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斋法

续藏经 八关斋法
 清 弘赞辑
  

  八关斋法

    广州宝象林沙门 弘赞在犙 辑
  如来御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而众生根性不同。故教设多方。教虽非一。而不出三学。所谓戒定慧也。然定慧多门。戒列七众。出家则比丘禀受二百五十大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式叉摩那学其六法。沙弥沙弥尼俱持十戒。在家则清信男。清信女。戒开两门。一五戒终身持。二八戒六斋日持。或十斋日持。或随自意。有暇日即持。然戒虽云一日一夜。其所获功德利益。非凡所测。如摩尼宝珠。虽复轻小。而胜一切诸宝。有斯善利。舍而不为者。有二种人。一者不信三世善恶因果。在儒不修五常。宁信如来出世五戒。由是人天路绝。道果无分。二者顽痴无知。不识君臣父子。孝悌忠信。惟知食息。畜生无异。宁晓迁善。是二种人。枉得人身。一生无善可记。肆意非为。一朝业果现前。追悔何及。其有智者。速宜受持。阿含经云。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得八关斋。离诸苦者。得尽诸漏。入涅盘城。当求方便。成此八斋。人中荣位。不足为贵。天上快乐。不可称计。欲求无上之福者。当求此斋。欲生六欲天。色。无色界天者。当持此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转轮圣王位者。亦获其愿。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吾今成就。皆由持戒。八戒十善。无愿不获。若受八斋。首须忏悔先罪。然后受戒。应生惭愧。发恳切心。作如是言。
  我某甲。从无始生死已来。至於今日。身业不善。杀。盗淫。口业不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业不善。贪欲。瞋恚。愚痴邪见。不信因果。造此十不善罪。今向十方三宝诸佛菩萨。三乘圣众。现前师僧。求哀忏悔。作如是忏已。教受言。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女人。当云优婆夷)。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三结)。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一日一夜。为净行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受戒相)。
  如诸佛尽寿。不杀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杀生。  如诸佛尽寿。不偷盗。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盗。  如诸佛尽寿。不淫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淫欲。  如诸佛尽寿。不妄语。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语。  如诸佛尽寿。不饮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饮酒。  如诸佛尽寿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  如诸佛尽寿不歌舞倡伎。不往听观。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如诸佛尽寿不坐高广大床。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广大床。  如诸佛尽寿不非时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时食。
  经云。如上次第授已。当教发愿。大论云。当发愿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随学诸佛。名为布萨。愿持是福。不堕三恶八难。亦不求轮王。梵王。世间之乐。愿断烦恼。逮得一切智。成就佛道(若欲兼报四恩。求生净土者。当作如是发愿言)。
  我今以此八关戒斋功德。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普与众生。同生净土。
  此八关戒。亦名八支戒。又名八种长养功德法。前之八法。名为关戒。后一不非时食。名之为斋。斋戒合名。故云八关戒斋。关谓关闭八恶。不起诸过。斋者齐也。谓禁止六情。不染六尘。齐断诸恶。具修众善。故名斋也。大方便经云。优波离白佛言。夫八斋法。并过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佛言。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故言八斋。不云九也。不杀生者。下至微细蜫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不偷盗者。乃至一针一线。他不与者不取。不淫欲者。世间一切男女。及自妻妾。一日一夜。悉皆远离。不妄语者。妄语有四。谓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但与心口相违者。悉名妄语。不饮酒者。谓一切五谷华果酿成。能醉人者。皆不得饮。不着香华鬘不香涂身者。谓不得以诸华贯串为鬘。名香为末。熏佩涂饰。及着一切庄严衣具等。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者。倡伎是乐器。谓自不习歌曲戏舞。作诸妓乐。樗蒲棋博等。及他人作时。亦不往观听。不坐高广大床者。高不过尺六。广阔不过四尺。长大不过八尺。及一切严丽庄校床座。皆不於中坐卧也。不非时食者。谓不过日中啖嚼五谷。瓜果等物。若日过西一线。乃至明日天未晓。皆名非时。经云。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断六道因。学佛中食。以表中道。离断常二边之过也。食讫。须嚼杨枝。净水[口*敕]口。去口中余津。若不嚼杨枝。口中余津尚存。而咽者。即犯非时。如无杨枝。除毒树。一切桃。槐。苦涩等树。皆可用之。五辛之物。俱不得食。此八戒斋。若犯前四。是实恶。性罪也。饮酒。是众恶之门。后四。是放逸因缘。若人离前五种恶。是福因缘。离余四种。是道因缘。报恩经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后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大戒。及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问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时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过限。若有力能受。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计日数。夫受斋法。必从他人边受。谓於五众边受。故婆沙论问曰。近住八戒。云何而得。答曰。从他教得。谓从师教。自发诚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随师语。如师说而说。方得受戒。若先自发言。或与师俱说。不得戒。问曰。着何服饰。得受此戒。答曰。常所受用衣服严具着之。皆得受。若为暂时庄严身者。必须弃舍。受时应齐一日夜。不增不减。谓清旦时。从师受得。至明清旦。此斋便舍。问曰。若至午后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应言不得。除先有要期。每月六日等。恒受斋戒。彼有余缘。午前不忆。食已方忆。深生惭愧。即请戒师如法受者。亦得。萨婆多论云。必无戒师为授者。但心念口言。自归三宝。我持八戒。亦得。若近处有戒师。心生慢墯。不往从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俱舍论云。若不恭敬。不发戒体。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善行。不发戒体。故优婆塞戒经云。不得在佛像前自受。要从人受。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若能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恶。悉皆消灭。若有人以四大宝藏。满中七宝。持布施人。所有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无量果报。至涅盘乐。杂譬喻经云。一日持斋。有六十万岁余粮。非时不食。复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淫。四少睡。五生天识宿命。舍迦经云。月六斋日。奉持八戒。福不可计。若人急欲得三乘圣道者。当端其心。一其意。受持八戒。得大善利。智度论云。若腊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来现大神通日也。又云。五戒。一日戒。何者为胜。答曰。有因缘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终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时多而戒少。一日戒。时少而戒多。若无大心。虽复终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软夫为将。虽欲将兵终身。卒无功名。若英雄奋发。祸乱立定。一日之勋。名盖天下。八戒比於余戒。亦复如是。问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夺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是故劫初圣贤。教人持斋修福。以避凶衰。是时不知有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佛后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过中不食为斋。如是功德。将人至涅盘乐。四天王经云。月六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若不布施持戒。忠孝者。便上忉利天。以启天帝。时天帝及诸天。心皆不悦。说言。恶道增多。诸天众减少矣。若有布施持戒忠孝多者。诸天欢喜说言。天众增益。恶道减损矣。涅盘经云。佛告大王。波罗柰国。有一屠儿。名曰广额。於日日中。杀无量羊。见舍利弗。即受八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得为北方多闻天王作子。贤愚经云。北天竺。阿盘提国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处。小有违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诣河取水。思惟是苦。举声大哭。时迦旃延尊者。来至其所。问言。何以悲泣懊恼乃尔。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执苦役。加复贫穷。衣食不充。思死不得。是故哭耳。尊者曰。汝若贫者。何不卖贫。婢言。贫那得卖。谁当买贫。尊者曰。贫实可卖。如是至三。婢言。苟贫可卖。我宜问方。大德。贫云何卖。尊曰。审欲卖者。一随我语。答言诺。尊者告曰。汝先洗浴。洗已。告曰。汝当布施。白言。尊者。我极贫困。身无手许完纳。唯有此瓶。是主人的。当以何施。尊者。即持钵与之。汝持此钵。取少净水。如教取来。奉上尊者。尊者受已。寻为咒愿。次教受八戒斋。后教念佛种种功德。问曰。汝有住止处不。答言。无也。若磨时。即磨下卧。舂炊作使。即卧其中。或时无作。止宿粪堆。尊者曰。汝好持心恭谨走使。莫生嫌恨。自伺主人。一切卧竟。密开其门。於门曲内。敷净草坐。思惟观佛。莫生恶念。时老婢奉教归家。依敕施行。於后夜中。即便命终。生忉利天上。主人早起。见婢命终。瞋言。此婢恒常不听入舍。今暮何故乃於此死。即使人以草索系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与五百天子娱乐。时舍利弗尊者。在忉利天。问曰。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即借其道眼。观其故身。生天因缘。由迦旃延。即将五百天子。来至林中。散华烧香。供养死尸。诸天身光。照耀村林。主人见已。怪其所由。与众诣林观看。见诸天子。供养此尸。即问天曰。此婢丑秽。生存之时。人犹恶见。况今已死。何故诸天。而加供养。时天子。具说本末生天因缘。即回诣迦旃延所。尊者。为诸天人。广说妙法。所谓持戒生天之论。欲不净法。出离为乐。时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须陀洹果。飞还天宫。时在会众。闻法已。各获道果。莫不欢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观见此婢。余有一夜命在。死即堕恶道。受无量苦。故徃度之)法句喻经云。东方有国。名郁多罗波提。有婆罗门五百人。相率欲诣恒水边。词祀神池。沐浴垢秽。裸形求仙。路出大泽。迷不得过。中路乏粮。遥见一大树。如有神气。想有人居。驰聚树下。了无所见。举声大哭云。饥渴委厄穷死斯泽矣。树神现身问曰。道士那来。今欲何行。同声答曰。欲诣神池。澡浴求仙。今日饥渴。幸哀矜济。树神举手。百味饮食。从手流溢。给众饮食。皆得饱满。其余饮食。足供路粮。临别诣神。请问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卫国。时国大臣。名曰须达。饭佛众僧。於市买酪。无提酪者。倩我提之。往到精舍。使我斟酌。讫。行澡水。俨然听法。一切欢喜。称善无量。时我奉斋。暮还不餐。妇怪问我。不审何恨。我曰。不恨也。见长者须达饭佛。我奉戒斋。斋名八关。时妇瞋忿言曰。瞿昙乱俗。奚足采纳。君毁遗则。祸从此兴。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时我寿尽。神来生此。为此愚妇。破我斋法。不卒其业。来生斯泽。作此树神。提酪之福。手出饮食。若全斋法。应生天上。封受自然。即为五百人。而说颂曰。祠祀种祸根。日夜长枝条。唐苦败身本。法斋度世仙。按贤愚经。及百缘经云。昔迦叶佛灭度之后。遗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边。俱受八戒。一愿生天。一愿作国王。愿生天者归家。妇呼共食。夫言。向受佛斋。过中不食。妇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缘乃受异道之斋。今若相违不共我饭。当以斯事。语诸梵志。摈汝不与同会。夫闻恐怖。便与妇非时而食。由破斋故。后生龙中。其愿作王者。持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国王。时王园中。多有甘果。守园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后时。於园泉中。得一异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为门监所遮。当以此柰与之。门监得已。奉贡黄门。黄门纳竟。转上夫人。夫人得柰。复用献王。王食此柰。甚觉甘美。便问夫人。展转相推。到守园人。王即唤来。而责之曰。如此美柰。何为不送。乃与他人。园人於是具陈本末。王瞋语言。自今以后。常送斯柰。园监启王。此柰无种。何由可办。王曰。若不能得。当斩汝身。其人还园。举声大哭。其龙先身。与王共受斋故。生於王园泉中。时龙变身为人。从泉而出。问其哭由。园监具说。龙闻入水。以金盘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语吾意云。吾及王。本是亲友。昔在世时。俱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愿。汝戒完具。得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龙中。今欲奉八关斋法。求舍此身。当为吾觅八关斋文。持来与我。若其相违。吾覆汝国用作大海。园监以柰奉王。具说龙意。王闻甚忧。良由时世无佛。法又灭尽。斋文难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龙索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当杀卿。大臣归家。甚怀忧恼。臣父见子。面色不悦。问知委由。其父语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试破看之。必有异事。寻即破之。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二是八关斋文。得已。奉王。王得欢喜。自送与龙。龙得此经。便用好宝赠王。王及於龙。重修八戒。寿尽生天。同共一处。至释迦如来出世。从天来下。至於佛所。佛为说法。时二天子。俱得须陀洹果。还归天上。从是以往。毕得涅盘(按此八戒。无论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斋日。自诞日。或父母生日讳日等。皆可受持。以资福慧。为出世之基也。若受戒已或遇破戒难缘相逼。宁可舍戒已。然后作之。不得犯戒罪。后还得受戒。欲舍戒时。无问出家在家人边。但向一人言。我今舍八戒不持。一说。即成舍也)。余详归戒集中。