少.或等.或多。亦如前。若客比丘说戒。旧住比丘来。或少.或等.或多。亦如前。
菩萨比丘别作布萨。未受菩萨戒者不许听。犯戒未清净者。亦不许听。半月半月向诸佛菩萨像前。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若一人即一人诵。若二.若三.乃至百千。亦一人诵。诵者高座。听者下座。各各披九条.七条.五条袈裟。依次而坐。若有犯者。出众自首其罪。犯十重者。应与忏悔。昼夜六时。诵十重四十八轻戒.苦到礼三世诸佛。得见好相。或光.或花。罪便消灭。犯轻垢者。对首发露忏悔。罪便得灭。
菩萨比丘亦当听说比丘戒。不听者。得越法罪。以摄律仪戒无所不该。又佛制僧中轨则。并依声闻法建立。既已共住。便当共听。但中有开遮不同.轻重各异者。则由其行愿之有别也。
说欲
说欲者。当说戒日。诸比丘有如法僧事。或病因缘意。欲来而不能来。乃以此欲意。转授与人来说也。应具威仪。至可传欲人所。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彼传欲人至僧中。僧中问。有几人说欲清净。即应出众整仪。白云。大德一心念。今有(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一说便止。或有病人不能来。又无人可传欲。僧中应遣人往受欲。病人当言。我(某甲)为病因缘。与欲清净。受欲人还僧中。亦如是说。
其受欲人受欲已。或有他缘不能至僧中说者。应更与欲。或受欲人已至僧中.或眠.或入定.或忘不故作者。亦成与欲。若故不说者。得突吉罗罪。
受欲人受一人欲。亦得更受他人欲。到僧中白云。(某甲某甲)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或多人不能一一白名者。但白云。今有众多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
有病比丘不能与欲者。当舁来僧中。或不可移者。大众当往病人所为说戒。
或有比丘为事与欲竟其事即休者。可便往听戒。不往听者。当如法治。
僧中若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余词并同。凡僧中作羯磨集众不能去者。俱当与欲。惟除结界不与欲。以结界当尽集也。
安居
安居。佛初制夏三月安居。本为护生以夏中方尺之地。悉并有虫故制也。四月十六日结。七月十五日解。应白所依人言。大德一心念。我比丘(甲某)。今依前三月安居。房舍破。修治故。三说。彼人言。知莫放逸。答言。受持。若无可依人。心念言。我(某甲)依某僧伽蓝前三月安居。后安居者。改前字作后余并同。若来至所住处安居忘不结者。亦成安居。又才至其处便成安居。明了论云。无五过处得在中安居。一太远聚落乞求难得。二太近城市妨修行道。三多蚊蚁处自他两损。四无可作人人须具五德乃可依之。五无施主供给饮食衣药。
具五德者一未闻令闻。二已闻令清净。三能为决疑。四能令通达无滞。五除邪见得正见。
凡安居不必尽在寺。或阿兰若.或树下.或树空中.或石窟中.或尖头屋.或船中但上。不碍头坐。可容膝。皆可安居。但须离前五过。比丘尼不安居波逸提。余四众不安居突吉罗。凡来安居。四月十六日至者。名前安居。十七日及五月十五日至者。名后安居。前安居住前三月。后安居住后三月。并当满九十日。不满者。不得岁。前安居人自恣。后安居人亦同自恣。前安居人自恣已数岁。后安居人不许。以九十日未足故。前安居人分所得物。后安居人亦应分与。余日应令住满(又有说三种安居者。四月十六名前安居。十七至五月十五名中安居。十六日名后安居。皆九十日满数岁)。安居已。若有如法事缘当往者。当即日还。若不能即日还者。听受七日法。及七日当还。受法但对首自白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受七日法。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一说。若事缘不能七日还者。听受过七日法.或十五日.或一月。当作白二羯磨。白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受过七日法。或云十五日.或云一月日。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白如是。羯磨文可知(若有数人可同羯磨)。
若比丘安居已。受七日法。出界外过七日还。彼比丘破前安居。违本要故。得罪。若比丘安居已末。后受七日法。出界外。若还.若不还。不破前安居。不违本要。故无罪。
若比丘受七日法出界外。为母所留。过七日还。不失岁。若比丘受七日法出界外。以水陆不通.贼难.恶兽难等。过七日还。不失岁。
若比丘安居已。见其中有净行难.命难。应往白檀越。求移去。彼听者善。不听者便应以此事去。不破安居。若比丘安居已。饮食.衣药不得者。应以此事去。或其地多毒虫。恐损生命者。应以此事去。或有比丘.比丘尼欲方便破僧者。应以此事去。不破安居。
或有比丘独住安居。若受七日法。当心念口言云。我(某甲)比丘今受七日法。或云过七日等出界外。为(某)事故。还来此中安居(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